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浩翔 申立泉 +12 位作者 刘瑞 王功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张学炎 祁军 王春玲 耿硕 周鑫 吕青昕 吴佳忆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1-448,共8页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缺乏大尺度的马麝生境适宜性研究。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兴隆山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夏季分布点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野生马麝的夏季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坡向、植被和河流,其贡献率分别达40.3%,23.4%,18.6%和10.9%;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面积为123.34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1.11%,占保护区林地的61.92%;野生马麝夏季潜在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其中高适宜性生境约为保护区的4.47%,各适宜区间及适宜区之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分布。为加强对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及生境的就地保护,建议通过生境保育措施,提高野生马麝潜在分布区的生境适宜性,同时增加各适宜生境之间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最大熵模型(MaxEnt) 适宜性分析
下载PDF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汉彬 《河南农业》 2023年第35期37-39,共3页
受生态破坏严重、使用化学药剂、林业管理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林业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对现代林业事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治理林业病虫害时,要注重对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还能促进森... 受生态破坏严重、使用化学药剂、林业管理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林业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对现代林业事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治理林业病虫害时,要注重对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还能促进森林植被更好地生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阐述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注重运用无公害技术的积极作用,对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尝试从重视苗木造林、开展苗木检查、加强抚育管理、健全监测机制、加大检疫防疫、实施科学防治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有效的无公害林业病虫害防治办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病虫害防治 无公害技术 有效应用
下载PDF
兴隆山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国宏 陈徵尼 +1 位作者 王芳 王翠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97,共7页
在2018年5月1日-10月31日,对兴隆山青扦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电导率进行连续监测,分析监测期内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上青扦液流量均呈单峰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相比于晴天,青扦... 在2018年5月1日-10月31日,对兴隆山青扦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电导率进行连续监测,分析监测期内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上青扦液流量均呈单峰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相比于晴天,青扦阴天液流启动时间和液流峰值出现时间均存在滞后现象.当年生长季内,青扦蒸腾总量为273.79 mm,日均蒸腾量1.49±0.71 mm.青扦夜间液流活动与日间液流量呈极显著相关.小时和日尺度上影响青扦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电导率和空气温度,可以分别解释78.4%和81.1%的液流量变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月尺度上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以解释月尺度97.3%的液流量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 环境因子 热扩散法 青扦
下载PDF
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降水量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4
作者 王翠英 仲怡铭 +4 位作者 仁增草 陈徵尼 宗文贞 刘通峰 凌雷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探究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在降水量观测中的差异,本文利用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林外标准气象场内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观测的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仪器在小、中、大三种降水强度下的降水量、月降水量... 为探究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在降水量观测中的差异,本文利用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林外标准气象场内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观测的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仪器在小、中、大三种降水强度下的降水量、月降水量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两种仪器观测的累计降水量在小雨强度下差异最大,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很小时,雨滴小而雨速较缓,翻斗式雨量计达到了应翻转雨量才会翻动,反应滞后;(2)两种仪器观测的小时累计降水量相关关系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变大;(3)2023年5月—2024年5月,激光雨滴谱仪观测的降水量相对翻斗式雨量计的偏高,其中2023年5—9月差值较小,而2023年10月至次年2月差值较大,主要是由于激光雨滴谱仪能够识别雨夹雪、雪等小粒子。综上所述,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和野外观测条件将两种仪器结合起来进行降水量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雨滴谱仪 翻斗式雨量计 降水量 月际变化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5
作者 王翠英 王依瑞 丁爱强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均高于林内,且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林外空气湿度、风速低于林内,林内以西南偏南风为主,林外风向以西南偏西为主,空气湿度在生长季(5—10月)内呈现增长趋势;林内林外空气温度均在7月达到最高温(林内16.20 ℃、林外20.15 ℃),空气湿度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内91.01%、林外79.30%),光合有效辐射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林内6.39 W·m^(-2)、林外95.82 W·m^(-2)),7月风速最大(林内2.04 m·s^(-1)、林外1.99 m·s^(-1))。因此,掌握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充分利用其对森林环境效益的促进作用,通过更加科学方式经营管理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森林 林内外 气象因子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荣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0期14-16,共3页
为给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野外植物调查样方法,分析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分布区类型。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较丰富,记录了90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种子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在15... 为给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野外植物调查样方法,分析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分布区类型。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较丰富,记录了90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种子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在15个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和25个亚型中,包括中国特有物种和世界不同地区的物种。混交林在维持生态平衡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资源调查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秋季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宏东 郑启泽 +6 位作者 申立泉 王功 刘瑞 张学炎 祁军 张爱萍 孟秀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9-304,共6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重要分布区,为了解该保护区野生马麝的生境状况,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于2021年秋季在兴隆山保护区采集...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重要分布区,为了解该保护区野生马麝的生境状况,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于2021年秋季在兴隆山保护区采集野生马麝分布数据,结合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离河流距离和距离道路距离等环境因子变量,通过MaxEnt模型对野生马麝的秋季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NDVI、道路距离、河流距离和海拔是影响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秋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3.20%、22.70%、16.70%和14.60%;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秋季潜在适宜区面积为75.22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6.13%;其中,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占保护区面积3.26%。本研究确定了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秋季适宜生境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优化野生马麝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秋季
原文传递
天水市野猪(Sus scrofa)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调查
8
作者 景利忠 何丽萍 +1 位作者 李晓鸿 张斌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0期0100-0103,共4页
为科学调控野猪(Sus scrofa)种群,有效防控野猪危害,2023年3月~2024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法和样线法调查了天水市野猪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采用MaxEnt模型分析出天水市野猪的栖息地范围,结果显示,天水市有野猪6872±2888头,栖息地面积4... 为科学调控野猪(Sus scrofa)种群,有效防控野猪危害,2023年3月~2024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法和样线法调查了天水市野猪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采用MaxEnt模型分析出天水市野猪的栖息地范围,结果显示,天水市有野猪6872±2888头,栖息地面积4979.41 km2,种群平均密度1.38头/ km2,以麦积区栖息地面积最大,野猪数量最多。与2001年相比,天水市野猪种群数量增长幅度较大,栖息地面积正在扩大,可人为猎捕以有效防控野猪危害,建议猎捕数量757头,猎捕区域秦州区中部、麦积区中部和东北部、武山县北部和中南部、甘谷县东北部、秦安县西北部、清水县中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种群数量 栖息地 天水市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含量特征研究
9
作者 张红勇 王寒冰 +1 位作者 欧涛 王建辉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特征,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收集0—60 cm土层样本,分析了土壤总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含量。结果显示,SOC在各植被类型...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特征,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收集0—60 cm土层样本,分析了土壤总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含量。结果显示,SOC在各植被类型土壤TC含量中占绝大比重,且在0—20 cm土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类型间,落叶松人工林的TC和SOC含量普遍高于高寒草甸和灌丛,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碳储存贡献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SIC含量均很小,且在不同植被类型间表现出差异性,灌丛在0—40 cm土层中SIC含量较高,而落叶松人工林在整个土层中SIC含量相对稳定。本研究探析了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为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土壤碳含量 高寒草甸 灌丛 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林业政策与林木资源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
10
作者 白莹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包括土地用途变化、生态平衡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政策的演变,以及政策对林木资源管理的影响,探讨了当前林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管理策略,以协调...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包括土地用途变化、生态平衡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政策的演变,以及政策对林木资源管理的影响,探讨了当前林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管理策略,以协调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木资源管理 可持续管理策略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几种无公害药剂对落叶松鞘蛾的毒力及林间防治效果
11
作者 郝昕 张爱萍 +1 位作者 李国林 马瑞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28-131,共4页
[目的]筛选出理想的药剂种类及浓度,为落叶松鞘蛾种群的调控和科学防治探索新思路。[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无公害药剂对落叶松鞘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并利用2种药剂和1种烟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00倍... [目的]筛选出理想的药剂种类及浓度,为落叶松鞘蛾种群的调控和科学防治探索新思路。[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无公害药剂对落叶松鞘蛾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并利用2种药剂和1种烟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00倍液、5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89.43%、76.45%、64.91%;5%吡虫啉乳油的500倍液、1000倍液、2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是96.32%、84.14%、71.16%;0.5%苦参碱水剂的500倍液、1000倍液、15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是92.79%、86.06%、77.41%;5%高氯·甲维盐的2500倍液、5000倍液、10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分别为80.29%、94.23%、75.96%。[结论]吡虫啉500倍液、苦参碱500倍液和高氯·甲维盐5000倍液对落叶松鞘蛾的死亡率都达90%以上。除虫脲5000倍液对落叶松鞘蛾毒杀效果最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5%苦参碱和5%吡虫啉乳油500倍液地面喷雾防治效果分别达71.18%和67.37%;1.2%苦参碱烟剂对落叶松鞘蛾幼虫的烟雾防治效果为55.10%,防治效果不理想,应探索利用该烟剂防治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药剂 落叶松鞘蛾 毒力测定 烟剂 防治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以甘肃兴隆山保护区为例
12
作者 李国林 马瑞鹏 +2 位作者 王羽鹏 张爱萍 郝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乔木林景观质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乔木林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按权重计算各乔木林景观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划分乔木林景观等级,分析景观因子对美学质量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保护区辽东栎-白桦混交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和云杉-山杨混交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1,景观美学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青杄纯林和落叶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2,景观美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油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3,景观美学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运用景观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和园林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抚育间伐、修剪、移植和补植彩叶阔叶树种和其他植物等措施,调整林分空间,能有效地提高乔木林景观质量,形成良好的景观分布格局。[结论]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提升对于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乔木林景观 美学质量评价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初步调查及开发利用探讨
13
作者 刘荣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期15-17,28,共4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其生态环境独特,植被丰富,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初步调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旨在揭示其资源丰富度和种类分布。在确保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通过...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其生态环境独特,植被丰富,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初步调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旨在揭示其资源丰富度和种类分布。在确保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分析,记录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的种类、分布和生态特征。初步发现兴隆山区域内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拥有极大的生物学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包括食用菌、药用菌在内的多种真菌种类,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而且可能成为未来开发利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资源开发
下载PDF
森林昆虫资源调查与分析——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4
作者 宋敏 《广东蚕业》 2024年第3期40-42,共3页
文章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该保护区资源的总体概况,通过昆虫采集、标本鉴定以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总结了保护区内昆虫群落的构成和特点,讨论了昆虫种类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形和生境类型的分布差异... 文章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该保护区资源的总体概况,通过昆虫采集、标本鉴定以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总结了保护区内昆虫群落的构成和特点,讨论了昆虫种类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形和生境类型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昆虫的种类构成,以期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虫资源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
15
作者 张毅祯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4期91-93,共3页
羊肚菌林下栽培可有效减少生产投入量,林下土质富含腐殖质、疏松透气、空气湿度较大,有助于羊肚菌茁壮生长。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探索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从出菇前管理、出菇后管理等方... 羊肚菌林下栽培可有效减少生产投入量,林下土质富含腐殖质、疏松透气、空气湿度较大,有助于羊肚菌茁壮生长。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探索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从出菇前管理、出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可行性,以期为同地区羊肚菌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林下栽培 冷棚 兴隆山保护区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林宏东 祁军 +3 位作者 刘瑞 陈蕾 白彩霞 刘荣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采用实地踏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植物种类和生活型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387属934种,蕨类植物11科18属34种,分别... 采用实地踏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植物种类和生活型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387属934种,蕨类植物11科18属34种,分别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11.58%、4.65%和3.64%;种子植物84科369属900种,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仅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3.16%、1.55%和1.18%,是保护区种类最少的类群。保护区被子植物的种类最多,共有81科363属889种,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85.26%、93.80%和95.18%。大型科和较大科对保护区的属和种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保护区维管植物的主体,其次为中型科和寡种科,单种科对保护区的属和种的贡献最小;保护区的寡种属和单种属的数量是最多的,是保护区属一级多样性的主体,说明本区属的分化明显;中等属和大属的数量较少,但对种类的贡献却很大,共包含385种,这些属的种类广布于保护区,是保护区的优势属;保护区维管植物中,草本植物共计738种,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 兴隆山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锐锐 张德喜 +4 位作者 孙章运 陈刘阳 张红勇 刘瑞 张立勋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3-594,共12页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e和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1种、易危(VU)1种、近危(NT)2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最高的鸟类是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RAI=24.88,GO=95.00%);RAI最高的兽类是马麝Moschus chysogaster(13.99)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99),GO最高的是亚洲狗獾(80.00%)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80.00%)。月相对多度指数显示物种在5月和9月活跃。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灌丛(H=2.69)和中段海拔(2635~2835 m)最高(H=2.74)。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家畜活动(RAI=32.99,GO=67.00%)和人为活动(RAI=19.60,GO=73.00%),说明保护区仍然存在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指数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的影响
18
作者 李海萍 昝僚 +4 位作者 周鑫 张荣红 王功 祁军 孟秀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0-1927,共8页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已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马麝生境已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17年和2022年高分卫星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计算法、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这五年来人类活动对马麝生境造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兴隆山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和居民点集中分布方向基本一致,角度介于东偏南36°~54°;(2)农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加,加之平均斑块面积变小,导致马麝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3)保护区内的马麝适宜生境面积萎缩明显,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马麝适宜生境(294.27 km^(2))与现有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部分马麝适宜生境(103.05 km^(2))在保护区之外,可考虑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这部分马麝的适宜生境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生境适宜性 人类活动 潜在适宜生境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甘肃兴隆山野生马麝夏季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申立泉 高浩翔 +6 位作者 王功 刘瑞 祁军 张学炎 王春玲 吴佳忆 孟秀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99-1704,共6页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动物生境利用中的重要构成,野生动物对卧息地的选择和利用与其繁殖成功率和种群动态关系密切。为确定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夏季卧息地的生境特征,于2021年7月1日至8月25日期间对甘肃兴隆山...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动物生境利用中的重要构成,野生动物对卧息地的选择和利用与其繁殖成功率和种群动态关系密切。为确定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夏季卧息地的生境特征,于2021年7月1日至8月25日期间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夏季卧息地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52个卧息地生境样地和157个对照样地,测定其中的海拔及郁闭度等16个生境变量,采用Vanderploeg-Scavia选择指数法分析马麝对卧息地生境变量的偏好性,并比较卧息生境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差异。结果表明:(1)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卧息地生境的坡度适中(38.04°±0.76°)、郁闭度较大(58.75%±2.66%)、乔木较高(22.35±1.56 m)和较密(16.85±0.96株)及倒木较多(0.38±0.08个)。(2)马麝夏季卧息地多处于北坡、上坡位、隐蔽度较强、距水源较近、干扰较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并多以青海云杉和白桦为优势植物。(3)影响野生马麝夏季卧息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主要是乔木数、乔木郁闭度、倒木数和坡度,其夏季卧息地生境的判别正确率为90%。野生马麝夏季的卧息生境特征综合反映了马麝对食物资源、安全及温度调节的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选择指数 生境特征 生态需求
原文传递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红勇 张德喜 +4 位作者 毛锐锐 王一竹 周倩 徐涛 张立勋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834次独立有效事件。基于核密度曲线和活动重叠度分析豹猫、灰尾兔、鼠类和环颈雉的日活动节律,揭示捕食者与猎物在青草期和枯草期的日活动节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1)豹猫和鼠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夜行性,环颈雉为持续峰型昼行性,而灰尾兔表现为峦峰型泛夜行性。(2)除环颈雉外,其他3个物种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枯草期均倾向于凌晨活动,且豹猫也增加了白天午后的活动时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豹猫与鼠类、灰尾兔的重叠度较高,但存在季节差异,青草期与鼠类重叠度最高(Δ_(4)=0.779),枯草期与灰尾兔重叠度最高(Δ_(1)=0.720),与环颈雉青草期(Δ_(4)=0.356)和枯草期(Δ_(1)=0.453)重叠度均最低。本研究从时间维度评估了豹猫与其猎物的活动行为响应,为探讨兴隆山豹猫与猎物的时空共存机制和为自然保护地开展关键物种保护与有害物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科动物 活动模式 时间生态位划分 捕食者-猎物 红外相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