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分型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卫华 段齐 朱晓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的临床分型及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确诊为ICP患者 ,按其血清甘胆酸 (CG)和总胆红素 (TBIL)值的高低 ,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 ,比较分析两组围产儿预后。结果 重型组ICP患者的围产儿羊...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的临床分型及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 112例确诊为ICP患者 ,按其血清甘胆酸 (CG)和总胆红素 (TBIL)值的高低 ,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 ,比较分析两组围产儿预后。结果 重型组ICP患者的围产儿羊水污染率、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及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轻型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血清CG及TBIL值能更准确衡量病情轻重和预测围产儿预后 ;对重症ICP患者及时行剖宫产术 ,可大大降低围产儿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预后 患者 临床分型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TBIL ICP 重型 轻型 降低
下载PDF
GyneFix IN与活性γ型宫内节育器临床应用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段齐 朱晓梅 胡卫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新型GyneFix IN与活性γ型宫内节育器(IUD)的避孕效果及副反应。方法:以自愿选择为原则,对210例放置GyneFix IN和230例放置活性γ型IUD的妇女进行12个月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使用12个月时GyneFix IN和活性γ型IUD的有效... 目的:对比观察新型GyneFix IN与活性γ型宫内节育器(IUD)的避孕效果及副反应。方法:以自愿选择为原则,对210例放置GyneFix IN和230例放置活性γ型IUD的妇女进行12个月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使用12个月时GyneFix IN和活性γ型IUD的有效续用率分别为97.14%和97.39%,人流术后放置的有效续用率更高,分别为97.06%和98.3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副反应方面,GyneFix IN组的点滴出血发生率为8.57%,较活性γ型组的2.17%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活性γ型组的腰腹痛发生率为5.21%,较GyneFix IN组的1.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yneFix IN和活性γ型I UD均有理想的避孕效果,人流术后即时放置亦都安全有效,但在副反应方面各有其特点。孕龄妇女可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IUD) GYNEFIX UN 活性γ型 副反应
下载PDF
卵巢良性肿瘤两种微创术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玉立 施凤 张轶清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两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各自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90例(腹腔镜手术73例、阴式手术17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术式的... 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阴式手术两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各自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90例(腹腔镜手术73例、阴式手术17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各有利弊,均为较理想的微创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良性肿瘤 微创手术 腹腔镜手术 阴式手术
下载PDF
皮下负压引流在妇产科患者腹部切口改良缝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莉亚 杜媛媛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0期1612-1613,F0003,共3页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 负压引流
原文传递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杜媛媛 张轶清 张莉亚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门诊1152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TCT检查和HPV分型检测。182例TCT检查诊断为非典型鳞状上皮意义不明确(ASCUS)及以上或HPV阳性及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门诊1152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TCT检查和HPV分型检测。182例TCT检查诊断为非典型鳞状上皮意义不明确(ASCUS)及以上或HPV阳性及临床症状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均在阴道镜下取病理活检。结果 1 152例受检者中,TCT阳性155例,占13.45%,HPV阳性143例,占1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检查异常者中ASCUS、LSIL、HSIL和SCC的HPV感染率分别为70.59%、82.98%、93.75%和100.00%。随着细胞学级别的增高,HPV检出率逐渐增高(P<0.05);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HPV和TCT均为阳性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P<0.05)。155例TCT阳性患者与阴道镜下病理组织活检结果比较显示,随着细胞学级别的增高,病理级别逐渐增高(P<0.05)。结论 TCT检查为一种准确、简便的宫颈病变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结合HPV分型检测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病变 筛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