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6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 被引量:100
1
作者 林志诚 薛偕华 +5 位作者 江一静 游咏梅 王君 詹增土 夏敏 魏伟 《康复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6-9,15,共5页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其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现阶段中医康复具有良好的医疗基础。制订脑卒中中医康复指南最重要的目的是梳理脑卒中中医康复的治疗行为,提高康...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其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现阶段中医康复具有良好的医疗基础。制订脑卒中中医康复指南最重要的目的是梳理脑卒中中医康复的治疗行为,提高康复诊疗效果。本指南从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康复管理、康复评定、不同功能障碍的康复、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等方面对脑卒中诊疗流程进行梳理,适用于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临床医师。本指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医 康复 指南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0
2
作者 王晓玲 王芗斌 +2 位作者 侯美金 王华华 纪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7-462,共6页
目的:评价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下肢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1例(脱落4例)。观察组穴取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合阳、... 目的:评价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下肢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1例(脱落4例)。观察组穴取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合阳、风市,行温针灸治疗,每次约40min,前6次治疗每日1次,后6次治疗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共3周。对照组未给予治疗,仅观察3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力量指标(总功、屈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比),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积分和综合疗效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总功、屈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均高于治疗前(P<0.01,P<0.05),屈肌/伸肌比值降低(P<0.05),对照组屈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降低(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功、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P<0.01),屈肌/伸肌比值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量表各项积分及总分均降低(均P<0.01),对照组WOMAC量表各项积分降低不明显(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量表的疼痛、僵硬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难度评分虽有降低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22/25)。结论: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伸屈肌力量(尤其是伸肌)和肌力平衡,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温针灸 等速肌力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探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对中医推拿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71
3
作者 林志刚 蒋诗超 +5 位作者 程艳彬 朱清广 姚斐 张昊 艾健 房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91-2493,共3页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丰富的"筋骨"理论,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发现,筋与骨相互连接、相互统一、互为根本,"筋骨平衡"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丰富的"筋骨"理论,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发现,筋与骨相互连接、相互统一、互为根本,"筋骨平衡"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筋骨失衡"是推拿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推拿治疗时应重视"筋骨平衡"的重要性。本课题组基于《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在长期的推拿研究中总结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理论,丰富了中医推拿的"筋骨"理论体系,对推拿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筋骨理论 指导 推拿
原文传递
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8
4
作者 陈水金 洪昆达 +2 位作者 龚德贵 万甜 蔡树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对照组给予单纯温针灸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给予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对照组给予单纯温针灸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85.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CRP、IL-1、IL-6均明显降低,β-EP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L-1、IL-6低于对照组,β-E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能更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温针灸 放血疗法
原文传递
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 被引量:57
5
作者 林志诚 杨珊莉 +2 位作者 薛偕华 陶静 陈立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以及物理、作业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百会穴8周,对照组针刺阳陵泉穴8周。治疗前后两组行静息态f...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以及物理、作业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百会穴8周,对照组针刺阳陵泉穴8周。治疗前后两组行静息态f MRI扫描,观察左、右海马功能连接的变化;采用韦氏记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对韦氏记忆量表评定结果与脑功能连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韦氏记忆量表的各项得分和记忆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后,记忆量表总分、记忆商改善(P<0.05);左侧海马与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以及右侧海马与左侧额叶、左侧顶叶连接增加。记忆商与左侧海马和右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r=0.56)、右侧海马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r=0.75)、右侧海马和左侧顶叶的功能连接(r=0.88)呈正相关。对照组治疗前后,记忆量表总分、记忆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海马与右侧枕中回、右侧海马与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之间的连接减少,量表分与海马脑区功能连接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针刺百会改善脑卒中患者记忆力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与额叶、顶叶之间脑网络的功能连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 百会 记忆力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下载PDF
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陈瑛玲 陈立典 陶静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4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运用《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中风恢复期肢体痉挛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将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栝楼桂枝汤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2... 目的:观察运用《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中风恢复期肢体痉挛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将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栝楼桂枝汤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关节屈曲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结果:改良Barthel指数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活动均提示治疗组在患肢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栝楼桂枝汤 中风 脑卒中 肢体痉挛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恢复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3
7
作者 陈岚榕 王林林 +4 位作者 陈松 黄超 刘呈艳 许文威 苏莹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652-5655,共4页
目的:探讨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收治的30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艾灸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104例、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B组)102例、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艾灸曲池、合谷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收治的30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艾灸结合康复训练组(A组)104例、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B组)102例、常规康复训练组(C组)100例。对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UE)(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功能评估。结果:在治疗4周及8周后的评估中,3组患者FMA-UE、FTHUE-HK、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4周及8周后,与C组比较,A组、B组FMA-UE、FTHUE-HK、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与B组比较,A组FMA-UE、FTHUE-HK、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艾灸曲池、合谷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fMRI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姜财 杨珊莉 +4 位作者 黄佳 陶静 林志诚 叶海程 陈立典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1-914,共4页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等分为认知训练组(n=15)和对照组...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等分为认知训练组(n=15)和对照组(n=15),认知训练组采用常规治疗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RehaCom系统),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所有受试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认知神经量表评估(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韦氏记忆量表,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及静息态下海马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情况。结果:①认知训练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②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认知训练组患者大脑与左侧海马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楔前叶、右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等;与右侧海马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额上回、小脑后叶、左侧楔前叶等。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而静息态海马功能连接模式的转变可能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认知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电图及步行能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芗斌 陈剑 +4 位作者 李天骄 陶静 陈立典 何坚 陈岚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0-584,共5页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 目的:评定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肌电图效应和对步行能力的影响,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5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Brunnstrom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100 Hz组5、0 Hz组2、Hz组。3组分别采用100 Hz5、0 Hz和2 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并采用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00 Hz与50 Hz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降低(P<0.01,P<0.05),且比2 Hz组显著(均P<0.05);腓肠肌的IEMG 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也降低(P<0.05,P<0.01),胫前肌的IEMG仅50 Hz组治疗后增高(P<0.05)。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100 Hz与50 Hz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3组治疗后均显著增高(P<0.01,P<0.05)。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健患侧的协同收缩比值仅100 Hz组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3组治疗后Fugl-Meyer功能评分、痉挛指数和步行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1),但组间差异仅表现为100 Hz组步行能力优于50 Hz与2 Hz组(均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和提高步行功能,50 Hz和100 Hz较2 Hz疗效好,100 Hz的刺激参数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针 肌电图 步行功能 频率
原文传递
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仲卫红 洪昆达 +2 位作者 李天骄 林建平 李宇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861-386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K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评定,以及平衡及本体感觉评估,并检测关节滑液相关炎性因子(IL-1、IL-6、T... 目的:探讨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K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评定,以及平衡及本体感觉评估,并检测关节滑液相关炎性因子(IL-1、IL-6、TNF-α、MMP-3)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平衡及本体感觉评估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相关炎性因子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有效降低IL-1、IL-6、TNF-α、MMP-3含量,且治疗组IL-1、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推拿配合易筋经训练能更有效的治疗KOA,提高患者平衡及本体感觉功能,降低KOA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经筋推拿 易筋经训练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肌肉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仲卫红 李宇涛 +4 位作者 林建平 郑其开 叶佳佳 王拥军 王诗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501-5505,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肌肌力和耐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试验分3个中心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病例82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颈肌肌力和耐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试验分3个中心进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病例82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间歇性颈椎牵引和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的治疗方案。两组病例治疗周期均为2周,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颈肌最大肌力、颈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结果:最终有效病例共799例,其中对照组401例,治疗组398例。两组在治疗后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和颈肌最大肌力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及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方向的最大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除前屈外各肌肉的sEMG在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各肌肉的sEMG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前屈、后伸、右侧屈方向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推拿可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增强颈椎周围肌群的肌力,提高其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从而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其疗效优于颈椎间歇牵引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肌力 表面肌电 随机对照
原文传递
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4
12
作者 林甦 黄敬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建立AR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玉屏风散低、中、高剂量组。采用AR行为学指标进行评分,HE染色...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建立AR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玉屏风散低、中、高剂量组。采用AR行为学指标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形态;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5、IL-10、免疫球蛋白E(IgE)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大鼠鼻黏膜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NF)-κBp65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4、IL-5、IgE含量显著升高,IL-10和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1),鼻黏膜TLR4、NF-κB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4、IL-5、IgE含量显著降低,IL-10和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鼻黏膜TLR4、NF-κB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玉屏风散可能通过调节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而起到治疗AR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玉屏风散 TLR4/NF-κB信号通路 免疫因子 大鼠
下载PDF
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江一静 范文曦 +4 位作者 林凌 邱丽芳 林志诚 游咏梅 王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73-47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神庭穴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VCIND患者6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神庭穴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VCIND患者6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同时接受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及认知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电针百会穴及神庭穴,1次/d,45 min/次,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评分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中文版(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Barthel指数(MBI)以及时间相关电位(P300)中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结果:1)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2组患者(EQ-5D-5L)评分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治疗后2组MMSE评分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其中观察组改善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治疗后2组Mo CA总评分有明显提升,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命名能力、语言能力、抽象、延迟记忆力及定向力的各项评估中亦发现有明显提升,其中观察组改善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治疗后2组P300潜伏期均有所缩短,波幅均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改善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百会穴及神庭穴可明显改善VCIND认知能力,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非痴呆型 针刺 百会穴 神庭穴 认知能力 生命质量 疗效
下载PDF
舌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江一静 林凌 +4 位作者 游咏梅 林志诚 詹增土 夏敏 薛偕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观察舌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神经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三针... 目的观察舌三针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神经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三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精神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表面肌电图各项指标[平均振幅值(AEMG)、持续时间(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吞咽时及吞咽5 mL水时sEMG各项指标(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AEMG和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吞咽时及吞咽5 mL水时sEMG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1%和17.7%,对照组分别为36.2%和32.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配合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中风 吞咽障碍 中风后遗症 洼田饮水试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表面肌电图 舌三针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徵调音乐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2
15
作者 林润 陈锦秀 +2 位作者 林茜 蔡丽娇 冯木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徵(汉语拼音zhi)调音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5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徵调音乐组和对照组。徵调音乐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并配合聆听徵调音... 目的:探讨徵(汉语拼音zhi)调音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5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徵调音乐组和对照组。徵调音乐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并配合聆听徵调音乐,1次/日,30min/次,5次/周,连续12周。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前后,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DS)观察患者语言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情况。结果:语言功能方面,徵调音乐组试验后听理解、复述、说等CRRCAE 9亚项正答率较试验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只在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4方面较试验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试验后比较,除阅读一项无显著差异外,徵调音乐组在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等8项提高的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试验后徵调音乐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试验前下降明显(P<0.05),且其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徵调音乐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语言功能,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BROCA失语 言语及语言障碍康复
下载PDF
推拿按揉法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清、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林志刚 陈水金 +3 位作者 陈乐春 陈进城 江煜 王建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7-880,共4页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于造模后第4天开始推拿按揉法干预,...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于造模后第4天开始推拿按揉法干预,连续14 d,观察造模前、造模后第1、3、7、10、14、17天大鼠机械痛阈(PWT)的改变;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并观察血清、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的P物质(SP)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PWT阈值逐渐降低(P<0.01,P<0.001);与CCI模型组相比,CCI模型+推拿组PWT阈值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降低(P<0.01),CCI模型+推拿组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较模型组有增加(P<0.05)。4组大鼠血清SP含量无差异(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SP含量明显增加(P<0.05);CCI模型+推拿组背根神经节SP含量较CCI模型组有降低(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脊髓背角SP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两者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推拿按揉法能够降低CCI模型的机械痛阈,对神经病理痛起到镇痛的作用;推拿按揉法能够延缓CCI模型的腓肠肌萎缩程度。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的SP参与了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和发展,推拿按揉法可能通过降低背根神经节的SP表达来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按揉法 神经病理痛 CCI模型 镇痛 P物质
下载PDF
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与双氯芬酸钠的比较 被引量:30
17
作者 付长龙 梅阳阳 +6 位作者 叶锦霞 林洁 陈俊 李民 李西海 吴广文 郑春松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第4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头汤组和扶他林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健康教育。乌头汤组另给予乌头汤内服外洗。扶他林组另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内服,... 目的:观察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头汤组和扶他林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健康教育。乌头汤组另给予乌头汤内服外洗。扶他林组另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内服,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敷。经10 d、20 d治疗后,评价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0 d后,扶他林组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乌头汤组(P<0.01);治疗20 d后,乌头汤组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扶他林组(P<0.05或P<0.01)。结论:乌头汤、扶他林均可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其中乌头汤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较佳,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乌头汤 扶他林 疼痛 关节活动度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下载PDF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DRG神经元P2X_3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林志刚 蒋诗超 +2 位作者 程艳彬 宋朋飞 房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75-2479,共5页
目的:观察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DRG神经元P2X_3受体的影响,探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推拿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推拿组均将"L"形不锈... 目的:观察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DRG神经元P2X_3受体的影响,探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推拿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推拿组均将"L"形不锈钢柱插入椎间孔对DRG造成恒定压迫,假手术组除不将"L"形不锈钢柱插入椎间孔外,其余造模步骤同模型组。推拿组在造模后第4天开始推拿手法治疗,其余组均不做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大鼠机械反应阈值(PWT)、缩爪反应潜伏期(PWL),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DRG神经元P2X_3受体含量的变化。结果: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PWT、PWL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造模后PWT、PWL均显著降低(P<0.001),推拿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RG神经元P2X_3受体含量明显升高(P<0.001),推拿治疗后P2X_3受体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有镇痛作用;推拿能够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DRG神经元P2X_3受体的水平进而发挥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 DRG神经元 P2X3受体
下载PDF
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0
19
作者 林志诚 陈阿贞 +3 位作者 江一静 陈登钟 叶晓倩 游咏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1月,31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4),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1月,31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4),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测量静态跌倒风险指数(SFI)、姿势稳定极限性(LOS)、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价(DFI)。随访患者治疗结束后6周内跌倒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BBS、TUGT、SFI、LOS、DFI和MBI成绩均提高(P〈0.05),治疗组BBS评分(t=2.095)、TUGT时间(t=-2.091)、DFI (t=-2.182),LOS评分(t=2.202)、MBI评分(t=3.036)均优于对照组(P〈0.05);BBS和MB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9, P〈0.001)。随访期间,治疗组平均跌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可以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虚拟现实 平衡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基于Notch1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皮质与SVZ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陶静 柳维林 +7 位作者 黄佳 薛偕华 杨珊莉 郑薏 林云娇 叶晓倩 林梅琴 陈立典 《康复学报》 2015年第3期23-34,共12页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皮质、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患肢曲池、足三里穴,治疗3 d和7 d后,观...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周边区皮质、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患肢曲池、足三里穴,治疗3 d和7 d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情况,以及动物整体行为学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观察Nestin、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及与Brdu共标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tch1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2)Catwalk步态分析显示,电针治疗3 d和7 d后大鼠通过Catwalk通道的平均速度增加,而持续时间减少(P<0.05);(3)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8d,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Ki-67、Nestin和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较缺血再灌注损伤4 d时增加(P<0.05或P<0.01)。电针治疗3 d和7 d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P<0.05);(4)电针治疗7 d后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JAG1、NICD、Hes1、Hes5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电针+GSI组大鼠脑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NICD、Hes1、Hes5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但JAG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电针+GSI组Nestin阳性细胞、Brdu与Nestin共定位细胞在缺血周围区皮质、缺血侧SVZ区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能够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动物整体行为学,发挥积极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活化Notch1信号转导通路,释放NICD调控Hes1、Hes5的表达,促进缺血周围区皮质以及缺血侧SVZ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干细胞 缺血周围区 SVZ区 Notch1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