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沙区盐碱退耕地生态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柴成武 贺访印 +3 位作者 魏林源 尉秋实 李昌龙 仲生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8-211,215,共5页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被的恢复模式,但该模式需在灌水抚育一定年限后才能去掉灌水措施进行自然封育;"柽柳+乌拉尔甘草"(TGPM)和"柽柳+苜蓿模式"(TMPM)属纯粹人工恢复模式,需造林初期加大造林密度,在后期抚育中通过间伐措施来降低生态压力而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柽柳+花花柴"(TKPM)和"柽柳+黑果枸杞"模式(TLPM)以较低的生态成本达到了较高的生态效益,是生态恢复模式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盐碱退耕地 生态恢复模式
下载PDF
民勤10种典型荒漠植物冠层光谱与含水率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怀东 陈芳 +3 位作者 张勃 周兰萍 李亚 杨雪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90-596,共7页
植物体内水分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量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含水率的调查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高光谱进行典型荒漠植物含水率与冠层光谱的关系研究对荒漠区植被遥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AS... 植物体内水分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量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含水率的调查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高光谱进行典型荒漠植物含水率与冠层光谱的关系研究对荒漠区植被遥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ASD便携地物光谱仪实地测定了10种典型荒漠植物的冠层光谱曲线,并采用相关系数法和植被指数法,分析了不同荒漠植物光谱特征及其与冠层含水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荒漠植物反射光谱曲线具有绿色植物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普遍特征,有明显的"绿峰"特征和"红边效应"。2)在954-973,1 184-1 198和1 440-1462 nm三个波段,荒漠植物存在明显的水分吸收谷。其中,1 440-1 462 nm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含水率相关系数大于0.8,二者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3)WBI(Water Band Index)、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II(Normalized Difference Infrared Infrared Index)、MSI(Moisture Stress Index)与植物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冠层水分含量指数与植被水分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反映荒漠植被含水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特征 植物含水率 相关系数 冠层水分含量指数 荒漠植物 民勤
下载PDF
两种不同配置灌木林防风固沙效益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虎俊 袁宏波 +7 位作者 王多泽 刘淑娟 郭春秀 马瑞 李学敏 刘开琳 万翔 李菁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63-66,74,共5页
[目的]探讨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和仿真灌木+梭梭灌木林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的分布影响,为干旱区退化的防风固沙林功能恢复和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同时测定不同高度下裸沙地、仿真灌木+梭梭林和梭梭林的风速... [目的]探讨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和仿真灌木+梭梭灌木林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的分布影响,为干旱区退化的防风固沙林功能恢复和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同时测定不同高度下裸沙地、仿真灌木+梭梭林和梭梭林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径,比较分析其风速消减率、输沙通量变化及沙粒度随高度分布。[结果]在风速3.0~8.9m/s范围,仿真灌木+梭梭林内的20cm高度的风速平均削减率达到61.35%。梭梭林的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的1.5倍,裸沙地平均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输沙通量的4.13倍。梭梭林与仿真灌木+梭梭林的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都呈指数递减,其风沙流含沙量及沙粒度的空间变化在10cm以下较大。[结论]仿真灌木+梭梭林降低了林地风沙流中黏粉粒(≤0.02mm)向空气中输送量,改变了风沙流的沙粒度空间结构,迫使风沙流的输沙集中在较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灌木林结构 风沙流结构 输沙通量 沙粒度
下载PDF
青土湖水面形成过程对荒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淑娟 马剑平 +2 位作者 刘世增 袁宏波 王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分析青土湖输水过程对荒漠植物种多样性影响,为青土湖输水后的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4a的定位观测数据计算,分析青土湖岸植物种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种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及其与地下水位关系。[结果]距水面200m范围的植物种... [目的]分析青土湖输水过程对荒漠植物种多样性影响,为青土湖输水后的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4a的定位观测数据计算,分析青土湖岸植物种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种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及其与地下水位关系。[结果]距水面200m范围的植物种数量减少,其中距水面0m的植物种减少最多,100m处物种变化最少。Shannon-Weiner,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小,均匀度和优势度增大;其中植物种优势度变化相对较大,且空间变化速率大于时间变化率,但Cody指数的时间变化率大于空间变化速率。[结论]青土湖输水促使植物种及其多样性以水源为中心呈带状变化,形成特征植物圈,且随地下水位上升变化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输水 荒漠植物 多样性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群落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亚 胡小柯 +3 位作者 魏怀东 苏万红 纪永福 周兰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2,共6页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Cassie指数、Moristia指数、聚集强度等7项指标,对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植被群落演替进程中半固定沙地、半固定-固定沙地过渡带、固定沙地3个不同演替恢复阶段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格... 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指数、Cassie指数、Moristia指数、聚集强度等7项指标,对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植被群落演替进程中半固定沙地、半固定-固定沙地过渡带、固定沙地3个不同演替恢复阶段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格局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各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群均表现出显著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且C和PI分别都通过了t检验和X2拟合检验,与预期假设呈显著差异,测定结果较好。引起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植被恢复初期优势种群呈显著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植物种本身的繁殖特性带来的空间局限性,风大沙多的外部环境以及土壤水分和养分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强度的变化,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群落演替逐渐进行的生态学过程相对应,演替初期,优势种个体数量较少,处于侵入繁殖的阶段,群落物种数量相对较丰富,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促进较强聚集分布的形成,随着群落演替的不断推进,优势种完全占据了空间资源,聚集强度下降,群落空间异质性逐渐降低,群落更加稳定,植被逐渐得以恢复,目前形成了以油蒿为主要优势种群的天然植被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南缘 优势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分布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端猫头刺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亚 李菁菁 +2 位作者 苏万红 胡小柯 丁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猫头刺是河西走廊东端重要的固沙植物,以河西走廊东端景泰县大咀子滩和白墩子滩猫头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其龄级结构、平均密度及变化、平均冠幅、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掌握了猫头刺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 猫头刺是河西走廊东端重要的固沙植物,以河西走廊东端景泰县大咀子滩和白墩子滩猫头刺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其龄级结构、平均密度及变化、平均冠幅、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掌握了猫头刺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大咀子滩长势较好的种群更新状况好,为增长型,但低龄级植株的存活处于严重限制状态;大咀子滩长势一般、长势差及白墩子滩种群均为衰退型,尤其是长势差的种群,更新已基本停止,大龄级植株多数已死亡,种群面临消失。2)总体年龄结构相对完整,呈正态分布,幼苗数量少,年龄中等偏小,龄级主要在2~6级;平均密度4级之后明显下降,平均冠幅7~8级出现最高峰,8~9级是高生长的旺盛期;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凹”曲线,龄级与相对年龄存活数之间为显著线性关系;对环境变化敏感,尤其是长势差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3)导致河西走廊东端猫头刺种群更新状况差的主要原因,除结实率、萌发率低之外,外界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方面,即立地条件由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变,流沙减少,猫头刺植株尤其是幼苗得不到沙埋,进而存活率低,死亡严重。因此,需采取措施对研究区猫头刺种群,尤其是长势差种群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恢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头刺 年龄结构 生命表 存活曲线 数量动态
下载PDF
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亚 魏怀东 +3 位作者 纪永福 苏万红 周兰萍 张晓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4-299,共6页
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 以景电引黄灌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生长现状调查,退化沙生灌木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恢复试验,衰败农田防护林优化改造模式研究,开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景电引黄灌区植被变化过程与恢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绿洲外围大面积建设人工固沙灌木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沙丘慢慢固定,天然植被的类型由白刺为主的群从逐渐转变为以油蒿为主的群从,油蒿在当地具有极强的适应性。2)绿洲内部,地势较低的集水积盐区,白刺大面积退化,红砂、红柳已基本消失,芦苇大量增加,目前植被以芦苇和盐爪爪为主。地势较高的沙砾质草地,植被基本没有变化,以盐爪爪和珍珠猪毛菜为主;石质山坡等不适宜耕作的荒滩,红砂、沙生针茅等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3)封育保护和平茬人工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自然更新能力、分枝能力,增加植物生长量、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对退化固沙灌木林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选择三倍体毛白杨、沙枣、刺槐、樟子松、枣树等树种,配置合理模式改造农田防护林,建成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电引黄灌区 植被 变化过程 封育保护 恢复模式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森林消减区域水灾作用分析
8
作者 郭春秀 刘淑娟 +3 位作者 刘世增 刘虎俊 李银科 袁宏波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12期54-56,共3页
石羊河流域上游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和中下游防护林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与安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说明,灌木林占石羊河流域林业用地面积的71.3%,是重要的生态保障植被。保护河岸能力较优... 石羊河流域上游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和中下游防护林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与安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说明,灌木林占石羊河流域林业用地面积的71.3%,是重要的生态保障植被。保护河岸能力较优的河岸林植被组合是盐化草甸+灌木。森林在石羊河流域减灾中发挥着保持水土、减少洪灾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灌木林是该流域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森林 灾害 消减
下载PDF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50
9
作者 孙涛 刘虎俊 +3 位作者 朱国庆 张莹花 马瑞 满多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6,22,共6页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沙障 防风固沙 输沙率 时效性 民勤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靳虎甲 马全林 +2 位作者 张德魁 刘有军 袁洪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 灌木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的调查资料,从各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盖度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方面对乌兰布和沙漠中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梭梭、白刺、沙冬青、沙蒿、油蒿、盐爪爪是乌兰布和沙漠中主要灌木群落类型;各典型灌木植被群落中仅出现12科47属共计58种植物,各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但均以藜科、菊科、禾本科、蒺藜科、豆科等干旱荒漠区的表征科数量居多;(2)沙漠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梭梭群落、白刺群落、沙冬青群落和油蒿群落其生活型谱均以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与研究区干旱的气候特征相吻合;(3)各群落中灌木层植物所占群落盖度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贡献率大于草本植物;(4)分布于生境条件较好的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从整体看各典型灌木群落的H′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98~3.42之间,而D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415 5~0.879 5之间,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组成比较简单;(5)各典型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在0.068 2~0.604 7之间,均未达到极相似水平,其中白刺群落、梭梭群落以及沙冬青群落之间呈轻度相似水平,而其他各群落之间相似性系数均低于0.25,表明各群落间生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群落类型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唐志红 尉秋实 +7 位作者 刘虎俊 姜生秀 何芳兰 张莹花 王芳琳 张裕年 赵赫然 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高寒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5个调查样方中出现181个植物种,隶属40科,124属。科的物种组成及占总物种数比例分别为菊科30个种,占16.57%;蔷薇科17个,占9.44%;禾本科13个种,占7.22%;豆科11个种,占6.11%。毛茛科10个种,占5.56%。单属种82个,占总属数的66.13%。群落层片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乔木8种,灌木25种,草本148种。乔木层优势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红桦。灌木层优势种有金露梅、山生柳、匙叶小檗、高山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有甘肃薹草、珠芽蓼、早熟禾、唐松草、甘青蒿。TWINSPAN将高寒植被群落划分为7个群丛类型:群丛I红桦⁃红花蔷薇⁃甘肃薹草B.albosinensis⁃Rosa moyesii⁃C.kansuensis,群丛II青海云杉⁃匙叶小檗⁃甘肃薹草P.crassifolia⁃B.vernae⁃C.kansuensis,群丛III祁连圆柏⁃高山绣线菊⁃珠芽蓼Sabina chinensis⁃Spiraea alpine⁃P.viviparum,群丛IV高山绣线菊+鬼箭锦鸡儿⁃珠芽蓼S.alpine+Caragana jubata⁃P.viviparum,群丛V沙棘+甘青蒿+鼠掌老鹳草Hippophae rhamnoides+A.tangutica+Geranium sibiricum,群丛VI沙棘+苦荬菜+苦荞麦H.rhamnoides+Ixeris polycephala+Fagopyrum tataricum,群丛VII沙棘⁃冰草+西北沼委陵菜H.rhamnoides⁃Agropyron cristatum+Comarum salesovianum。7个群丛在DCA排序图上聚集分布,反映了较好的环境梯度。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是祁连山高寒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其次是降水、温度、坡向、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高寒植被 地形气候因子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塑料网方格沙障对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的风沙流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虎俊 王继和 +4 位作者 李毅 马瑞 孙涛 朱国庆 张莹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29,34,共5页
位于干旱区的甘肃省民勤县水资源缺乏,沙障为该地区防风固沙的措施之一,对于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流动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设置塑料网方格沙障,观测沙丘迎风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沙障内不同高度风速、输沙量、沙面形态变化... 位于干旱区的甘肃省民勤县水资源缺乏,沙障为该地区防风固沙的措施之一,对于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流动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设置塑料网方格沙障,观测沙丘迎风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沙障内不同高度风速、输沙量、沙面形态变化和风蚀深度以及沙障破损量。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塑料网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沙丘下部是沙障内同一高度的风速降低幅度最大部位;在沙障内,高度20cm以下的风速为对照的75%以下;风蚀深度和积沙量最大的部位也是沙丘下部。沙障内风速随高度变化呈对数分布,40cm高度处为风速变化拐点;沙丘中部和上部的风速相对沙丘下部的较大,沙丘中上部的风速为沙丘下部的1.18~2.01倍。在沙障内,10~20cm高度范围的输沙率较大,在沙丘下部占总输沙率的60.57%,沙丘中部占69.11%,而沙丘上部则达91.20%。沙障内的沙面稳定后形成了凹曲面,但形成过程与麦草方格沙障不同。塑料网方格沙障是一种积沙型沙障。沙丘中上部的沙障破损率相对较大,在设置沙障时应注意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网方格沙障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 风沙流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典型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袁宏波 张锦春 +3 位作者 褚建民 刘淑娟 唐进年 丁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04-2309,共6页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 基于实地调查,依据基径和高度分级数据,通过年龄锥和年龄结构拟合函数分析库姆塔格沙漠3个典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种群生长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呈反"J"型曲线,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但因其幼苗数量相对较少使其增长受限;沙生柽柳种群年龄结构呈"铃"型曲线,虽然表现出类似稳定型种群特征,但由于幼龄植株数量很小,中龄级的植株数量比例较大,种群存在衰退威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呈反转"S"型曲线,中、大龄级植株数量保证了种群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而幼龄级数量较大,使种群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3个典型种群各自年龄结构特征使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种群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年龄结构 梭梭 沙生柽柳 胡杨 年龄锥 库姆塔格沙漠
下载PDF
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植被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虎俊 刘世增 +5 位作者 李毅 杨自辉 李银科 张莹花 郭春秀 刘淑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5-341,共7页
通过对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的地下水位定位观测及植被和土壤水盐含量调查发现:河岸带地下水位与河床横向间距呈正相关;在长流水河段的河岸带,以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盖度与河床间距的关系,判断河流影响地下水位距河床的范围约为130... 通过对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的地下水位定位观测及植被和土壤水盐含量调查发现:河岸带地下水位与河床横向间距呈正相关;在长流水河段的河岸带,以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盖度与河床间距的关系,判断河流影响地下水位距河床的范围约为130 m,但对于河岸带植被作用距河床横向间距可达500 m。在断流河段,距古河床0~200 m区间内分布河岸植物种。虽然石羊河下游断流,但河流地貌影响地下水位,有利于植物生长。调查区域内有5个植被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河岸带发育隐域植被类型。当地下水位≤2 m时,沼泽草甸发育;当地下水位3~6 m时,以芦苇、赖草和骆驼蓬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发育;地下水位≤14 m时,则柽柳灌丛繁茂。石羊河的径流量丰欠影响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河岸带植被组成、结构和分布响应地下水位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地下水位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植被类型 石羊河
原文传递
两种独行菜种子萌发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天永 严子柱 姜生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94,共7页
为探究腺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 L.var.affine C.A.mey)种子萌发耐盐性特征,用玻璃培养皿采用暗发芽的方法,在恒温25℃种子培养箱中进行发芽试验,测定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200,250,300... 为探究腺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 L.var.affine C.A.mey)种子萌发耐盐性特征,用玻璃培养皿采用暗发芽的方法,在恒温25℃种子培养箱中进行发芽试验,测定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200,250,300 mmol·L^-1)胁迫下两种独行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日均发芽率、日相对发芽率和种子胚芽、胚根的长度。结果表明:在同等盐胁迫下,腺独行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等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宽叶独行菜种子的。在不同盐胁迫下,随NaCl浓度增大,腺独行菜种子发芽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发芽势呈持续下降趋势;宽叶独行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显著下降特征,且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1后,失去发芽能力;种子胚芽、胚根生长始终表现为腺独行菜优于宽叶独行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独行菜 宽叶独行菜 种子萌发 NACL胁迫 发芽率
下载PDF
1973-2010年石羊河流域耕地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周兰萍 魏怀东 +4 位作者 丁峰 陈芳 李亚 胡小柯 詹科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3-491,共9页
以石羊河流域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GIS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TM、MSS和CBERS)解译了石羊河流域1973年、1987年、1994年、1998年、2005年和2010年不同时期耕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多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的... 以石羊河流域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GIS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TM、MSS和CBERS)解译了石羊河流域1973年、1987年、1994年、1998年、2005年和2010年不同时期耕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多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下游。2从耕地动态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近年来,上、下游的耕地面积处于平稳状态,甚至出现缩小。3石羊河流域耕地重心总体向东北迁移。4石羊河流域耕地破碎度和重要值逐渐增大,而耕地的分离度略有减少。人口的增加、国家政策和水资源变化是影响石羊河流域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动态度 重心 景观指数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2 位作者 钱雅玲 刘虎俊 唐进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发育 防风功能 固沙功能 荒漠-绿洲过渡带
下载PDF
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种子萌发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8
作者 魏林源 马彦军 +5 位作者 马全林 张德奎 马瑞 樊宝丽 陈芳 胡小柯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7期18-22,共5页
种子萌发是沙米种子的唯一繁殖方式,以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光照、GA3、Na Cl、PEG对沙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表明,沙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高于光照条件下的萌发;GA3处理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 种子萌发是沙米种子的唯一繁殖方式,以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光照、GA3、Na Cl、PEG对沙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表明,沙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高于光照条件下的萌发;GA3处理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1%、0.15%浓度GA3处理的萌发率高达99.6%,而且不同浓度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随着盐胁迫加剧,沙米种子萌发率降低,以50%的Na Cl溶液处理下的种子萌发最高;随着PEG渗透势的下降,沙米种子的萌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EG渗透势越低,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渗透势阈值为-0.0676 MPa时,种子萌发较高。研究表明,沙米种子萌发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的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沙米种子喜于黑暗条件下萌发,属于一种厌光型种子,GA3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论为揭示沙米的生态适应机制以及沙米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种子萌发 制约因子
下载PDF
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方琳 王祺 +7 位作者 李爱德 尉秋实 柴成武 胡小柯 王昱淇 汪媛艳 杨晓寒 靳承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5期57-60,共4页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经济价值及潜在的药用价值,使黑果枸杞野生资源受到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天然分布区环境日益恶劣,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死亡,其他伴生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的威胁,野生居群的规模及分布区域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荒漠区黑果枸杞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研究现状 荒漠区
下载PDF
人工输水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石万里 刘淑娟 +4 位作者 刘世增 袁宏波 马剑平 刘虎俊 安富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5951-5960,共10页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青土湖人工输水后水面形成区环境要素变化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水面形成对区域地下水位、植被、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输水方式、输水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区域水面形成快速;且每个输水周期完成6个月后的区域保留水面积持续增大,4a间水面积增加4.52倍,面积扩大的叠加效应明显。(2)输水作用和水面的形成,促使输水区域地下水埋深由>6m,提升到0.6—3.2m。(3)水面形成促进了区域以白刺为代表的单一荒漠植被群落向芦苇草甸、盐化草甸等多样化群落演替。(4)水面形成的"冷岛效应"明显,促进了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改善;输水区500m范围平均温度降低55.67%,湿度增加3倍。人工输水对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输水政策的持续性、输水策略调整等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水面形成对局部范围风沙活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输水 生态影响 环境要素 青土湖 石羊河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