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垃圾填埋场2012年甲烷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蔡博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重要的CH_4排放源。基于中国1955个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核算了中国2012年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水平,同时分区域和分规模推荐了基于已填容量的计算模型。2012年中国垃圾填埋场的CH_4排放量为148.12万t,广... 垃圾填埋场是全球重要的CH_4排放源。基于中国1955个垃圾填埋场基础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核算了中国2012年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水平,同时分区域和分规模推荐了基于已填容量的计算模型。2012年中国垃圾填埋场的CH_4排放量为148.12万t,广东排放量最高,西藏排放量最低。华东地区的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7个区域中占全国排放比例最高,达到33.00%,西北地区排放占比最低,为8.76%;大型填埋场(I类)CH_4排放占总排放比例达45.88%。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北京-天津,上海-绍兴-宁波,广州-东莞-深圳-清远构成了中国垃圾填埋场CH_4排放的三大核心区域。垃圾填埋场单位已填容量的CH_4排放水平在0.86~1.83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CH4排放 特征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垃圾填埋场恶臭影响人口和人群活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蔡博峰 王金南 +2 位作者 龙瀛 李栋 王江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32,共6页
恶臭是垃圾填埋场邻避效应的主要原因。解决垃圾填埋场邻避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是较全面和准确地评估受其恶臭影响的人口和人群活动。利用Land Scan 1 km人口空间数据、单位机构点源GIS数据和微博大数据等,基于中国每个垃圾填埋场基础信息... 恶臭是垃圾填埋场邻避效应的主要原因。解决垃圾填埋场邻避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是较全面和准确地评估受其恶臭影响的人口和人群活动。利用Land Scan 1 km人口空间数据、单位机构点源GIS数据和微博大数据等,基于中国每个垃圾填埋场基础信息和恶臭影响范围,以"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较彻底地评估了中国受垃圾填埋场恶臭影响的人口、敏感单位和人群活动。研究结论表明:受影响人口为1 227.5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90%,其中儿童164万,老人100万,即敏感人群(儿童+老人)人口总数达到264万。广东、湖南、四川受恶臭影响人口最多,天津、海南、西藏受恶臭影响人口最少。受影响敏感单位共计7 818个,其中学校3 143个,医院4 675个。研究特色在于保证了微观层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即以每个垃圾填埋场自身数据为计算依据,不做太多参数平均化假设,同时又能较完整地覆盖全国所有垃圾填埋场,从而较为准确和全面地评估了中国垃圾填埋场恶臭的影响情况。试探性地使用了微博大数据表征人群活动强度,提供了此前难以或者无法获取的微观层面的人群活动信息,对于研究垃圾填埋场恶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恶臭 影响人口 人群活动
原文传递
基于距离-密度关系的典型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指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栋 蔡博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3,26,共5页
基于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分布(LandScan)和人口活动(Weibo)数据,结合全国垃圾处理设施信息,构建了距离-密度关系曲线,并据此提出了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指数。通过距离-密度关系曲线可分析处理设施潜在环境影响暴露水平的分布情况,而布局... 基于较高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分布(LandScan)和人口活动(Weibo)数据,结合全国垃圾处理设施信息,构建了距离-密度关系曲线,并据此提出了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指数。通过距离-密度关系曲线可分析处理设施潜在环境影响暴露水平的分布情况,而布局指数则从空间覆盖的角度定量测定其影响水平的大小,形成了一种可开展跨地区、跨类型设施布局影响对比研究的手段。基于此方法,以北京、上海为例,对两市共计32座垃圾处理设施的影响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处理设施 距离-密度关系 设施布局指数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并未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4
作者 蔡博峰 周颖 +2 位作者 曹东 刘兰翠 张战胜 《环境经济》 2015年第2期23-25,共3页
近地表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是以排放为驱动,而不是气候条件的变化。但观测和模拟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受污染地区的局地温度升高,会引发局地化学和排放正反馈,从而推高污染水平。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会恶化水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 近地表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是以排放为驱动,而不是气候条件的变化。但观测和模拟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受污染地区的局地温度升高,会引发局地化学和排放正反馈,从而推高污染水平。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会恶化水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标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整体上会产生较为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种环境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但在环境管理非常严格的地区,协同效应将会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协同效应 大气环境质量 辐射强迫 环境管理 其他条件不变 气体排放 近地表 甲烷排放 污染物排放
下载PDF
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75
5
作者 蔡博峰 曹东 +2 位作者 刘兰翠 周颖 张战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3期197-203,共7页
评述了中国全国及区域水平交通领域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道路运输、铁路运输燃油消费量的估算方法、参数及区域分配方法,并根据文献研究和公开资料进行校对,采用中国交通领域CO2排放因子,计算中国2007年全国和各省道路运输、... 评述了中国全国及区域水平交通领域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道路运输、铁路运输燃油消费量的估算方法、参数及区域分配方法,并根据文献研究和公开资料进行校对,采用中国交通领域CO2排放因子,计算中国2007年全国和各省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CO2排放。中国2007年交通领域CO2排放量为4.36亿t,占2007年全国能源利用CO2排放的7%,低于2007年全球交通部门23%的排放比例。中国道路运输CO2排放占交通领域绝对主体,为8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领域 CO2排放 中国 区域水平
下载PDF
中国CO_2排放总量控制区域分解方案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王金南 蔡博峰 +2 位作者 曹东 周颖 刘兰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0-685,共6页
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 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趋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区域CO2排放分解模型CRBDM.根据2005年排放现状和参数选择,通过CRBDM模型计算提出中国2020年CO2排放总量省级分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分解原则 指标 区域分解模型
原文传递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蔡博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1期23-28,共6页
介绍了国际上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清单主流方法体系、模式以及编制原则、边界、范围,并且比较了城市清单和国家清单在方法体系及模式上的差异和其自身特点。重点分析了城市清单编制的"混合模式"和3个尺度范... 介绍了国际上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分析了城市清单主流方法体系、模式以及编制原则、边界、范围,并且比较了城市清单和国家清单在方法体系及模式上的差异和其自身特点。重点分析了城市清单编制的"混合模式"和3个尺度范围。最后提出国内城市清单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 混合模式 清单范围
下载PDF
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研究——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 被引量:34
8
作者 蔡博峰 王金南 +2 位作者 杨姝影 毛显强 曹丽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城市CO_2排放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城市碳排放的科学研究、低碳战略制定及公众对于城市低碳发展的监督和参与。数据缺乏和多源数据的不确定性大是中国城市CO_2排放核算和低碳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 城市CO_2排放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质量直接影响了城市碳排放的科学研究、低碳战略制定及公众对于城市低碳发展的监督和参与。数据缺乏和多源数据的不确定性大是中国城市CO_2排放核算和低碳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同时也导致中国低碳城市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使用自下而上建立的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采用统一数据源和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处理方法,建立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供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城市CO_2排放计算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和应用广泛的核算方法,包括范围1和范围2排放。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5个典型城市的能源统计数据自上而下计算其CO_2排放作为参考水平,检验数据集的数值质量,结果显示5个城市的数据差异均不超过10%。中国城市CO_2排放整体呈现北方大于南方,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的空间格局。CO_2排放量较高的城市大多处于华北、东北以及华东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城市CO_2排放量则较低。城市CO_2排放8个部门(工业能源、工业过程、农业、服务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交通、范围2排放)之间的相关性中,城镇生活和交通排放的相关性最高,并且呈现显著性(p<0.001),工业过程排放和服务业排放的相关性最弱且没有显著性。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的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城市CO_2排放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为城市CO_2排放横向比较和对标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CO2排放数据集 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
下载PDF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蔡博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7,共7页
介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研究了全球城市化和城市CO2排放的强正相关性,以及中国城市清单方法研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的特点。分析了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相对国家清单的特征,即城市清单编制往往采用消费模... 介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研究了全球城市化和城市CO2排放的强正相关性,以及中国城市清单方法研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的特点。分析了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相对国家清单的特征,即城市清单编制往往采用消费模式,区别于国家清单的生产模式;国际城市清单中往往包括了由于外调电和供暖产生的CO2排放,同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灵活性和针对性更强。针对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我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强调中国城市采用尺度1+尺度2的范围,暂不考虑尺度3的范围,即生产+消费的混合模式,并且在城市市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狭义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研究。选择北京市和纽约市,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CO2排放特征,结果显示,在确定的清单体系下,北京市和纽约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纽约市的总排放量(尺度1+尺度2)略低于北京市排放量,人均排放量略高于北京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温室气体 清单 尺度 狭义城市
下载PDF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被引量:20
10
作者 朱松丽 蔡博峰 +5 位作者 朱建华 高庆先 张称意 于胜民 方双喜 潘学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4,共9页
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的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 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的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的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的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的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指南 精细化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方法研究述评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春兰 蔡博峰 +2 位作者 陈操操 王海华 李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89-1096,共8页
碳减排目标的区域分配是中国当前控制CO2排放的紧迫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评述了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的区域分解方案以及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国内区域分解方案,提出了要想真正公平、公正、可行以及可持续地进行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 碳减排目标的区域分配是中国当前控制CO2排放的紧迫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评述了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的区域分解方案以及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国内区域分解方案,提出了要想真正公平、公正、可行以及可持续地进行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分配对象、分配原则、分配方案必须考虑的因素、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分配模型以及分配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目标 地区分配 排放强度承诺 区域差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蔡博峰 王金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5-52,共8页
自下而上基于点排放源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1 km CO2排放空间网格数据,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确定城市边界,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真正城市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O2排放的空间特征受典型城市驱动和影响。上海是整个... 自下而上基于点排放源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1 km CO2排放空间网格数据,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确定城市边界,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真正城市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O2排放的空间特征受典型城市驱动和影响。上海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排放中心,上海的城市边界和城市排放结构与上海区域基本一致;江苏和浙江的城市直接排放分别占各省直接排放的47.05%和36.96%。两省的城市人均CO2排放水平都低于农村和整个区域人均CO2排放水平。这种现象和发达国家城市与郊区、农村的排放比较特征一致,说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与成熟,城市排放效率会优于非城市地区的排放效率。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地级市(如苏州市和宁波市等)出现了两个核心排放城市,且彼此排放结构差异很大,而一些城市(如上海和昆山、无锡和张家港等)的城市边界和CO2排放在空间上已经联接成片,构成新的城市排放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整体CO2排放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加1%,则城市总CO2排放约增加1.35%,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CO2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这种整体态势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差异较大,众多城市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低于100万人口的城市,其人均排放水平波动很大,当人口规模超过了100万,城市人均排放水平基本都稳定在10.00 t/人以下,而且城市之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 CO2排放特征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环境风险评估的空间范围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琦 刘桂臻 +3 位作者 蔡博峰 马劲风 曹丽斌 周颖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共6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技术,其环境风险管理是项目开展的重要保障。为规范和指导CCUS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环境保护部制定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技术,其环境风险管理是项目开展的重要保障。为规范和指导CCUS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环境保护部制定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定义了地质利用与封存环节的评估范围,但缺乏相关的应用方法。在总结归纳国内外CCUS项目和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环境风险评估范围的基础上,对决定风险评估空间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环境风险评估空间范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即简单函数法、数值模拟法和案例对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地质封存 环境风险 简单函数 数值模拟 案例对比
原文传递
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杰 丁冠乔 +7 位作者 刘晓曼 蔡博峰 刘红光 袁子坤 朱天琦 干晓宇 马贤磊 蓝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5-61,共7页
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CO_2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制研究对建设低碳城市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缺乏完整的、可信度高的CO_2排放基础数据,地级市尺度上的CO_2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 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CO_2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制研究对建设低碳城市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缺乏完整的、可信度高的CO_2排放基础数据,地级市尺度上的CO_2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非常匮乏。论文基于CHRED数据库的2005年和2012年全国281个地级市CO_2排放数据,结合相应年度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全国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城镇景观格局及其CO_2排放的区域特征,从结构(城镇用地比例)和布局(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最近距离)两方面,实证检验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CO_2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基于碳减排的区域差别化管制政策。研究表明:(1)城镇用地占比、斑块密度、集聚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除了西部地区的集聚性呈缩小趋势外,其他指标均呈现出扩大趋势。(2)西部地区城镇用地占比与地均CO_2排放呈正相关性;中部地区城镇用地平均最近距离与地均CO_2排放呈负相关性;东部、中部地区最大斑块指数与地均CO_2排放呈正相关性。不同区域的城镇景观格局对CO_2排放的影响机制不同,因而应当对城市发展实施差别化管控:东部地区应采取"多核心"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降低区域CO_2排放水平;中部地区在采用"多核心"的发展策略的同时要兼顾集聚性,发挥其集聚效应;西部地区要显化其全国的生态屏障功能,更加严格地控制建设用地面积,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景观格局 碳排放 差别化管控
下载PDF
不同类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的环境监测问题与监测范围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劲风 杨杨 +3 位作者 蔡博峰 曹丽斌 周颖 李琦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4,共5页
针对CO_2地质封存的环境监测范围与泄露风险评价的目标,提出根据不同的CO_2地质封存项目类型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采用不同的环境监测范围与关键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方法需要结合地质封存项目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技术体系与监测数据... 针对CO_2地质封存的环境监测范围与泄露风险评价的目标,提出根据不同的CO_2地质封存项目类型和地质构造特征,需要采用不同的环境监测范围与关键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方法需要结合地质封存项目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技术体系与监测数据,评价CO_2的实际封存量、泄漏量及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泄漏 环境风险 MRV 环境监测
原文传递
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蔡博峰 曹东 +2 位作者 刘兰翠 张战胜 周颖 《中国能源》 2011年第4期26-30,共5页
本文评述了全国及区域水平道路交通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道路交通CO2排放的研究方法,并与研究文献和公开资料进行比对。中国2007年全国道路交通CO2排放为3.77亿t,占交通运输部门CO2排放的86.32%。分析了各省道路交通CO2排放量与... 本文评述了全国及区域水平道路交通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道路交通CO2排放的研究方法,并与研究文献和公开资料进行比对。中国2007年全国道路交通CO2排放为3.77亿t,占交通运输部门CO2排放的86.32%。分析了各省道路交通CO2排放量与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省(市、区)道路交通CO2排放量和GDP关联性显著,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 CO2排放 全国 相关性
下载PDF
人为排放所引起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卫星遥感观测评估 被引量:10
17
作者 雷莉萍 钟惠 +6 位作者 贺忠华 蔡博峰 杨绍源 吴长江 曾招城 刘良云 张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941-2950,共10页
人为排放是引起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大气CO_2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评估区域人为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深入定量分析区域人为碳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贡献,本研究利用由温室气体观测卫... 人为排放是引起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大气CO_2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评估区域人为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深入定量分析区域人为碳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贡献,本研究利用由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获取的近5年(2010~2014年)大气CO_2柱浓度数据,以同纬度带高人为排放区域的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为研究对象区,结合位温气象数据和人为碳排放清单数据圈定出对比背景区,通过分析比较人为排放区与背景区的CO_2浓度差值,评估人为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增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的大气CO_2浓度比背景区分别显示平均1.8和2.0 ppm的升高;且冬季均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2.4±0.6和2.8±0.8 ppm.进一步分析月变化特征时发现中国京津冀地区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大气CO_2浓度异常低于前期3.2 ppm,反映了会议期间政府实施的减排控制效果.论文研究结果表明CO_2卫星观测能够从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定量评估人为排放的影响,作为有效手段之一辅助于区域人为排放控制效果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 大气CO2浓度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 区域对比
原文传递
中国石灰生产和能源消耗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蔡博峰 曹东 +1 位作者 刘兰翠 张战胜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27,131,共5页
基于全国涉及石灰生产的企业全口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2007年石灰生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石灰产量统计的不确定性和来源。2007年,中国石灰生产的企业共6 154家,涉及9 327座石灰窑。总产能为2.27亿t,共生产石灰1.06亿t,企业平均产量为4 000... 基于全国涉及石灰生产的企业全口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2007年石灰生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石灰产量统计的不确定性和来源。2007年,中国石灰生产的企业共6 154家,涉及9 327座石灰窑。总产能为2.27亿t,共生产石灰1.06亿t,企业平均产量为4 000 t/a,企业生产每吨石灰平均能耗水平为163 kg标准煤。中国约有两千八百多万吨的石灰生产很难通过正规渠道统计上来,也意味着这些产量很可能是基于非常简易和高能耗的石灰土窑生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产能 能源消耗
原文传递
中国碳封存项目的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颖 蔡博峰 +6 位作者 曹丽斌 王保登 赵兴雷 王永胜 李琦 马劲风 胡丽莎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碳封存是在当前条件下快速将大气中CO_2浓度控制在450 mg/L以下的一种重要减排方式。我国已经开展了多项示范项目,但当前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主要从信息上报制度、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备案制度、监测管理和资金... 碳封存是在当前条件下快速将大气中CO_2浓度控制在450 mg/L以下的一种重要减排方式。我国已经开展了多项示范项目,但当前的环境应急管理政策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主要从信息上报制度、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备案制度、监测管理和资金保障制度4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碳封存项目环境应急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碳封存环境应急管理政策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环境应急 碳封存 政策
原文传递
垃圾龄对填埋场好氧修复供氧和加速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建国 倪哲 +1 位作者 李睿 蔡博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8,46,共6页
填埋场好氧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填埋场修复手段。采用模拟填埋反应器,搭配水气联合控制系统,探讨不同填埋龄垃圾好氧稳定化过程最佳氧气控制范围和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新鲜垃圾和填埋龄分别为1,3,7年的垃圾最佳氧浓度调控范围分别为11... 填埋场好氧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填埋场修复手段。采用模拟填埋反应器,搭配水气联合控制系统,探讨不同填埋龄垃圾好氧稳定化过程最佳氧气控制范围和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新鲜垃圾和填埋龄分别为1,3,7年的垃圾最佳氧浓度调控范围分别为11%~14%、8%~14%、7%~15%和6%~17%。垃圾耗氧速率随填埋龄增加而降低。经过180~220 d的好氧处理,新鲜垃圾渗滤液BOD5和COD去除率均达到92%以上;而老龄垃圾渗滤液COD降解慢。处理后期各反应器ρ(BOD_5)/ρ(COD)〈0.1,垃圾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好氧处理 氧气含量 污染物消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