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底层文学主题的多样性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志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3-66,共4页
批判现实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外文学史上,不论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那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总是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担当着文学的现实使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艺术财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批判现实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外文学史上,不论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那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总是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担当着文学的现实使命,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艺术财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其对现实生活或公共事物的介入而承接着新文学的优秀传统,那些以对社会底层生活、对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而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底层文学创作.更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这是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追求所谓的审美和娱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题 多样性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群体生活 中国文学 永恒主题
原文传递
中法交涉曾纪泽对红江通商与黑旗军处置议案的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正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黑旗军 清政府 曾纪泽 法国 刘永福 “红江通商” 外交关系
下载PDF
贬谪文学的转折——以《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赵鲲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48,53,共4页
通过对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细读,将其与宋前的贬谪文学,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沦浪亭记》、《赤壁赋》等文进行对比,发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所表现出的"不以谪为意"的旷达心态是此前的作家很少呈现的,... 通过对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的细读,将其与宋前的贬谪文学,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沦浪亭记》、《赤壁赋》等文进行对比,发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所表现出的"不以谪为意"的旷达心态是此前的作家很少呈现的,而在其后很多作家的作品中却成为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这既是作家影响的结果,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史背景。故而,笔者认为《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在中国贬谪文学史中具有某种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禹偁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贬谪文学
原文传递
转型时代的乡村底层人生——胡学文小说人物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志孝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转型时代 乡村 人物论 小说 人生 人物形象 社会转型期 性格特征
原文传递
“戏剧性”生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毓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104,114,共5页
"戏剧性"一词歧义纷呈,大致可分为四种:1、指日常用语中的偶然性、巧合、惊人、突转等;2、指戏剧体裁;3、指戏剧艺术本质规律;4、作为戏剧美学的概念即戏剧美。"戏剧美"外延大于戏剧本质规律,内涵必然包括戏剧本质... "戏剧性"一词歧义纷呈,大致可分为四种:1、指日常用语中的偶然性、巧合、惊人、突转等;2、指戏剧体裁;3、指戏剧艺术本质规律;4、作为戏剧美学的概念即戏剧美。"戏剧美"外延大于戏剧本质规律,内涵必然包括戏剧本质。"戏剧性"不是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美学 戏剧性 生成
原文传递
稿本《三古人苑》与张澍《姓氏五书》刍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孟永林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83,189,共6页
张澍为清代甘肃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姓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青年时期撰写的《三古人苑》是张澍研究姓氏学的滥觞之作,成为张澍以后进一步研究姓氏学的资料渊薮。《三古人苑序》奠定了张澍姓氏学研究的四大方向,对完成于道光十八... 张澍为清代甘肃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姓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青年时期撰写的《三古人苑》是张澍研究姓氏学的滥觞之作,成为张澍以后进一步研究姓氏学的资料渊薮。《三古人苑序》奠定了张澍姓氏学研究的四大方向,对完成于道光十八年的集大成之作《姓氏五书》而言功不可没。故《三古人苑》与《姓氏五书》之间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澍 《三古人苑》 滥觞 《姓氏五书》
原文传递
“局外人”的本真追求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天英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107-111,共5页
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因在感情、工作和生死的问题上表现异常,被视为"无所谓"、"无动于衷"和"冷漠"的局外人。但是,"局外人"生活方式与"常人"... 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因在感情、工作和生死的问题上表现异常,被视为"无所谓"、"无动于衷"和"冷漠"的局外人。但是,"局外人"生活方式与"常人"生活方式有其本质的区别,相对于"常人"随波逐流的视角,"局外人"不但不冷漠、无所谓和无动于衷,相反,它表达了莫尔索深沉的本真追求。作品中沙拉马诺和狗、雷蒙和他女人的情节就是对"局外人"生活本质的再描述。显然,莫尔索与"常人"的世界破裂之后,又用本真的追求为加缪在荒诞的世界中开辟出了新的伊甸园,他不但是加缪思考"荒诞"推理的开始,也是加缪对"荒诞"理解的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缪 本真追求 “局外人” “常人”
下载PDF
契诃夫“内在的”戏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英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选取生活琐事、有意淡化作品的叙事性和削弱外部动作的强度以及缺乏逻辑的语言使契诃夫的戏剧表现出与传统戏剧完全不同的风格。分析发现,契诃夫通常采用省略、停顿与重复的手法来着力发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他独特得"... 选取生活琐事、有意淡化作品的叙事性和削弱外部动作的强度以及缺乏逻辑的语言使契诃夫的戏剧表现出与传统戏剧完全不同的风格。分析发现,契诃夫通常采用省略、停顿与重复的手法来着力发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他独特得"内在的"戏剧,并呈现出浓郁的"契诃夫式情调",给人以含蓄深沉、清新自然的审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的戏剧 隐喻 省略 重复 停顿
原文传递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生观培养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晓春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2期78-79,共2页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期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生 人生观
下载PDF
安维峻首请毁禁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补正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永林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安维峻,字晓峰、小峰,晚号粲阿道人,甘肃秦安人,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十七日,卒于民国14年(1925年)阴历十月初十日。初以拔贡朝考,用为七品京官。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 安维峻,字晓峰、小峰,晚号粲阿道人,甘肃秦安人,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十七日,卒于民国14年(1925年)阴历十月初十日。初以拔贡朝考,用为七品京官。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职。在安维峻的一生中有两篇奏折影响极大: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京师大学堂 监察御史 翰林院 总教习 咸丰 民国
原文传递
论《围城》中由超常搭配体现出的语言陌生化现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毕小红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6期20-22,共3页
超常搭配是语言陌生化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围城》中词语的搭配遵照语法规则,超越语义要求,以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述补式等超常搭配实现了语言的陌生化。
关键词 《围城》 陌生化 语义 超常搭配
下载PDF
人间要好诗——也谈现代诗歌艺术判断的标准与尺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世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4-29,共6页
诗歌判断既包括诗与非诗的判断,更包括好诗与劣诗的判断。"成立的诗"与"好诗"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好诗的第一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本身品质高远——诗歌意象(用以进行表现行为的表现者)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 诗歌判断既包括诗与非诗的判断,更包括好诗与劣诗的判断。"成立的诗"与"好诗"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好诗的第一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本身品质高远——诗歌意象(用以进行表现行为的表现者)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遥远而不邻近,让人诗思受触而砰然心动;好诗的第二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自然生成,诗歌意象是特定的语境下有限自由的自然生成,而不是无视语境的无限自由的任意嵌入;好诗的第三尺度是:文本之内,在建立了被表现者与表现者之间不即不离的"A+远A"结构之后,更有饱满独特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地灌注其中,让人精神撼动、情绪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 艺术判断 标准 尺度
下载PDF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及题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永林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6,共8页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 梁启超致冯国瑞、薛笃弼手札,不见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李国俊编《梁启超著述系年》、《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亦不见于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等著作。手札所附诸位鸿学硕儒之题跋,亦未收入题跋者著述之中,故手札及题跋对以后梁启超与题跋者文集之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冯国瑞 薛笃弼 手札 题跋
原文传递
《天狗》:回归现实主义叙事
14
作者 王贵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0,共6页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天狗》 叙事 回归 90年代 城市电影 农村题材 中产阶层
原文传递
黄裳藏天一阁藏书题跋辑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永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1,共7页
黄裳先生藏书甚富,所藏天一阁藏书亦多,其所藏书题跋大多已收录在今出版著述中,而散失在各地图书馆黄裳藏书中的题跋则未能收录,本文将黄裳漏收题跋汇辑一束,并对藏书及题跋详加考释,为来日汇辑黄裳题跋全集提供便利,亦为同好者研究参考。
关键词 黄裳 天一阁 题跋 考释
原文传递
现代诗的形式处理手段——谈“留空”、“提行”与“分节”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世昌 《阅读与写作》 2010年第4期11-13,共3页
现代诗歌写作外在形式的处理手段,最主要的,是“分行”——即本文所称的“提行”。但同时还有两个手段也比较重要,一个是“留空”,一个是“分节”。
关键词 现代诗 外在形式 诗歌写作
下载PDF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论鲁迅散文《过客》和《死后》的精神关联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念保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11期44-45,共2页
《野草》中的名篇《过客》和《死后》,是关联性很强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姊妹篇。《过客》表达的是生之轻,即生之茫然,生之徒劳;《死后》表达的是死之重,即死之烦扰,死之畏惧。《死后》中的"我"完全可理解为是进入了他的归宿&qu... 《野草》中的名篇《过客》和《死后》,是关联性很强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姊妹篇。《过客》表达的是生之轻,即生之茫然,生之徒劳;《死后》表达的是死之重,即死之烦扰,死之畏惧。《死后》中的"我"完全可理解为是进入了他的归宿"坟"中的"客",鲁迅正是借"我"死后的苦痛与荒诞影射了"我"在现世人间的无量悲哀。我们看到,鲁迅的"黑暗"与"绝望"横穿人世,一直抵至地狱,显示了鲁迅思考与表达方面的哲学偏好,也显示了其个性的孤绝、幽邃和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后》 鲁迅散文 《过客》 关联性 精神 《野草》 显示 悲哀
下载PDF
文学创作成本论
18
作者 薛世昌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176,共5页
文学创作的劳动成本具有物质成本的低廉性与精神成本的昂贵性。文学创作从业门槛较低,从业入口较大,但涉足越深,要求付出的代价越大,主要体现在高昂的思想成本、高昂的人格道德成本、高昂的生命体验成本和高昂的情感投入成本等方面。由... 文学创作的劳动成本具有物质成本的低廉性与精神成本的昂贵性。文学创作从业门槛较低,从业入口较大,但涉足越深,要求付出的代价越大,主要体现在高昂的思想成本、高昂的人格道德成本、高昂的生命体验成本和高昂的情感投入成本等方面。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与安全需求,文学作品不可能拥有大面积的消费者。庸俗文学以低廉的精神成本赚取迅速的经济效益。严肃文学以劳动价值的自重,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物质成本 精神成本 效益预期
下载PDF
加缪“荒诞人”的非本真生存
19
作者 李天英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5-97,100,共4页
"荒诞人"是阿尔贝.加缪在荒诞理论中描述的重要概念,也是他探索人生存方式的鲜活载体。针对"荒诞人"在操作层面的"反抗"、"激情"和"自由"分析得出"荒诞人"的生活追求是非... "荒诞人"是阿尔贝.加缪在荒诞理论中描述的重要概念,也是他探索人生存方式的鲜活载体。针对"荒诞人"在操作层面的"反抗"、"激情"和"自由"分析得出"荒诞人"的生活追求是非本真生存的再现,并和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局外人"的本真生存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缪 荒诞人 非本真
下载PDF
孟浩然——盛唐求仕热潮中的“多余人”
20
作者 霍志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51-56,共6页
在盛唐求仕热潮中,孟浩然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当时儒道两种对立的文化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相互整合,共同建构了孟浩然的文化心态和价值标准,使孟浩然具有一种儒者和隐逸气质相混合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孟浩然既追求一定的社会功利又不... 在盛唐求仕热潮中,孟浩然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当时儒道两种对立的文化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相互整合,共同建构了孟浩然的文化心态和价值标准,使孟浩然具有一种儒者和隐逸气质相混合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孟浩然既追求一定的社会功利又不以入世为首选目标的温和、拘谨的士人人格,也使他长期处于仕与隐的紧张和焦虑之中。仕与隐的欲调和及二者事实上的难以调和,让孟浩然陷入了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进退维谷,从而成了盛唐求仕热潮中的“多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求仕 多余人 儒者 隐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