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典型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晓晨 韩泽亮 +5 位作者 张剑宇 黄振佳 尹乃毅 刘宪华 刁国旺 徐开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土壤铅污染及其危害备受关注。作为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指标之一,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仍不甚明确。采集中国5种典型土壤(红壤、褐土、黑土、棕壤和黄壤),根据国标中一类建设用地的管制值制备成800 mg·kg^(-1)的铅... 土壤铅污染及其危害备受关注。作为评估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科学指标之一,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仍不甚明确。采集中国5种典型土壤(红壤、褐土、黑土、棕壤和黄壤),根据国标中一类建设用地的管制值制备成800 mg·kg^(-1)的铅污染土壤样品,利用先进的基于生理学的体外试验方法(改进的PBET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铅的赋存形态角度,全面综合地探讨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铅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72.7%—82.6%,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其中红壤较高而黑土较低;进入小肠阶段后,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极显著降低至22.8%—27.7%,各类型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铅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与之相同。对儿童而言,土壤铅在胃阶段的非致癌风险达到可接受限值的2.1倍;且整体而言,土壤铅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平均达到成人的7.6倍,必须加以重视。此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与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迁移系数均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pH是影响土壤铅在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通过体外试验可直接、简便而准确地获取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信息,建议在今后实地的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中引入该方法。该研究成果将为铅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与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体外试验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土壤性质
下载PDF
基于in vitro试验的中国典型土壤中砷的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晓晨 黄振佳 +6 位作者 陈雨晴 尧聪聪 张剑宇 刁国旺 袁菁 徐开钦 刘宪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2,共11页
采集中国红壤、黑土、褐土、棕壤和黄壤五种典型土壤,经一个月老化制备成浓度为600 mg·kg^(-1)的砷污染土壤样品,利用体外(in vitro)试验方法(PBET-UF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砷在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并评估其健... 采集中国红壤、黑土、褐土、棕壤和黄壤五种典型土壤,经一个月老化制备成浓度为600 mg·kg^(-1)的砷污染土壤样品,利用体外(in vitro)试验方法(PBET-UF模型)研究经口部摄入的土壤砷在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并评估其健康风险,进而从土壤性质角度(包括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及砷的赋存形态)综合地探讨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分析不同土壤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37.2%~71.8%,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9.0%~73.3%,小肠阶段的生物有效性为48.6%~72.1%,各类型土壤间差异极显著;土壤砷从胃到小肠是一个逐步被消化溶出的过程,且小肠中溶解态砷均可透过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的专用超滤膜;各类型土壤经口部摄入的砷健康风险存在极显著差异,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相应可接受限值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此外,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铝含量、迁移系数S及迁移系数W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迁移系数S是影响土壤砷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的主导因子,土壤pH为影响其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的主导因子,而游离氧化铁铝则主要通过与砷形成新矿物的方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活性及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后续开展更符合现实土壤污染情形的调查及重(类)金属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手段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系数 土壤PH 游离氧化铁铝 生物可给性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利用in vitro试验的城市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研究及其对中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小娟 徐佳燕 +6 位作者 张剑宇 陈何勋 李楠 刘宪华 尹乃毅 徐开钦 陈晓晨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1-1012,共12页
以福州大学城区域为研究区,采用传统土壤采样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学、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解析小尺度下城市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来源;进而针对部分“超标”土壤样品,分别采用国家推荐方法和先进的in vitro试验方法进行土壤... 以福州大学城区域为研究区,采用传统土壤采样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学、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解析小尺度下城市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来源;进而针对部分“超标”土壤样品,分别采用国家推荐方法和先进的in vitro试验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经口部摄入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上不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但有个别土样Pb和Cr(Ⅵ)含量超过了最新国家标准的筛选值;土壤中Cd、Cu、Pb、Cr、Ni、Zn等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交通及机动车辆,需要注意防控;国家推荐方法得出土样Pb存在的非致癌风险达到可接受限值的1.53倍,土样Cd、Ni以及两个土样Cr(Ⅵ)存在的致癌风险则达可接受限值的1.01~43.50倍,而in vitro试验方法揭示仅有土样Pb的健康风险较高,胃阶段Pb对其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的贡献率达到41%(成人)和149%(儿童),小肠阶段则显著降低至5%(成人)和18%(儿童);由于in vitro试验方法是以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生物有效性为其风险评估的依据,被认为相对科学准确,不易产生对风险的过高估计,因此建议将其引入今后的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本研究为相关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我国土壤污染调查技术手段的持续改进给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源 健康风险评估 in vitro试验 生物可给性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水滞留影响下不同供水末端的微生物群落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牛佳 黄怡婷 +5 位作者 许薇 龚珑聪 吴玲婕 陈淑婷 史婷 陈晓晨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3,共10页
针对龙头水滞留带来的水质生物稳定性问题,选取三种末端供水方式(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过滤器出水)的龙头水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探索和比较了水滞留导致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菌方面,滞留后三种末... 针对龙头水滞留带来的水质生物稳定性问题,选取三种末端供水方式(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过滤器出水)的龙头水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探索和比较了水滞留导致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菌方面,滞留后三种末端供水方式的龙头水中均以假单胞菌属为主,一些条件致病菌属,如副衣原体属、军团菌属、分枝杆菌属等也被检出。三种供水方式中,二次供水表现出较低的物种丰富度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其群落结构与另外两种方式显著不同。在古菌方面,滞留前集中式供水以西藏嗜盐碱球菌属为主,二次供水主要为未鉴定菌属,过滤器出水主要为甲烷食甲基菌属;滞留后,仅集中式供水和过滤器出水的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均以产甲烷古菌为主,而二次供水则以氨氧化古菌为主。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饮用水中微生物信息,并可为解决水滞留带来的饮用水生物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质 末端供水方式 水滞留 生物稳定性 细菌群落结构 古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