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
1
作者 郭希伟 王小芹 +2 位作者 尹华山 王国栋 裴元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2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腹痛、进食改善情况,分析肠系膜上动脉自我塑形及支架有无狭窄、通畅状况... 目的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2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腹痛、进食改善情况,分析肠系膜上动脉自我塑形及支架有无狭窄、通畅状况。结果 19例SISMAD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诊断,1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1例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1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腹痛缓解,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行支架置入治疗后腹痛缓解,1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腹痛缓解,1例患者术中无法分辨真假腔行单纯导丝疏通后腹痛缓解,1例患者出现空肠穿孔行修补治疗,1例患者出现小肠坏死行部分肠切除治疗,术后均腹痛缓解。2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1例患者出院后失访,随访20例患者腹痛症状均缓解,进食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SISMA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转归多变,单一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措施无法覆盖所有患者,需以CTA检查及抗凝治疗为主,并结合其他诊疗措施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够对SISMAD提供更加优化的诊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自发性孤立性夹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病案首页疾病编码质量提升对DRGs绩效综合评价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慈晓华 王建伟 孙增礼 《现代医院管理》 202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病案首页疾病编码质量提升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绩效综合评价的影响。方法整理分析医院病案首页疾病诊断编码缺陷明细和DRGs具体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2019—2020年缺陷例数进行比较,采用TOPSIS法对医院同期D... 目的探讨病案首页疾病编码质量提升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绩效综合评价的影响。方法整理分析医院病案首页疾病诊断编码缺陷明细和DRGs具体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2019—2020年缺陷例数进行比较,采用TOPSIS法对医院同期DRGs绩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排序。结果该院2020年出院病案缺陷例数(20例,0.033%)较2019年(406例,0.603%)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TOPSIS法评价结果来看,医院同期值从0.488上升至0.512,医院DRGs综合绩效不断提升,与该院病案首页质量提升趋势一致。结论通过有效提升病案首页疾病诊断编码质量,为DRGs绩效综合评价和医疗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案首页 疾病诊断编码 PDSA循环 TOPSIS法 DRGs绩效评价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曹双双 张晓燕 +3 位作者 王建伟 赵磊 陈红兵 汪明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9月连续住院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9月连续住院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死亡)分为END组和无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和吸烟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史);发病后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到溶栓时间、入院时血压、入院24 h内血压最大差值、入院时随机血糖、发病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HDL-C、LDL-C、尿酸水平)、梗死部位(前循环和后循环)、TOAST分型、溶栓前和溶栓24 h时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等指标。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END组和无END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86例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组30例(16.1%),无END组156例(83.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END组比较,END组空腹血糖(OR 1.199,95%CI 1.051~1.367,P=0.007)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OR 1.401,95%CI 1.055~1.819,P=0.020),前循环梗死(OR 3.121,95%CI 1.266~7.296,P=0.013)和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更高(OR 4.365,95%CI 1.768~10.773,P=0.001),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R 1.129,95%CI 1.061~1.202,P<0.001)、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比例更高(OR 7.600,95%CI 1.910~30.244,P=0.004);高血压病史比例更低(OR 0.417,95%CI 0.188~0.926,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高NIHSS评分(OR 1.079,95%CI 1.004~1.164,P=0.04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OR 0.392,95%CI 0.160~0.962,P=0.041)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NIHSS评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高血压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评价研究
4
作者 王建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为提升区域内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潍坊市2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数据,采用熵...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为提升区域内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临床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潍坊市2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数据,采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建立了涵盖临床路径规范管理、质量安全和资源消耗3个维度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潍坊市25家医疗机构的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本研究客观定量分析了影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引导医疗机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熵权TOPSIS法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