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赫伯迪格、朋克和后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强赫(译)
-
机构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文、语言和社会科学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21年第4期81-90,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019ZD02]“微时代的文艺批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迪克·赫伯迪格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中接受度最广的一本专著,但相较于CCCS明显的现代主义立场,赫伯迪格对风格的解读方式具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这与马格拉顿21年后出版的后亚文化理论研究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赫伯迪格认为朋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赋意义的存在,它拒绝带有连贯意义的风格所指,并通过能指拼贴的空洞叙事实现风格的颠覆。这种颠覆不仅源于对阶级的反映,而且同样受到了来自艺术、媒体、消费实践本身的刺激。马格拉顿及其他后亚文化学者去阶级化的风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实践的政治性,赫伯迪格对朋克风格的解读,意味着在后亚文化时代颠覆性风格的持续存在是可能的。
-
关键词
赫伯迪格
朋克
后现代
后亚文化风格
-
Keywords
Hebdige
Punk
Post-Modern
Post-Subcultural Style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来往于中澳之间:我所了解的马克林教授
- 2
-
-
作者
王毅
-
机构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文、语言及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澳大利亚研究》
2020年第1期125-128,共4页
-
文摘
马克林教授是我敬重的学术前辈,尽管我对他的了解还很肤浅。我最初结识马克林是在格里菲斯大学的校园里,那是1993年的事。我当时刚刚辞去外交部工作,离开北京赴澳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格里菲斯大学餐厅里同迎面走来的马克林相视而笑,相互自我介绍后,便慢慢熟识起来。那时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华人面孔不多,马克林又特别留意中国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的邂逅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位慈眉善目、学者风范十足的长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
关键词
格里菲斯
自我介绍
学者风范
第一印象
澳大利亚大学
林教授
外交部
马克
-
分类号
D822.361.1
[政治法律—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