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元素分离与提纯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5
1
作者 许晓芳 谭全银 +3 位作者 刘丽丽 许开华 李金惠 王志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4-851,共8页
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电子行业、环境保护、新能源行业等领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必需的重要原料。开发绿色、高效的稀土元素分离与提纯技术对中国稀土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分级结晶和分... 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电子行业、环境保护、新能源行业等领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必需的重要原料。开发绿色、高效的稀土元素分离与提纯技术对中国稀土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分级结晶和分步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色层法以及溶剂萃取法等技术分离与提纯稀土元素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萃取色层法在稀土元素分离与提纯技术研究方面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几种方法的发展方向。针对电子废物逐年增加的趋势,概述了稀土元素分离与提纯技术在含稀土电子废物(如废荧光粉、废旧氢-镍电池电极材料和钕铁硼废料)回收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制备单一高纯稀土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稀土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分离 提纯 萃取 电子废物
下载PDF
我国废润滑油管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扬扬 李金惠 +1 位作者 董庆银 王志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82-289,共8页
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利于减缓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对国内外废润滑油管理政策以及再生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废润滑油再净化、再精制和再炼制过程,对典型技术如沉淀法、蒸馏、溶剂精制、加氢精制等进行... 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利于减缓我国石油资源的不足。对国内外废润滑油管理政策以及再生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废润滑油再净化、再精制和再炼制过程,对典型技术如沉淀法、蒸馏、溶剂精制、加氢精制等进行了介绍;并调研了我国目前废润滑油处理处置企业利用技术分布,按照中间环节和精制过程,分析目前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使用现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废润滑油管理制度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但存在对非工业源废润滑油监管不到位,部分标准规范制定年代久远等问题。调研显示,我国废润滑油再生行业中间环节采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精馏)的企业占47%;技术较为先进的分子蒸馏和薄膜蒸发也有较多企业开始使用。对于精制阶段,采用溶剂精制的企业最多,占26%;加氢精制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但设备投资高,目前采用的企业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润滑油 再生利用 危险废物 再精制 再炼制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调查采样数目的确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亚捷 李菊梅 马义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35-245,共11页
在土壤重金属调查中,合理确定采样单元的采样数目对保障其数据精确性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表层土壤重金属采样数目确定方法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基于经验型、统计学及经... 在土壤重金属调查中,合理确定采样单元的采样数目对保障其数据精确性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表层土壤重金属采样数目确定方法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基于经验型、统计学及经验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壤重金属采样数目确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显示在确定采样数目时缺乏对采样单元的考虑;采样数目更多的集中于经验型,相对缺乏基于统计学及经验统计学的应用。在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采样数目时,更多地集中于正态分布下的采样数目确定,而大多忽视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非正态分布及其对采样数目的影响;尽管有部分学者提出对数正态分布下采样数目的确定方法,但是该分布下采样数目的精确算法过于复杂,不同修正公式的应用范围也有所限制,不足以涵盖在不同变异下的采样布点,而且存在高估或低估采样数目的风险。因此,明确采样尺度或采样单元,加强基于统计学或经验统计学确定采样数目方法的研究,探索对数正态分布下合理采样数目的确定方法,寻找出适合中国土壤重金属采样数目确定方法是实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采样 统计学 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
下载PDF
土壤外源铬的作物毒性响应及富集差异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国豪 刘英豪 +4 位作者 常明慧 韩雪梅 李士伟 马义兵 李合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了研究土壤外源铬(Cr)对不同作物毒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本研究选用生菜、小麦和玉米作为受试植物,分别采用K_(2)CrO_(4)溶液和某化工厂Cr污染土壤作为土壤外源Cr污染来源开展了作物根伸长实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外源Cr处理土壤中... 为了研究土壤外源铬(Cr)对不同作物毒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本研究选用生菜、小麦和玉米作为受试植物,分别采用K_(2)CrO_(4)溶液和某化工厂Cr污染土壤作为土壤外源Cr污染来源开展了作物根伸长实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外源Cr处理土壤中,小麦根伸长的EC10和EC_(50)值(10%和50%效应浓度)分别为生菜相应值的2.22~2.35倍和1.45~1.87倍,说明生菜对土壤Cr污染更为敏感。外源添加化工厂Cr污染土壤的处理中EC10值大约为外源添加K_(2)CrO_(4)处理土壤中的14~15倍,而对于EC_(50)值该倍数为4~5倍。田间试验中,与对照处理相比,两种外源Cr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乙二胺四乙酸提取态Cr(EDTA-Cr)含量。生菜-小麦-玉米轮作过程中,在生菜种植的3个月内,土壤中EDTA-Cr含量下降迅速,不同外源Cr处理中下降了75.2%~89.4%。在小麦和玉米种植期间,EDTA-Cr含量下降速率变慢,到玉米收获后EDTA-Cr含量共下降了89.0%~94.9%,并且外源添加K_(2)CrO_(4)处理的土壤中EDTA-Cr含量的下降速率高于添加化工厂Cr污染土壤的处理。三种作物可食用部分Cr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但生菜对Cr的富集显著大于小麦和玉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富集系数 根伸长 毒性阈值
下载PDF
菱铁矿对六价铬阴离子吸附-还原耦合固定的去除机理研究
5
作者 张璇 陈静 +1 位作者 吴宏海 魏燕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合成菱铁矿对Cr(Ⅵ)的去除,而铬去除动力学则更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Cr(Ⅵ)可被菱铁矿表面Fe(Ⅱ)快速还原转化为Cr(Ⅲ)离子,但由于pH升高,Cr(Ⅵ)的氧化性能有所降低,因而导致铬的去除率明显下降。菱铁矿表面形成了Fe(Ⅲ)-Cr(Ⅲ)氢氧化物共沉淀,从而实现菱铁矿对六价铬离子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六价铬阴离子 吸附 还原 去除 矿物材料
下载PDF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Cr(Ⅵ)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 被引量:6
6
作者 牟祖廷 张延一 +3 位作者 马义兵 李士伟 李合莲 韩雪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3,共12页
土壤性质对外源Cr(Ⅵ)的老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对Cr(Ⅵ)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集了我国12种性质不同的农田土壤,采用0.05 mol·L^-1 EDTA作为有效态提取剂,耦合HPLC-ICP-MS... 土壤性质对外源Cr(Ⅵ)的老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对Cr(Ⅵ)在不同农田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集了我国12种性质不同的农田土壤,采用0.05 mol·L^-1 EDTA作为有效态提取剂,耦合HPLC-ICP-MS联用技术、动力学模型拟合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手段,探讨了外源Cr(Ⅵ)在老化过程中有效态Cr(Ⅵ)和Cr(Ⅲ)动态变化过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外源Cr(Ⅵ)添加到土壤后起初60 d,土壤中有效态Cr(Ⅵ)从6.71%~68.71%迅速下降到4.53%~45.17%,之后趋势变缓并逐渐平稳(3.25%~34.35%)。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所有土壤中有效Cr(Ⅵ)的老化过程(R^2>0.99);土壤性质与二级动力学模型中老化速率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控制Cr(Ⅵ)老化速率的主控因子。基于二级动力学模型,推导得出Cr(Ⅵ)进入土壤后的近似老化平衡时间为6~158 d,其主控因子为pH和有机质。此外,Cr(Ⅵ)老化过程中,还原产生的有效态Cr(Ⅲ)在2 d到30 d呈现快速上升,到达最高值(0.27%~3.27%)后迅速下降,最后趋于稳定(0.01%~2.19%),其老化过程可能与Cr(Ⅵ)的还原与老化及Cr(Ⅲ)自身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土壤 老化 PH 有机质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下垫面对“5·22”极端强降水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柯宗贤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张春燕 梁钊明 张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影响,采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及GSI-3DVar同化系统,以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并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对2020年5月22日发生在大湾区的极端强...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影响,采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及GSI-3DVar同化系统,以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并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对2020年5月22日发生在大湾区的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城市对局地极端降水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同化任何观测资料,加入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风资料的同化可提升降水的模拟能力,尤其对250 mm以上的特大暴雨量级的模拟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观测与对照试验共同表明,大湾区城市群一方面作为“热源”,通过感热和潜热过程提高了边界层大气温度,产生明显热岛效应的同时增强了低层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另一方面,较强的摩擦耗散过程使边界层风速减弱,更多的暖湿空气被截留在城市区域内部,有助于形成更强的热力不稳定与水汽辐合条件,从而使强降水中心落在城市区域边缘靠内部一侧;城市下垫面被替换为农田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城市下垫面造成的摩擦耗散作用可影响800 hPa以下的边界层,而缺乏城市冠层的摩擦耗散作用,边界层更强的西南风可将暖湿不稳定空气输送至城市区域下游更远处,并受到局地地形的强迫抬升,引起更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造成比对照试验强度更大、落区位置更偏于城市下风方的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下垫面 极端强降水 数值模拟 雷达同化
下载PDF
水波对微囊藻群体迁移分布的影响
8
作者 杨振海 曹娜娜 +3 位作者 杨方宇 江伟权 王平 曾利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4,共8页
波浪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分布规律对理解微囊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波浪水槽实验,研究了小幅波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轨迹、浓度分布以及聚集现象。结果表明:与静水环境中近似竖直向上的迁移轨迹不同,微囊藻群体在水波... 波浪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分布规律对理解微囊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波浪水槽实验,研究了小幅波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轨迹、浓度分布以及聚集现象。结果表明:与静水环境中近似竖直向上的迁移轨迹不同,微囊藻群体在水波中呈周期性运动,但仍具有向上运动趋势;距水面越近,微囊藻群体受水波影响越大;波高越大,水波引起的水流挟带能力越强,微囊藻群体周期性运动范围越大,水深方向分布越均匀;较大波高条件下,漂浮于表层的微囊藻群体易于出现破碎,并被水波挟带分散至下层水体;大尺寸微囊藻群体具有较强的垂向自主迁移能力,易于聚集在水面,形成较高的表层浓度,而小尺寸微囊藻群体,自主迁移能力弱,易被水波挟带至下层水体,垂向分布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微囊藻 迁移分布 浓度分布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PBAT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上海青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成涛 吴婉晴 +2 位作者 陈晨 张勇 张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64-1977,共14页
伴随着传统塑料制品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同时引发了新的可生物降解微塑料污染,但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以及农作物生长的毒性效应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对苯二甲酸... 伴随着传统塑料制品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同时引发了新的可生物降解微塑料污染,但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以及农作物生长的毒性效应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微塑料(PBAT-MPs)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不可降解聚丙烯微塑料(PP-MPs)为对照,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究了微塑料填埋前后的形态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BAT-MPs在土壤中发生了降解,而PP-MPs表面形态几乎未发生变化;PP-MPs的添加会导致土壤中TN含量的下降,TP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PBAT-MPs会增加土壤TN含量,TP含量先降低而后恢复;两种微塑料的添加整体会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团聚体粒径分布;MPs对上海青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植物的自身调节作用减弱,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呈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BAT-MPs处理土壤总磷与植物发芽率、根系活力、根长和茎长呈现正相关,植物丙二醛含量与发芽率、根系活力和茎长呈现负相关。与不可降解微塑料相比,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BAT未因其自身降解而对土壤、上海青产生显著的不良效应,有希望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传统不可降解农膜以减轻白色污染问题。本研究结果对评价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植物系统的毒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微塑料 土壤 生物降解 植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社区防疫医疗废物管理:中日对比与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国畅 谭全银 +2 位作者 刘丽丽 宋庆彬 李金惠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1-815,823,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日常防护过程中产生的废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帽、擦拭纸巾以及家庭医疗行为后产生的废针头、棉签、纱布、呼吸面罩、药瓶等社区防疫医疗废物倍增,其中可能潜伏病毒或细菌,是具有高人群暴露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日常防护过程中产生的废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帽、擦拭纸巾以及家庭医疗行为后产生的废针头、棉签、纱布、呼吸面罩、药瓶等社区防疫医疗废物倍增,其中可能潜伏病毒或细菌,是具有高人群暴露风险和环境风险的潜在二次污染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社区防疫医疗废物管理的实践经验,但仍需要形成常态化防控体制。海上邻国日本对传染性废物的管理起步较早。对日本的传染性废物管理体制进行调研,总结日本经验,对比中日情况,提出3点建议:(1)制定疫情防控发展计划,将强化社区防疫医疗废物的管理纳入计划;(2)建立家庭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体系;(3)细化指导文件中对疫学知识的介绍和措施操作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社区防疫医疗废物 二次污染源 固体废物管理 常态化防控
下载PDF
中国区域临近空间准零风层的观测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耀月 王东海 +3 位作者 吴珍珍 张春燕 曾智琳 万轶婧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95,共13页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N-20°N,20°N-25°N,25°N-30°N,30°N-40°N,40°N-50°N),分析各区域准零风层的结构特点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实测风场分析发现平流层下部存在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各区域的南北分布差异大致以25°N为界:单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北的夏季;双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南的10月至次年5月。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平均维持高度随纬度递增,且其厚度以双峰变化为主。此外,单层准零风层每月出现和维持天数均大于双层,30°N以北的单层准零风层在夏季的维持天数较其他区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准零风层 L波段探空 纬度变化 月变化
下载PDF
小麦对土壤铬富集和转运的品种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彦苏 李士伟 +2 位作者 于学臻 李合莲 马义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了筛选铬(Cr)的低累积小麦品种从而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生物试验研究了小麦对土壤Cr富集和转运的品种差异性。设置0(CK)、5.6 mg·kg^(-1)(T1)和10.0 mg·kg^(-1)(T2)3个浓度的Cr(Ⅵ)处理,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 为了筛选铬(Cr)的低累积小麦品种从而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生物试验研究了小麦对土壤Cr富集和转运的品种差异性。设置0(CK)、5.6 mg·kg^(-1)(T1)和10.0 mg·kg^(-1)(T2)3个浓度的Cr(Ⅵ)处理,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12个品种的小麦对土壤Cr的富集和转运规律。结果表明:在Cr(Ⅵ)处理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同一品种小麦秸秆和籽粒Cr含量在两种土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山东潮土中的小麦籽粒Cr含量是江西红壤中的1.07~2.50倍。山东潮土中,不同品种小麦秸秆Cr含量在T1和T2处理下均无显著差异,籽粒Cr含量在T2处理下除轮选988和百农AK58外,其他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江西红壤中,小麦秸秆Cr含量仅在扬麦20和轮选988中有显著差异(P<0.05),籽粒Cr含量在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T1和T2处理下,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12个品种小麦的生物富集系数(小麦Cr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r浓度的比值)分别为0.19~1.38和0.18~2.08,Cr从秸秆到籽粒的转运系数(TF)分别为0.14~0.61和0.04~0.49。研究发现,小麦籽粒Cr含量和TF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性质对小麦籽粒Cr含量影响的贡献率最大(P<0.001),山东潮土中有效态Cr浓度更高,对小麦的生物有效性更大。研究结果表明,山农17是Cr的低累积小麦品种,百农AK58是Cr的高累积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麦 生物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下载PDF
土壤外源钴对大麦根伸长的毒害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金瓶 王学东 +1 位作者 马虹 马义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71-2778,共8页
选取我国11种不同性质的农田土壤,通过外源添加重金属钴(Co),研究其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及土壤性质对Co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Co对大麦根伸长10%抑制效应(EC10)在11种土壤中的变化范围为37.1~3914 mg·kg^-1... 选取我国11种不同性质的农田土壤,通过外源添加重金属钴(Co),研究其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及土壤性质对Co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Co对大麦根伸长10%抑制效应(EC10)在11种土壤中的变化范围为37.1~3914 mg·kg^-1土(105.5倍),50%抑制效应(EC50)的变化范围为166.1~6030 mg·kg^-1土(36.3倍)。建立土壤性质与毒性阈值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土壤Co毒性阈值最重要的因子,作为单因子时分别可以解释77.6%、72%的EC10和EC50的变异(P≤0.001)。当在EC10预测模型中引入土壤pH和土壤黏粒(Clay)双因子时,可以解释83.9%的EC10的变异(P<0.001),EC50预测模型中引入土壤pH和总碳(TC)双因子时,可以解释86.1%的EC50的变异(P<0.001)。将我国土壤中得到的Co毒性阈值预测模型和欧洲北美10种土壤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发现基于我国土壤得到的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欧洲北美土壤中Co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阈值,但基于欧洲北美土壤的预测模型不能准确预测我国土壤中Co的毒性阈值。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性质对Co毒性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土壤性质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土壤中Co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毒害效应 大麦 回归模型
下载PDF
土壤理化性质对外源六价铬植物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虹 王学东 +1 位作者 李金瓶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4-232,共9页
以我国11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Cr(Ⅵ)进行大麦根伸长毒性测试,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大麦毒性阈值包括半数效应抑制浓度(EC_(50))和10%效应抑制浓度(EC_(1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植物... 以我国11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Cr(Ⅵ)进行大麦根伸长毒性测试,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大麦毒性阈值包括半数效应抑制浓度(EC_(50))和10%效应抑制浓度(EC_(1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植物毒性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数-对数剂量效应模型和刺激效应模型预测EC_(50)值和EC_(10)值,其变化范围分别为8.27~241.34 mg·kg^(-1)和2.87~124.65 mg·kg^(-1),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分别达到了29.2倍和43.4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铁、铝氧化物含量、pH值和有机碳含量与Cr(Ⅵ)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相关关系显著(P<0.05),其中,铝氧化物含量和铁氧化物含量分别为控制EC_(50)和EC_(10)最重要的单一因子(R^(2)=0.448、R^(2)=0.429),其次为pH值和有机碳含量。基于相关性因子和Cr(Ⅵ)对大麦的毒性阈值建立了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优方程可以分别解释70.1%的EC_(50)和60.4%的EC_(10)变异,表明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土壤外源Cr(Ⅵ)对大麦的毒性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土壤 植物毒性 理化性质 阈值
下载PDF
澳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减排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庆彬 汪中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26,共9页
作为我国特别行政区之一,澳门正遭受以极端天气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影响,并且这一现实已经严重威胁到澳门经济发展和城市安全。研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特征,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澳门社会各界的共识... 作为我国特别行政区之一,澳门正遭受以极端天气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影响,并且这一现实已经严重威胁到澳门经济发展和城市安全。研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特征,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澳门社会各界的共识。本文在量化澳门三个范畴的温室气体特征的基础上,识别了典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并提出了促进澳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和路径。研究显示:2000—2017年间,澳门范畴1、范畴2和范畴3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没有任何一个范畴的排放量已达到峰值。2017年三者排放量分别为226.80万t CO 2e、450.47万t CO 2e和558.49万t CO 2e。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包括陆运、海运和空运)已经成为澳门范畴1排放最重要的贡献者,2017年贡献率分别为38%和37%。2017年澳门范畴1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47 t CO 2e/人,约为范畴2和范畴3同期水平的50%和41%。总体而言,澳门范畴1碳强度明显低于范畴2和范畴3,并且三者仍在逐年下降。情景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运输业电气化、本地电力结构优化、废弃物管理及再利用和其他燃料节能减排四个路径的减排措施,可以将澳门范畴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7年基础上削减90%。因此,调整电力发展政策是澳门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特区政府的减排重点应放在能源消费电气化、增加清洁电力比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特征 减排策略 澳门
下载PDF
家用空调制冷剂物质流动态演化特征——以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中才 宋庆彬 +1 位作者 蔡铠涵 李金惠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566,共11页
由于制冷剂较高的臭氧层消耗潜势和气候变化影响,政府和公众对于制冷剂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加深。《蒙特利尔议定书》虽从源头上限制了臭氧消耗类物质(ODS)的生产和使用,却忽略了ODS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潜在的释放风险。基于物质流分析方... 由于制冷剂较高的臭氧层消耗潜势和气候变化影响,政府和公众对于制冷剂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加深。《蒙特利尔议定书》虽从源头上限制了臭氧消耗类物质(ODS)的生产和使用,却忽略了ODS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潜在的释放风险。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动态分析框架,并从生命周期角度量化了1998—2019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流量和存量特征,揭示了不同制冷剂类型的潜在环境释放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19年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进口量、存量和释放量均有显著增加,其中最主要制冷剂类型为R22(CHClF2),且R22释放也导致了最大的臭氧消耗潜势(ODP)影响和全球变暖潜势(GWP)影响。(2)1998—2019年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累计进口量为1096.71 t,制冷剂的存量也由零增加至512.67 t且没有达峰的迹象。近年来,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废弃阶段的制冷剂释放量贡献占比高达80%,空调使用阶段制冷剂贡献率为20%左右。尽管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ODP影响和GWP影响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3年达到峰值,但存量仍然具有较大规模。(3)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应继续巩固和完善废弃空调回收和处置措施,进一步增加现有处理企业处置能力、强化废弃制冷剂的回收和循环处置技术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为澳门特区制冷剂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城市核算家用空调生命周期制冷剂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用空调 制冷剂 物质流分析 生命周期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原文传递
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污泥炭-土壤系统中磷、硫形态演化及碳足迹研究新进展
17
作者 马义兵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09-2110,共2页
磷是污泥资源化利用中备受关注的营养元素,其直接影响污泥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硫为高活性元素,在调节环境微生物活动、有机固废中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明废弃生物质中磷、硫在热解处... 磷是污泥资源化利用中备受关注的营养元素,其直接影响污泥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硫为高活性元素,在调节环境微生物活动、有机固废中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明废弃生物质中磷、硫在热解处理-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态转化规律是实现废弃生物质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资源化利用 环境微生物 热解处理 无害化处理 废弃生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 活性元素
原文传递
不同pH值下锑(V)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及其生物配体模型的构建
18
作者 郭煊 王学东 +1 位作者 李菊梅 马义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1,共9页
随工矿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锑(Sb)元素进入到环境中,因此了解Sb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溶液模拟实验,设置了9个pH梯度,研究了不同pH梯度下Sb(Ⅴ)的形态变化及其植物毒性。研究结果表明,pH在4.5~8.5的范围内,S b(Ⅴ)在溶液中... 随工矿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锑(Sb)元素进入到环境中,因此了解Sb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溶液模拟实验,设置了9个pH梯度,研究了不同pH梯度下Sb(Ⅴ)的形态变化及其植物毒性。研究结果表明,pH在4.5~8.5的范围内,S b(Ⅴ)在溶液中主要以SbOH_(6)^(-)和Sb(OH)_(5)2种形态存在,其中SbOH_(6)^(-)始终占总Sb(Ⅴ)的97%以上。pH在4.5~6.5时,以大麦根伸长表示的EC_(50)(SbOH_(6)^(-))(EC_(50)为大麦根伸长被抑制50%时Sb(Ⅴ)的剂量)随着OH^(-)活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OH^(-)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3、P<0.01),但当pH在7.0~8.5之间,不同pH梯度的EC_(50)(SbOH_(6)^(-))没有显著差异,而EC_(50)(Sb(OH)_(5))在整个pH范围内(pH=4.5~8.5)随着pH升高而下降。Sb形态与pH线性分析表明,Sb(OH)_(5)和SbOH_(6)^(-)均具有毒性,但随pH升高,Sb(OH)_(5)的活度占比降低。基于BLM方程计算得出SbOH_(6)^(-)、Sb(OH)_(5)与生物配体的络合平衡常数,分别为lg K_(Sb(OH)6 BL)=1.34、lg K_(Sb(OH)_(5)BL)=3.08。变量的灵敏性分析也表明大麦根长对Sb(OH)_(5)的响应最敏感。基于所得络合平衡常数的BLM能够较好地预测Sb(Ⅴ)对大麦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根伸长 生物配体模型 PH值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19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汛期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评估检验
20
作者 朱鹏程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孙磊 李智丽 资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71,共14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以及地面降水观测数据,采用多模式集成平均(EMN)、消除偏差集成平均(BREM)、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R_SUP)对2018年华南汛期(4—9月)粤港澳大湾区的降水预报开展了评估检验。总体而言,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在大湾区前汛期降水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平均比后汛期高2 mm;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预报能力在前汛期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呈持续下降趋势,后汛期则表现为短期(24~72 h)下降、中期(72~168 h)持续平稳的变化特点。与预先的假设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前、后汛期的降水预报综合表现最好的均是数学原理相对简单的EMN,而BREM和R_SUP的空间平均评分指标则稍差,但其在降水落区预报中仍有较好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多模式集成预报 评估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