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近58a演变特征 被引量:313
1
作者 黄晚华 杨晓光 +4 位作者 李茂松 张晓煜 王明田 代姝玮 马洁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59,共10页
近年来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订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降水资料,选择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近年来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订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降水资料,选择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计算了南方地区最近58a(1951-2008年)各月干旱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年及各季季节性干旱的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程度在时间尺度上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干旱的季节性特征为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趋势,而夏旱和冬旱有减轻的趋势。季节性干旱空间演变特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等各区域季节性干旱变化与整个南方总体干旱变化表现基本一致。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南方干旱整体上呈现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重的趋势。研究和验证表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能很好地体现季节性干旱的年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特征描述 研究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干旱站次比 干旱强度
下载PDF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18
2
作者 黄晚华 杨晓光 +9 位作者 曲辉辉 冯利平 黄彬香 王靖 施生锦 武永峰 张晓煜 肖小平 杨光立 李茂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34,共7页
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湖南春玉米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的规律,可为湖南春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该文基于湖南省9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 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湖南春玉米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的规律,可为湖南春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该文基于湖南省9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玉米的作物需水量。考虑盈余降水对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修正了的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并依据玉米的水分亏缺指数,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特征。并选取不同区域典型站点分析了水分亏缺指数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春玉米生长季节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较高的时段主要在玉米抽雄-吐丝阶段及其后的生育阶段,且随生育期后移干旱频率明显增加,以轻旱程度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是以湘中南的衡阳及周边一带干旱频率最高,其次为湘东、湘北一带次高,湘西等地春玉米干旱频率低。各年代之间比较,以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严重,90年代干旱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干旱 水资源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作物需水量 时空特征 春玉米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5
3
作者 王明田 王翔 +2 位作者 黄晚华 张玉芳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85-92,I0003,共9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季节性干旱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地区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西南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0a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位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云南西北部和中北部的山地、高原及河谷地带,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年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差异大:冬旱发生频率最高,春旱次之,秋旱较低,夏旱最低;干旱强度方面,冬旱强度最大,春旱次之,秋旱较小,夏旱最小;总体而言,干旱发生频率高的地方干旱强度也大。从年际变化看,西南地区总体上略有变湿的趋势,年干旱强度明显减弱,其中春旱、秋旱有减轻趋势,夏旱和冬旱有所增强;但近10a,年干旱强度增大明显,夏旱、秋旱、冬旱也明显上升,这与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频繁发生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象 水份 西南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强度
下载PDF
近40年湖南省极端强降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 被引量:69
4
作者 罗伯良 张超 林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利用196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湖南极端强降水事件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4年来,极端强降水量和日数呈增加趋势。1993年是显著增加的突变点,年平均极端强降水量与日数1994—2004年比1961—1993年分别增加126.... 利用196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湖南极端强降水事件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4年来,极端强降水量和日数呈增加趋势。1993年是显著增加的突变点,年平均极端强降水量与日数1994—2004年比1961—1993年分别增加126.4mm和2.05d。极端强降水年平均强度趋势不明显,无明显突变,但1993年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94—2004年比1961—1993年增加了2.25mm.d-1。间隔1~5d的极端强降水事件除湘西和永州南部外,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增加显著。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和5月上中旬,1990年代以来,7月中旬也是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气候变化 突变
下载PDF
1961-200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5
5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黄晚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5-183,共9页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需水量,探讨了不同地区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单季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晚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生育期内需水量皆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单季稻和晚稻的需水量为显著减少;为满足水稻需水要求,研究区域内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量较单季稻多125 mm,但其水分利用效率在研究区域高于单季稻;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更适宜种植双季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灌溉 制度 需水量 变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被引量:52
6
作者 帅细强 王石立 +1 位作者 马玉平 李迎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81,共11页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结合趋势产量预测,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可初步用于业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2000 江南双季稻 气象影响评价 产量动态预测
下载PDF
气象灾害指标在湖南春玉米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7
作者 陆魁东 黄晚华 +2 位作者 方丽 周玉 谢佰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8-554,共7页
根据湖南省97个气象站1961—2004年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资料,结合玉米生态习性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计算了玉米生长期内相关的灾害指标。得出玉米吐丝-成熟期干旱、高温热害及播种-出苗期的连阴雨3个气象灾害指标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 根据湖南省97个气象站1961—2004年气温、日照、降水等气象资料,结合玉米生态习性和田间试验分析结果,计算了玉米生长期内相关的灾害指标。得出玉米吐丝-成熟期干旱、高温热害及播种-出苗期的连阴雨3个气象灾害指标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在分析该3个灾害指标的地域分布特征基础上,利用该3个指标出现概率,引进"无级变速"原理,进行春玉米种植区划。区划结果表明:湖南大部分地方适宜种植春玉米,从区划结果与实际产量对比分析比较,湖南玉米的高产区均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内;低产区大多都在较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只是湘东南山地低产区在最适宜区范围内,与实际情况不吻合。原因可能是这一区域玉米生长期内光、温资源不足,加之土壤肥力较差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旱 高温热害 连阴雨 气候区划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Ⅲ.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47
8
作者 黄晚华 隋月 +2 位作者 杨晓光 代姝玮 李茂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分析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1959—2008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并进... 分析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南方15个省(市、区)的气象台站1959—2008年逐日降水、气温资料,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并进行修正,计算了1959—2008年南方地区干旱指数,分析了年、季、月尺度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干旱强度、干旱站次比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方地区年尺度干旱风险总体较小.干旱空间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以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重,其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等主要农作区;其次为冬旱,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西部和华南地区等冬作区;春旱和夏旱较轻,春旱多发区在西南地区西南部、华南南部以及淮北等地,夏旱多发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东北部.研究区干旱多发区呈明显的月际波动变化和空间转换,11月到次年5月,干旱多发区范围随季节推移减小,5—11月,干旱多发区范围随季节推移增大,4—6月干旱发生范围最小,11—12月干旱多发区范围最广.1959—2008年,南方地区年尺度干旱范围略有减小、干旱强度略有增强,但不同季节表现不尽相同:春旱范围略有减小、强度减轻,夏旱范围明显减小、强度减轻,秋旱范围明显增大、强度增重,冬旱范围减小、强度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季节性干旱 中国南方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油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40
9
作者 陆魁东 彭莉莉 +1 位作者 黄晚华 周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利用湖南省9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苗床期干旱、大田苗期干旱、越冬苗期冻害、蕾薹期冻害、开花期低温连阴雨、结荚绿熟期连阴雨和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共7个制约湖南油菜高产的气象灾害因子,结合专家经验... 利用湖南省9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苗床期干旱、大田苗期干旱、越冬苗期冻害、蕾薹期冻害、开花期低温连阴雨、结荚绿熟期连阴雨和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共7个制约湖南油菜高产的气象灾害因子,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建立油菜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湖南油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菜气象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湘东北和湘东南局部地区,微风险区分布在郴州西南部和张家界大部,湘中一带的娄底、邵阳中北部、湘潭、长沙及湘北的岳阳、益阳等地以较高风险为主,其它地区以中风险和低风险为主。对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气候整30a的年代际油菜风险的变化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南油菜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略有减小,低风险和微风险区域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冬季油菜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油菜 湖南
下载PDF
气候因子小网格化技术在湖南烟草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0
作者 陆魁东 黄晚华 +2 位作者 肖汉乾 张超 谢佰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0-294,共5页
采用500m×500m的小网格插值,推算了湖南省烟叶生长期内主要气候因子的小网格地域分布。参考第三次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指标,结合湖南烟草叶生长期内的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征,经过专家评分,选取了大田期降水量、大田期日照时数、成熟... 采用500m×500m的小网格插值,推算了湖南省烟叶生长期内主要气候因子的小网格地域分布。参考第三次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指标,结合湖南烟草叶生长期内的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征,经过专家评分,选取了大田期降水量、大田期日照时数、成熟期降水量及成熟期连续5d最高气温≥35℃高温热害4个气候因子作为烟草种植区划指标。利用等级划分法和GIS小网格技术,进行了湖南省烟草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然后,将土地资源信息叠加到气候区划上,得到了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区划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为不适宜区,湘西、湘中、湘南的绝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均可种植烟叶,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的西部,其中怀化中南部和邵阳西南部是烟叶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资源 高温热害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信息数据 种植区划
下载PDF
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特征 被引量:37
11
作者 谭成好 赵天良 +3 位作者 崔春光 罗伯良 张磊 白永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72-2280,共9页
基于1962~2011年霾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 基于1962~2011年霾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中霾日数最多的站点为河南新乡,年均达到79.1d。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霾污染是典型的冬季大气环境事件。但随着近年春夏秋三季霾日的增加,华中地区霾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减小。城市地区是华中霾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污染地区霾发生频率增多,而相对清洁地区霾污染发生频率减少。华中地区大气环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特征。近50年来华中地区霾日增加受人为污染物排放加强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地区 霾污染 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廖玉芳 宋忠华 +2 位作者 赵福华 杜东升 陆魁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76-286,共11页
通过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提出适应性建议。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月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 通过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提出适应性建议。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月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双季稻、油菜、棉花、柑桔、油茶、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湖南双季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熟性搭配区的变化,对油菜、油茶、柑桔的影响主要是最适宜种植面积显著增大,对棉花、烟草的影响主要为最适宜种植面积减少。针对影响提出应对建议为:充分利用滨湖平原、河谷平原和盆地气候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打造湖南柑桔品牌;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发展湘西、湘南特色烟叶。研究成果可为湖南农业生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南 农作物 种植结构 影响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湖南严重高温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37
13
作者 罗伯良 李易芝 《干旱气象》 2014年第4期593-598,共6页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系统分析了2013年6月30日至8月14日湖南持续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是湖南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高温干旱...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系统分析了2013年6月30日至8月14日湖南持续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是湖南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高温干旱程度最严重的一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湖南处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是发生持续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西太平洋副高内增强的下沉气流,致使多数县市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位于菲律宾附近的OLR低值带中心偏西,致使副热带地区下沉区偏西,进而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此外,湖南地区上空为水汽输送异常辐散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干旱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高温干旱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淹涝胁迫对杂交稻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宁金花 霍治国 +3 位作者 陆魁东 黄晚华 刘彬彧 沈俊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8-684,共7页
以杂交晚稻湘丰优103为试材,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分别设计不同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的淹涝胁迫试验,通过测定淹水前后水稻绿叶数、气生根、倒伏状况、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变化,分析不同生育期水稻对淹涝胁迫环境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同一... 以杂交晚稻湘丰优103为试材,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分别设计不同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的淹涝胁迫试验,通过测定淹水前后水稻绿叶数、气生根、倒伏状况、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变化,分析不同生育期水稻对淹涝胁迫环境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同一生育期相同淹水深度,不同生育期相同深度的淹涝处理,淹水时间与绿叶数变化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同一生育期,产生气生根的茎的比率与淹水深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淹水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茎节越低,气生根现象越明显,抽穗扬花期气生根现象较乳熟期更明显。(3)抽穗扬花期发生的倒伏为茎倒伏,同一淹水深度,水稻植株的断茎百分率与淹涝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乳熟期发生的倒伏为根倒伏,淹水越深、淹水时间越长,根倒伏现象越明显。(4)产量结构方面,抽穗扬花期对淹涝胁迫较乳熟期更敏感,全淹5d以上,几乎绝收;乳熟期,淹水越深、淹水时间越长,对产量结构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洪涝灾害对杂交稻致灾的评价标准,进行洪涝灾害致灾能力、致灾强度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淹涝胁迫 绿叶数 气生根 茎倒伏 根倒伏 产量因子
下载PDF
湖南省寒露风发生特征及气象风险区划 被引量:35
15
作者 黄晚华 黄仁和 +1 位作者 袁晓华 李忠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8期48-52,共5页
基于湖南省《气象灾害术语和分级》地方标准,对湖南省96个气象站自1961年至2009年9月逐日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综合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生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寒露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出现规律。根据寒露风对水稻受灾影... 基于湖南省《气象灾害术语和分级》地方标准,对湖南省96个气象站自1961年至2009年9月逐日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综合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生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寒露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出现规律。根据寒露风对水稻受灾影响机理,充分考虑发生寒露风的低温程度和时段,修正冷积温计算方法,得出当量冷积温。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当量冷积温、低温持续天数及过程日照时数等低温强度要素,建立了寒露风综合气象风险指数,应用GIS和定量评估技术得到湖南省寒露风综合气象风险区划。结果发现:双季稻寒露风气象风险以湘南、湘东等平原和山区盆地风险最低,湘中丘陵地区风险次低,湘北部分平原地区和湘南局部丘陵山区风险较高。本研究结论能为湖南省晚稻种植布局和防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露风 分布特征 风险区划 湖南
下载PDF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特性 被引量:33
16
作者 谢佰承 张春霞 薛绪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132-135,共4页
论述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存在状态,探讨了影响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的机制及平衡状况,为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提高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化学形态 有效性
下载PDF
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指标的中国南方作物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32
17
作者 黄晚华 隋月 +3 位作者 杨晓光 代姝玮 曲辉辉 李茂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5-135,共11页
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气象台站1959-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Dnp)为干旱指标,完善了指标中有效降水临界值和干旱分级标准,利用改进后的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计算了南方地区春播夏收作物、春播秋收作物、... 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气象台站1959-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Dnp)为干旱指标,完善了指标中有效降水临界值和干旱分级标准,利用改进后的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计算了南方地区春播夏收作物、春播秋收作物、夏播秋收作物、越冬作物近50a的干旱指数,得到干旱频率和干旱持续天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年际变化;同时引入逐日干旱频率,研究作物生育期内逐日干旱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春播夏收作物在西南地区西部和淮北地区常发生春旱;春播秋收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夏秋旱,在华南东北部多发秋旱,在西南地区东部伏旱明显;夏播秋收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秋旱多发、华南东部秋旱高发;越冬作物在西南地区西部秋冬春旱高发且持续时间长,江北和华南地区也多秋旱和春旱。从年际变化趋势看,春播秋收作物干旱范围略有增大,夏播秋收作物干旱范围显著增大、强度略有增强,越冬作物干旱范围呈较明显增大;其他各作物干旱范围和强度呈不同程度减少、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降水 作物 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 逐日干旱频率 时空特征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Ⅰ.降水资源演变特征 被引量:33
18
作者 隋月 黄晚华 +1 位作者 杨晓光 李茂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75-1882,共8页
基于中国南方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262个气象台站1959—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季尺度降水量的趋势系数、降水变率、年际及年代际标准化降水距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 基于中国南方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262个气象台站1959—2008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季尺度降水量的趋势系数、降水变率、年际及年代际标准化降水距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但西南部分地区略有不同;研究区域春旱发生可能性减小,夏旱、秋旱和冬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春旱更易发生在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夏旱和秋旱发生可能性较高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冬旱发生可能性较高地区由华南地区扩大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和秋季降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显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偏少、20世纪90年代偏多、21世纪以来又偏少.中国南方各区域季节尺度降水量标准距平的年代变化基本一致,研究时段内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资源 季节性干旱 趋势系数 降水变率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在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中的比较 被引量:33
19
作者 帅细强 陆魁东 黄晚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了提高产量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和定量预报的准确率,利用1962—2002年气象、早稻产量和田间观测资料,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关键气象因子、作物生长模型的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3—2012年资料进行预报检验。... 为了提高产量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和定量预报的准确率,利用1962—2002年气象、早稻产量和田间观测资料,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关键气象因子、作物生长模型的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3—2012年资料进行预报检验。分析表明:3种方法的预报准确率比较接近,平均在93.8%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预报方法的趋势预报准确性最高,较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方法高4%~6%;基于作物生长模型预报方法的误差5%以内样本百分率最高,较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方法高2%~20%。研究结果为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筛选出了较优的方法,即产量趋势预报选用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方法,定量预报选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法,同时可供我国其他早稻区的产量动态预报方法研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关键气象因子 作物生长模型 产量预报方法
下载PDF
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 被引量:32
20
作者 戴泽军 蔡荣辉 +2 位作者 彭莉莉 柏峰 张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3-582,共10页
基于1961-2016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及NCEP再分析数据,利用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对暴雨落区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56年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平均出现2次,最长持续日数为5... 基于1961-2016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及NCEP再分析数据,利用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对暴雨落区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56年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平均出现2次,最长持续日数为5天;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占73%,冬季未发生,出现较多的月份5,6,7和8月分别占16%,38%,20%和14%;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次数在1993年发生了均值突变,年平均过程次数从1961-1992年的1.4次增加至1993-2016年的2.8次。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均发生0.9次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湘中以北,湘中以北较湘南年均次数偏多。持续性区域暴雨强度全省区域平均值为82.5 mm·d^-1,大于85 mm·d^-1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及湘东南。暴雨日强降水落区可分为4类空间分布型即湘西北型、湘中偏北型、湘中偏南型及湘东南型,4类空间分布型的累计暴雨日数占总持续性区域暴雨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25.6%,30.1%,21%和18.4%,湘西北型与湘东南型的降水强度较湘中偏北型与湘中偏南型的降水强度大,且强降水落区相对更集中;对应4类暴雨落区分型合成的925 hPa风场切变及水汽辐合大值区的位置、走向与4类暴雨空间分布型的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区域暴雨 暴雨落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