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a甘肃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0
1
作者 罗永忠 成自勇 郭小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1-229,共9页
根据甘肃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气候驱动力,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根据甘肃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气候驱动力,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生产潜力显著增加,降水生产潜力略有减少,平均气候生产潜力为733.86 kg.hm-.2a-1,呈逐渐减少趋势。区域差异性明显,呈东南—西北递减,陇南山区>陇东高原>陇中高原>甘南草原>河西走廊,气候生产潜力以1997年为转型年。增湿和增温均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但增湿增益更为显著,另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是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特征 甘肃省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近45年气温和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李玲萍 杨永龙 钱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5-710,共6页
利用1961-2005年石羊河流域上游(古浪)、中游(凉州区)、下游(民勤)当地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年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80年代气温呈降低的趋势,而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气... 利用1961-2005年石羊河流域上游(古浪)、中游(凉州区)、下游(民勤)当地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5年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80年代气温呈降低的趋势,而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冬季和秋季增温的贡献。降水总体上呈相对增多趋势,上、中、下游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降水分布不均。流域内降水量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石羊河流域平均气温异常偏暖集中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异常偏冷集中在60年代末;石羊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出现在70年代和90年代,异常偏少出现在6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钱莉 张慧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2-705,共4页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4年3月2日由西伯利亚冷槽东移南压并强烈发展,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形成的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4年3月2日由西伯利亚冷槽东移南压并强烈发展,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形成的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的垂直结构为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西伯里亚冷槽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数值预报 西伯利亚冷槽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从Mann-Kendall特征看石羊河流域降水量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40
4
作者 郭小芹 刘明春 +1 位作者 钱莉 周文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9,共7页
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从建站到2008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为基础,从mann-kendall方法入手,分析了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变化存在地理差异,上游明显减少(Zc=-0.561),中游略有增加,下游略有减少。流域年降水... 以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从建站到2008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为基础,从mann-kendall方法入手,分析了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降水量变化存在地理差异,上游明显减少(Zc=-0.561),中游略有增加,下游略有减少。流域年降水量呈波动性变化,在近十年间流域的增湿非常明显,气候变化趋于暖湿性。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8月份降水量极不稳定,季节性降水差异明显。此外上下游降水分别存在准17 a、准9 a的周期震荡,而中游则同时兼顾这两种主周期变化。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向北递减,形成"乌鞘岭>古浪>永昌>武威>民勤"的降水递减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降水量 Mann—Kendall检验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生态气候分析与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被引量:36
5
作者 薛生梁 刘明春 张惠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2期12-15,共4页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积分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玉米抽雄、吐丝期平均气温、灌浆期≥ 10℃积温和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抽雄、吐丝期适宜气温指标为 2 1~ 2 3℃ ,以...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积分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玉米抽雄、吐丝期平均气温、灌浆期≥ 10℃积温和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抽雄、吐丝期适宜气温指标为 2 1~ 2 3℃ ,以 2 2℃穗粒数增加最多 ,生物学下限温度为 18℃。灌浆期气温在 18~ 2 0℃时 ,千粒重较高 ,为 2 4 6~ 2 91g。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10℃积温每增减 10 0℃·d ,千粒重增减 16 .5 g。用上述 3个因子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将河西地区划分为 5个玉米适生种植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玉米 生态气候 气候区划 数理统计学原理 定量分析 积分回归分析 产量
下载PDF
河西走廊近40a气候生产潜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郭小芹 刘明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3-1329,共7页
根据河西走廊2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4—9月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使用Mann-Kendall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敏感性分析等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气候资源与地理分布显... 根据河西走廊2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4—9月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使用Mann-Kendall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敏感性分析等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气候资源与地理分布显著相关,东南部明显优于西北部。气候变化显著趋暖,气候生产潜力减少趋势明显,减少中心向西偏移,严重限制了西部农业发展。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响应东部比西部明显,特别是祁连山东段增暖增益显著;对降水响应西部比东部明显,尤其是西部及临近沙漠边缘地带干旱区增湿增益显著;暖湿效应使气候生产潜力普遍增加。在农业集中区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影响比温度显著,从根本上看降水是研究区域农业增产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时空特征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玲萍 李岩瑛 +1 位作者 钱莉 张惠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7-504,共8页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 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年极端降水分布与地理位置、海拔密切相关,也与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有关.河西走廊...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 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年极端降水分布与地理位置、海拔密切相关,也与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有关.河西走廊东部极端降水总量、降水频数呈南-北走向,最大值出现在乌鞘岭,最小值出现在民勤;极端降水强度也呈南-北走向,但最强中心在古浪,最小在民勤.近45 a来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总量增加最大的是乌鞘岭,武威最小;强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武威,最不明显的是古浪;年极端降水频数在古浪和民勤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为增加趋势,降水频数增加最明显的也是乌鞘岭,降水频数减少最明显的是民勤.全球大幅度变暖水循环加快使得河西走廊东部年极端降水指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极端降水总量、年极端降水强度、年极端降水频数都是90年代增加最明显;极端降水指数在6~7 a和9~10 a周期上反映明显,在60年代年极端降水指数都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演变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对比及其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1 位作者 胡兴才 王荣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7-1058,共12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民勤、黄土高原平凉和榆中3站2006—2009年1、4、7月和10月逐日08:00时和20:0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对比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ML)、逆温层特征和垂直温湿场及其对干湿气候变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 利用西北干旱区民勤、黄土高原平凉和榆中3站2006—2009年1、4、7月和10月逐日08:00时和20:0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对比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ML)、逆温层特征和垂直温湿场及其对干湿气候变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与最高地气温差关系较为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干旱区民勤较密切其相关系数达0.92.最大混合层厚度4月最深厚,干旱区民勤高达2 871m,明显高于黄土区两站200~400m左右,平凉最为浅薄,1月不足1 000m;但日降水量≥5mm的降水发生时榆中较深厚,高于其他两站300~400m.强降水发生前后干旱区湿度变化大,发生时高低空湿度迅速增大,而黄土高原变化湿度小,榆中中低层增湿较明显.干旱区近地层较干,但有降水时中高层增湿较黄土高原显著.干湿气候变化与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的频数和强度、近地面层的干湿程度关系密切,混合层越深厚,逆温层多而强,近地层越干,干旱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层特征 垂直温湿场 干湿变化
下载PDF
一次区域性冻害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钱莉 杨晓玲 丁文魁 《干旱气象》 2005年第2期39-43,共5页
2004年5月3~5日清晨,河西走廊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区域性强霜冻天气,对武威市农林业生产造成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危害。文中应用实时MICAPS气象资料和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对这次冻害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气候学成因分析,在... 2004年5月3~5日清晨,河西走廊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区域性强霜冻天气,对武威市农林业生产造成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危害。文中应用实时MICAPS气象资料和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对这次冻害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气候学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霜冻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爆发是造成冻害的直接原因,前期气温异常偏高使农作物生育期提前、长时间持续0℃以下气温和地温加剧了冻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强霜冻 天气学 气候学 成因
下载PDF
祁连山及周边地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1 位作者 许霞 马元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61,共10页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围(90°~104°E,32°~42°N)1960—2004年55个气象站点白天08:00—20:00时、夜间20:00—08:00时和全天20:00—20:00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得出了不同...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围(90°~104°E,32°~42°N)1960—2004年55个气象站点白天08:00—20:00时、夜间20:00—08:00时和全天20:00—20:00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得出了不同降雨强度以及不同季节最大降水总量出现的海拔.小雨日数与海拔较为密切,呈线性增长;中雨以上与坡向、地理位置有关,在海拔4850m附近降雨日数最多为143d.降雨日数和总量在海拔3700m左右达最大峰值,而在海拔2700m附近为次大峰值.进一步利用干湿年资料诊断分析出祁连山区最大降水高度的出现除了受地面海拔的影响外,很可能与高低空两个最大相对湿度中心及相应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中心出现高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降水 海拔 坡向 关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刘明春 周文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81,共6页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五个气象站近50a气温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当地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川区气温远大于南部山区,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近50a来,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上...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五个气象站近50a气温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当地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川区气温远大于南部山区,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近50a来,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上升率为:民勤>凉州>古浪>永昌>天祝,均在0.276℃/10a以上,以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期为冷期,后期为暖期,90年代以来升温尤为明显。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来看,各地各季节升温幅度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增温远大于其余三个季节,冬季低温日数减少的幅度比夏季高温日数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冬季增温对年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平均最低、极端最低气温的升幅大于平均最高、极端最高气温的升幅,说明夜间增温大于白天,昼夜温差在减小。通过对河西走廊东部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地更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精细化预报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气温 变化特征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曹玲 邓振镛 +1 位作者 窦永祥 杨晓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43-1048,共6页
利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西(酒泉)、中(张掖)、东部(武威)代表站25年的气温和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用正交多项式拟合分离出玉米气候产量。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累积距平等统计... 利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西(酒泉)、中(张掖)、东部(武威)代表站25年的气温和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用正交多项式拟合分离出玉米气候产量。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累积距平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积温和玉米气候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西走廊灌区不同区域积温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玉米生育期内≥10℃的活动积温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当地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玉米产量随≥10℃积温的增加而提高;灌区气候变暖后玉米气候产量比变暖前明显增加,自西向东分别增加124%、186%和301%。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提高喜温作物玉米产量,表明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可以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建立玉米种植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 积温 玉米产量 对策
下载PDF
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28
13
作者 姚玉璧 李耀辉 +4 位作者 石界 王莺 王劲松 丁文魁 杨金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8,共8页
利用石羊河流域区1960-2011年气候要素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合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等指标进行基于 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 利用石羊河流域区1960-2011年气候要素资料,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合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等指标进行基于 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春旱发生频率在21.2%~67.3%之间。春季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大于中上游区域。初夏干旱发生频率在13.5%~61.5%之间。初夏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也大于中上游区域。伏旱发生频率在21.2%~86.5%之间。伏期特旱发生频率下游区域亦大于中上游区域。石羊河流域干旱综合风险高风险区为民勤县和金川区大部、凉州区中北部、永昌县东部,位于石羊河流域的中下游区域。就各县区而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最大的区域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金川区次之,天祝县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分布特征 风险评估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民勤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沙尘天气的气候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1 位作者 薛新玲 王荣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764,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沙尘天气的大气边界层有显著的昼夜变化,白天厚、逆温强而多;沙尘天气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在2 600 m左右,介于无降水与有降水天气之间;扬沙主要由锋面中的冷空气引起,而沙尘暴主要由低层风场的剧烈扰动和500 m以上高层冷锋入侵引起。沙尘暴发生前近地面风场有明显的扰动,沙尘暴发生时在500 hPa以下有显著的冷空气活动,白天较强。能见度小于100 m的强沙尘暴夜间风速大,冷空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层 垂直风场 民勤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东部大风气候特征及预报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袁金梅 陈玲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7,共7页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1971—2010年4个气象站大风(≥6级,即10min平均风速≥10.8~13.8m/s)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大风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沙漠边缘;年、年代际大风日数总体呈...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1971—2010年4个气象站大风(≥6级,即10min平均风速≥10.8~13.8m/s)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大风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沙漠边缘;年、年代际大风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3—5月是大风的高发期,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4.8%~56.8%,其次是2月、6月和11月;各强度大风日数的变率较大,随着大风强度的增强,大风日数迅速减少;大风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最大风速大多出现在持续大风时段内。采用2003—2007年逐日20时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按照Press准则进行预报因子初选,运用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预报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大风预报方程,并用双评分准则(CSC,couple score criterion)确定各季节各地大风预报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预报方程回代拟合率为66.7%~73.4%,预报准确率为58.8%~67.5%,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可为大风的业务预报提供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了大风预报临界值和预报、预警的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大风 气候特征 ECMWF 数值预报
下载PDF
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3 位作者 李耀辉 孙爱芝 尚宝玉 陈龙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2-703,共12页
应用2002~2006年高空流场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hPa水平螺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500hPa到近地面风速越大,西风增强,风速垂直切变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形成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 应用2002~2006年高空流场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hPa水平螺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500hPa到近地面风速越大,西风增强,风速垂直切变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形成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导致其下游东南方发生沙尘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与其下游沙尘暴发生强度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当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200m2/s2时,未来24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沙尘天气出现,当≤-600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0m的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当≤-1000m2/s2时,6小时内该区下游将有能见度小于50m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螺旋度 近地面风场 沙尘暴 强度 动力学关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岩瑛 李耀辉 +2 位作者 罗晓玲 王汝忠 郭良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7-610,共4页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区等五站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东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气象因素,应用近20a的天气资料,结合近50a的典型个例做出沙尘暴的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民勤、凉州区等五站近50a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河西东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气象因素,应用近20a的天气资料,结合近50a的典型个例做出沙尘暴的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预报取决于冬春季气温、降水量和大风日数;中期依靠使用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短期与大气环流条件、分型指标有关;短时临近预报与高空大风形势、地面上游有无大风沙尘暴天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天气预报 河西走廊 大气环流 分型指标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夏半年深厚的混合层与干旱气候形成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岩瑛 钱正安 +2 位作者 薛新玲 兰晓波 李玲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4,共9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干旱气候形成的影响,我们利用张掖和民勤站夏季及相关月的实测探空资料及T-logP图解法,首先计算了该两地逐日ML厚度,然后分析并讨论了它的时空间变化特征、与干湿天气...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干旱气候形成的影响,我们利用张掖和民勤站夏季及相关月的实测探空资料及T-logP图解法,首先计算了该两地逐日ML厚度,然后分析并讨论了它的时空间变化特征、与干湿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夏半年的深厚ML对加剧当地干旱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西中东部ML厚度的年变化及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最浅薄,夏半年深厚(特别是5、6月),4月及10月分别是ML急剧增厚及变薄的过渡期;同时,更靠近西北干旱区中心的河西西部及北部的ML更深厚。(2)夏季干(湿)天气通过加强(减弱)地气间的感热交换和干对流,而明显影响当地的ML厚度。平均而言,以高温日最深厚,干日次之,小雨日再次之,而中强雨日最浅薄。干年夏季的ML厚度平均比湿年的对应值增厚300 m左右。夏季典型干日的ML厚度比雨日厚3000 m,典型干日的ML厚度昼亱变化不大。(3)反过来夏半年深厚的ML也通过增加雨滴蒸发损耗,减少了干旱区的降水,加剧了当地干旱的程度,因此夏半年深厚的ML也是形成干旱气候背景的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ML厚度 T-logP图 干湿天气的影响 雨滴蒸发损耗
下载PDF
乌鞘岭高速公路路段多发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钱莉 安颖颖 赵德强 《干旱气象》 2014年第2期286-291,共6页
利用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甘肃省乌鞘岭路段高速公路发生的一般、重大、特大公路交通事故个例和同期乌鞘岭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与公路交通事故的关系。乌鞘岭路段的交通事故一年中3月、7月... 利用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甘肃省乌鞘岭路段高速公路发生的一般、重大、特大公路交通事故个例和同期乌鞘岭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与公路交通事故的关系。乌鞘岭路段的交通事故一年中3月、7月、9月发生的几率较大,这与季节交替时气象要素变化显著、雨带北移、降水日数增多有直接关系。乌鞘岭路段公路交通事故,由不良气象条件引发的占总事故数的81%。发生交通事故中不良天气的排序依次为结冰、降雨、降雪、积雪、大雾。普查气象要素与交通事故相关性,发现最低温度、地面最低温度、相对湿度、能见度、日降水量、极大风速与公路交通事故具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事故 气象因子 天气条件
下载PDF
1958-2006年河西走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20
作者 曹玲 李岩瑛 +2 位作者 刘明春 窦永祥 杨晓玲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9-655,共7页
利用1958-2006年甘肃河西走廊18个观测站大雨、干旱、≥35℃高温、≤-20℃低温、霜冻、大风、沙尘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M 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等统计学方法诊... 利用1958-2006年甘肃河西走廊18个观测站大雨、干旱、≥35℃高温、≤-20℃低温、霜冻、大风、沙尘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M 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等统计学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雷暴和冰雹呈显著减少趋势,高温呈显著增多趋势,其中大风、沙尘暴、高温和霜冻分别于1996,1989,1996年和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和干旱频数总体变化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低温和霜冻由多趋少,高温、大雨和干旱由少趋多,与河西走廊突变增暖时间基本吻合。干旱和高温存在长期性变化周期,沙尘暴、雷暴存在阶段性变化周期,其余极端天气周期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气候趋势 气候变暖 河西走廊 甘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