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素局部应用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刘三虎 陈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4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普通胰岛素伤口换药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肝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浸润纱条换药及引流;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引流伤口,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普通胰岛素伤口换药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肝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浸润纱条换药及引流;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引流伤口,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伤口换药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普通胰岛素局部应用于胆道术后感染切口换药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质量,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治疗切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胰岛素 治疗 胆道术后 切口感染
下载PDF
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术后系列治疗
2
作者 徐敏 刘三虎 陈鹏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行系列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4年9月治疗的112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手术后患者实施系列治疗方案,包括术后经T管窦道持续低压冲洗,术后经T管窦道碎石、取石,茵陈代茶饮消炎利胆排石;术... 目的探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行系列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4年9月治疗的112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手术后患者实施系列治疗方案,包括术后经T管窦道持续低压冲洗,术后经T管窦道碎石、取石,茵陈代茶饮消炎利胆排石;术后随访。结果 112例患者经过系列治疗,残石率由72.32%(81/112)降低为6.25%(7/112);15例出现胆道出血、发热、畏寒和寒战等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5个月~3年,平均21个月,取尽结石的107例患者门诊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B超检查均无结石复发。112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胆管炎再发作。结论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术后系列治疗方案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液电碎石 胆道冲洗 茵陈
下载PDF
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贾继峰 陈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B、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B超定位引导下经皮行穿刺抽脓,B组行直接开腹肝脓肿切开引流,C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经...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B、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B超定位引导下经皮行穿刺抽脓,B组行直接开腹肝脓肿切开引流,C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经过3个月的观察,A组与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80%,C组的有效率为100%,C组高于A组与B组(P<0.05)。经过观察与统计,C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体温恢复平均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一种新选择,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腹腔镜 B超 开腹
下载PDF
高分子迁移率族蛋白-1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中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卫东 余灿 +5 位作者 余枭 李霞 李志强 朱红伟 韩铎 黄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建立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模型,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在其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rmTNF-α)(10ng/m1)、泛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 目的建立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模型,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在其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rmTNF-α)(10ng/m1)、泛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10μm0L/L)、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30μmol/L)处理L929细胞,建立程序性坏死模型。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流式检测细胞生存和死亡率;电镜观察细胞死亡形态;Westernblot检测程序性坏死关键信号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磷酸化混合系列激酶样结构域蛋白(pMLKL)及HMGBl在核内/胞质的改变,同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胞外HMGBl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HMGBl与RIP3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程序性坏死组PI阳性率明显增加,生存率下降[(32.76±2.00)%比(16.16±3.00)%;(61.77±3.00)%比(78.63%±3.50)%],抑制程序性坏死后PI阳性率明显下降,生存率上升[(1.76±0.50)%比(32.76±2.00)%;(96.73±7.00)%比(61.77±3.00)%]。程序性坏死组RIP3/pMLKL的表达上调(t=71.085,P=0.000;t=58.314,P=0.000),抑制程序性坏死后RIP3/pMLKL表达下调(t=-23.620,P=0.000;t=-36.616,P=0.000)。程序性坏死组核HMGBl的表达减少,胞质HMGBl表达增加,胞外HMGBl增加(t=-41.299,P=0.000;t=56.667,P=0.000;t=63.319,P=0.000),抑制程序性坏死后,胞外HMGBl减少(t=-31.095,P=0.000)。程序性坏死组HMGBl与RIP3结合减弱,抑制程序性坏死后HMGBl与RIP3结合增强(t=-20.201,P=0.000;t=18.529,P:0.ooo)。结论TNF-α联合z-VAD-fmk可诱导L929细胞程序性坏死,HMGBl从核内释放至胞质,通过被动方式释放至胞外,发挥其相关致炎作用。同时胞质HMGBl通过与RIP3相互作用可能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迁移率族蛋白-1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