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酶学硏究进展 被引量:207
1
作者 王理德 王方琳 +3 位作者 郭春秀 韩福贵 魏林源 李发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共10页
土壤酶学是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特性的科学,是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主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酶学发展简史、土壤酶的来源、分类、功能及分布特征等... 土壤酶学是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特性的科学,是一门介于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主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壤酶学发展简史、土壤酶的来源、分类、功能及分布特征等,总结了土壤理化性质、施肥、放牧、土壤微生物、施用稀土元素、草地生长年限、不同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及其他因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于加深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本项目组的研究对土壤酶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酶活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退耕地土壤微生物变化及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理德 姚拓 +4 位作者 王方琳 魏林源 郭春秀 吴春荣 李发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769-4779,共11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31 a)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生物量(碳、氮和磷)及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31 a)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生物量(碳、氮和磷)及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1—31 a的9个样地样方中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总体来看,三大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加权平均值最大值均在退耕后的前8 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退耕初期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减小,退耕4 a后逐渐增大,退耕24 a期间达到了加权平均值的最大,最后趋于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在退耕初期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退耕4 a加权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随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退耕年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在退耕初期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退耕8 a前后加权平均值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土壤酶活性总趋势随着退耕地自然演替时间的增加呈波动式下降。不同土壤层次(0—10 cm,10—20 cm,20—30 cm及30—4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显著降低,并且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占有较大比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互动过程,存在着互相回馈的响应,特别是真菌与放线菌、微生物量氮及蔗糖酶,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与磷酸酶,微生物量氮与脲酶,微生物量磷与蔗糖酶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总体来看在退耕年限4—5 a前,有利于土壤发育,退耕后期土壤肥力呈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地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沙化对玛曲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何芳兰 金红喜 +3 位作者 王锁民 韩生慧 曾荣 马俊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876-5883,共8页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沙化程度的加剧,玛曲高寒草甸土壤粘粒成分、含水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土壤细砂...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沙化程度的加剧,玛曲高寒草甸土壤粘粒成分、含水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土壤细砂粒成分和pH值逐渐增大,土壤粗砂粒、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量均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在发生沙化的高寒草甸土壤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分,然后依次是放线菌和真菌;细菌百分比在中度沙化的样地土壤中达到最大值,放线菌和真菌百分比在轻度沙化的样地土壤中达到最大值。(3)在玛曲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驱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驱使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子,在沙化初期是土壤含水量、颗粒组成、动植物和pH,在沙化发生后是土壤微生物、颗粒组成、含水量及动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高寒草甸 玛曲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寒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唐志红 尉秋实 +7 位作者 刘虎俊 姜生秀 何芳兰 张莹花 王芳琳 张裕年 赵赫然 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32,共10页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 地形气候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影响着高寒植被群落的演替,同时对山地水源涵养林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祁连山东段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地形气候因子调查数据,运用数量分类与排序等方法,探究了高寒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5个调查样方中出现181个植物种,隶属40科,124属。科的物种组成及占总物种数比例分别为菊科30个种,占16.57%;蔷薇科17个,占9.44%;禾本科13个种,占7.22%;豆科11个种,占6.11%。毛茛科10个种,占5.56%。单属种82个,占总属数的66.13%。群落层片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乔木8种,灌木25种,草本148种。乔木层优势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红桦。灌木层优势种有金露梅、山生柳、匙叶小檗、高山绣线菊。草本层优势种有甘肃薹草、珠芽蓼、早熟禾、唐松草、甘青蒿。TWINSPAN将高寒植被群落划分为7个群丛类型:群丛I红桦⁃红花蔷薇⁃甘肃薹草B.albosinensis⁃Rosa moyesii⁃C.kansuensis,群丛II青海云杉⁃匙叶小檗⁃甘肃薹草P.crassifolia⁃B.vernae⁃C.kansuensis,群丛III祁连圆柏⁃高山绣线菊⁃珠芽蓼Sabina chinensis⁃Spiraea alpine⁃P.viviparum,群丛IV高山绣线菊+鬼箭锦鸡儿⁃珠芽蓼S.alpine+Caragana jubata⁃P.viviparum,群丛V沙棘+甘青蒿+鼠掌老鹳草Hippophae rhamnoides+A.tangutica+Geranium sibiricum,群丛VI沙棘+苦荬菜+苦荞麦H.rhamnoides+Ixeris polycephala+Fagopyrum tataricum,群丛VII沙棘⁃冰草+西北沼委陵菜H.rhamnoides⁃Agropyron cristatum+Comarum salesovianum。7个群丛在DCA排序图上聚集分布,反映了较好的环境梯度。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是祁连山高寒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其次是降水、温度、坡向、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高寒植被 地形气候因子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玛曲沙化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金红喜 何芳兰 +2 位作者 李昌龙 韩生慧 王强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28,共9页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植物多样性指数、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及浅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植物优势度、pH值呈增...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植物多样性指数、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及浅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植物优势度、pH值呈增加趋势;深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在轻度沙化样地上达到最高值。2)在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之后依次为放线菌、固氮菌、真菌;微生物在轻度沙化样地中的数量比其他3个样地都大。3)以土壤深层速效磷作为控制因子,偏相关关系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与地上植物丰富度指数、植物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之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固氮菌数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而真菌数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除地上/地下生物量之比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外,其余植被特征值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沙化 植被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何芳兰 徐先英 +4 位作者 尉秋实 刘虎俊 贺访印 马俊梅 金红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以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70年代、2002年)、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天然林之间的异同性。结果表明:其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物种多样性及乔木层林木径级分...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以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70年代、2002年)、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天然林之间的异同性。结果表明:其群落物种组成、生活型谱、物种多样性及乔木层林木径级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1)70年代人工林出现了35个种(分属于19个科32属),2002年人工林出现27个种(分属于14科24属),天然云杉林样方内出现了40个种植物(分属于19科35属);3种林地面芽植物种数均最多,其百分比值均在50%以上。2)3种林乔木层均为青海云杉;在灌木层中,2002年人工云杉林中尚未出现任何灌木,天然林和70年代人工林中有多种灌木出现,且天然林所有多样性指数值均大于70年代人工林,尤其是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Jsw指数分别是70年代人工林的2.17、2.07倍和3.06倍;在草本层中,3种林除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Jsw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指数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3)天然云杉林乔木层林木胸径主要分布在10-20cm之间,树高主要分布在10-30m之间,其林木株数在不同径级、不同高度分布均趋向于对称性概率分布;70年代和2002年云杉人工林乔木层林木地径分布在6.0-8.2cm和2.3-3.2cm之间,树高分布在3.0-3.7m和1.0-1.5m之间。这说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发育过程中,乔木层植被组成稳定、个体生长缓慢,而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组成随人工林造林时间延长出现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 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安富博 张德魁 +3 位作者 赵锦梅 柴成武 赵艳丽 孙涛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
根据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类型戈壁及其分布特点,通过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全盐含量和水溶性盐离子含量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戈壁土壤的pH值在7.0~8.0之间,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绝大多数在1... 根据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类型戈壁及其分布特点,通过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全盐含量和水溶性盐离子含量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戈壁土壤的pH值在7.0~8.0之间,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绝大多数在1.0%以下,养分含量归于5级和6级水平,属极度缺乏状态;全盐含量平均值为1.41%,但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的全盐含量差异较大,盐化戈壁的全盐含量在2.69%~32.87%之间,平均为11.15%,其他类型戈壁的全盐含量在0.05%~4.27%之间,全盐含量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戈壁类型土壤中各种盐离子含量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阴离子平均含量排序为SO4^2->Cl^->HCO3^->CO3^2-,主要阳离子平均含量排序为K^++Na^+>Ca^2+>M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土壤理化性质 电导率 全盐量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民勤绿洲边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对浅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芳兰 郭春秀 +3 位作者 吴昊 刘左军 徐文 金红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064-6073,共10页
为探明干旱沙区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及发育对浅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民勤绿洲边缘结皮前期阶段(NCS)、物理-藻类结皮阶段(PACS)、藻类-地衣结皮阶段(ALCS)以及地衣-藓类结皮阶段(LMCS)的0—1 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 为探明干旱沙区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及发育对浅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民勤绿洲边缘结皮前期阶段(NCS)、物理-藻类结皮阶段(PACS)、藻类-地衣结皮阶段(ALCS)以及地衣-藓类结皮阶段(LMCS)的0—1 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在NCS向ALCS的发育过程中,其有效地提高了0—1 cm层土壤细沙粒(0—200μm)含量,同时降低了粗砂粒(200—2000μm)含量;在ALCS向LMCS演替过程中,土壤粒度组成无明显变化。2)土壤结皮形成与发育对0—1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种养分含量均随生物结皮演替逐渐增大。3)在土壤结皮形成与演替过程中,0—1 cm层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峰值均出现在PACS),土壤总藻生物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大趋势;在5—12月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变化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4)土壤结皮在NCS向PACS演替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的改变是土壤微生物量及养分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PACS向LMCS演替过程,土壤藻类、地衣、藓类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主要因子。表明民勤绿洲边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形成与发育能有效地改善浅层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对土壤生态系统改善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生物土壤结皮 土壤粒度 养分
下载PDF
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佳 田青 +3 位作者 王理德 何洪盛 宋达成 闫沛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00-1911,共12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甘肃省民勤县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退耕1 a、2 a、4 a、8 a、13 a、20 a、30 a、40 a)的植被演替特征、土壤酶活性进行调查,以耕地为对照(CK),分析植被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青...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甘肃省民勤县青土湖不同年限退耕地(退耕1 a、2 a、4 a、8 a、13 a、20 a、30 a、40 a)的植被演替特征、土壤酶活性进行调查,以耕地为对照(CK),分析植被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以揭示其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青土湖区及其相似地区退耕地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青土湖在退耕40 a自然恢复过程中,9个样方中共出现16科32属42种植物,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归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属单科。(2)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草本植物逐渐转化成灌木植物,植物种由退耕初期(1 a或2 a)的19种降低到退耕4 a的14种、退耕20 a的13种、退耕30 a的5种;退耕30 a时耐盐碱灌木植物盐爪爪成为该地的优势种,其重要值达到52.862,但退耕40 a时优势种盐爪爪的重要值降为36.008。(3)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呈先增加后减小,再逐渐趋于稳定;Simpson优势度指数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最终呈稳定的趋势。(4)在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中,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增加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均在退耕8 a后显著下降,且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样地(CK)相比,磷酸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增加而下降;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脲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层中,物种数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0~20 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40 cm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退耕地 植被自然演替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土壤呼吸空间异质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涛 韩福贵 +3 位作者 安富博 张裕年 郭树江 段晓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广泛分布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观测,研究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上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广泛分布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观测,研究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上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不同:生长初期和生长休眠期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但是在生长旺盛期沙堆各部位日动态变化既有"单峰曲线"又有"双峰曲线";2)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不一致:生长初期峰值集中出现在11:00左右,旺盛期上午各位点的峰值集中出现在09:00左右,下午峰值在17:00左右出现,休眠期峰值出现在13:00-15:00;3)白刺沙堆各位点土壤呼吸速率对水分含量的敏感性强,在低水分含量(<1%)条件下二者相关性强,而在较高水分条件下(>1%)二者的相关性降低;4)沙堆上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时空异质性:生长初期和休眠期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旺盛期各部位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期之间沙堆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1),平均土壤呼吸大小为生长旺盛期[0.53μmol·(m^2·s)^(-1)]>生长初期[0.24μmol·(m^2·s)^(-1)]>生长休眠期[0.12μmol·(m2·s)-1],白刺灌丛沙堆不同部位近地表层大气水分条件以及土壤5-20cm的温度和湿度共同导致了沙堆上各个位点土壤呼吸通量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灌丛沙堆 土壤呼吸 空间异质性 日动态 生长期
下载PDF
小叶杨×胡杨杂交种(小×胡杨)无菌培养体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方琳 柴成武 +3 位作者 尉秋实 李爱德 王理德 胡小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6-181,共6页
以小×胡杨当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对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与增殖以及幼组培瓶苗生根的影响,并筛选更为合理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与叶片相比,茎段更加适宜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诱导率为76.9... 以小×胡杨当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对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与增殖以及幼组培瓶苗生根的影响,并筛选更为合理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与叶片相比,茎段更加适宜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诱导率为76.95%,叶片最佳诱导率为53.31%,最佳配方为WPM+IBA0.1mg/L+6-BA0.3mg/L+琼脂4.5g/L+蔗糖30g/L;不定芽诱导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WPM+6-BA0.5mg/L+KT0.5mg/L+AC3.0g/L+琼脂4.5g/L+蔗糖30g/L,诱导率最高为89.30%,此时不定芽诱导速度快、增殖率高、芽苗长势良好;最适宜小×胡杨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WPM+IBA 0.4mg/L+蛋白胨1g/L+香蕉150g/L+琼脂4.5g/L+蔗糖30g/L,生根率高达94.85%,此时组培瓶苗根系较长、根毛多、叶片深绿、生长健壮,有利于进行炼苗移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小×胡杨 激素
原文传递
石羊河下游绿洲边缘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理德 柴晓虹 +5 位作者 姚拓 王多泽 徐先英 孙广正 陈龙 张涛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4-21,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边缘1~31年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类型及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进行调查、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绿洲边缘次生草地31年...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边缘1~31年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类型及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进行调查、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下游绿洲边缘次生草地31年的植被恢复过程中,9个样地的所有样方框共出现植物34种,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磷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氮呈先波动式下降后波动式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植被演替速度比较缓慢;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均匀度指数逐渐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土壤微生物特性总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相一致;土壤微生物量与3大类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区 次生草地 自然恢复 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干旱绿洲植被群落及灰棕漠土特性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理德 田青 +4 位作者 郭春秀 吴昊 宋达成 何芳兰 何洪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6-1447,共12页
为了探讨不同退耕年限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选择民勤绿洲不同年代退耕地(1,2,4,8,13,20,30,40年)和耕地(对照CK)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替代法,测定并系统分析其植被组成、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4... 为了探讨不同退耕年限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选择民勤绿洲不同年代退耕地(1,2,4,8,13,20,30,40年)和耕地(对照CK)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替代法,测定并系统分析其植被组成、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40年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包括一个CK)的所有样方中共出现43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先降再升后降的趋势,总体呈倒“N”字型变化。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土壤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样地细砂粒占比最大,黏粒最少;土壤全氮、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速效磷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变化幅度较大;细菌与放线菌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细菌是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最大数量达到611.46×10^(5) cfu·g^(-1);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延长呈波动式下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表聚现象明显;通过退耕地聚类谱系图可以推断出退耕第4年是民勤绿洲退耕地恢复治理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理化特性 微生物特性 退耕地 民勤绿洲
下载PDF
基质与地膜覆盖对枸杞扦插苗生长及内源营养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达成 王有科 +2 位作者 何芳兰 吴春荣 吴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苗木的繁育品质,以‘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质(粗砂、细河沙、蛭石、耕作土、草炭土+蛭石)和地膜覆盖处理对枸杞硬枝扦插苗生长及内源营养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炭土加蛭石的混合基质最有利于插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苗木的繁育品质,以‘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质(粗砂、细河沙、蛭石、耕作土、草炭土+蛭石)和地膜覆盖处理对枸杞硬枝扦插苗生长及内源营养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炭土加蛭石的混合基质最有利于插条萌芽,其萌芽成活率高达67.8%~88.3%;其次为耕作土(64.6%~79.8%)和粗砂(58.6%~81.2%);细河沙和蛭石的表现最差。2)混合基质对插条地上部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平均新梢生长量达到15.40cm,其次分别为耕作土(14.43cm)、蛭石(11.70cm)、细河沙(11.45cm)和粗砂(10.17cm)。3)粗砂最有利于插条根系生长,但是粗砂不利于插条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4)地膜覆盖在萌芽成活率、新梢及根系生长方面均优于露地扦插,并能显著加快插条的萌发和成苗形成。5)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插条内源营养物质的形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露地扦插。6)10种处理中,以混合基质+地膜覆盖方式的效果最好,最适用于枸杞的硬枝扦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扦插繁殖 地膜覆盖 生长
下载PDF
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理德 宋达成 +2 位作者 李广宇 赵赫然 郑克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94-1303,共10页
为了探讨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本文运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双龙沟矸石治理不同年限(2 a、5 a、10 a)和未治理的矸石作为对照(CK)样地,通过对植被调查,分析研究了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并... 为了探讨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本文运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双龙沟矸石治理不同年限(2 a、5 a、10 a)和未治理的矸石作为对照(CK)样地,通过对植被调查,分析研究了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并揭示其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为祁连山东段双龙沟及其相似地区矸石治理、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4个样地共出现24科40属55种植物,其中有15科是单科、单属及单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植物种数达到28种,占总科数的12.5%,总物种数达到50.91%。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科、单属。(2)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转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植物种由对照(CK)的11种,增加到矸石治理5 a时28种,再降到矸石治理10 a的18种,最后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及沙棘成为该样地的优势种,这三种植物重要值的总和达到48.107。(3)随着矸石治理年限增加,物种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CK到矸石治理5 a时逐渐增加,分别达到最大值28、3.506及2.877;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变化趋势,矸石治理10 a时达到最大值0.359;(4)矸石治理年限对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影响较大,株高从CK、2 a到10 a显著增高(P<0.05),盖度从CK到治理5 a、10 a显著增大(P<0.05),植物株数从CK到治理10 a显著增大(P<0.05)。综上所述,祁连山东段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在人工干预下,矸石治理年限对植被演替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植物群落逐渐变得单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沟 矸石治理 植物群落演替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理德 徐丰 +4 位作者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李发明 张莹花 《农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民勤生态环境治理应以治水为主:(1)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建设石羊河中游地区节水型农业,保证下游的水量,以缓解民勤绿洲农业生产与生态用水的不足;(2)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3)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以保证河流流量及河道畅通。希望通过以上方案力争使民勤绿洲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民勤绿洲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常乐 张富 +3 位作者 王理德 赵赫然 赵学成 张恒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1829,共9页
为明确退耕阶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取3个不同退耕阶段的荒漠绿洲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来研究不同阶段退耕地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个阶段退耕地土壤中放线菌门(Actinoba... 为明确退耕阶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选取3个不同退耕阶段的荒漠绿洲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来研究不同阶段退耕地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个阶段退耕地土壤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为优势菌门.与退耕前期相比,退耕修复后期增加了群体感应、卟啉与叶绿素代谢、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以及苯乙烯降解的功能基因比例,且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不同退耕阶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营养循环与能量代谢的功能潜力. RDA结果表明电导率(EC)、速效钾(AK)和全氮(TN)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其中EC对微生物功能组成的影响最大.不同退耕阶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在民勤绿洲退耕地生态修复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对不同阶段的土壤修复敏感性可综合相关指标进行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退耕地 宏基因组测序 功能多样性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甘肃河西戈壁水文水质现状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涛 刘世增 +7 位作者 纪永福 唐进年 方峨天 丁峰 安富博 张德奎 魏怀东 李昌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4-500,共7页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北山黑戈壁区域水质相对下降,均有Ⅲ类水检出.石羊河流域下游戈壁水质以Ⅱ类中等水为主,Ⅰ类较好的水比例降低,但是总体上水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水质 戈壁 河西走廊
下载PDF
退耕对民勤绿洲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及功能基因的影响
19
作者 宋达成 赵文智 +4 位作者 李广宇 王理德 马瑞 任珩 吴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5-818,共14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民勤绿洲不同退耕年限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以KEGG数据库碳固定、氮代谢途径为工具,研究长期退耕对参与区域土壤碳固定和氮代谢途径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基因变...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民勤绿洲不同退耕年限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以KEGG数据库碳固定、氮代谢途径为工具,研究长期退耕对参与区域土壤碳固定和氮代谢途径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基因变化的影响。试验共设置9个退耕年限梯度样地:未退耕耕地、退耕1年样地、退耕2年样地、退耕4年样地、退耕8年样地、退耕13年样地、退耕20年样地、退耕30年样地和退耕40年样地。结果表明:退耕明显改变了碳固定、氮代谢土壤微生物和功能基因丰度,细菌在碳固定和氮代谢两个过程中均起到主导作用;还原三羧酸循环途径、还原乙酰辅酶A途径以及3-羟基丙酸/4-羟基丁酸循环途径等为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主要碳固定途径,厌氧氨氧化途径、硝酸盐异化还原途径、硝酸盐同化还原途径、反硝化途径以及硝化途径等为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主要氮代谢途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hloroflexi)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是区域土壤微生物碳固定主要菌属,氮代谢则以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hloroflexi)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为主;Gemmatirosa、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onexibacter)、未分类念珠菌门(unclassified_Candidatus Rokubacteria)、Gaiella和Geminicoccus等5个属分类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研究区退耕地碳固定途径标记性微生物种群,coxL.cutL和ACO.acnA等是研究区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碳固定途径主要响应功能基因;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未分类念珠菌门(unclassified_Candidatus Rokubacteria)、Geminicoccus、未分类绿弯菌属(unclassified_Conexibacter)、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未分类酸杆菌门(unclassified_Acidobacteria)和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等7个属分类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退耕地 土壤微生物 碳固定途径 氮代谢途径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双雄 姚拓 +7 位作者 王理德 韩江茹 宋达成 赵赫然 杨继杰 李雪梅 吉凌鹤 姬如欣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68-3675,共8页
为探究退化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和最佳修复年限,本研究以人工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修复的祁连山东段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不同修复年限(2 a,5 a,10 a)及未修复治理(CK)的12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 为探究退化高寒草地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和最佳修复年限,本研究以人工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修复的祁连山东段哈溪双龙沟废弃矿区不同修复年限(2 a,5 a,10 a)及未修复治理(CK)的12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动态转变规律。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整体高于深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含量随修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含量在极小范围内波动式变化,含量最高分别为194.38 mg·kg^(-1)和51.90 mg·kg^(-1),同0 a相比增加91.36%和90.70%,土壤微生物量磷(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SMBP)含量先急剧变化后趋于稳定;不同土层的SMBC含量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其季节变化规律大致相似,秋季含量最高,冬季次之,春夏季较低,SMBN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基本与之相似且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SMBP处在漫长的累积过程中且冬季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修复5 a左右是该区域土地修复利用及综合治理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修复年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季节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