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罗明楚 石小翠 +5 位作者 孙朋 鲁建美 宋兴震 贾慧珍 吴敏 许又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2-1530,共9页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rutinoside(2)、槲皮素(3)、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abutasterone(7)、pterosterone(8)、icariside E_(5)(9)、icariside E_(3)(10)、(+)-syringaresinol(11)、pinoresinol(12)、balanophonin B(13)、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具有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药 拔毒散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对星油藤叶片特性、植株生长及种子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焦冬英 杨春 +1 位作者 蔡传涛 蔡志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5-371,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上星油藤植株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差异,在西双版纳雨季,对4个海拔梯度(560、900、1 200、1 490 m)上栽培的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进行了叶片光合与解剖、植株生长与种子成分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 为了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上星油藤植株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差异,在西双版纳雨季,对4个海拔梯度(560、900、1 200、1 490 m)上栽培的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进行了叶片光合与解剖、植株生长与种子成分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星油藤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高海拔(≥1 200 m)叶片的气孔导度和呼吸速率值显著小于低海拔(〈1 200 m),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随海拔升高均显著减小,而叶片厚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则不显著。单株的总生物量、果实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比叶面积和比根长则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低海拔(560 m)星油藤具有较大的根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以及氮和NSC库,较高海拔(900~1490 m)植株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源供应不足。不同海拔高度星油藤种子的NSC、脂肪酸、蛋白质和多酚含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星油藤生物量的差异主要由植株冠层碳源供应不足造成;雨季种子产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种子的品质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油藤 海拔高度 生长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种子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