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化复方药茶饮料提取工艺参数 被引量:10
1
作者 肖作为 陈光宇 +5 位作者 葛云鹏 谭琥 陈子硕 罗堃 彭思源 何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56-59,共4页
目的优选复方药茶饮料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药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并作为评价工艺的指标,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选复方药茶饮料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单因素考察提取次数。结果药茶粉碎成20目,92℃热浸法提... 目的优选复方药茶饮料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药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并作为评价工艺的指标,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选复方药茶饮料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单因素考察提取次数。结果药茶粉碎成20目,92℃热浸法提取2次,第1次加水量为药茶量的16倍,提取时间25 min;第2次加水量为药茶量的12倍,提取时间25 min。结论按此工艺制备复方药茶饮料可最大限度的保存茶香,提取工艺科学、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药茶饮料 响应面设计试验法 福林酚法 茶多酚 热浸法
下载PDF
湿疹纳米乳膏和湿疹乳膏体外透皮特性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光宇 刘平安 +1 位作者 谢梦洲 何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65-1769,共5页
目的:探索湿疹纳米乳膏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湿疹乳膏比较,从而评价湿疹纳米乳膏的皮肤靶向特征。方法:以两种制剂中丹皮酚、盐酸小檗碱、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实验,高效液相法测... 目的:探索湿疹纳米乳膏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湿疹乳膏比较,从而评价湿疹纳米乳膏的皮肤靶向特征。方法:以两种制剂中丹皮酚、盐酸小檗碱、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实验,高效液相法测定不同时间透皮接收液中及皮肤内各成分的含量。比较两种制剂透皮速度、透皮量及各成分皮肤内储量的差异。结果:湿疹纳米乳膏与湿疹乳膏透皮动力学模型相同,湿疹纳米乳膏较湿疹乳膏透皮速率慢1.4倍以上;湿疹纳米乳膏透皮量仅为湿疹乳膏的70%左右;湿疹纳米乳膏皮肤潴留量是湿疹乳膏的2.5倍以上,湿疹纳米乳膏皮内潴留量占透皮总量的百分比是湿疹乳膏的2.0倍以上。结论:湿疹纳米乳膏透皮速度、透皮量皆小于湿疹乳膏,而皮肤储存百分率高于湿疹乳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纳米乳膏 湿疹乳膏 丹皮酚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盐酸小檗碱 FRANZ扩散池 累积透皮
原文传递
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包封率的测定 被引量:3
3
作者 颜学军 陈光宇 +3 位作者 钟鸣 谢名君 康店如 何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35-37,62,共4页
目的建立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包封率测定方法,用于评价湿疹纳米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湿疹纳米乳中包封的丹皮酚与未包封的丹皮酚。HPLC法测定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结果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包封率测定方法,用于评价湿疹纳米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湿疹纳米乳中包封的丹皮酚与未包封的丹皮酚。HPLC法测定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含量,并计算其包封率。结果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含量在0.4160~41.6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9,加样回收率平均值为98.43%,RSD为2.90%;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包封率值为(92.43±0.44)%,RSD为0.43%(n=6),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纳米乳上样回收率为(90.5±0.17)%,RSD为1.84%。结论葡聚糖凝胶G-50可以将湿疹纳米乳和游离的丹皮酚较好地分开,湿疹纳米乳中丹皮酚的包封率测定方法可作为工艺研究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纳米乳 包封率 上样回收率 丹皮酚 葡聚糖凝胶G-50 徐长卿
下载PDF
相转变过程对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透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光宇 刘平安 +2 位作者 谢梦洲 杨崧 何群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578-1583,共6页
目的探索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相转变过程对其透皮特性的影响,为涂膜剂相转变产生的促渗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辣椒碱、左旋肉碱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透皮... 目的探索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相转变过程对其透皮特性的影响,为涂膜剂相转变产生的促渗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辣椒碱、左旋肉碱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测定指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及离体兔皮进行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透皮接收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绘制透皮曲线,分析透皮规律与特性。结果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相变前和相变后透皮动力学曲线皆为连续型函数,而相转变过程为非连续型函数,含透皮促进剂样品A与不含透皮促进剂样品B的透皮速度和透皮量参数95%置信区间重叠,差别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透皮速度和透皮量相同;而样品A和样品B与样品C(不含成膜材料)的透皮速度和透皮量参数95%置信区间未重叠,差别皆有统计学意义,以辣椒碱为指标,样品A和样品B的透皮速度分别是样品C的1. 459、1. 450倍;样品A和样品B的透皮量分别是样品C的2. 53、1. 907倍;以左旋肉碱为指标,样品A和样品B的透皮速度分别是样品C的1. 153、1. 169倍;样品A和样品B的透皮量分别是样品C的1. 722、1. 692倍。结论相转变过程可使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的透皮速度和透皮量徒增,徒增时间与涂膜剂成膜时间吻合,相转变过程产生的促渗作用远远大于加入透皮吸收穿透促进剂的促渗作用(P <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左旋肉碱涂膜剂 丙烯酸树脂II 辣椒碱 左旋肉碱 累积透皮百分率 FRANZ扩散池 成膜时间 相转变过程
原文传递
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与普通凝胶兔眼内药动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光宇 何群 +3 位作者 颜学军 王适 吕毅 张湘晖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索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相变过程对兔眼内房水中药物药动学特性的影响,并与普通凝胶比较,评价该即型凝胶的剂型特征。方法以新西兰家兔为试验对象,采用眼部给予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存在相变过程)和普通凝胶后,按时间点取房水,测定... 目的探索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相变过程对兔眼内房水中药物药动学特性的影响,并与普通凝胶比较,评价该即型凝胶的剂型特征。方法以新西兰家兔为试验对象,采用眼部给予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存在相变过程)和普通凝胶后,按时间点取房水,测定更昔洛韦含量,建立药物在房水中的药动学方程,计算体内药动学参数,比较两者的差别。结果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房水中更昔洛韦药动学方程为C=18.94×e^(-0.015 4t)-18.94×e^(-0.07985t),普通凝胶房水中更昔洛韦药动学方程为C=15.42×e^(-0.015 3 t)-15.42×e^(-0.048 8 t),说明两者在兔眼内的药动学机制相同。从各药动学参数比较分析,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由于相变过程使达峰时间仅为25.51min,达峰浓度高达10.31μg·mL^(-1),吸收半衰期缩短为8.679min,AUC提高到992.4μg·mL^(-1)·min,而普通凝胶达峰时间为34.63 min,达峰浓度仅为6.232μg·mL^(-1),吸收半衰期为14.20 min,AUC仅为691.4μg·mL^(-1)·min。结论即型凝胶相转变过程能将相变潜能(△H)转变成药物角膜渗透的动能,可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目安眼用即型凝胶 更昔洛韦 泊洛萨姆188 泊洛萨姆407 房水
原文传递
双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与双烟酸姜黄素酯体内转运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光宇 何群 +3 位作者 廖扬振 庹勤慧 夏伯候 廖端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提高双烟酸姜黄素酯的生物利用度,考察双烟酸姜黄素酯是否代谢为姜黄素。方法以新西兰家兔为试验对象,采用口服给予双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与双烟酸姜黄素酯原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测定血中双烟酸姜黄素酯、姜黄素等成分含量... 目的提高双烟酸姜黄素酯的生物利用度,考察双烟酸姜黄素酯是否代谢为姜黄素。方法以新西兰家兔为试验对象,采用口服给予双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与双烟酸姜黄素酯原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测定血中双烟酸姜黄素酯、姜黄素等成分含量,计算体内药物转运动力学参数AUC,比较两者的差别。结果采用统计矩法中的零阶矩法计算AUC,原料药的AUC平均值为(354.835±8.660)μg·L^(-1)·h,而纳米粒的AUC平均值为(883.335±16.37)μg·L^(-1)·h。纳米粒的AUC是原料药AUC的2.486倍。可知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血中未检测到姜黄素。结论双烟酸姜黄素酯制成纳米粒可显著提高双烟酸姜黄素酯的生物利用度;双烟酸姜黄素酯在体内没有代谢为姜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 双烟酸姜黄素酯 姜黄素 生物利用度 纳米粒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烟酸姜黄素酯及其纳米粒的含量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静一 胡曼 +3 位作者 汪鹏 廖端芳 林丽美 何群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7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烟酸姜黄素酯原料及其纳米粒中烟酸姜黄素酯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制剂工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65∶35)、流速:1.0 ml·min^(-1);检...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烟酸姜黄素酯原料及其纳米粒中烟酸姜黄素酯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制剂工艺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65∶3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烟酸姜黄素酯在5.200~104.0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及原料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100.9%,RSD分别为1.260%,0.995 0%(n=6)。结论:该分析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及原料中烟酸姜黄素酯的含量测定及制备工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姜黄素酯 纳米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工业色谱法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8
作者 陈光宇 葛发欢 +1 位作者 何群 谢梦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8-703,共6页
目的探索工业色谱法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以绿原酸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以山银花水提液过大孔树脂后的20%乙醇洗脱液为原料液,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设计试验,对采用工业色谱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工艺中的原料液浓缩程度、... 目的探索工业色谱法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以绿原酸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以山银花水提液过大孔树脂后的20%乙醇洗脱液为原料液,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设计试验,对采用工业色谱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工艺中的原料液浓缩程度、固定相类型、流动相乙醇浓度、乙醇流速、进样量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工业色谱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工艺条件。结果工业色谱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条件:以60℃,-0.1 MPa为浓缩条件,将原料液浓缩至原体积的0.166 7(1/6),工业色谱UV检测波长为230 nm,以PIPO-02色谱填料为固定相,以18.54%乙醇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4.57 m L·min^(-1),进样量为13.15 mg。该工艺绿原酸的平均转移率为95.49%,RSD=1.91%,绿原酸产品纯度为97.45%,RSD=3.30%。结论经过工艺优化与验证,创立了一条工业色谱纯化山银花中绿原酸工艺路线,该工艺制备的绿原酸产品纯度>97%,绿原酸转移率高,工艺简单、无毒,溶剂易于回收,适合于山银花中绿原酸纯化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绿原酸 工业色谱纯化 PIPO-02 CT-25 CT-36
原文传递
闪式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山银花中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光宇 葛发欢 +1 位作者 何群 谢梦洲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6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索闪式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以绿原酸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闪式提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绿原酸转移率及产品纯度为评价指标,以山银花药材水提液... 目的:探索闪式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以绿原酸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闪式提取山银花中绿原酸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绿原酸转移率及产品纯度为评价指标,以山银花药材水提液为上样液,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绿原酸工艺中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闪式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山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3,提取时间为4.7 min,转数为6 000 r·min^(-1),大孔树脂类型为ADS-7,生药量与大孔树脂重量之比为1∶5,上样液流速为1 BV·h^(-1),先用1 BV的水以1 BV·h^(-1)的流速洗脱,再用6 BV的20%乙醇以2 BV·h^(-1)的流速洗脱,收集20%乙醇洗脱液。该工艺绿原酸的平均转移率为90.12%(RSD=1.33%),绿原酸产品纯度为50.30%(RSD=2.19%)。结论:创立了一条闪式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山银花中绿原酸工艺路线,该工艺绿原酸转移率高,时间相对较短,溶剂无毒易于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 绿原酸 闪式提取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 ADS-7型大孔树脂
下载PDF
γ-射线辐照灭菌对四妙君逸软膏中有效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群 陈光宇 +3 位作者 王适 彭思源 何永恒 罗堃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3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索γ-射线辐照灭菌对四妙君逸软膏有效成分的降解作用和灭菌前后指纹图谱的变化,为四妙君逸软膏能否采用γ-射线辐照灭菌提供依据。方法:HPLC测定四妙君逸软膏中延胡索乙素和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建立四妙君逸软膏HPLC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探索γ-射线辐照灭菌对四妙君逸软膏有效成分的降解作用和灭菌前后指纹图谱的变化,为四妙君逸软膏能否采用γ-射线辐照灭菌提供依据。方法:HPLC测定四妙君逸软膏中延胡索乙素和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建立四妙君逸软膏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同一批和不同批次四妙君逸软膏γ-射线辐照灭菌前后延胡索乙素和三七中三种皂苷总量的变化,以及指纹图谱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改变。结果:γ-射线辐照灭菌前后延胡索乙素含量基本上无变化(P>0.05);三七中三种皂苷总量无改变(P>0.05);比较γ-射线辐照灭菌与未灭菌软膏在280 nm处的HPLC指纹图谱,相对保留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峰面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征峰减少了1个,即C8号峰在辐射灭菌图谱中消失,C6、C9、C14号峰相对峰面积明显减小,C12号峰相对峰面积增大。结论:γ-射线辐照灭菌对四妙君逸软膏中延胡索乙素含量和三七中三种皂苷总量无影响;四妙君逸软膏可采用γ-射线辐照灭菌法灭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君逸软膏 γ-射线辐照灭菌 延胡索乙素 三七总皂苷 HPLC指纹图谱
下载PDF
HPD-100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肖作为 陈光宇 +4 位作者 彭思源 何群 周一苗 王适 谢梦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54-2757,共4页
目的:优选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含量,并以此为评价指标,以延胡索醇提浓缩液上样流速、吸附柱径高比、药液浓度3个影响树脂的载样... 目的:优选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含量,并以此为评价指标,以延胡索醇提浓缩液上样流速、吸附柱径高比、药液浓度3个影响树脂的载样量的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对延胡索总生物碱解吸性能进行考察,从而确定延胡索总生物碱解吸剂的类型和用法及洗脱流速。结果: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有较大吸附量、易吸附、易解吸附,延胡索提取液浓度为0.25g/mL,流速为2BV/h,吸附柱径高比为1∶15,洗脱液体积定为先用60%乙醇5BV再用80%乙醇1BV,洗脱流速为3BV/h,为最优分离纯化工艺条件。结论:该延胡索总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无环境污染、绿色环保、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总生物碱 HPD-100大孔吸附树脂 解吸剂 酸性染料比色法 正交设计试验
原文传递
秦皮甲素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群 姜宇 +3 位作者 陈本超 陈光宇 郭锦明 谢名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秦皮甲素经大鼠灌胃(ig)和腹腔注射(ip)给药(100 mg/kg)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样,采用HPLC测定秦皮甲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秦皮甲素灌胃给...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秦皮甲素经大鼠灌胃(ig)和腹腔注射(ip)给药(100 mg/kg)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样,采用HPLC测定秦皮甲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秦皮甲素灌胃给药和腹腔注射给药两种途径的药动学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关键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_(0→∞)=(3.76±0.44)mg·h/L,(149.64±20.71)mg·h/L;Ke=(0.83±0.22)/h,(1.38±0.13)/h;C_(max)=(2.63±0.60)mg/L,(164.37±16.94)mg/L;T_(max)=(0.17±0.00)h,(0.17±0.00)h;T_(1/2(ke))=(0.88±0.21)h,(0.51±0.05)h;MRT=(1.69±0.31)h,(0.99±0.06)h。结论秦皮甲素两种给药途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有显著性差异,腹腔注射给药代谢速度较高,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血尿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皮甲素 药物动力学 给药途径 HPLC
下载PDF
双烟酸姜黄素酯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静一 何群 +3 位作者 郭瑜 庹勤慧 廖端芳 严建业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2期197-200,214,共5页
目的:测定双烟酸姜黄素酯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为研究新剂型提供基础。方法:将双烟酸姜黄素酯分别溶解于pH1.2~7.8的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饱和法测定双烟酸姜黄素酯的平衡溶解度,以摇瓶法测定正辛醇-水及缓冲盐溶... 目的:测定双烟酸姜黄素酯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为研究新剂型提供基础。方法:将双烟酸姜黄素酯分别溶解于pH1.2~7.8的缓冲溶液介质中,利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饱和法测定双烟酸姜黄素酯的平衡溶解度,以摇瓶法测定正辛醇-水及缓冲盐溶液中双烟酸姜黄素酯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双烟酸姜黄素酯在pH6.8时的溶解度最大,双烟酸姜黄素酯的油水分配系数在pH1.2,pH5.8,pH6.5,pH7.8中lgP_(ap)值落在有利于体内药物的吸收范围(lgP_(ap)值为1.69~1.98)。但在其pH2.0,5.0,6.8时lgP_(ap)值大于2,亲脂性较强。结论:双烟酸姜黄素酯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与缓冲溶液介质的pH有关。在溶解度相对较大的pH下脂溶性较强,难以被人体吸收,需要进一步做剂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烟酸姜黄素酯 平衡溶解度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新目安眼用凝胶剂等四种眼用制剂离体角膜渗透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湘晖 陈光宇 +3 位作者 赵碧清 吕毅 郭畅 何群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目的:探索更昔洛韦替代阿昔洛韦组成的新目安眼用凝胶剂离体角膜渗透性能是否优于原目安眼用凝胶剂及市售制剂。方法:HPLC法测定更昔洛韦及阿昔洛韦含量并以此为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离体角膜渗透性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 目的:探索更昔洛韦替代阿昔洛韦组成的新目安眼用凝胶剂离体角膜渗透性能是否优于原目安眼用凝胶剂及市售制剂。方法:HPLC法测定更昔洛韦及阿昔洛韦含量并以此为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离体角膜渗透性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及统计学处理提取角膜渗透特性参数,比较新目安眼用凝胶剂与目安眼用凝胶剂渗透速度及渗透总量的差异。结果:新目安眼用凝胶剂角膜渗透特性优于目安眼用凝胶剂(角膜渗透速度是后者的3.452倍,角膜渗透数量是后者的1.832倍),亦优于市售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剂(角膜渗透速度是后者的2.029倍),市售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剂角膜渗透特性优于市售3%阿昔洛韦眼膏(角膜渗透数量是后者的2.028倍)。结论:新目安眼用凝胶剂离体角膜渗透性能符合眼用制剂需求,更昔洛韦替代阿昔洛韦组成的新目安眼用凝胶剂离体角膜渗透性能优于目安眼用凝胶剂,给药次数及间隔时间基本科学、合理、可行,并为下一步药效、毒理、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目安眼用凝胶剂 目安眼用凝胶剂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离体角膜渗透 FRANZ扩散池
下载PDF
薄膜分散-超声法工艺参数对烟酸姜黄素酯纳米粒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群 陈光宇 +2 位作者 庹勤慧 张彩平 廖端芳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索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工艺参数对其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以期获得制备粒径小、包封率高的工艺参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烟酸姜黄素酯的含量,以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及包封率为评价指标,... 目的:探索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工艺参数对其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以期获得制备粒径小、包封率高的工艺参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烟酸姜黄素酯的含量,以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及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法、95%可信区间重叠法统计分析,优选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的工艺参数。结果: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浴温度40℃,茄型瓶旋转速度80 r·min-1。制得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07.8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583,包封率为68.91%。结论:茄型瓶旋转速度对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影响较大,而水浴温度对其包封率影响较大,两者兼顾考虑,在优选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平均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的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姜黄素酯固体脂质纳米粒 薄膜分散-超声法 粒径 包封率
下载PDF
湿疹乳膏中保湿剂(甘油)用量筛选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园园 赵碧清 +3 位作者 刘引妃 杨鹏 陈光宇 何群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532-1535,共4页
目的 为解决湿疹乳膏暴露过程中失水开裂的问题,对该制剂中保湿剂(甘油)的最佳用量进行筛选。方法 配制8份不同用量的甘油样品,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失水百分率,建立每个温度下每组样品失水百分率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求算失水... 目的 为解决湿疹乳膏暴露过程中失水开裂的问题,对该制剂中保湿剂(甘油)的最佳用量进行筛选。方法 配制8份不同用量的甘油样品,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失水百分率,建立每个温度下每组样品失水百分率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求算失水速度常数,采用等级一致性检验法,比较不同温度下8份湿疹乳膏样品失水速度差别,得出保湿剂(甘油)的最优用量。结果 实验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数学表达式皆为幂函数模型,方程的斜率即为失水速度常数。等级有一致性的倾向,即各温度下各样品的失水速度常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疹乳膏中保湿剂(甘油)用量为13.6%时等级和Ri最大,保湿效果最佳。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在25-65℃内,失水速度最慢的湿疹乳膏甘油用量为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乳膏 失水百分率 失水速度常数 保湿剂 甘油 幂函数模型 等级一致性检验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