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政策”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讨论 被引量:125
1
作者 吕方 梅琳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4-168,共25页
公共政策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理模式的选择。在治理目标具有综合性、技术路径清晰度低、环境差异敏感度高的"复杂政策"领域,向基层政府"授权"有利于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自由裁量空间发... 公共政策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理模式的选择。在治理目标具有综合性、技术路径清晰度低、环境差异敏感度高的"复杂政策"领域,向基层政府"授权"有利于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自由裁量空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鉴于此,在"复杂政策"的治理领域中,中央政府在常规的目标设定与督查考核之外,通过出台纲领性、指导性的专项政策,以及扩大社区参与等多种控制手段来规训地方政府的偏差行为。"复杂政策"治理模式旨在建立"央—地"之间的协作机制,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弥合中央政府对政策推进的总体控制与地方政府在行政实践中自由裁量权之间的张力。从实践绩效来看,该模式无疑是有益的探索,但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政策 “央-地”协作 两个积极性 扶贫开发
原文传递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知识逻辑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54
2
作者 吕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1,共7页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涵,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然而既有研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缺乏从中国乡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时段视角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及其衔接命题的学理分析,遂导致相关...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涵,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然而既有研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经验取向和政策取向,缺乏从中国乡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时段视角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及其衔接命题的学理分析,遂导致相关讨论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知识逻辑。必须承认,脱贫攻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道路具有多层面重大意义,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补短板”工程,更是以“攻坚体制”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解决自税费改革以来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诸多难点问题的系统性实践,为下一个三十年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和国家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积累宝贵经验。鉴于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现实路径,就不仅包括现实目标和政策层面的衔接,更为根本的是要着力推进理念方法和治理体系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坚体制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国家乡村治理体系
下载PDF
市场体制与产业优势--农业产业化地区差异形成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53
3
作者 符平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9-193,共25页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地区,虽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且采取同样的产业组织形式,却在发展结果上大相径庭。市场体制视角关注政府与其他市场行动者联结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强调其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揭示... 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地区,虽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且采取同样的产业组织形式,却在发展结果上大相径庭。市场体制视角关注政府与其他市场行动者联结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强调其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揭示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机制。基于此视角对汀市与汉市小龙虾产业的比较分析表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与会意机制的相互配合导致了同一产业领域市场体制的地方差异。不同的市场体制则通过建构出明显不同的产业组织过程、市场结构、政策利用机会和创新能力强有力地塑造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固化并拉大了产业发展的地区间差异。产业发展中市场体制的效用发挥具有若干前提条件,在研究和实践中都应对此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市场体制 产业优势 地方政府
原文传递
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雪萍 曹朝龙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89,共5页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目前的城市社区发展中,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愈来愈重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社区公共空间并非仅是单纯物理学意义上的地理空间,还是独立于政府部门和市场之外的公...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在目前的城市社区发展中,社会力量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愈来愈重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社区公共空间并非仅是单纯物理学意义上的地理空间,还是独立于政府部门和市场之外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领域。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公共空间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未来的城市社区治理和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社区社会组织 公共空间 生产
原文传递
获得感、政治信任与农民工的权益表达倾向 被引量:29
5
作者 唐有财 符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7-79,共13页
在农民工权益表达多元化的背景下,何种机制影响他们的权益表达选择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以政治信任为中介变量的农民工获得感与其权益表达倾向选择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获得感对他们最终所选择的权益表达倾向具有重要... 在农民工权益表达多元化的背景下,何种机制影响他们的权益表达选择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以政治信任为中介变量的农民工获得感与其权益表达倾向选择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获得感对他们最终所选择的权益表达倾向具有重要影响。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的获得感有助于农民工更倾向采取体制内权益表达方式,来自私人关系网络支持的获得感则对农民工倾向采取体制内权益表达方式起到抑制作用,并促使他们选择体制外方式。来自政府支持的获得感通过提升农民工的政治信任而降低了其采取体制外权益表达方式的可能性。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应以农民工为本位,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通过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来引导其权益表达方式的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获得感 政治信任 权益表达倾向
下载PDF
互联网的社会向度与网络社会的核心逻辑——兼论社会学如何理解互联网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兆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58,共8页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技术,互联网具有一种超强的结合能力,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逻辑和工业化秩序。因此,社会学对互联网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互联网的技术向度,而应该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向度,即在技术与社会相互结合的后果中理解互联...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技术,互联网具有一种超强的结合能力,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逻辑和工业化秩序。因此,社会学对互联网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互联网的技术向度,而应该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向度,即在技术与社会相互结合的后果中理解互联网。就网络社会的革命性变化而言,虚拟时空集中体现了互联网的社会向度,并为社会生活的再结构、再组织过程提供了框架和逻辑。首先,互联网的技术粘性导致空间结构上的去中介化,实现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整合。虚拟整合所产生的超越性社会事实,并不是一种涂尔干意义上的规范性力量,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其次,虚拟整合与非序列化时间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生活网络化的进程压缩。空间维度上的虚拟整合和时间维度上的进程压缩,勾画出一幅网络社会的整体画面,即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过程往往表现为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大程度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伴随着一种瞬时的结构性优势和相对于工业化逻辑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逻辑 社会向度 虚拟整合 进程压缩 倍增效应
下载PDF
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整合困境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娜 李雪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0,188,共6页
推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是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跨部门协同治理旨在促进部门间的协作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在中国的协同实践中,却出现了运行失调、效率低下的现象。跨部门协同治理过程不仅包含... 推行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是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跨部门协同治理旨在促进部门间的协作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在中国的协同实践中,却出现了运行失调、效率低下的现象。跨部门协同治理过程不仅包含组织间的业务协同,同时涉及组织间的关系协同。整合是协同的核心内涵,因此应从"政务整合"和"关系整合"两个维度来考察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实践过程。Y镇社区矫正的协同困境,说明应从制度环境和组织关系两个层面着手建构协同机制,既要注重协同机制的细节化和配套性,又要注重协同主体间关系网络的培育,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的协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部门协同 政务整合 关系整合 协同效能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被引量:18
8
作者 吕方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2,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美好乡村生活的愿景,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知识方案和实践蓝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历史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美好乡村生活的愿景,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知识方案和实践蓝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实践载体;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是“大国小农”基础上实现强国建设的根本路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包括了“物”的维度、“人”的维度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实践层面要避免简单化理解,坚持精准思维、整全思维和共同缔造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理论
下载PDF
市场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与研究路径 被引量:19
9
作者 符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7-105,158,共10页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初,市场社会学沿着市场即网络、市场即制度和市场即文化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分别往前推进。最近一些年,市场社会学在多元路径上继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视角交融的综合路径趋势。针对各自拟定的核心问题,综合路径糅合了以往处于分割状态或被忽视的若干维度,着力分析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特定的关联模式是通过何种机制建构了市场。这种综合路径与古典社会学时代的市场研究相契合,是试图更完备地解释市场现象且颇具竞争力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社会学 网络 制度 文化 综合路径
下载PDF
失独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心理援助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晓军 刘炳琴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独生子女的死亡使失独者陷入急性应激障碍(ASD)之中,如果缺乏及时的专业干预,三个月后便进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结构,往往使他们的病情在外部文化情境等结构性压力和核心依恋对象死亡等心理依... 独生子女的死亡使失独者陷入急性应激障碍(ASD)之中,如果缺乏及时的专业干预,三个月后便进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结构,往往使他们的病情在外部文化情境等结构性压力和核心依恋对象死亡等心理依恋断裂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演化为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除了从源头上优化失独人群生活的人文情境以外,失独危机事件的应激管理、依恋关系重建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失独人群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人群 ASD PTSD 人格障碍
下载PDF
村庄公共产品供给:增强可行能力达致减贫——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西俄洛乡杰珠村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雪萍 龙明阿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3,共7页
通过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来增强村民可行能力,可达致减贫。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行能力概念为理论语境,以杰珠村为个案的研究认为:提高集中连片特殊类型困难地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是减贫根本目标,实现此目标必须全方位"突围&... 通过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来增强村民可行能力,可达致减贫。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行能力概念为理论语境,以杰珠村为个案的研究认为:提高集中连片特殊类型困难地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是减贫根本目标,实现此目标必须全方位"突围":从生存的可行能力到生产的可行能力,再到发展的可行能力。围绕提高可行能力,更加关注供给无形村庄公共产品,如交往能力、实用技术培训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型困难地区的减贫工作更强调政府责任,甚至中央政府的责任。减贫理念和实践应嵌入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实现内源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公共产品供给 可行能力 减贫 集中连片特殊类型困难地区
下载PDF
以事件为中心:中国网络治理的基本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兆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73,共9页
在中国网络治理实践中,网络事件通常被视为社会秩序的主要威胁,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同时,由于中国改革深水区与网络社会的"相遇",使现阶段中国网络事件表现出高频率和高烈度的特征。从冲突论... 在中国网络治理实践中,网络事件通常被视为社会秩序的主要威胁,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同时,由于中国改革深水区与网络社会的"相遇",使现阶段中国网络事件表现出高频率和高烈度的特征。从冲突论的理论模型来看,中国网络事件高频率、高烈度的基本特征使网络事件失去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并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撕裂。就治理效果而言,目前的网络治理存在一种治理结构上的错位,即"以平息事态为标志"的形式绩效无法解决社会信任体系的撕裂。因此,"以事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变革:在治理理念及其目标定位上,用"以避免社会撕裂为核心"的实质绩效取代"以平息事态为标志"的形式绩效;在治理措施上,从侧重于技术手段的信息阻断干预机制转变为侧重于制度化建设的信息披露干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治理 网络事件 “以事件为中心” 形式绩效 实质绩效
下载PDF
网络舆论的“反转”何以可能?——基于发生结构的视角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兆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57,共8页
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反转"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治理问题,本文试图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传播学逻辑,在完整的发生结构中揭示网络舆论"反转"的社会机制。网络舆论的发生结构是由信息控制主体和舆情推动主体构成的双... 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反转"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治理问题,本文试图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传播学逻辑,在完整的发生结构中揭示网络舆论"反转"的社会机制。网络舆论的发生结构是由信息控制主体和舆情推动主体构成的双向行动结构,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行动逻辑,前者是在垄断核心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发布,后者则是试图借助舆论的力量倒逼事实真相。网络舆论的"反转"就是在双方相互对峙、博弈的结构性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控制主体的选择性发布破坏和肢解了公共事件的完整脉络,导致比较明显的逻辑漏洞和信息缺口。但是,在舆情推进主体多视角的审视中,任何逻辑漏洞和信息缺口所形成的假象都容易被揭穿和颠覆。每次揭穿假象的过程都会带来一次网络舆论"反转"。总之,网络舆论的"反转"是由信息控制主体和舆情推进主体共同建构出来的一种社会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反转” 发生结构 信息控制主体 舆情推进主体
下载PDF
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社会冲突论的视角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建 金小红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3年第1期67-74,共8页
目前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学对该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引起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本次研究采用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视角,对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类型进行重新解读,试图通过冲突视角整合影响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 目前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学对该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引起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本次研究采用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视角,对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类型进行重新解读,试图通过冲突视角整合影响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从而归纳出犯罪发生的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犯罪 冲突论 现实性犯罪 非现实性犯罪
下载PDF
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地位危机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 被引量:7
15
作者 符平 段新星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39,244-245,共26页
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国际市场上外来企业地位危机及其化解机制的理论框架,以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探讨了中国鞋企在欧盟市场发生地位危机的缘由及化解危机的条件和机制。市场的规范性同构机制与规制机构的治理行动... 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国际市场上外来企业地位危机及其化解机制的理论框架,以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探讨了中国鞋企在欧盟市场发生地位危机的缘由及化解危机的条件和机制。市场的规范性同构机制与规制机构的治理行动使中国鞋企陷入了地位危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认知堕距使大多数鞋企选择了消极应对策略。奥康较早革新了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在抗辩过程中充分利用行动者一网络向更高层的市场规制机构积极述行自身经济实践的制度合法性,最终重塑了规制机构的判定。在跨文化交易环境中的中国企业克服对新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文化的认知堕距,实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是建立和稳固市场地位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市场 市场地位 市场治理 认知堕距 行动者—网络
原文传递
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家兴 金小红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2年第6期55-60,共6页
本文借用迪尔凯姆《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 本文借用迪尔凯姆《自杀论》中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框架,大致将流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分为失范型,利己型和利他型,在理解《自杀论》原意的基础上,梳理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教育与支持的缺失、在学校中被过早"边缘化"、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的滞后,使流动青少年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流动青少年在城市遭到排斥,没有合理的上升渠道。经济问题是利己犯罪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犯罪的诱因;流动青少年被小团体接纳,认同小团体的越轨亚文化,害怕被排斥的心理促使他们走上了利他犯罪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论》 失范 流动青少年 犯罪
下载PDF
集体化村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基于西藏D村脱贫经验的考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晓军 孙权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西藏D村,为摆脱村民因原子化的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实现精准脱贫的困境,采用集体化村庄的形式,打造集体产业、激活村民的市场意识,带领村民实现了从依赖国家政策性补贴转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转变。不仅快速稳定脱贫,而... 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西藏D村,为摆脱村民因原子化的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实现精准脱贫的困境,采用集体化村庄的形式,打造集体产业、激活村民的市场意识,带领村民实现了从依赖国家政策性补贴转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转变。不仅快速稳定脱贫,而且集体主义价值认同同步形成并强化,有效推动了村庄集体经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这种以唤醒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村庄集体化脱贫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农村社区发展的成功样本,不仅对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且对全国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 集体化村庄 贫困治理
下载PDF
我国精准脱贫评估流程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被引量:7
18
作者 丁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我国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精准脱贫的评估流程优化,有利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精准脱贫评估流程中的主体,包括国家扶贫部门、省级扶贫部门、市县扶贫部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视角,研究精准脱贫评估流程中各主体的行为... 我国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精准脱贫的评估流程优化,有利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精准脱贫评估流程中的主体,包括国家扶贫部门、省级扶贫部门、市县扶贫部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视角,研究精准脱贫评估流程中各主体的行为模式和互动关系。国家扶贫部门作为委托方,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管理方和代理方进行专项评估检查,在脱贫执行和检查阶段,促使管理方和代理方形成“层层加码”、变通落实和共谋应对的行为模式,并强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随着国家下移脱贫评估检查权,精准脱贫的评估流程发生重构,管理方的主体责任增强,代理方则由于向上负责制积极配合管理方的脱贫安排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检查。精准脱贫评估流程的重构,能够调动管理方和代理方的脱贫工作积极性,推动精准脱贫评估流程的结构优化,从而实现脱贫攻坚的真正脱贫和高效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方评估 流程重构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连片特困地区村庄生计资本与减贫--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杰珠村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雪萍 龙明阿真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贫困的衡量有多个维度、多种分析框架;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生计资本为核心。从直接生计资本的角度来看,杰珠村有着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庄的普遍性特征,即自然环境脆弱性强,馈赠较少,自然资本匮乏;大部分村民物质资本积累较少,仅能维持... 贫困的衡量有多个维度、多种分析框架;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生计资本为核心。从直接生计资本的角度来看,杰珠村有着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庄的普遍性特征,即自然环境脆弱性强,馈赠较少,自然资本匮乏;大部分村民物质资本积累较少,仅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人力资本有限。也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就业不充分以及较多的生计支持。经过多年的减贫实践,连片特困地区村庄的生计资本及其积累有所增量,村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政府与村民合作供给村庄公共产品,是强化生计支持的重要方式。连片特困地区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更依赖政府,乃至重要政府,也急需社会组织介入。增量生计资本,需要培育"桥梁"社会资本和"链接"社会资本,建构"高整合—高链合"的理想情境。生计资本的贫困与心理和主观福祉的富裕并存,这并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支持 连片特困地区 减贫 可持续生计
下载PDF
作为集体欢腾的广场舞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钧鹏 许帅航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7,256,共12页
近年来,广场舞在被污名化、受抵制、缺场地等不利条件下依旧“遍地开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体现出这种群众性活动的顽强生命力。对此,相关研究在广场舞与广场舞者关系的学术脉络上展开,但多集中于分析二者的静态关系,对其中的机制过程... 近年来,广场舞在被污名化、受抵制、缺场地等不利条件下依旧“遍地开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体现出这种群众性活动的顽强生命力。对此,相关研究在广场舞与广场舞者关系的学术脉络上展开,但多集中于分析二者的静态关系,对其中的机制过程缺乏研究。以涂尔干的集体欢腾概念为核心,借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广场舞的互动场景可以得到分析。通过对武汉市五个广场舞田野点的观察和访谈,可以发现,“脱嵌”于原有社会关系的中老年女性试图以广场舞充当替代性的社会互动形式来再造个体情感能量。在跳舞活动中,她们依托广场舞场景中的结构特征,通过身体在场的面对面互动逐步实现集体欢腾体验。在定期性的集体欢腾中,广场舞参与者实现了情感能量的持续性补充和再造,并对广场舞活动本身产生强烈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舞 集体欢腾 互动仪式链 涂尔干 柯林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