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和流动儿童共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丽芸 张兴利 +1 位作者 施建农 张警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在学龄早期流动儿童群体中,考察母亲对儿童的接纳、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和流动儿童共情的关系以及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3年6月14—21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8~10岁的学生325名... 目的在学龄早期流动儿童群体中,考察母亲对儿童的接纳、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和流动儿童共情的关系以及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3年6月14—21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8~10岁的学生325名。其中150名学生进行预测试,175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发放1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删除明显数据缺失的问卷4份(缺失数据〉10%),最后参与数据分析的测试者169名。采用家长接纳-拒绝教养方式问卷、改编的应对儿童消极情绪量表、儿童共情和亲社会反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母亲对儿童的接纳评分(3.0±0.5)分,母亲问题解决的回应评分(3.6±0.7)分,母亲安慰情绪的回应评分(3.6±0.9)分,母亲鼓励情绪表达的回应评分(3.3±0.8)分,儿童共情评分(5.4±0.8)分。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的3个维度(母亲问题解决的回应、母亲安慰情绪的回应、母亲鼓励情绪表达的回应)之间呈正相关(P〈0.01);3个维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呈正相关(P〈0.01);3个维度与儿童共情呈正相关(P〈0.01);母亲对儿童的接纳与儿童共情呈正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和儿童共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拟合结果很好〔χ~2=40.55,df=24,P=0.020,比较拟合指数(CFI)=0.98,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0.9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4,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0.046〕。采用Bootstrapping技术检验发现,母亲对儿童的接纳通过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影响儿童共情的间接效应为0.21,90%CI(0.11,0.32),中介作用显著。结论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对学龄早期流动儿童共情有促进作用,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行为 情绪 居住流动性
下载PDF
信任的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宁 张雨青 吴坎坎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7-1143,共7页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以及组织管理学家通过对信任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二元互动模型、理性选择模型、动机归因模型和可信赖程度——合作双螺旋模型...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以及组织管理学家通过对信任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二元互动模型、理性选择模型、动机归因模型和可信赖程度——合作双螺旋模型。背叛行为会对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已有的关于信任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人们所表现出的信任行为与其催产素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信任与背纹状体、前脑岛以及处理奖赏信息相关的脑区——伏隔核、尾状核、腹内侧额叶/前额脑区底部和侧前扣带皮层——的活动相关联。尽管目前关于信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要解开信任的心理机制及其神经生理机制之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信任发展 心理机制 神经生理机制 催产素
下载PDF
不同自杀可能性微博用户行为和语言特征差异解释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管理 郝碧波 +2 位作者 程绮瑾 叶兆辉 朱廷劭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自杀可能性网络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上的差异,归纳高自杀可能用户的可识别特征,探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时评估个体自杀可能的前景。方法在线招募微博用户参与问卷调查,根据个体自杀可能性量表中文版得分情况,将9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自杀可能性网络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上的差异,归纳高自杀可能用户的可识别特征,探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时评估个体自杀可能的前景。方法在线招募微博用户参与问卷调查,根据个体自杀可能性量表中文版得分情况,将982名受访者分为446名高自杀可能组和536名低自杀可能组,分析2组在微博提取的10类行为特征和88类语言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全部受访者自杀可能性总均分为(69.7±11.9)分;女性"敌意"分量表得分为(13.2±2.6)分,高于男性的(12.7±2.4)分,"绝望"分量表得分为(24.4±4.7)分,低于男性的(25.0±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列相关分析表明,自杀可能性水平与"社交活跃度"和"未来词"使用频率呈负相关(r=-0.082、-0.073,P<0.05),与"夜间活跃度"和"第三人称单数"、"否定词"使用频率呈正相关(r=0.081、0.077、0.066,P<0.05);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自杀可能组的"社交活跃度"、"集体关注度"和"未来词"使用频率低于低自杀可能组(P<0.05),高自杀可能组的"夜间活跃度"和"死亡词"使用频率大于低自杀可能组(P<0.05)。结论不同自杀可能性的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高自杀可能性用户与其他用户相比社交活跃度低,夜间更加活跃,关注别人更少,使用更多表达否定、死亡的词语,使用更少指向未来的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可能性 微博 行为特征 文本分析
下载PDF
微博用户生活满意度微博语言及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汪静莹 朱廷劭 +1 位作者 郝碧波 刘天俐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生活满意度高、低水平的微博用户在微博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异,归纳出可以区分生活满意度高低的微博特征。方法于2012年10月通过新浪微博招募被试,收集被试的人口学资料、生活满意度和微博特征数据。以生活满意度得分的平均数... 目的通过分析生活满意度高、低水平的微博用户在微博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异,归纳出可以区分生活满意度高低的微博特征。方法于2012年10月通过新浪微博招募被试,收集被试的人口学资料、生活满意度和微博特征数据。以生活满意度得分的平均数加减前后一个标准差为条件筛选出高低分组,得到325名高分组和303名低分组被试,对2组被试的各个特征进行差异检验。结果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13.6±9.8)分;高分组生活满意度为(22.8±2.7)分,低分组为(3.7±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参数检验中,高分组(M,QR)特定人称代名词(3.92,2.67)、第一人称代词单数(2.04,1.29)、第一人称代词复数(0.06,0.00)、相对词(9.21,7.55)、空间词(3.91,3.07)和金钱词(0.42,0.00)6个语言特征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低分组的(3.55,2.39)、(1.91,1.02)、(0.00,0.00)、(8.71,7.23)、(3.59,2.84)、(0.2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排除词的使用频率为(1.76,1.13),低于低分组的(1.98,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特征方面,高分组的互粉数与关注数之比(0.42,0.23)、互粉数(103,55)、粉丝数(463,309)和认证数(0.00,0.20)均高于低分组的(0.35,0.19)、(86,46)、(415,221)、(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生活满意度的微博用户在部分微博语言特征和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微博 语言特征 行为特征
原文传递
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
5
作者 王晓嘉 樊春雷 张子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1-527,共7页
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是指情绪唤醒对记忆巩固的促进现象。与多数研究关注情绪唤醒在记忆编码阶段的作用机制不同,当前的研究把关注重点转移到记忆的巩固阶段,从而导致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的发现。这一新的记忆现象成为近年来... 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是指情绪唤醒对记忆巩固的促进现象。与多数研究关注情绪唤醒在记忆编码阶段的作用机制不同,当前的研究把关注重点转移到记忆的巩固阶段,从而导致情绪的逆行性记忆增强效应的发现。这一新的记忆现象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这一效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最后,讨论了逆行性记忆增强现象在实践领域中的一些可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唤醒 记忆巩固 逆行性记忆增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