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2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徐传岗 满中亚 +2 位作者 吕庆海 邵明庆 周新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999—2003年间,运用皮肤扩张术治疗的面颈部瘢痕病例共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临床效果。结果:除2例注液量较大(总量400 mL)者胀痛感较明显外,均扩张顺利。随访0.5~2年,皮...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999—2003年间,运用皮肤扩张术治疗的面颈部瘢痕病例共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临床效果。结果:除2例注液量较大(总量400 mL)者胀痛感较明显外,均扩张顺利。随访0.5~2年,皮瓣存活均良好,弹性好,柔软,形态佳。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瘢痕增生。结论: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中小面积瘢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术 修复 瘢痕
下载PDF
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传岗 陈艳 赵静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5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面部软组织创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技术,根据具体伤情设计不同修复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无创原则,进行清创、创面修复、皮瓣修复等治疗.结果 49例患者... 目的 探讨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面部软组织创伤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技术,根据具体伤情设计不同修复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无创原则,进行清创、创面修复、皮瓣修复等治疗.结果 49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4例伴有轻微瘢痕,3例患者Ⅰ期愈合后出现局部皮下可吸收线头外露,予以消毒后拆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2个月,无感染、无坏死、无明显瘢痕等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面部功能及形态均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修复,患者均较满意.结论 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损伤,能明显减少伤口瘢痕及术后畸形的发生,多数患者可避免行Ⅱ期整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面部 急诊 修复 整形外科
原文传递
皮下埋没横向褥式缝合对减轻张力性切口瘢痕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孟繁君 王莉 +2 位作者 王强 张祥照 昝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讨皮下埋没横向褥式缝合技术对减轻张力性切口术后瘢痕的效果。方法选取体表色素痣或局部瘢痕患者12例,门诊手术切除病灶,然后于皮下浅筋膜层向切缘两侧游离1~1.5 cm,术中对切口进行减张缝合。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将切口分为改良缝... 目的探讨皮下埋没横向褥式缝合技术对减轻张力性切口术后瘢痕的效果。方法选取体表色素痣或局部瘢痕患者12例,门诊手术切除病灶,然后于皮下浅筋膜层向切缘两侧游离1~1.5 cm,术中对切口进行减张缝合。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将切口分为改良缝合组和传统对照组。改良缝合组应用皮下埋没横向褥式缝合减张闭合切口创面,传统对照组应用皮下埋没垂直褥式缝合减张闭合切口创面,之后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表层。观察拆线时切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测量切口瘢痕宽度,并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了手术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术后6个月时对10例患者完成了瘢痕测量和评估。瘢痕宽度比较,改良缝合组(0.66±0.22)mm,小于传统对照组(0.98±0.24)mm,差异显著(P<0.05)。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改良缝合组(1.70±0.55)分,瘢痕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对照组(3.07±0.97)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皮下埋没横向褥式缝合较传统减张缝合方法能更充分地减小手术切口张力,减轻张力性切口术后的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技术 瘢痕 切口张力 温哥华瘢痕量表
下载PDF
一种新的皮下矩形减张缝合法应用于瘢痕整形3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孟繁君 程慎令 +2 位作者 邵腾 贺召丽 霍然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4期64-65,共2页
目的将一种新的皮下矩形减张缝合方法应用于瘢痕整形缝合,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整形患者共35例,行直线或"W"形切口切除瘢痕,然后沿同一层次向切缘两侧游离0.5-1.0 cm。... 目的将一种新的皮下矩形减张缝合方法应用于瘢痕整形缝合,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整形患者共35例,行直线或"W"形切口切除瘢痕,然后沿同一层次向切缘两侧游离0.5-1.0 cm。切口使用新的皮下矩形减张缝合法缝合:在距切缘0.1 cm处筋膜面进针,向外上勾住部分真皮组织后向外下弯转,于离切缘约0.5 cm处筋膜面出针,于出针点旁0.5 cm处再反向进针,向内上勾住部分真皮后向内下转弯,于离皮缘约0.1 cm处出针,出针点应位于第一进针点旁0.5 cm,以同样方法操作对侧皮缘,拉紧缝线,缝线打3结。平均每1.0 cm切口使用该方法缝合一处。缝合皮下组织后,6-0尼龙线缝合皮肤。结果 35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切口对合好。术后半年-1年内随访,除1例颈部患者瘢痕较明显外,其余34例瘢痕均不明显,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满意。结论皮下矩形减张缝合在瘢痕整形中可起到较持久的切口减张作用,从而明显减少瘢痕再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皮肤张力 减张 缝合
原文传递
烧伤62年后双侧胫前多发性皮下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莉 陈璐 王震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皮下多发性骨化性肌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多发性皮下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烧伤后皮下骨化性肌炎的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于2016年10月13日因胫前肿物表面皮肤破溃在滕州市中心... 目的探讨烧伤后皮下多发性骨化性肌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多发性皮下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烧伤后皮下骨化性肌炎的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于2016年10月13日因胫前肿物表面皮肤破溃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就诊。患者于1955年7月3日不慎被火焰烧伤全身多处,创面主要分布于双下肢、双上肢及躯干部,总烧伤面积约40%总体表面积,浅Ⅱ°~深Ⅱ°,双侧胫前创面愈合后残留瘢痕增生。患者成年后发现双侧胫前肿物并溃疡,病理检查可见多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骨化,镜下见病理组织呈典型带状分布,外围带为成熟组织;中间带为富有细胞的类骨组织,形成不规则互相吻合的小梁。结论骨化性肌炎常发生于外伤后,发生于烧伤后者较为特殊,应引起临床重视;病理学检查是该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肌炎 骨化性 病理学 临床 诊断
原文传递
普萘洛尔治疗并发溃疡婴幼儿血管瘤11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满中亚 孟繁君 +4 位作者 邵明庆 李明 邵腾 王震 王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5期53-55,68,共4页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并发溃疡血管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并发溃疡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口服普萘洛尔,起始剂量每天1.0mg/kg,12小时给药一次;每天递增0.5mg,至第3天以后维持每天2.0mg/kg,连续服用3~5个月。溃疡创面从治疗...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并发溃疡血管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并发溃疡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口服普萘洛尔,起始剂量每天1.0mg/kg,12小时给药一次;每天递增0.5mg,至第3天以后维持每天2.0mg/kg,连续服用3~5个月。溃疡创面从治疗开始每日换药一次。每周复诊,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溃疡创面情况以及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结果 11例患儿随访7~10月,8例瘤体缩小75%~100%,3例缩小50%~75%。血管瘤溃疡创面均在2~3周内愈合。发现心率减慢、腹泻、溢奶、睡眠改变等不良反应,均未需做特殊处理,2周内好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并发溃疡血管瘤,能使溃疡创面在短期内愈合,并能使血管瘤体明显缩小,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皮肤溃疡 普萘洛尔 婴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