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决策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越秋 王军 董泽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160,共4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员工易受到感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订单到交货期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企业选择延长假期还是复工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利用三参照点理论、决策四力影响因素、前景理论和助推思想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决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员工易受到感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订单到交货期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企业选择延长假期还是复工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利用三参照点理论、决策四力影响因素、前景理论和助推思想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决策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企业复工决策除了受外部环境、内部组织、任务要求及个人需求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先决条件,即零感染;企业在复工决策时处于损失心态下的行为是风险偏好型,而政府的助推政策和企业复工参照点的动态变化等因素,能很好地提升企业在深度不确定环境下承受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复工决策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前景理论 三参照点理论 复工决策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超净工作台最优通风截面研究
2
作者 杜晶晶 于思源 杨昀硕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探究超净工作台满足实验人员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优通风截面数据。方法:首先,采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垂直流超净工作台有限元模型。其次,采用Flow Simulation软件对超净工作台有限元模型进行流体力学模拟,分... 目的: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探究超净工作台满足实验人员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优通风截面数据。方法:首先,采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垂直流超净工作台有限元模型。其次,采用Flow Simulation软件对超净工作台有限元模型进行流体力学模拟,分析超净工作台可升降挡板不同开度(挡板下沿距洁净桌面的距离)时通风截面的气体流速、通风量及通风干扰度。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推导出相对适宜的挡板开度。结果:模拟仿真综合结果显示,随着挡板开度尺寸的增加,超净工作台通风截面的气体流速及通风干扰度降低,而通风量在挡板开度尺寸为225 mm时出现峰值,通风量均值达到376.002 m^(3)/h。结论:挡板开度尺寸控制在225 mm,即通风截面面积为0.248 m^(2)时通风干扰相对较小,气体流速适中,通风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拟 超净工作台 挡板开度 气体流速 通风量 通风干扰度
下载PDF
微小RNA-195抑制CD44+胃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和侵袭能力 被引量:3
3
作者 詹盼盼 舒雄 陈梦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437-442,446,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95(miR-195)在胃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干细胞标记物CD44分选胃癌干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干细胞中miR-195 mRNA表达。使用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miR-195稳定表达细胞系,采用体外成球实验和T... 目的探讨微小RNA-195(miR-195)在胃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干细胞标记物CD44分选胃癌干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干细胞中miR-195 mRNA表达。使用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miR-195稳定表达细胞系,采用体外成球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自我更新能力和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进行miR-195靶基因预测,Western blot法检测Akt3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鉴定miR-195靶基因。结果与CD44-胃癌细胞相比,miR-195在CD44+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下调(P<0.01)。过表达miR-195后,Oct4、Sox2和Nanog mRNA表达降低,成球能力和侵袭能力被抑制(P<0.05或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95候选靶基因为Akt3;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miR-195后的Akt3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Akt3并非miR-195的直接靶基因。结论 MiR-195可能通过非靶向调节Akt3的方式抑制胃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和侵袭能力,为胃癌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胃癌 微小核糖核酸195 Akt3 侵袭
原文传递
H10N8禽流感病毒血凝素中和抗体的结合位点鉴定
4
作者 胡金芳 孙春昀 +1 位作者 饶木顶 谢良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410,共7页
目的制备并筛选H10N8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中和抗体,并对其抗原结合位点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10N8血凝素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假病毒微量中和实验筛选中和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确定抗体结合血凝素蛋白的区域,... 目的制备并筛选H10N8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中和抗体,并对其抗原结合位点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10N8血凝素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假病毒微量中和实验筛选中和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确定抗体结合血凝素蛋白的区域,Discovery Studio 3.5模拟与对接分析软件预测抗原结合位点,进而研究其在H10亚型内的保守性。结果获得1株具有假病毒中和活性的H10N8单克隆抗体,该抗体的结合表位在HA1上,且具有H10亚型内的保守性。结论成功制备1株中和抗体,为H10N8禽流感疫苗和单克隆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0N8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蛋白 中和抗体 表位
下载PDF
重组凝血因子VIII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传荣 《药物资讯》 2021年第5期268-273,共6页
凝血因子VIII (FVIII)替代疗法极大地改善了血友病A患者的护理。80年代初,由于使用非病毒灭活血浆生产的凝血因子浓缩物引起的血源性病毒感染,使得更安全治疗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重组凝血因子VIII (rFVIII)的开发最初是由于需要用浓缩... 凝血因子VIII (FVIII)替代疗法极大地改善了血友病A患者的护理。80年代初,由于使用非病毒灭活血浆生产的凝血因子浓缩物引起的血源性病毒感染,使得更安全治疗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重组凝血因子VIII (rFVIII)的开发最初是由于需要用浓缩的FVIII治疗血友病A患者而无传播感染风险。最近20年来,rFVIII产品在生产、安全性和止血效果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完全从生产过程中去除了动物或人类蛋白,从而使患者不会暴露于已知的或正在出现的病原体。病毒灭活的血浆衍生凝血因子VIII (PdFVIII)以及重组产品的产生,彻底改变了患者的治疗方式,即定期进行FVIII替代治疗,以防止出血和由此引起的关节损伤,从而使血友病A患者几乎达到了正常的生活方式和预期寿命。目前血友病A治疗最具有挑战的是FVIII抑制剂并发症的出现以及预防性治疗所需的频繁静脉输注的负担。本文回顾了血友病A治疗的rFVIII产品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标准半衰期和延长半衰期rFVIII产品的结构特点以及上市前临床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重组凝血因子VIII 标准半衰期 延长半衰期
下载PDF
药物毒性研究中应激导致的多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志 李伟 +8 位作者 李珊珊 吕建军 屈哲 霍桂桃 张頔 杨艳伟 盖文琳 王雪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8-885,共8页
目的:以静脉给予食蟹猴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nti-EGFR)单克隆抗体长期毒性研究作为个案分析,探讨药物毒性研究中应激反应造成多器官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将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目的:以静脉给予食蟹猴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nti-EGFR)单克隆抗体长期毒性研究作为个案分析,探讨药物毒性研究中应激反应造成多器官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将食蟹猴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静脉推注给予EGFR单抗,每周1次,连续26周,停药后8周的恢复期。中高剂量组因动物状态差处于濒死状态而提前至给药22周解剖,进入恢复期。本研究中10只动物在给药期间死亡,死亡动物和其余动物均进行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所有动物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表达。结果:本实验中给药动物出现不同程度腹泻、稀便、皮肤发红、脱毛、脱屑、溃烂。死亡动物的免疫器官表现出明显萎缩,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死亡的雌性动物子宫重量减低,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子宫萎缩伴纤维组织增生。此外,中高剂量组死亡动物肾上腺表现为皮质束状带细胞肥大。中高剂量组动物垂体ACTH的表达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结论:药物毒性研究中应激反应诱导的免疫器官的萎缩,可伴有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肥大。采用权重法综合分析所有数据,并结合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检测,这对于辅助性鉴别诊断应激和直接免疫毒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毒性 应激 组织病理学 免疫毒性
原文传递
尾穗苋体外细胞毒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贤贤 覃丽清 +2 位作者 张业 刘玮欣 何瑞杰 《食品与药品》 CAS 202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 探究尾穗苋中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的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尾穗苋70%乙醇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经多种核磁共振谱、熔点及高分辨质谱数据鉴定。采用MTT法对单... 目的 探究尾穗苋中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的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尾穗苋70%乙醇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经多种核磁共振谱、熔点及高分辨质谱数据鉴定。采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 从尾穗苋中分离和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2)、1H-咪唑并[4,5-D]哒嗪-2-胺(3)、尿嘧啶核苷(4)、胸腺嘧啶核苷(5)、2β,3β-二羟基-30-降冰油烷-12,20(29)-二烯-23,28-二甲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6)、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苷-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7)、2β-羟基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苷-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8)、3-O-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二羟油酸-12-烯-23,28-二甲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9)、3-氧代-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2)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SMMC-7721均有显著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13.36±1.01μg/ml和16.70±1.15μg/ml。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化合物2具有较强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穗苋 苋属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体外
下载PDF
尾穗苋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贤贤 覃丽清 +4 位作者 经孝腾 张业 刘玮欣 邹碧群 何瑞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0-1876,共7页
目的探究尾穗苋Amaranthus caudatus L.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尾穗苋7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还原性、清除DPPH、清除羟自由... 目的探究尾穗苋Amaranthus caudatus L.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尾穗苋7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还原性、清除DPPH、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脱氧核糖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1)、α-菠甾醇(2)、α-菠甾醇β-D-吡喃葡萄糖苷(3)、尿嘧啶(4)、反式阿魏酸(5)、槲皮素-3-芸香糖苷(6)、3-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β,3β,6β,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ide(7)、3-O-β-D-glucopyranosyl-2β,3β-dihydroxy-30-noroleane-12,20(29)-diene-23,28-di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8)、3,4,5-trihydroxydehydro-α-ionol-9-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9)、3,4,5-trihydroxydehydro-α-ionol-9-β-D-glucopyranoside(10)。化合物5~6对·DPPH的IC 50值分别为(0.598±0.088)、(0.405±0.043)mg/mL。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化合物5~6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穗苋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9
作者 王婧 张杰 +2 位作者 张颖 马宁宁 谢良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3-548,共6页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E.coli)表达纯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熟肽(rhBMP-2m),并制备rh-BMP-2m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工程菌株进行常规发酵,自诱导表达,裂菌离心分离包涵体,包涵体变性后经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纯化后的变性rhBMP...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E.coli)表达纯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熟肽(rhBMP-2m),并制备rh-BMP-2m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工程菌株进行常规发酵,自诱导表达,裂菌离心分离包涵体,包涵体变性后经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纯化后的变性rhBMP-2m经稀释复性,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hBMP-2m。并以此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还原SDS-PAGE下95%以上纯度的rhBMP-2m。细胞活性结果分析显示,所获得的rhBMP-2m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免疫小鼠最终获得两株稳定分泌抗rhBMP-2m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hBMP-2m及其单克隆抗体,为rhBMP-2未来的研究和制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熟肽 蛋白复性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抗人白介素-17R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10
作者 徐真真 孙春昀 谢良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8-433,共6页
目的制备具有中和人白介素-17RA(h IL-17RA)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h IL-17R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OctetRED系统检测其亲和力,ELISA、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抗体的结合作用和种属交... 目的制备具有中和人白介素-17RA(h IL-17RA)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h IL-17R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OctetRED系统检测其亲和力,ELISA、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抗体的结合作用和种属交叉反应,人包皮成纤维细胞-1上细胞因子分泌实验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抗h IL-17RA单克隆抗体亲和力常数KD<1.0×10^(-12)mol/L,并与其他物种有一定的交叉结合反应,它能结合白介素(IL)-17RA并有效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抑制下游相关细胞因子IL-6、IL-8和人CXC趋化因子配体1的分泌。结论成功制备1株抗h IL-17RA的中和抗体,为IL-17RA相关疾病通路的研究提供了工具,也为IL-17RA靶点药物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RA 白介素-17A 白介素-17F 抗体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1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瑞 张延静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9-616,共8页
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对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该文在分析SARS-CoV-2的起源、流行病学、病毒结构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COVID-19治疗药物的... 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对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该文在分析SARS-CoV-2的起源、流行病学、病毒结构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COVID-19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将为COVID-19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治疗药物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免疫球蛋白G降解酶切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抗体电荷异构体分析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阳 王阳 胡萍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78-2086,共9页
目的:探索和优化单克隆抗体电荷异构体分析的酶切预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和优化基于Thermo ProPac^(TM) WCX-10色谱柱的离子交换色谱检测方法,以含10 mmol·L^(-1)磷酸盐和1 mol·L^(-1)氯化钠缓冲液(pH 6.3)... 目的:探索和优化单克隆抗体电荷异构体分析的酶切预处理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和优化基于Thermo ProPac^(TM) WCX-10色谱柱的离子交换色谱检测方法,以含10 mmol·L^(-1)磷酸盐和1 mol·L^(-1)氯化钠缓冲液(pH 6.3)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检测信号为波长280 nm吸收度,采用免疫球蛋白G降解酶(IdeS)切前后的电荷异构体检测,并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重复性、精密度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基于阳离子交换色谱(CEX)方法和酶切处理,以几种商品化抗体为例,展示该方法的应用,对完整的IgGs与IdeS酶切产生的F(ab’)_(2)和Fc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提供更详细和更特异的电荷异构体信息。通过方法学验证,空白溶剂无干扰峰出现,进样量在10~80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1.000);6次进样测得的峰面积RSD为0.52%;日间精密度3.3%;耐用性良好;在24 h内样本基本稳定,测得的峰面积RSD为3.5%;3批样品检测结果的峰面积RSD为2.5%。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全流程的抗体药物研发,包括早期阶段的分子筛选,中期产业化的工艺开发,直至产品上市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色谱 电荷异构体 脱酰胺 免疫球蛋白G降解酶(IdeS酶) 单克隆抗体 抗体稳定性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重组人源化抗人HGF单克隆抗体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志伟 李丹 +5 位作者 马保瑞 张杰 孙春昀 谢良志 盖文琳 盛望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7-442,共6页
目的对人源化抗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单克隆抗体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将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2株抗H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E19-12和HD19-27,通过UV、SDS-PAGE方法... 目的对人源化抗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单克隆抗体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将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2株抗H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E19-12和HD19-27,通过UV、SDS-PAGE方法对其质量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纯度进行鉴定;MTT法评价抗体对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并比较抗体人源化前后活性差异;采用ELISA法评价抗体结合HGF及竞争抑制HGF与受体结合的能力;Transwell法研究抗体对HGF促进PC-3细胞迁移的抑制能力;通过构建U87MG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抗体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抗体通过静脉给予正常小鼠,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2株抗体单体纯度均达到90%以上,均可抑制U87MG肿瘤细胞增殖,且人源化前后抗体活性差异不大。2株抗体均与HGF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且可竞争抑制HGF与其受体C-Met的结合。细胞迁移实验显示,2株抗体具有抑制HGF促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裸鼠移植瘤试验显示HGF抗体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中HE19-12在试验中显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小鼠药代结果显示,HE19-12和HD19-27的半衰期分别为423.3 h和342.5 h。结论成功对制备出的2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进行初步鉴定及一系列抗肿瘤活性研究,证明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HGF中和抗体,且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HGF/C-Met靶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F 人源化 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
下载PDF
血友病治疗最新进展
14
作者 马传荣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9期4099-4104,共6页
血友病(PWH)治疗的创新始于19世纪50年代对血浆分离的描述,人们在冰冻血浆的冷沉淀物中发现首个浓缩物因子VIII (FVIII),使得替代疗法初步进入临床。但是,缺乏病毒病原体筛查导致了血友病患者接受被甲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 血友病(PWH)治疗的创新始于19世纪50年代对血浆分离的描述,人们在冰冻血浆的冷沉淀物中发现首个浓缩物因子VIII (FVIII),使得替代疗法初步进入临床。但是,缺乏病毒病原体筛查导致了血友病患者接受被甲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浓缩物。后期,病毒筛选方法和适当的病毒灭活技术被开发,使浓缩物变得安全。外源性浓缩物的免疫原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大约25%~35%的PWH产生针对FVIII的同种抗体是替代疗法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血友病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是FVIII基因被克隆,为通过重组DNA技术获得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 (r FVIII)奠定了基础。r FVIII在血友病A患者的血浆中具有相对较短的半衰期,约为12~14小时,将r FVIII和IgG/白蛋白的Fc段或者聚乙二醇结合,可延长r FVIII血浆半衰期和延长注射间隔,从而使得r FVIII的半衰期增加。遗憾的是,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结果并不显著,其持久性仍需证明。本文对目前血友病治疗及药物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替代疗法 长半衰期浓缩物 非替代疗法 基因疗法
下载PDF
噻拉米特合成工艺的优化
15
作者 尹树铸 葛泽楠 +3 位作者 周文玉 郭书含 黄苏蕾 昌盛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合成噻拉米特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5-氯-2(3H)-苯并噻唑啉酮、溴乙酸乙酯、2-哌嗪基-1-乙醇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水解、酰胺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噻拉米特。结果经过3步反应以23.96%的总收率得到噻拉米特,结构经过1H NMR... 目的合成噻拉米特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5-氯-2(3H)-苯并噻唑啉酮、溴乙酸乙酯、2-哌嗪基-1-乙醇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水解、酰胺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噻拉米特。结果经过3步反应以23.96%的总收率得到噻拉米特,结构经过1H NMR及MS确证。结论该路线优化了实验条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拉米特 合成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孟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232-233,共2页
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作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人工抗体,其同时特异性结合2个抗原或抗原表位的能力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成药性和特异药效的需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不断地被创新和研发,相应的构建理念也不断完善,相关产品的研... 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作为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人工抗体,其同时特异性结合2个抗原或抗原表位的能力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成药性和特异药效的需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不断地被创新和研发,相应的构建理念也不断完善,相关产品的研发进程不断加快递进,在临床药物研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希望本文可以为之后的双特异性抗体的医药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性抗体 抗体结构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