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
1
作者 林敏 吴教仁 李扬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UF-1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故障排除 日常维护 流式细胞技术 养和 SYSMEX 维护保养工作 直接检测 自动计数 尿液标本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蔡妍 章金灿 +4 位作者 杨惠钿 陆志为 许秀妆 杨立业 林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31-3234,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TG)分级和毒性指数是否能作为一种炎症或感染的简易评估指标。方法:选择299例有不同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标本进行外周血涂片,根据传统的TG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同时观察CRP的浓度水...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TG)分级和毒性指数是否能作为一种炎症或感染的简易评估指标。方法:选择299例有不同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标本进行外周血涂片,根据传统的TG分级标准进行分类。同时观察CRP的浓度水平、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各项参数与TG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CRP浓度上升趋势与TG的分级密切相关,CRP的浓度随着样本个体TG程度增高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这些患者CRP与毒性指数之间呈正相关(P=0.000)。结论:外周血TG分级及毒性指数与CRP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炎症或感染程度的评估指标,特别是在无法使用传统的炎症或感染标志物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白细胞 中毒颗粒 C反应蛋白 炎症
下载PDF
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翁妙珊 杨立业 +4 位作者 吴教仁 章金灿 袁炜嗣 庄丹 林芬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7期1130-1133,共4页
目的分析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FⅪ活性(FⅪ:C),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水平,并抽提患者外周血DNA,PCR扩增患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 目的分析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FⅪ活性(FⅪ:C),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水平,并抽提患者外周血DNA,PCR扩增患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7例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中共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3种无义突变(p.Lys327X、p.Tyr351X、p.Gln263X),1种移码突变(p.Leu424fsX10)和1种剪接位点突变(c.326-1G>A);除患者7为单杂合突变,FⅪ:C为56.7%,FⅪ:Ag59.2%,其余患者FⅪ:C和FⅪ:Ag均明显降低(<2%和<1%),基因型为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患者临床出血表现轻重不一,患者1、2均有术后出血不止的表现,而患者5则无术后出血表现。结论所发现的5种基因突变是导致7例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n263X较常见,p.Lys327X为新发现的FⅪ基因突变类型,而FⅪ:C与患者的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基因型 突变 临床表型
下载PDF
两种错义突变p.Glu502Lys和p.Gly542Ser所致遗传性Ⅻ缺陷症家系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翁妙珊 林芬 +4 位作者 章金灿 吴教仁 李邓松 谢裕强 杨立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对1个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Ⅻ活性(FⅫ:C)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Ⅻ基... 目的对1个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Ⅻ活性(FⅫ:C)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Ⅻ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先证者和其妹妹APTT、FⅫ:C明显异常,分别为174.8 s、0.8%和109.5 s、1.9%。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其妹妹FⅫ基因存在13号外显子c.1561G>A(p.Glu502Lys)及14号外显子c.1681 G>A(p.Gly542Ser)2种杂合错义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父亲和儿子携带c.1561G>A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1681 G>A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Ⅻ基因第1外显子启动子区46位多态性均为46C>T型。结论 FⅫ基因p.Glu502Lys和p.Gly542Ser 2种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 家系分析 基因突变
下载PDF
2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翁妙珊 林芬 +3 位作者 章金灿 吴教仁 余雪梅 杨立业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对2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014年11月及2018年1月潮州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FⅪ缺陷症患者及家系进行分析。采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对2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014年11月及2018年1月潮州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FⅪ缺陷症患者及家系进行分析。采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对2个先证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分别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应用逆转录PCR (RT-PCR)检测先证者-1 FⅪmRNA的水平,分析突变对FⅪmRNA剪切造成的影响。结果先证者-1男性,7岁。PT为10.7 s,APTT为97.4 s(参考值9~12.8 s和24~40 s),FⅪ∶C为0.6%,FⅪ∶Ag<1%(参考值65%~150%和72.1%~122.3%);先证者-2女性,30岁。PT为11.7 s,APTT为71.3 s,FⅪ∶C为0.7%,FⅪ∶Ag<1%。2例先证者因子Ⅷ活性(FⅧ∶C)、因子Ⅸ活性(FⅨ∶C)和因子Ⅻ活性(FⅫ∶C)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1基因测序发现FⅪ基因内含子4的3′端剪切受位存在c.326-1G>A剪接突变及10号外显子c.1107C>A(p.Tyr351X)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1外婆、母亲及哥哥存在c.326-1G>A杂合剪接突变,奶奶及父亲存在c.1107C>A杂合无义突变。在先证者-1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FⅪmRNA。先证者-2 FⅪ基因测序发现8号外显子存在c.841C>T(p.Gln263X)纯合无义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2父亲、母亲、女儿及儿子存在c.841C>T杂合突变。结论 FⅪ基因c.326-1G>A剪接突变、p.Tyr351X和p.Gln263X是导致2个遗传性FⅪ缺陷症先证者FⅪ缺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缺乏 突变 表型 基因型 系谱
原文传递
两种无义突变p.Gln263X和p.Tyr351X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翁妙珊 林芬 +3 位作者 章金灿 吴教仁 邢少宜 杨立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先证者APTT为86.0 s,FⅪ:C为1.7%,基因测序发现其FⅪ基因为8号外显子c.841C>T(p.Gln263X)及10号外显子c.1107C>A(p.Tyr351X)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女儿为c.841C>T杂合突变,母亲及儿子为c.1107C>A杂合突变。结论 FⅪ基因p.Gln263X和p.Tyr351X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c.1107C>A(p.Tyr351X)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家系分析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联合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ICU的治疗方案
7
作者 陈烁 陈佳炜 +2 位作者 黄培良 丁有奕 程龙飞 《今日药学》 CAS 2022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使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联合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某院ICU患者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抗感染治疗的给药方案,为ICU合理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药... 目的使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联合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某院ICU患者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抗感染治疗的给药方案,为ICU合理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药敏试验报告,制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种革兰阴性菌治疗的6种给药方案,使用药代动学/药效学模型联合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进行模拟,计算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和累积反应分数,优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4种革兰阴性菌,在“0.5 g q12h”的给药方案中,当最低抑菌浓度(MIC)=2μg·mL^(-1)和MIC=4μg·mL^(-1)时,达标概率(PTA)分别为80.38%和12.93%,均小于90%;在“1 g q12h”的给药方案中,当MIC=4μg·mL^(-1)时,PTA为79.46%。除以上3种情况之外,其他各用药方案,在不同的MIC下模拟的PTA都大于90%。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 q12h”和“1 g q12h”两种给药方案的累计反应分数(CFR)分别是44.26%和86.96%,均小于90%,其余4种给药方案的CFR均大于90%;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0.5 g q12h”给药方案的CFR为55.41%,其余5种给药方案CFR均大于90%;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6种给药方案的CFR均大于90%。结论该院ICU重症感染患者在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可经验性使用“0.5 g q8h”给药方案;而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可经验性使用“0.5 g q12h”给药方案,目标性治疗则可根据具体MIC值进行给药方案调整,从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蒙特卡洛模拟 PK/PD参数 革兰阴性菌
原文传递
新的无义突变p.Lys327X和移码突变p.Leu424CysfsX8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被引量:1
8
作者 翁妙珊 林芬 +3 位作者 章金灿 吴教仁 邢少宜 杨立业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801-804,共4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FⅪ活性(...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和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采用Mutation Taster软件对突变氨基酸的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APTT延长为82.4 s,FⅪ∶C为0.8%,FⅪ∶Ag<1%,基因测序发现其FⅪ基因第10外显子c.1033A>T(p.Lys327X)及第12外显子c.1325delT (p.Leu424CysfsX8)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先证者二姐、儿子、女儿、大孙女、二孙女和孙子FⅪ基因存在c.1033A>T杂合突变,大姐及弟弟FⅪ基因存在c.1325delT杂合缺失突变;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该2种突变可能对蛋白质功能产生影响,能够引起相应疾病。结论FⅪ基因p.Lys327X无义突变和p.Leu424CysfsX8移码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c.1033A>T(p.Lys327X)突变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Ⅺ 家系分析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在临床不常见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陈茶 屈平华 +13 位作者 顾全 黄彬 张伟铮 穆小萍 张磊 陈默蕊 王露霞 鄂顺梅 叶金艳 唐小龙 蓝锴 罗强 戴小波 袁慧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2-619,共8页
目的探讨细菌16SrRNA基因的广谱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在临床分离的少见病原菌的鉴定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来自7家不同医院和机构,常规方法难以鉴定或具有特殊表型的少见菌48株,以及仪器法连续监测报警阳性、但... 目的探讨细菌16SrRNA基因的广谱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在临床分离的少见病原菌的鉴定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来自7家不同医院和机构,常规方法难以鉴定或具有特殊表型的少见菌48株,以及仪器法连续监测报警阳性、但二次传代无细菌生长的液体增菌培养瓶7个,采用细菌16S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基因MicroSeq500试剂盒、通用引物27f-1492r、27f-1525r进行广谱PCR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基因测序。运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结合“具有法定分类学地位的原核生物名称目录(http://W^Ufir.bacterio.cict.fr/)”提供的分类学信息,比较待鉴定细菌与近缘种模式菌株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参考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M18-A的解释标准,以确定待鉴定细菌的种属及分类学位置。结果采用广谱PCR测定,7份假阳性血培养瓶中,2份扩增到细菌的16SrRNA基因,经序列分析鉴定均为肺炎链球菌。48株不同来源、不同种属的少见菌,均扩增到16SrRNA基因目的片段并成功测序,参考CLSIMM18-A的解释标准,35株(72.9%)直接鉴定到“种”,11株(22.9%)鉴定到“属”,另2株鉴定为可能的新属新种。进一步结合细菌的生化反应特征及其他管家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则可鉴定到“种”的细菌可增加到42株(87.5%),其中包括链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玫瑰单胞菌、奴卡菌、弯曲菌、分枝杆菌等具有明确临床意义的少见菌,以及多株近十年内命名的新细菌,如小不动杆菌、富西亚分枝杆菌、黏液玫瑰单胞菌、Halomonasjohnsoniae等。此外,还发现了1个新亚型的胎儿弯曲菌。结论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能明确提供细菌的遗传学信息,且无种属选择性,对临床少见菌、苛养菌、以及固体培养基不生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核糖体 16S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细菌学技术
原文传递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程龙飞 章金灿 +3 位作者 黄泽伟 许秀妆 吴沐 陈秀鑫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6期2382-2385,共4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m A)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糖DN患者200例,按病程长短分为A组(<1年)、B组(1~5年)、C组(6~10年)、D(>10... 目的探讨及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Um A)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糖DN患者200例,按病程长短分为A组(<1年)、B组(1~5年)、C组(6~10年)、D(>10年)组,每组各50例,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E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Hb A1c及Um A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 A1c及Um A的诊断效能,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Hb A1c与Um 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b A1c及Um 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各观测组A、B、C、D与对照组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病程延长,Hb A1c及Um A水平呈上升趋势。Hb A1c联合Um A检测与单测Hb A1c及Um A相比较,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高,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及Um A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8、0.891,两者联合应用,AUC为0.93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 A1c及Um A整体呈正相关(r2=0.512,P<0.05)。结论 Hb A1c及Um A是早期诊断DN的重要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于DN的早期筛查诊断比单独使用各项指标进行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糖化血红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联合检测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奕权 王峰垲 +2 位作者 陈泽勉 陈燕妆 刘旸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P+A)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V+A)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V+A组和P+A组,两组均在基础干预基础上接受相应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P+A)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V+A)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V+A组和P+A组,两组均在基础干预基础上接受相应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胱抑素C(CysC)和尿酸(SUA)水平,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P+A组(92.06%比79.37%),P=0.04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SBP、DBP、血浆ET-1、vWF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仅V+A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与P+A组比较,治疗12周后V+A组DBP[(85.34±6.27)mmHg比(80.25±6.31)mmHg]、SBP[(130.33±10.18)mmHg比(125.61±10.25)mmHg]、血浆ET-1[(63.48±9.30)pg/ml比(54.32±9.21)pg/ml]、vWF[(125.78±13.37)%比(113.54±13.26)%]、血清CysC[(1.41±0.31)mg/L比(0.89±0.25)mg/L]水平降低更显著,血浆NO水平[(75.48±10.65)μmol/L比(82.94±10.56)μmol/L]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143。结论:缬沙坦和培哚普利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均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但前者更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培哚普利 缬沙坦
下载PDF
临床血液标本中18株弯曲菌的菌种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屈平华 侯水平 +7 位作者 李松 张磊 陈东科 穆小萍 陈默蕊 张继东 谭坪海 陈茶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18株弯曲菌的菌种类型与特征。方法按常规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和rop B基因测序技术对分离株进行种型鉴定,结合鉴定结果、生长属性和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特征。结果 18株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 目的了解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18株弯曲菌的菌种类型与特征。方法按常规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和rop B基因测序技术对分离株进行种型鉴定,结合鉴定结果、生长属性和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特征。结果 18株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逗点样弯曲或螺旋样弯曲的弧形菌。经16S rRNA基因和rop B基因测序分析,共有13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1株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2株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1株大肠弯曲菌和1株海鸥弯曲菌。临床资料显示,弯曲菌血流感染主要对象为新生儿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如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大多不伴随腹泻症状。体外存活实验显示,胎儿弯曲菌相对于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等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其在含血液的血培养瓶中可存活一年以上。结论胎儿弯曲菌龟亚种可能是我国弯曲菌血流感染的主要菌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菌 血流感染 病原学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的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钰钰 甘小丹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6-27,共2页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法(IB)检测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的性能。方法以检测抗ENA抗体中的抗U1RNP抗体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IB)和免疫双扩散法(ID)分别进行检测,以高特异的ID法检测结果为对照,统计IB法的符合率。结果用IB法检测抗U1...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法(IB)检测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的性能。方法以检测抗ENA抗体中的抗U1RNP抗体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IB)和免疫双扩散法(ID)分别进行检测,以高特异的ID法检测结果为对照,统计IB法的符合率。结果用IB法检测抗U1RNP抗体有7种不同的蛋白质排列组合,其中以73,32,17.5kDa三条蛋白带同时出现与ID法的符合率最高(84.1%),而32kDa的符合率最低(30.7%),这两组的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单独采用IB法检测抗ENA抗体尚欠可靠,须结合其它方法,取长补短,提高ENA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 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 免疫双扩散 抗U1RNP抗体
下载PDF
30株苍白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工厂 屈平华 +5 位作者 陈东科 蔡婷婷 陈默蕊 张磊 陈茶 吴尚为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8-951,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苍白杆菌分离株的种型特征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苍白杆菌共30株。用手工生化试验、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API 20NE鉴定试条进行生化鉴定,扩增16S rRNA基因并进行测序鉴定和序列分析。用Vitek 2Compact AST-G... 目的分析临床苍白杆菌分离株的种型特征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苍白杆菌共30株。用手工生化试验、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API 20NE鉴定试条进行生化鉴定,扩增16S rRNA基因并进行测序鉴定和序列分析。用Vitek 2Compact AST-GN13药敏鉴定卡进行微量稀释法的药敏实验。结果经生化鉴定和基因测序,17株为人苍白杆菌、10株为中间苍白杆菌、1株为嗜血苍白杆菌、1株疑为苍白杆菌属内未分类的新种、1株为解糖精假苍白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3.3%;对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93.3%和96.7%;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因菌种而异,人苍白杆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4.1%、88.2%和94.1%,而中间苍白杆菌为0%、10%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P<0.05)。结论临床苍白杆菌感染主要由人苍白杆菌和中间苍白杆菌引起,二者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率的差异可用于其种型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白杆菌 细菌鉴定 16S核糖体RNA基因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血红蛋白E及血红蛋白E复合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教仁 林炳忠 陈钊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E(HbE)及HbE复合 β地中海贫血 (β地贫 )的临床与实验诊断的关系。 方法 :应用红细胞参数检查、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血红蛋白结构分析及 β地贫基因检查确诊本文病例 ,并作家系调查与遗传指导。结果 :HbE杂合子的血...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E(HbE)及HbE复合 β地中海贫血 (β地贫 )的临床与实验诊断的关系。 方法 :应用红细胞参数检查、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血红蛋白结构分析及 β地贫基因检查确诊本文病例 ,并作家系调查与遗传指导。结果 :HbE杂合子的血液学检查结果及理化性质检查表明其具有 β+ 地贫效应 ;HbE复合 β地贫患者的父母一方为HbE杂合子 ,另一方为轻型 β地贫患者 ,HbE复合 β+ 地贫患者临床贫血等症状比HbE复合 β°地贫轻 ,部分已婚育。结论 :血红蛋白电泳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PCR扩增结合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可快速对其作基因分型 ,红细胞参数有助于对本病的筛选 ,遗传指导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地中海贫血 血液学分析 家系调查
下载PDF
督脉电针促进脊髓挫伤后神经干细胞的激活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湘伟 林敏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脊髓挫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2 组(n=5):单纯脊髓挫伤组和脊髓挫伤后督脉电针组。单纯脊髓挫伤组建模成功后不给予其任何干预,对电针组大鼠则给予督脉电针...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脊髓挫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2 组(n=5):单纯脊髓挫伤组和脊髓挫伤后督脉电针组。单纯脊髓挫伤组建模成功后不给予其任何干预,对电针组大鼠则给予督脉电针刺激,然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 2 组大鼠损伤区的 nestin 阳性细胞反应情况,用 Western blot 检测 2 组大鼠损伤头端 2 mm 脊髓 nestin 的表达情况,用BBB 评分评估 2 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脊髓挫伤后电针组大鼠损伤区 nestin 阳性细胞增加数目及损伤头端 nestin 的表达都多于单纯脊髓挫伤组及正常对照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 BBB 评分改善优于单纯脊髓挫伤组。结论督脉电针能够促进促进脊髓挫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及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电针 脊髓挫伤 神经干细胞
下载PDF
白细胞、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及高危人群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秀妆 章金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891-893,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及高危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病24h内入院的冠心病患者白细胞(WBC)、未成熟粒细胞(IG)、血小板(PLT)和网织血小板(IPF)4项参数指标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及高危人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发病24h内入院的冠心病患者白细胞(WBC)、未成熟粒细胞(IG)、血小板(PLT)和网织血小板(IPF)4项参数指标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冠心病组IPF与其他组比较,P<0.01。结论 WBC、IG、IPF是评价冠心病高危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WBC、IG、PLT、IPF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WBC、IG、PLT、IPF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冠心病药物治疗及病程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 血小板计数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下载PDF
应用血红蛋白(H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值对G6PD缺乏患者HbA1c水平准确性验证
18
作者 程龙飞 许嘉欣 +2 位作者 罗文虹 吴沐 林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探讨G6PD缺乏患者HbA1c水平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到2020年6月期间114例G6PD缺乏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病情分为GLU,Hb正常组(n75)和GLU正常,Hb减少组(n39)。同期选取116例排除G6PD缺乏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分为GLU,Hb正常组(n76)和... 探讨G6PD缺乏患者HbA1c水平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到2020年6月期间114例G6PD缺乏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病情分为GLU,Hb正常组(n75)和GLU正常,Hb减少组(n39)。同期选取116例排除G6PD缺乏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分为GLU,Hb正常组(n76)和GLU正常,Hb减少组(n39)。所有样本进行血红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计算两者的比值和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G6PD缺乏患者Hb/HbA1c比值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6PD缺乏患者HbA1c水平明显低于G6PD正常人群,HbA1c常规参考范围不适用于G6PD缺乏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6PD缺乏 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强生V350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招云 陈立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53-154,共2页
VITROS350干式化学分析仪是美国强生公司推出的用于体外诊断的医用分析仪(简称强生V350),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该分析仪通过测定干片(MicroSlide多涂层簿膜)颜色变化来确定化和物浓度。但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VITROS350干式化学分析仪是美国强生公司推出的用于体外诊断的医用分析仪(简称强生V350),具有操作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该分析仪通过测定干片(MicroSlide多涂层簿膜)颜色变化来确定化和物浓度。但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干燥度)要求高,对维护保养要求严格,并且由于每测定1个项目就需要1个干片(试剂载体),因此干片的传输与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强生公司 化学分析仪 故障分析 体外诊断 高灵敏度 高特异性 颜色变化 维护保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在室内质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金灿 朱钰钰 +4 位作者 陈钊 许秀妆 翁妙珊 陈伟立 蔡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2期1766-177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学变异导出的允许不精密度(CVA)和允许总误差(TEa)质量规范,在评价常规化学和血液学室内质控中的意义,更好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方法累计2年来常规生化和血液在控数据的室内质控变异系数(CV),应用CVA和TEa评...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学变异导出的允许不精密度(CVA)和允许总误差(TEa)质量规范,在评价常规化学和血液学室内质控中的意义,更好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方法累计2年来常规生化和血液在控数据的室内质控变异系数(CV),应用CVA和TEa评价AMY、ALT、AST等26项常规生化项目和WBC、RBC、Hb等11项血液项目的不精密度水平,利用微软Excel的函数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室内质量控制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监测,与CVA和TEa水平进行比较,计算出在控数据室内质控CV小于基于生物学变异确定的质量规范的百分比。其中,ALT、DBIL、GGT、UREA、UA、TG、CK、K、Fe、WBC、RBC检测项目低、高浓度的CV达到CVA、TEa的最佳评价限;AMY、AST、TP、Alb、AKP、Glu、IP、TC、HDL—C、LDH、CHE、HCY、Hb、MCV、MCH、MCHC、PLT、Fib、Am检、坝0项目低、高浓度的CV达到CVA的适当限和TEa的最佳限;HCT、PT检测项目高浓度的CV达到CVA的最低限,低浓度的CV达到CVA的适当限,低、高浓度的CV达到TEa的期望限;Cr、Ca、Na、C1、Mg检测项目低、高浓度的CV均明显低于CVA的最低限,而基本达到TEa的期望限。结论基于生物学变异导出的CVA和TEa质量规范,可以作为不同层次实验室室内质控的评判标准;对于CV达到CVA最低限而TEa是期望限的检测项目必须进行干预,最大限度控制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变异 允许不精密度 允许总误差 质量规范 室内质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