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近47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95
1
作者 陈少勇 张康林 +1 位作者 邢晓宾 董安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2-1152,共11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EOF、REOF、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 a来西北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EOF、REOF、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 a来西北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甘青新交界区是西北地区日照的高值区。冬季日照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全区平均减少速率为19.92 h/10 a,1980年发生突变。新疆西南部和青海南部日照时灵敏有明显增多趋势,甘南—陇中—宁南—陇东—陕中日照时数不显著增多。将西北地区日照时数分为7个不同类型区域:即西北地区东部区、新疆中北部区、新疆西南区、海西北高原区、祁连山区、青南高原和河西走廊区。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中北部的日照时数为单峰型,河西走廊、祁连山区、新疆西南部的日照时数呈双峰型分布,青海高原的日照时数呈三峰型分布。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相对湿度增加,云量增多,是造成大部分地方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陈少勇 郭凯忠 董安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0-537,共8页
利用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 利用黄土高原59个气象站1961-2002年月降水量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2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4~10月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都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由于六盘山和太行山对东南季风的阻挡影响,在陇中和晋中黄土高原出现一条南北向的干舌;(2)采用年降水量和变异系数,结合植被地带,把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划分为5个气候区域:草原化荒漠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荒漠草原带土壤严重失墒区、草原带土壤失墒区、森林草原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森林带土壤湿度周期亏缺区。前3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经雨季之后,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土壤经常处于重旱或轻旱状态。后2个气候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有季节性缺水现象。(3)土壤湿度具有动态变化规律。一般从7月份开始土壤湿度增加,但各区的增湿幅度有差异。(4)土壤湿度与降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陈少勇 郭江勇 +2 位作者 郭忠祥 高蓉 石圆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372,共9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38个测站,近46年历年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近46年...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38个测站,近46年历年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近46年增温率为0.34℃/10 a。新疆西部、青海高原东部的部分地方受大地形背风坡影响有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2)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分布不均匀。除南疆和海东-陇南一带相对较小,该区其余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3)蒙陕甘宁-塔里木盆地是该区气温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年平均气温的演变在干旱半干旱区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全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大多数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从15年以上的变化层次来看,气温趋势还在偏高的位置。(4)年平均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5)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细分为北部区、高原区、南疆区和东部区4个分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转折存在区域差异,高原和南疆区单调增暖,无明显转折,北部区的转暖时间比较低纬度的东部大致要早5年左右。受高原"启动区"影响,其它区的突变比高原要晚3~10年,其它区的年代际变化比高原要晚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年平均气温 气候变暖
下载PDF
甘肃省近35年连阴雨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魏锋 白虎志 孙秉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79-482,共4页
利用1967~2001年甘肃省8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阴雨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连阴雨分布的特点是自西北向东南呈台阶状增加,连阴雨相对比较多的地区为甘南地区、陇南东部和陇东东部地区,在甘肃中部-天水-武都一带... 利用1967~2001年甘肃省8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阴雨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连阴雨分布的特点是自西北向东南呈台阶状增加,连阴雨相对比较多的地区为甘南地区、陇南东部和陇东东部地区,在甘肃中部-天水-武都一带相对形成一个南北向的少连阴雨带.区域性连阴雨过程的月、季特征表明,夏季区域性连阴雨过程最多,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少.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春季区域性连阴雨次数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变化不大,但夏秋季连阴雨次数,70年代明显偏多,80年代之后总体次数减少幅度较大.最后从不同季节形成的连阴雨环流形式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气候 大气环流 特征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1961—2009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39
5
作者 陈少勇 王劲松 +1 位作者 郭俊庭 芦旭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32-844,共13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西北地区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高温的高值区在新疆大部分...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西北地区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高温的高值区在新疆大部分地区、河西走廊西部、甘肃中北部、陇东南、宁夏北部和陕西,这些地方的高温阈值在30℃以上;区域年极端高温频率以1.8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1970年代中期高温日数发生由少至多的转型,1994年有突变,高温频数有显著的3~5 a周期,目前仍处于高温频发阶段;极端最高气温介于22.5~47.8℃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4—10月皆可出现高温,但主要出现在6—8月,其中7月最多。6月高温频率增加最显著,其他月份增加不明显;高温越强,持续日数越长,高温频发的时段也是高温最强的时段。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强度增强。从大气环流合成分析表明,乌山脊、巴尔喀什湖低槽和蒙古脊中高层位置稳定,大气为准正压状态,西北地区在蒙古高脊控制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气候变化 环流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46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陈少勇 郭江勇 +1 位作者 韩通 石圆圆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率0.36℃/10a.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②秋季气温标准差在青海高原西部、新疆东部—北疆和内蒙古是一个高值区。③秋季区域平均气温单调增温而无明显转型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1990年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和22 a的周期,无论从年代际的变化来看,还是从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来看,振幅向高温增大,气温趋势仍在居高不下的位置。④秋季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新疆区和蒙陕甘宁青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和高原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的转折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由下降转为上升;各区秋季气温在1987—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秋季气温 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陈少勇 郭玉珍 +1 位作者 郑延祥 王劲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利用甘肃旱作区35个气象站1961—2007年日降水量和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7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旱作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REOF把甘肃旱作区年降水量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陇东、陇中西部、陇中东... 利用甘肃旱作区35个气象站1961—2007年日降水量和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7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旱作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REOF把甘肃旱作区年降水量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陇东、陇中西部、陇中东部和陇南。结果表明:①在0~100cm各层土壤中,耕作层0~30cm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好。②旱作区降水量和耕作层土壤湿度存在着一致的年际振荡趋势。各地土壤增湿时间与旬降水达到20mm的时间基本一致。③耕作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量的敏感性随深度逐渐降低,陇中土壤湿度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陇东南。④不同级别的降水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级别降水之间,土壤湿度的差异极其显著。降水级别从"较强-强",土壤湿度增幅最大。建立了土壤湿度与不同级别降水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水量 甘肃 旱作区 降水级别
原文传递
近46年来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高蓉 郭忠祥 +1 位作者 陈少勇 韩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季风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6 a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平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淮河流域出现下降趋势;(2)夏季气温稳定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3)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均增温率0....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季风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6 a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平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淮河流域出现下降趋势;(2)夏季气温稳定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小;(3)季风区夏季气温年均增温率0.104℃/10 a,全区平均状况看,1970年代中期后开始表现明显上升趋势;(4)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首先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型,然后为南北反相变化型;(5)根据REOF分析将季风区夏季气温异常分6个气候空间类型,东北、华北、江南及华南均呈现上升增温趋势,西南地区增温缓慢,淮河流域则呈现与全球变暖不一致的降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季风区 夏季气温 变化特征 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总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王丽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23-428,共6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74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总云量资料,采用EOF、R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西北地区总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总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两头多中间少,云量的稳定性从两头向中...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74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总云量资料,采用EOF、R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西北地区总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总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两头多中间少,云量的稳定性从两头向中间增大.因此,青海高原是西北地区总云量多而稳定的地区;常年,东部和高原3~9月云量多而起伏变化小.总云量具有显著持续性的空间范围较大,但持续时间短.主要的持续时间是7~8月;西北地区总云量的变化在空间上存在5个主要异常区域:即西北地区东部区、河西走廊区、北疆区、青海高原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总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西北上升,东南下降;秋季西北下降东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总云量 变化 特征
下载PDF
近49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少勇 王劲松 +1 位作者 任燕 乔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6-1273,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年中国西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低值主要出现在北疆和青海高原,这些地方的阈值在-20℃以下;(2)西北地区年极端低温频率以-3.7d.(10a)-1的速率显著下降,大多数地方则以3~5d.(10a)-1的速率显著下降,突变出现在1985年,低温频数有显著的3年周期。(3)西北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介于-49.8~-8.6℃之间,最低值出现在新疆的富蕴。低温强度与极端低温在地域上有相同的分布,极端低温越强,持续的日数就越多;极端低温频发的时段也是低温最强的时段,气候变暖导致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强度减弱。(4)环流特征量分析表明,新疆极端低温与纬向环流、极涡特征量和大西洋欧洲环流型有关,而其余地方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度场有关。合成分析表明,极涡偏于东半球,极区为正距平,中纬度为带状负距平,新疆脊偏西,东亚大槽深厚,中国西北地区处于新疆脊前,西北气流强,易出现低温天气;乌拉尔山低槽、新疆脊和东亚大槽中高层位置稳定,大气为准正压状态,在新疆脊控制下,西北地区不利于产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极端低温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少勇 夏权 +1 位作者 王劲松 楼望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 利用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子波分析、功率谱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近49a西北地区晚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青海高原晚霜冻结束最晚,其次是北疆—河西走廊—宁夏,陇东—陕北,结束最早区为南疆和陇南—陕南。全区平均以1.9d/10a的速率提前,其中45%的站点显著提前(P<0.05),提前最大的地区在青海西北部—南疆东部,达5~8d/10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北地区晚霜冻结束早且年际变化小,1997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晚霜冻有显著的2.4a和2.7a周期。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结束逐年提前,但近10a呈推迟趋势的站有所增多;影响西北地区晚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北非副高和极涡,与北非副高呈负相关,与极涡呈正相关。近10a晚霜冻结束偏迟的原因可能与极涡面积增大和北非副高面积减小有关;5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晚霜冻结束偏早年,亚洲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东亚大槽浅,西北地区受蒙古高压脊控制,不利于降温天气出现;晚霜冻偏迟年,亚洲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西北欧滑下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霜冻 气候变化 环流 西北地区
下载PDF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少勇 董安祥 韩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5-719,共5页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3个测站,1961—2002年历年1—12月平均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42 a来祁连山区降水量与经向风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主体的降水多于周围地区,西部降水集中于5—9月,东部降水集中于4—10月;祁连山东部降水比西部稳定;祁连山西部常年以偏北风为主,东部以偏南风为主。700 hPa南、北风的年气候分界线位于37°N以南,基本呈"东—西"走向。从冬到夏,偏南风由南向北发展,11月—次年3月整个祁连山区以偏北风为主,4—9月逐渐向北移动,偏南风最北到达祁连山中部。祁连山干旱年与多雨年矢量风的差异较大。多(少)雨年矢量风辐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东部 西部 降水量 经向风 成因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少勇 郑延祥 +1 位作者 楼望萍 郭玉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2.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2.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乌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 气候变化 环流特征 合成分析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季风区1961年~2006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少勇 王劲松 +1 位作者 石圆圆 郭忠祥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2-471,共10页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的1961年~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年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的1961年~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6年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6年增温率0.24℃/10年,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②季风区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和相对变率分布较均匀;③大多数区域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西南地区;④用EOF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准南北差异型、中间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用REOF将该区细分为季风北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和云贵高原区4个分区;⑤全区性的异常偏热年,大部分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年左右的年际周期;⑥年平均气温的转折和突变先从云贵高原开始,过10年左右南、北部转型,再过10年左右是中部转型;⑦对气温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季风区 年平均气温 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雨季特征及高原季风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少勇 林纾 +1 位作者 王劲松 吴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5-773,共9页
利用中国西部269站侯降水资料,对西部的主雨季进行定义,并分析讨论了雨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部雨季演变是从西北和东南两头开始,相向中部移动,结束期也是如此,两头早中间迟。新疆的主雨季不明显;将西部雨季主要划分... 利用中国西部269站侯降水资料,对西部的主雨季进行定义,并分析讨论了雨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部雨季演变是从西北和东南两头开始,相向中部移动,结束期也是如此,两头早中间迟。新疆的主雨季不明显;将西部雨季主要划分为北疆、南疆、高原西部、高原东部、东南区、东北区等6个区。各区降水量逐侯时间变化的分布有3种形态:南疆、高原西部和东南区为单峰型,北疆和高原东部为双峰型,东北区为三峰型。高原东侧和内蒙古西部雨季开始期推迟,结束期提前,雨季有变短趋势,西部其余地方相反,开始期提前,雨季有变长趋势。西部雨季开始期与结束期的年代际变化有同位相振动特征,即两者同时提前或推迟。初步分析了高原季风对西部雨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高原季风 中国西部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少勇 任燕 +1 位作者 乔立 林纾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8-965,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季略有减少趋势;西北地区总体上降水日数为单峰型,7月为峰值,集中出现在5月-9月;西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12.8~203.3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在陕西西南部的佛坪、陇中的临洮、青海北部的德令哈和天山的巴仑台各有一个高值中心。年最大日降水量普遍有增加趋势,除天山以外,大多数地方增加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雨 暴雨 日数 分布特征 西北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暖特征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陈少勇 郭忠祥 +1 位作者 高蓉 韩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8-485,共8页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年增温率为0.39℃/10a,增温... 利用我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冬季气温异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年增温率为0.39℃/10a,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黄河南部气温的稳定性高于北部,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川东和云南局部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冬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南、中、北部区3个分区,各区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5年和22年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转为上升,普遍在1986—1987年发生了突变,在21世纪初气温开始回落。异常偏暖年大部分出现在1990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季风区 冬季气温 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少勇 张燕霞 +2 位作者 夏权 白登元 张晓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1188,共8页
采用SVD、相关分析及EOF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冬季地面气温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变化的一致性较高;(2)冬季气温异常与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域关键区(16°~40°N,60°~24... 采用SVD、相关分析及EOF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冬季地面气温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变化的一致性较高;(2)冬季气温异常与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域关键区(16°~40°N,60°~24°W)海温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关键区(20°~40°N,124°E^180°)海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分布,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东部冬季气温亦偏高(低),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是否为我国冬季气温的气候预测提供了一种前期信号;(3)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温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北大西洋前期海温与中国东部冬季气温有密切的关系,而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季风中部区;(4)海温影响气温的可能机理是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使乌山脊减弱,阿拉斯加脊减弱,东亚大槽减弱向东移动,纬向环流加强,高纬度的冷空气不易南下,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暖,反之亦然。在年代际尺度上,纬向环流和东亚大槽对海温有显著的响应;但在年际变化方面,东亚大槽对海温的响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气温异常 EOF 海温异常 SVD分析
下载PDF
白银市霜冻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少勇 孙秉强 《甘肃科学学报》 2006年第4期46-49,共4页
利用1971-2005年甘肃省白银市辖区4个台站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早、晚霜冻发生的气候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银市晚霜冻平均结束日期在5月上旬,南晚北早,山区晚于川区,年际变化南北小中部大.早霜冻平均开始... 利用1971-2005年甘肃省白银市辖区4个台站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早、晚霜冻发生的气候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银市晚霜冻平均结束日期在5月上旬,南晚北早,山区晚于川区,年际变化南北小中部大.早霜冻平均开始日期在10月上旬,南早北晚,山区早于川区,年际变化从北向南增大.晚霜冻结束日期具有13a和5a左右的周期,受气候变暖影响近35a采晚霜冻提前了17d左右,早霜冻变化不大.并分析了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 霜冻 气候 农业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少勇 邢晓宾 +1 位作者 张康林 董安祥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44-1451,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8个测站1961年-2003年1月-12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在(4300~7000...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8个测站1961年-2003年1月-12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在(4300~7000)MJ(/m2·a)之间,从东南和西北向中部增加,高值区在青海高原。冬季总辐射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区域内总辐射表现出"愈多愈稳"的分布特征;②西北地区年总辐射以92.07MJ(/m2·10a)的速率递减,1973年是突变点,北疆和西北地区东部的减少率最大,减少中心在吐鲁番和西宁;总辐射年、季变化相似,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多,80年代达到最小值,90年代以后有所增加但仍以偏少为主,这与全球的变化趋势一致;③青海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呈双峰型分布,其余大多数地方为单峰型;④通过分析发现云量、相对湿度、降水等影响总辐射的地理分布,间接证明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总辐射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气候特征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