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尿道下裂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扬 蒋学武 +1 位作者 李建宏 王广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作显微吻合成新尿道修复尿道下裂 21 例。 结果 术后 20例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排尿功能正常,无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尿瘘,经修补后治愈。远期效果均满意。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技术 尿道下裂 阴茎 包皮 联合皮瓣 一期修复 并发症 合成 游离 皮肤
原文传递
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本丹 谢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 修复因外伤造成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 ,以恢复原有的功能与外形。 方法 采用吻合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阔筋膜张肌皮瓣进行修复 16例。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存活 ,经术后 6个月~ 3年随访外形功能恢复满意。 结... 目的 修复因外伤造成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 ,以恢复原有的功能与外形。 方法 采用吻合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阔筋膜张肌皮瓣进行修复 16例。 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存活 ,经术后 6个月~ 3年随访外形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根据创面损伤的程度 ,切取相应的阔筋膜张肌皮瓣 ,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 修复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急性肠套叠患儿延误诊断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扬 蒋学武 陈中献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年第8期484-485,共2页
将328例急性肠套叠患儿根据诊断时间分为≤24h组72例和>24h组256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年龄、性别、体型、发病季节、消化道病史、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腹腔包块等相关外科体征以及居住地、父母文化水平和初... 将328例急性肠套叠患儿根据诊断时间分为≤24h组72例和>24h组256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年龄、性别、体型、发病季节、消化道病史、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腹腔包块等相关外科体征以及居住地、父母文化水平和初次就诊情况等因素对延误诊断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道疾病诱因、有关症状体征不典型、未接受外科体检、父母文化水平低以及初诊医生水平低等是肠套叠患儿延误诊断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套叠 诊断延误 儿童 建康教育 消化道疾病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前列腺肉瘤的诊治体会(附五例报告)
4
作者 林集荣 陈祥鹏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99-100,共2页
目的提高前列腺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1例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回肠膀胱术,4例行姑息性前列腺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接受辅助性放疗,2例术后用化疗药物行髂内动脉插管介入治疗。结合文献讨论治疗方案。结果1例儿童术后1个月死亡,2例术后6-8... 目的提高前列腺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1例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回肠膀胱术,4例行姑息性前列腺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接受辅助性放疗,2例术后用化疗药物行髂内动脉插管介入治疗。结合文献讨论治疗方案。结果1例儿童术后1个月死亡,2例术后6-8个月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术后病理前列腺肉瘤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肉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纵行带蒂阴茎皮肤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修复先天性尿道下裂
5
作者 谢扬 李颖 +2 位作者 蒋学武 李建宏 庄清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8-489,共2页
目的 探讨纵行带蒂阴茎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的形成及修复先天性尿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制作纵行的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在透光直视下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通过血管蒂根部的无... 目的 探讨纵行带蒂阴茎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的形成及修复先天性尿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制作纵行的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在透光直视下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通过血管蒂根部的无血管区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吻合并成形新尿道。以多侧孔硅胶管作支撑并膀胱引流,不需近端尿液转流。结果 用该皮瓣修复2 1例先天性尿道缺损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功能正常。结论 纵行带蒂阴茎皮肤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设计合理,材料丰富,供应血管始终暴露在直视下操作,血管蒂无扭转,成形尿道缝合线正对阴茎腹侧海绵体,并发症少,是修复先天性尿道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行带蒂阴茎皮肤 包皮内外板联合皮 瓣修 复先天性尿道下裂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8例临床观察
6
作者 黄永豪 《河北中医》 2003年第3期218-219,共2页
关键词 胃破裂 中西医结合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移位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谢扬 黄永豪 +3 位作者 杨扬震 林树明 黄育青 林本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136-1137,共2页
目的 :比较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 (1 5例 )和钢丝张力带组 (1 5例 )。随访时间 1年 ,按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2组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8... 目的 :比较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0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 (1 5例 )和钢丝张力带组 (1 5例 )。随访时间 1年 ,按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2组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8周 ,关节功能均正常 ,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骨折愈合后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感 ,而钢丝张力带组皮肤刺激感明显存在。结论 :可吸收线张力带组内固定能达到同样固定效果 ,皮肤刺激小 ,二期手术有只需小切口、无需取张力带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线 钢丝张力带 治疗 髌骨移位性骨折 疗效分析
下载PDF
食管癌术中结扎胸导管预防乳糜胸763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黄永豪 傅俊惠 +1 位作者 杨逸峰 潘锋锷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579-580,共2页
目的探讨结扎胸导管对防止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手术切除食管癌1643例,分为A组:术中不结扎胸导管980例;B组:手术切除食管癌,术中集束结扎胸导管763例。结果术后共发生乳糜胸19例(1.12%),A组18例(1.83%),B组1例(0.13%)。结论术中集束... 目的探讨结扎胸导管对防止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手术切除食管癌1643例,分为A组:术中不结扎胸导管980例;B组:手术切除食管癌,术中集束结扎胸导管763例。结果术后共发生乳糜胸19例(1.12%),A组18例(1.83%),B组1例(0.13%)。结论术中集束结扎胸导管可防止乳糜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扎胸导管 食管癌 术中 预防 手术切除 术后乳糜胸 防止 B组 集束
原文传递
可吸收线与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谢扬 黄永豪 +1 位作者 杨扬震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的膝关节上,模拟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固定,以MTS试验机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即时和疲劳后在0...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的膝关节上,模拟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固定,以MTS试验机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即时和疲劳后在0~300N拉力状态下的骨折线分离情况是即时钢丝张力带比可吸收线张力带强(P<0.05),疲劳后则相反;超过300N则两者无显著性。即时和疲劳后在残余变形方面两组自身比都增强,即时和疲劳后可吸收组均比钢丝组强(P<0.05);即时在骨折端分离刚度两组无差异,疲劳后可吸收线比钢丝弱(P<0.05),自身对比时,钢丝组有差异,而可吸收线无差异(P>0.05)。结论:(1)在0~300N以内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抗疲劳性能强;(2)300~500N钢丝张力带与可吸收线张力带效果相当;(3)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骨折 固定 张力带
下载PDF
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佳坤 谢扬 林本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报道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移植于股骨颈骨折处骨槽内 ,临床应用 3 2例 , 结果 经 2~ 7年随访 ,术后 4~ 6个月达骨性愈合 ,髋关节功能优良。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的... 目的 报道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移植于股骨颈骨折处骨槽内 ,临床应用 3 2例 , 结果 经 2~ 7年随访 ,术后 4~ 6个月达骨性愈合 ,髋关节功能优良。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血运丰富 ,能促进骨折愈合 ,减少股骨坏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 治疗 股骨颈骨折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三种人工材料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颖 黄永豪 谢扬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325-1326,共2页
目的 比较平面补片、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价。方法 将 6 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平面补片组、疝环充填补片组、三合一疝装置组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3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 目的 比较平面补片、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价。方法 将 6 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平面补片组、疝环充填补片组、三合一疝装置组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3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不适感及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在手术时间方面 ,三合一疝装置组比其他两组长 (P <0 0 1) ,在手术费用方面平面补片组则明显较其他两组低。结论 利用平面补片进行个体化剪裁、自制网塞、增加腹膜前平片的方法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临床效果与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相近 ,但具有材料价格较低、术式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片 无张力疝修补术 疝环充填 术中 手术时间 人工材料 填补 平面 开放式 组长
下载PDF
肢体近关节骨折手术治疗40例
12
作者 谢扬 黄永豪 +3 位作者 林树明 郑淼 黄育斌 林本丹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55-756,共2页
关键词 钢板 治疗 四肢近关节骨折 病例分析
原文传递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临床观察
13
作者 黄永豪 谢扬 +2 位作者 庄清亮 杨扬震 黄育青 《海南医学》 CAS 2004年第8期35-35,48,共2页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临床资料。方法 对16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全部采用手术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并术前术后积极治疗并存病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随访二年,除3例地址迁移或死于并存病外,其余患者均...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临床资料。方法 对16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全部采用手术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并术前术后积极治疗并存病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随访二年,除3例地址迁移或死于并存病外,其余患者均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步行自如,生活能自理,疗效达到优良。结论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能使骨折端在解剖复位基础上得到坚强的内固定,不需再外固定,可早期下床活动,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和髋内翻发生,提高肢体功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治疗 并发症预防
下载PDF
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扬 郑佳坤 +2 位作者 林本丹 杨扬震 李松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4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作为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骨折类型及其他条件相近、数量相等的髌骨骨折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 (A组 )和钢丝张力带组 (B组 ) ,每组各 2 5例。A组采用“微乔”可吸收线及克氏针固定 ;B组采...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作为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骨折类型及其他条件相近、数量相等的髌骨骨折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 (A组 )和钢丝张力带组 (B组 ) ,每组各 2 5例。A组采用“微乔”可吸收线及克氏针固定 ;B组采用钢丝及克氏针固定。结果 :B组术后出现 1例钢丝断裂 ;1例松脱 ;8例出现皮肤红肿、疼痛、膝关节活动幅度不能早期恢复 ,远期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只达到 82 .6 % ,骨折愈合后须原位大切口取出钢丝克氏针 ;A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幅度早期全部得到恢复 ,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B组 ,骨折愈合后只须局麻下小切口拔出克氏针。结论 :可吸收线张力带替代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力学结构合理 ,疗效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吸收缝线 骨折 治疗
下载PDF
用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三种人工材料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颖 黄永豪 谢扬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5期435-435,404,共2页
目的 比较平面补片、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价。方法 将 6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平面补片组、疝环充填补片组、三合一疝装置组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三组在住院天数 ,术后并发症、术后... 目的 比较平面补片、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价。方法 将 6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平面补片组、疝环充填补片组、三合一疝装置组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三组在住院天数 ,术后并发症、术后不适感、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术时间三合一疝装置组比其它二组为长 (P <0 .0 1 ) ;平面补片组的手术费用则明显较其它组低。结论 利用平面补片进行个体化剪裁、自制网塞、增加腹膜前平片的方法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临床效果与疝环充填补片、三合一疝装置相近 ,但具有材料价格较低、术式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人工材料 平面补片 疝环充填补片 三合一疝装置 腹股沟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