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被引量:121
1
作者 李隆 李晓林 +3 位作者 张福锁 孙建好 杨思存 芦满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田间微区根系分隔试验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 (单位养分吸收量所能生产的干物质量 )的比较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间作作物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 2 4 %~39% ,6 %~ 2 7%和 2 4 %~ 6 4 % ;而间作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 5%~ 2 0 %、5%~7%和 6 %~ 32 %。间作优势主要表现在养分吸收量的增加。间作大豆养分收获指数的提高使间作子粒产量优势比生物学产量优势更明显。种间根系分隔微区试验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豆 间作 单作 养分利用效率 间作优势
下载PDF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被引量:87
2
作者 李隆 杨思存 +2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晓林 张福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强于大豆,具有明显的间作边行优势.小麦边行优势的1/3贡献来自于地下部.小麦收获后,大豆生长具有恢复作用,认为这种恢复作用是间作优势的机制之一.间作相对于单作两种作物的收获指数均有显著提高.收获指数的种间促进作用是间作优势的另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豆 间作 促进作用 种间竞争
下载PDF
秸秆还田的生化他感效应研究初报 被引量:90
3
作者 杨思存 霍琳 王建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蚕豆秸秆对小麦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明显的他感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4%和 5 8.2 % ;大豆秸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他感相克作用 ,而对大豆幼苗生长有自感相生作用 ,使其生物产量增加 1 9.8% ;玉米秸秆对小...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蚕豆秸秆对小麦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明显的他感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4%和 5 8.2 % ;大豆秸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他感相克作用 ,而对大豆幼苗生长有自感相生作用 ,使其生物产量增加 1 9.8% ;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的相克作用最强 ,生物产量减产 60 .8% ,但对大豆幼苗生长的他感和玉米幼苗的自感相生作用显著 ,生物产量依次增加 1 8.7%和 1 0 .3% ;小麦秸秆对小麦、玉米和大豆幼苗生长都有相克作用 ,使其生物量分别减少 5 0 .8%、5 .1 %和 2 4.9%。秸秆对作物的他感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施用蚕豆秸秆 ,既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 ,又能提高土壤养分供应水平 ,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培肥土壤的作用居中 ,施用大豆秸秆虽能增大土壤养分贮量和供氮水平 ,但提高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化他感效应 生物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被引量:63
4
作者 刘广才 李隆 +3 位作者 黄高宝 孙建好 郭天文 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87-1795,共9页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分别为1.32和1.3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不显著;玉米覆膜时,间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大麦/玉米间作中籽粒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为间作劣势而无贡献;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0%和2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交互作用对间作氮素养分吸收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60%与40%,钾则分别为45%与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玉米覆膜 间作系统 相对贡献 地下部 地上部 优势 大麦 生物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春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积累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李隆 杨思存 +2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晓林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71,共9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养分吸收动态的比较,阐明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的种间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在两作物共生的80多天中,间作小麦的吸氮量、吸磷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养分吸收动态的比较,阐明了小麦大豆间作中养分吸收的种间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在两作物共生的80多天中,间作小麦的吸氮量、吸磷量始终高于单作小麦,是其获得高产的基础。虽然间作大豆在前期养分吸收缓慢,在两作物共生期的氮磷钾吸收量均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但小麦收获后有明显的恢复。种间根系分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大豆根系间不分隔时,小麦的吸氮量和吸磷量有明显的边行优势;用塑料膜分隔时,边行优势消失;但用尼龙网分隔时,小麦吸磷量表现出一定的边行优势,是大豆根际效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豆 间作 氮营养 磷营养 钾营养
下载PDF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被引量:50
6
作者 武天云 Jeff J.Schoenau +3 位作者 李凤民 钱佩源 王方 Sukhadev S.Malhi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77-481,共5页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 ,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 .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 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 (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 )和 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 (典型褐...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 ,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 .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 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 (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 )和 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 (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 )进行了分组 ,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 ,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 .同时 ,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黄土高原 北美大草原 离心法 颗粒组成 颗粒分级
下载PDF
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利用途径 被引量:41
7
作者 郭永杰 崔云玲 +1 位作者 吕晓东 郭天文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3-5,共3页
介绍了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淡化技术及利用效益、利用途径 ,提出在微咸水利用中 ,要重视土壤盐分调控研究 ,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重视土壤盐分平衡规律研究 ;
关键词 微咸水 利用现状 处理技术 研究 淡化技术 土壤盐分调控
下载PDF
干旱高扬黄灌区盐碱地恢复治理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朝刚 杨虎德 +1 位作者 胡关银 王淑荣 《干旱区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57-62,共6页
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是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干旱区盐碱地恢复治理,揭示了景泰川高扬程灌区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依据水盐均衡和物质循环理论,运用系统科学提出建立调控浅层地下水为中心的... 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是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立足于干旱区盐碱地恢复治理,揭示了景泰川高扬程灌区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依据水盐均衡和物质循环理论,运用系统科学提出建立调控浅层地下水为中心的“上控”、“中提”与“下排”相结合,坎儿井与明沟暗管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和土壤培肥发展农林牧(草)综合性农业及建立复合农田生态系统。使盐碱弃耕地重新得到利用,获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田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高扬程灌区 景泰川 盐碱地 恢复治理
原文传递
甘肃灌漠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典型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郭天文 赖丽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1-455,共5页
结合传统统计与地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土壤肥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土壤NH+4 N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2 656%,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次之,为47 369%,pH的变异系数最小... 结合传统统计与地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土壤肥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土壤NH+4 N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2 656%,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次之,为47 369%,pH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 284%,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 208%和38 075%。地统计学分析表明该区域土壤特性的块金方差/基台值比值[C0/(C0+C)]在0 0413%~13 7801%之间,说明该土壤性质的各项指标均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NH+4 N和pH值的空间相关性相对最强,[C0/(C0+C)]分别为0 0413%和0 0978%;速效磷相对最弱,[C0/(C0+C)]为13 7801%;有机质与速效钾居中。土壤肥力性质的相关距变化范围为176~294m。该土壤性质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显示地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分析土壤肥力在空间上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空间变异性 地统计学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地区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2 位作者 郭天文 赖丽芳 包兴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甘肃省武威灌漠土耕层土样中B、Cu、Fe、Mn及Zn等5种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99.17%土样缺乏有效Zn,93.33%的土样缺乏有效Fe。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13.32%(有效Mn)~42.... 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甘肃省武威灌漠土耕层土样中B、Cu、Fe、Mn及Zn等5种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99.17%土样缺乏有效Zn,93.33%的土样缺乏有效Fe。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13.32%(有效Mn)~42.54%(有效B)之间。②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为土壤微量元素的最佳拟合模型,各元素的块金值、最大相关距及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分别在0.001~0.429、192m^477m及0.126%~26.459%(有效B)之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形维数在1.804~1.947之间,土壤B的分形维数最低。③表征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的参数如变异系数、C0/(C0+C)及分形维数D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④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人为因素等表生作用对土壤有效B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土壤Cu、Mn、Zn及Fe含量的空间分布则主要由成土母质与地形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漠土 微量元素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原文传递
甘肃省灌漠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2 位作者 郭天文 包兴国 杨文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4,102,共6页
结合传统统计与地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有机质、NH4+-N、有效P及K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在20.299%~53.812%之间,土壤NH4+-N及有效P含量的变异较大... 结合传统统计与地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有机质、NH4+-N、有效P及K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在20.299%~53.812%之间,土壤NH4+-N及有效P含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53.812%及51.347%;土壤K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155%和20.299%。地质统计学分析表明该区域土壤P、K有效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块金值/基台值[C0/(C0+C)]分别为8.031%和0.560%;土壤NH4+-N及有机质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C0/(C0+C)]分别为39.111%和32.351%。土壤有机质、NH4+-N、速效P及K等含量的最大相关距在129~2354m之间,其中土壤有效N含量的最大相关距最长(2354m),有机质含量次之(981m),K含量最短(129m)。土壤OM及NH4+-N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891和1.912,土壤有效P及K的分形维数均为1.984。随机因素如种植制度、施肥方式等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影响较大,而对土壤磷、钾的影响较小。该土壤性质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显示地质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分析土壤肥力在空间上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灌漠土 空间变异特征 土壤有机质 NH4^+-N 变异系数 土壤磷 随机因素 地质统计学 甘肃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结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房增国 赵秀芬 +3 位作者 孙建好 包兴国 张福锁 李隆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7-893,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蚕豆结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所获得的单作或间作系统产量与不接种但施N225kghm-2的相应系统产量相当,且施N225kghm-2处理接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蚕豆结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所获得的单作或间作系统产量与不接种但施N225kghm-2的相应系统产量相当,且施N225kghm-2处理接种仍能促进蚕豆的结瘤作用。统计分析表明,与不接种根瘤菌、蚕豆单作、不施氮相比,接种、蚕豆/玉米间作、施氮均极显著地提高了蚕豆生物学产量,但只有间作能显著增加其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N225kghm-2后,蚕豆接种、间作对玉米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不施氮时蚕豆接种显著提高了与之间作的玉米籽粒和生物学产量,增幅分别为34.3%和25.6%。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不同氮处理以籽粒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和不施氮处理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蚕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相比,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显著增加;间作与蚕豆单作相比对根瘤数的影响较小,但显著促进了蚕豆单株根瘤干重的增加。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 接种 根瘤菌 土地当量比 结瘤作用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3 位作者 郭天文 赖丽芳 杨文玉 包兴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30,34,共5页
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相结合,对甘肃省武威及张掖灌漠土耕层土壤有效B,Cu,Fe,Mn及Zn等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土壤有效Zn和Fe普遍缺乏,张掖土壤除Zn较缺乏外,其余元素均较充足。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土壤... 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相结合,对甘肃省武威及张掖灌漠土耕层土壤有效B,Cu,Fe,Mn及Zn等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土壤有效Zn和Fe普遍缺乏,张掖土壤除Zn较缺乏外,其余元素均较充足。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各不相同。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威和张掖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最大相关距分别在192~477 m及141~206 m之间;武威土壤中除有效B含量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余微量元素及张掖土壤所有微量元素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武威和张掖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4~1.947及1.945~1.987,其中武威土壤有效B的最低,并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其空间变异主要由施肥、作物、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引起。其余微量元素及张掖灌漠土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强烈自相关,其变异主要由土壤母质、地形、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引起。且张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空间自相关性比武威的强烈,即包括人为活动在内的表生作用对该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河西地区 灌漠土 微量元素 空间变异
下载PDF
小麦玉米带田一种作物施用氮肥对配对作物氮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金绍龄 张丽慧 李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6,共6页
用^(15)N标记研究小麦玉米带田施给小麦或玉米的氮肥对配对作物氮营养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给小麦的氮肥,小麦利用了52.0%,玉米利用了3.8%;施给玉米的氮肥,玉米利用了38.3%~55.8%,小麦利用了6.9%~10.8%。试验还证明,吸收玉米氮肥最多的... 用^(15)N标记研究小麦玉米带田施给小麦或玉米的氮肥对配对作物氮营养的影响,结果发现:施给小麦的氮肥,小麦利用了52.0%,玉米利用了3.8%;施给玉米的氮肥,玉米利用了38.3%~55.8%,小麦利用了6.9%~10.8%。试验还证明,吸收玉米氮肥最多的是与玉米相邻的第1行小麦,其他行吸收极少。说明生长季节内氮肥在供试土壤中的横向移动距离(单向)尚未超过小麦行距的2倍(约3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小麦 玉米 营养
下载PDF
马铃薯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崔云玲 郭天文 王成宝 《中国马铃薯》 2006年第6期332-335,共4页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后马铃薯薯块数增加29.3%,薯块重增加7.7%,增产以增加穴薯为主,其次是增加薯块重,同时马铃薯品质也有较大改善。试验表明,在施入适量有机肥和氮磷基础上,高产高效的K2O用量为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干旱区 马铃薯 平衡施肥 钾肥效应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房增国 赵秀芬 +2 位作者 孙建好 张福锁 李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显著提高了系统中蚕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但在N22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显著提高了系统中蚕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但在N225水平下则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的N0水平上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只施用N 225kg/hm^2所获得的系统总产量相当。无论施氮与否,在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蚕豆不接种相比,蚕豆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整个系统的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在不施氮的间作系统中,蚕豆接种处理的系统吸氮量比不接种处理提高了19.5%,在施N 225 kg/hm^2的间作系统中也提高了14.1%。同时,在不同施氮水平的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中,与蚕豆不接种处理相比,接种根瘤菌并不能显著影响0-20cm土壤的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氮营养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玉米 根瘤菌接种 吸氮量 氮含量
下载PDF
鹰嘴豆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包兴国 杨蕊菊 舒秋萍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34-37,共4页
通过对鹰嘴豆Cicer arietinum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以及化学成分进行阐述,提出了综合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以及栽培技术规程。
关键词 鹰嘴豆 综合开发利用 种植模式
下载PDF
甘肃徽县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曹雪敏 杨虎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对甘肃省徽县耕层土壤中的铬、铅、汞、砷、镉进行测定分析,利用自然背景值和国标二级评价标准(GB15618-1995)来评价其重金属含量状况,同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了污染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以土壤环境自然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徽县... 对甘肃省徽县耕层土壤中的铬、铅、汞、砷、镉进行测定分析,利用自然背景值和国标二级评价标准(GB15618-1995)来评价其重金属含量状况,同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了污染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以土壤环境自然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徽县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已超过污染指标;以国标二级为评价标准,则除镉以外的4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值全都小于1,未受污染.一般农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54,总体上来看未受污染,污染区综合污染指数0.82,属于警戒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土壤环境质量 ARCGIS
下载PDF
艾力特生物菌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生战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41-42,共2页
在河西平川灌区春小麦上进行的艾力特生物菌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减少全量氮磷化肥 10 %的条件下基施艾力特生物菌肥 15 kg/ hm2 ,较施用全量氮磷化肥的小麦增产 5 .6 5 % ,增加经济收入4 2 3.2 1元 / hm2 ,而且可有效地... 在河西平川灌区春小麦上进行的艾力特生物菌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减少全量氮磷化肥 10 %的条件下基施艾力特生物菌肥 15 kg/ hm2 ,较施用全量氮磷化肥的小麦增产 5 .6 5 % ,增加经济收入4 2 3.2 1元 / hm2 ,而且可有效地降低小麦株高 ,增加穗长、穗粒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力特生物菌肥 氮肥 磷肥 配施 春小麦 产量
下载PDF
土壤养分对作物茎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良菊 刘晓宏 +1 位作者 肖洪浪 郭天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9-524,共6页
在盆栽条件下 ,对甘肃省河西地区 3个灌漠土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粱茎叶组织稳定C同位素组成 (δ13 C)和生物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3种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分别为 :金昌小井子农场土壤为P、N、Mn、Zn ,各元素缺乏... 在盆栽条件下 ,对甘肃省河西地区 3个灌漠土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粱茎叶组织稳定C同位素组成 (δ13 C)和生物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3种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分别为 :金昌小井子农场土壤为P、N、Mn、Zn ,各元素缺乏程度为P >Mn >Zn >N ;武威湖里土壤为P >N ;武威白云土壤为N >Zn >Mn。作物茎叶δ13 C值的变化规律为 :3种土壤的最佳处理 (OPT)的作物茎叶δ13 C值均高于各自的其余处理 ,小井子农场、武威湖里及武威白云作物茎叶组织的δ13 C值分别为 - 12 .0‰ ,- 12 .3‰及 - 12 .3‰ ,与不施肥条件 (CK)相比作物δ13 C值的增加幅度分别为 16 .6 3%、17.15 %和 13.17%。在所有减元素处理中 ,作物茎叶组织δ13 C值与其对应的生物产量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 ,在最佳处理中 ,土壤养分充足、作物生长状况良好 ,因而作物茎叶组织δ13 C值最高 ,而在所有减元素处理中 ,由于减元素使得其处理的营养不足影响作物生长 ,进而引起作物茎叶δ13 C值的降低。小井子农场土壤的高粱茎叶δ13 C值 -N及 -P处理分别为 - 13.8‰及 - 13.7‰ ,武威湖里 -P处理为 - 14 .8‰ ,居最低 ,武威白云 -N及 -Zn分别为 - 13.4‰及 - 13.3‰。在加元素处理中 ,3种土壤的高粱茎叶组织δ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作物 稳定碳同位素 武威湖 生物产量 高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