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行走模式的智能化电刺激治疗门诊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旭光 孙伟 +2 位作者 周璐 贺美燕 魏妮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51-25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走模式的智能化电刺激治疗对门诊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0例门诊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慰刺激组(简称安慰组)和刺激组,最终完成评估52例,其中对照组20例... 目的:探讨基于行走模式的智能化电刺激治疗对门诊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0例门诊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慰刺激组(简称安慰组)和刺激组,最终完成评估52例,其中对照组20例、安慰组15例和刺激组1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门诊康复治疗及居家康复指导。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治疗。刺激组接受基于行走模式的智能化电刺激治疗,刺激电极分别置于偏瘫侧下肢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运动点部位,刺激频率为30 Hz,波长为200μs,强度为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最小电流;1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治疗8周。安慰组的电极放置原则与真刺激相同,但治疗时的电流强度仅能引起微弱的感觉刺激,不导致肌肉收缩。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步行功能,比较3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2、4和8周行为学评定的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3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后,刺激组FMA、PASS、BB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GT所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治疗第2、4和8周刺激组较对照组及安慰组FMA、BBS、PASS评分及评分变化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GT所需时间也明显缩短,变化率明显提高(P<0.05);表明刺激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与对照组和安慰组比较,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在门诊接受基于行走模式的智能化行走电刺激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提升,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化行走 功能性电刺激 门诊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