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儿小 韵味浓--记朱载堉《工尺谱》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景丽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5,共3页
沁阳市文保中心的文物库房内,保存着一册明代朱载堉编撰流传下来的曲谱《工尺谱》,该书是以"师徒口传身授",用工尺谱记谱写法手抄的曲谱,是明代朱载堉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版本、艺术价值。
关键词 朱载墒 工尺谱 流传经历 曲牌艺术价值
原文传递
宋瓷明珠--北方民窑当阳峪
2
作者 刘鑫 《理财(经济)》 2022年第1期46-51,共6页
当阳峪窑又称焦作窑、修武窑,是宋金时期黄河以北重要的民间瓷窑,位于太行山南麓边沿,坐西北面东南,离焦作市区约有4公里的路程。当年窑场规模宏大,瓷窑林立,连绵不绝,烧窑的烟雾弥漫于山沟之间难以飘散,时时把太阳遮住,便有了“当阳峪... 当阳峪窑又称焦作窑、修武窑,是宋金时期黄河以北重要的民间瓷窑,位于太行山南麓边沿,坐西北面东南,离焦作市区约有4公里的路程。当年窑场规模宏大,瓷窑林立,连绵不绝,烧窑的烟雾弥漫于山沟之间难以飘散,时时把太阳遮住,便有了“当阳峪”之名。当阳峪现保存北宋崇宁年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记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磁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时期 宋瓷 崇宁 西北面 当阳峪窑
下载PDF
浅谈瓷器的修复
3
作者 刘鑫 杨晓薇 《理财(经济)》 2022年第7期44-47,共4页
瓷器是陶器演变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我们的先人在生活当中的结晶。商代开始生产出原始瓷器,到汉代已烧出较成熟的瓷器。经过时代的洗礼,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宋元时期更是窑口林立,百花齐放。北方瓷和南方瓷各具千秋... 瓷器是陶器演变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我们的先人在生活当中的结晶。商代开始生产出原始瓷器,到汉代已烧出较成熟的瓷器。经过时代的洗礼,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宋元时期更是窑口林立,百花齐放。北方瓷和南方瓷各具千秋,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有了改革创新,以南方景德镇为中心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篇章。直到今天,瓷器依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陶瓷史 制瓷工艺 原始瓷器 制瓷技术 宋元时期 演变和发展 景德镇 百花齐放
下载PDF
唐菱式花鸟纹铜镜的科技保护
4
作者 刘鑫 杨晓薇 《理财(经济)》 2022年第8期47-49,共3页
铜镜就是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既是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大体分为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上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 铜镜就是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既是生活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大体分为镜面,即镜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镜背,上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镜钮,即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在镜台上;钮座,即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化遗产 生活用具 铜镜 工艺品 铭文
下载PDF
浅议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河南省部分高校毕业生赴博物馆参观的情况调研
5
作者 刘静 《理财(经济)》 2016年第4期94-97,共4页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每年以200座新馆的速度递增,整体发展喜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均博物馆拥有量不占优势,偏远地区中小城市的博物馆少,利用率不高。正视中小博物馆发展中的问题,探索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每年以200座新馆的速度递增,整体发展喜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均博物馆拥有量不占优势,偏远地区中小城市的博物馆少,利用率不高。正视中小博物馆发展中的问题,探索中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提升我国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发展 可持续发展 高校毕业生 河南省 调研 整体发展水平 中小城市 偏远地区
下载PDF
守望传统——从陈瑶生《墨竹》说开
6
作者 杜景丽 《中国书画》 2017年第8期118-119,共2页
2016年底,在已故画家陈瑶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位于他故乡的焦作市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纪念性遗作展。大概是因为他被时人誉为"陈神竹"的缘故吧,在展览的作品中,他的几幅墨竹最受关注。人们还没有完全淡忘这位20世纪20... 2016年底,在已故画家陈瑶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位于他故乡的焦作市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纪念性遗作展。大概是因为他被时人誉为"陈神竹"的缘故吧,在展览的作品中,他的几幅墨竹最受关注。人们还没有完全淡忘这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活跃于北京的画坛耆旧,应该说是一种幸运;或许,也是一种必然。平心而论,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瑶生 焦作市博物馆 中国画坛 陈师曾 中国画学研究会 传统文化精神 黄秋园 萧谦中 耆旧 西安美术学院
下载PDF
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5
7
作者 杨宝顺 董发荣 +3 位作者 陈表义 张炳师 孙连生 皇莆其棠 《文物》 1979年第8期1-17,97-99,共20页
1973年10月,在焦作市郊区发现了几座金墓;王封公社王庄的金代画像石墓,西冯封村和老万庄的仿木结构彩色壁画砖室墓,新李封村出土彩绘陶俑的金墓(图一)。河南省博物馆、新乡地区文化局、焦作市博物馆对这几座金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简报如下:
关键词 金墓 彩绘陶俑 画像石墓 焦作市 八角形 河南 金代 建筑结构 壁画 地区文化
原文传递
焦作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建洲 皇甫其堂 《中原文物》 1980年第4期1-6,67-70,共10页
一九七八年十月间,在整修七三年于市郊老万庄发现的金代壁画墓门工程中,又在该墓的东西两侧发现两座墓葬。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报于后。为了叙述方便,将原发掘之墓编为一号墓(已发表),西侧的编为二号墓,东侧的为三号墓。
关键词 壁画墓 发掘简报 金代 图版 八角形 牡丹 墓葬 彩绘 长方形 二方连续
原文传递
河南焦作出土的二联仓、三联仓陶仓楼 被引量:8
9
作者 韩长松 张丽芳 赵慧钦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81,I0002-I0004,共9页
焦作出土的二联仓、三联仓陶仓楼在焦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出土数量较少,是众多类型陶仓楼中的一个新类型、新品种,在汉代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陶仓楼在焦作的出土仅限于马作墓群和白庄墓群范围,时代应为东汉中期前后。
关键词 二联仓 三联仓 陶仓楼 焦作
原文传递
宋代梁全本墓 被引量:9
10
作者 罗火金 张丽芳 +1 位作者 韩长松(绘图) 荣德顺(拓片、摄影)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29,共4页
1996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河南轮胎厂发掘30余座古墓,其中一座为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出土有墓志和黑釉弦纹梅瓶。因有墓志,故其墓葬形制和梅瓶样式为鉴定同类墓葬形制和梅瓶的标尺。
关键词 焦作 北宋梁全本墓葬 随葬品 标尺
原文传递
焦作白庄汉墓M121出土陶仓楼彩绘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长松 成文光 韩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6,共11页
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内,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M121,出土一座四层彩绘陶仓楼。楼高四层,通高112、宽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等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四层陶仓楼是焦作市迄今... 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内,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M121,出土一座四层彩绘陶仓楼。楼高四层,通高112、宽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等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四层陶仓楼是焦作市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通体彩绘的陶仓楼,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在陶仓楼的楼体及院落的墙体上彩绘有人物、鸟禽,青龙、白虎、朱雀等四神(少玄武)及虎食女魃的神话故事;彩绘运用了直绘法、勾勒法、涂抹法三种绘画技法;用色有朱红、白、紫、黑、黄(橘黄、土黄)、豆青六种颜色,其中以朱红色、白色、紫色、黄色为主色调,色彩艳丽,对比较强。绘画内容繁多,用笔流畅优美,画面生动,且呈现出运动感,充分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是研究西汉时期储粮技术、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 汉墓 陶仓楼 彩绘图案
原文传递
焦作中站区元代靳德茂墓道出土陶俑 被引量:7
12
作者 邢心田 齐文举 +6 位作者 陈军 赵德才 罗火金 琚丽萍 袁爱民 闫新发 牛爱红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 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 元代靳德茂墓 彩陶俑
原文传递
焦作李河汉墓出土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试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长松 罗火金 冯春艳 《中国历史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60,I0008,F0003,共9页
2008年,在河南焦作山阳故城北约500多米处的李河墓群,出土了一座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该陶仓楼的附楼位于主楼右侧,院落门楼顶部为五脊庑殿顶,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型连阁式陶仓楼,对研究汉代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焦作山阳故城 李河墓群 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
原文传递
焦作古瓷窑遗址的分布与考古发掘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岩波 马正元 《焦作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42-44,共3页
根据考古调查,把焦作市几十处古瓷窑遗址分成五大分布区域,又从文物考古发掘的角度,把瓷窑遗址分为进行过科学发掘、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和未进行过科学发掘与抢救性发掘的三种类型,并论述了当阳峪窑、牛庄窑、矿山窑、清化窑、李封天目瓷... 根据考古调查,把焦作市几十处古瓷窑遗址分成五大分布区域,又从文物考古发掘的角度,把瓷窑遗址分为进行过科学发掘、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和未进行过科学发掘与抢救性发掘的三种类型,并论述了当阳峪窑、牛庄窑、矿山窑、清化窑、李封天目瓷窑等瓷窑产品的特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窑址分布 考古发掘 当阳峪窑 牛庄窑 矿山窑 李封天目瓷窑
下载PDF
焦作白庄41号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全 路百胜 《华夏考古》 1989年第2期69-76,共8页
1983年3月,建设新(乡)焦(作)铁路时,在焦作市东14公里的白庄西地发现了汉墓地(图一)。我们在这处墓地东北部。
关键词 汉墓 焦作市 正方形 长方形 随葬器物 前室 标本 出土 进深 平底
原文传递
河南焦作出土的汉代简式陶仓楼 被引量:4
16
作者 琚丽萍 韩长松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7,93,共4页
焦作市出土的简式陶仓楼明显地反映了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从豪华走向简易,从繁荣走向衰退的过程。简式陶仓楼的出土,为研究东汉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建筑结构、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焦作 汉代 简式 陶仓楼
原文传递
许衡神道碑述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建设 索全星 宋艳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1,共4页
依据在焦作市许衡墓地陆续发现的许衡神道碑,并结合相关文献,文章对许衡生平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为补充和丰富《元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 焦作 许衡神道碑 元史
原文传递
论河内郡在刘秀复“汉”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皇甫小够 韩长松 周长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7-72,共6页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山河怀抱地带,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河北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后裔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于家乡舂陵起兵,讨伐王莽的大“新”政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冬之际刘...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山河怀抱地带,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河北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后裔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于家乡舂陵起兵,讨伐王莽的大“新”政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冬之际刘秀率大军占领河内郡,以河内郡为基地,展开了北伐、西进、南征的复“汉”军事战争,跨越黄河,定都洛阳,最终统一了天下。在复汉战争中,河内郡起到了后勤保障基地、大本营和战略的桥头堡作用,是复汉的基石所在,地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内郡 复汉战争 刘秀
下载PDF
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9
作者 赵换君 《理财(经济)》 2024年第6期90-91,共2页
何谓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以非物质的方式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曲艺、杂技、民俗、语言、传统舞蹈、传统戏曲、工艺技术、传统武术、传统医学、药学等,多数通过家庭... 何谓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以非物质的方式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曲艺、杂技、民俗、语言、传统舞蹈、传统戏曲、工艺技术、传统武术、传统医学、药学等,多数通过家庭代代相传方式传承。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有些随着传承人逝世而不复存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的现实状况,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传统舞蹈 传统武术 传统医学 非遗文化 保护与传承 工艺技术
下载PDF
宋折枝牡丹纹剔花瓷缸的科技保护
20
作者 赵换君 《理财(经济)》 2024年第5期91-93,共3页
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图案或者丝绸设计元素,牡丹纹是以牡丹花为主体创作出来的。从唐朝开始,牡丹就备受世人喜爱,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成了当时瓷器的热门主题。北宋时期,牡丹被誉为“富贵之花”,牡丹纹... 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图案或者丝绸设计元素,牡丹纹是以牡丹花为主体创作出来的。从唐朝开始,牡丹就备受世人喜爱,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成了当时瓷器的热门主题。北宋时期,牡丹被誉为“富贵之花”,牡丹纹饰的瓷器种类多样且范围广阔。其中,定窑和耀州窑都有雕刻牡丹花的作品,而磁州窑则是采用白底搭配黑色花纹的样式。此外,除了新颖的图案出现外,还有一些是结合了植物纹和动物纹或者是人类形象的复合型图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纹 剔花 牡丹纹饰 耀州窑 磁州窑 传统陶瓷艺术 植物纹 牡丹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