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黎村艳 段贞 +5 位作者 朱雅祺 张柏银 曹友德 谭黎明 钟婕 周兵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5期1807-181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NP)、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以下简称“肝纤五项”)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 目的探讨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NP)、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以下简称“肝纤五项”)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62例、肝硬化患者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纳入研究(均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且各项指标未见异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CHI3L1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肝纤五项水平。结果不同组别间CHI3L1和肝纤五项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的CHI3L1水平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慢性乙肝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的肝纤五项部分项目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和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CHI3L1、LN和CⅣ纳入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CHI3L1、LN和CⅣ用于区分非肝硬化和肝硬化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794和0.888,以CHI3L1:215.34pg/mL、LN:124.01ng/mL和CⅣ:84.27ng/mL为诊断界值点时,敏感度分别为82.1%、71.4%和92.9%,特异度分别为69.0%、84.1%、76.1%。CHI3L1、LN和CⅣ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至82.1%和85.8%。结论血清CHI3L1、LN和CⅣ水平对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血清CHI3L1、LN和CⅣ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慢性乙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下载PDF
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谭建龙 刘志光 +1 位作者 谢良伊 张卫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1877-1879,1882,共4页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茵(CRKP)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2例痰或肺泡灌洗液培养提示CRKP感染的HAP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疗程至少5...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茵(CRKP)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2例痰或肺泡灌洗液培养提示CRKP感染的HAP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疗程至少5d。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27.27%),4例显效,有效率为45.45%(10/22);细菌清除12例,清除率为54.55%(12/22)。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P=0.225;χ2=0.321,P=O.571);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和联用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O.867;χ2=0.566,P=0.452)。22例患者中2例(9.1%)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停药;2例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经护肝治疗后降至正常,未停药;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二重感染,1例(9.1%)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9.1%)出现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茵,根据药敏选择联合用药,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加环素可作为CRKP感染所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治疗选择,但尚需要积累更多临床经验,尤其迫切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探讨常规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菌 肺炎/药物作用 药用制剂
下载PDF
sfgl2、IL-1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
作者 孟胜兰 刘安娜 +1 位作者 骆沿极 肖创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88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无斑块组(14例)。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浆sfgl2、IL-10水平,同时分析二者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sfgl2水平[(23.70±7.35)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分别为(33.4±8.34)、(28.06±7.7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3.40±2.13)pg/m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分别为(10.42±3.80)、(5.63±3.9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gl2、IL-10均为CAS斑块易损性的保护因素[优势比(OR)=0.943、0.763,95%可信区间(95%CI):0.889~0.998、0.615~0.945,P<0.05]。结论 sfgl2、IL-10均参与了CAS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对CAS斑块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
下载PDF
老年呼吸疾病住院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子林 陈键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29-232,23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7年期间住院的3 719例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分离所有SMA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的SMA,并检测其耐药性、整合酶基因及耐药基因。结果 3 719例患者中,有402例感...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7年期间住院的3 719例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分离所有SMA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的SMA,并检测其耐药性、整合酶基因及耐药基因。结果 3 719例患者中,有402例感染SMA,感染率为10. 8%,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 <0. 05)。SMA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替加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均P <0. 05)。SMA的消毒剂-磺胺类耐药基因1、Ⅰ类整合子1类整合酶(IntⅠ1)、甲氧苄啶耐药基因dfrA12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 <0. 05)。耐药菌株的IntⅠ1检出率高于非耐药菌株(P <0. 05)。结论老年呼吸疾病住院患者SMA感染率较高,其SMA感染率及耐药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与整合酶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疾病 老年住院患者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耐药 整合酶基因
下载PDF
未成熟粒细胞预测急性胰腺炎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价值:附1973例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谭超超 黄莹 +4 位作者 张黎维 陈杰 王宇鹏 彭剑桥 乐杨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至2017年19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1周内SIRS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SIRS组、暂时性SIRS... 目的分析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发生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2至2017年197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1周内SIRS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持续性SIRS组、暂时性SIRS组及非SIR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P发生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未成熟粒细胞对AP发生持续性SIRS的预测能力。结果1973例AP患者中男性1165例(占59.0%),年龄49(40,60)岁;其中持续性SIRS288例、暂时性SIRS189例、非SIRS1496例。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及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暂时性SIRS组和持续性SIRS组患者病情程度重于非SIRS组,且持续性SIRS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CT严重指数(CTSI)、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病死率以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未成熟粒细胞进一步高于暂时性SIRS组[APACHEⅡ(分):9(6,12)比5(3,7),CTSI(分):6(4,6)比4(3,6),MOF发生率:92.0%比32.8%,ARDS发生率:39.9%比10.1%,病死率:11.1%比4.2%,CRP(mg/L):25.00(0.80,212.25)比0.80(0.80,123.50),WBC(×109/L):15.17±6.78比14.84±5.86,PCT(μg/L):0.23(0.10,1.76)比0.10(0.10,0.31),未成熟粒细胞:1.95(0.90,4.95)%比0.80(0.40,2.10)%,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胰腺坏死、WBC、CRP外,未成熟粒细胞同样为AP持续性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844,95%可信区间(95%CI)=1.372~2.220]。ROC曲线分析显示,未成熟粒细胞对AP持续性SIRS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显著高于APACHEⅡ(AUC=0.783)、CTSI(AUC=0.752)、PCT(AUC=0.676)、CRP(AUC=0.677)、WBC(AUC=0.644)。以未成熟粒细胞≥0.65%为最佳临界值,其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66.3%,阳性预测值62.4%,阴性预测值76.3%。结论外周血未成熟粒细胞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未成熟粒细胞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失衡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莹 彭剑桥 +1 位作者 王宇鹏 谭超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7-20,2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与胰腺炎易位感染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募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71名,根据是否发生易位感染,分为急性胰腺炎非感染组(131名)和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40名),所有入选者入院时收集粪便标本和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胰腺炎肠道屏障以及易位感染的关系。结果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含量较非感染组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感染组患者潜在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显著高于非感染组,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双歧杆菌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以及D-乳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肠道菌群失衡是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急性胰腺炎易位感染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肠道菌群 易位感染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谭波宇 韦鸿雁 +4 位作者 肖俊峰 陈丽 谷俊远 邓楠 谢良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9-724,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18年AP合并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将AP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与非SAP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18年AP合并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将AP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与非SAP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262例AP合并感染患者,其中混合感染患者144例(54.96%)。共分离出病原菌29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7株(71.13%),革兰阳性菌84株(28.87%);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71株)、肺炎克雷伯菌(45株)及鲍曼不动杆菌(40株)。SAP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MDRO感染率高于非SAP组(P<0.05),胆源性AP患者较非胆源性AP患者更易发生MDRO感染(P<0.05)。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86%和35.56%;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5%外,对其他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未检测出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及替考拉宁的革兰阳性菌株。结论 AP患者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具有高度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且MDRO感染对SAP患者的治疗构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感染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周玉杰 陈杰 +3 位作者 乐杨桦 袁勇华 谭超超 曹友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1880-1882,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痛患儿19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42例cAL组和152例CAL(NcAL组),并同时设...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痛患儿19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42例cAL组和152例CAL(NcAL组),并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6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包含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值,以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CAL组及NCAL组的APTT、TT均比对照组缩短,而FIB、D-dimer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CAL组与NCAL组的TT及D-dime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T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Pd0.05),川崎病惠儿TT每增加1S,其发生CAL的风险增加0.838倍。TT诊断CAL的ROC曲线面积为0.608。【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处于高凝状态,TT是影响CAL较为敏感的独立因素,同时可推测CAL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病理生理学 儿童 血液凝固
下载PDF
湖南首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肺部CT表现
9
作者 谢安 刘建滨 +9 位作者 欧阳欣 喻奇志 谭显政 顾潜彪 曾禹莉 黄锋 陈翔 邓中华 廖金卯 刘鹏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2-1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首次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薄层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评估2020年1月24日~2月15日三家医院发热门诊2019-nCoV核酸阳性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CT征象、分布及出现频率。结果:女性患者32例(48.5%),男性34例(51.5%),年龄(44.7±16.6)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及典型临床症状,约半数患者体温及实验室检查正常。60名肺部CT患者中,12名(20.0%)阴性,48名(80.0%)阳性,肺部病灶胸膜下分布30例(50.0%)和弥散分布18例(30.0%),共累及145个肺叶,上肺及下肺分别占37.2%及50.3%,病灶多发为主,累及1个肺叶9例(18.8%),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39例(81.2%)。肺部CT阳性患者多可见磨玻璃影,仅1例以实变为主,伴发的主要是征象是病灶内血管影增粗31例(64.6%)、临近脏层胸膜及叶间裂增厚18例(37.5%)、小叶间隔增厚17例(35.4%)、实变14例(29.2%),少见征象包括结节伴晕征、反晕征及蜂窝征,没有发现小气道壁增厚及胸腔积液。低龄患者肺部CT阴性多见,老年人蜂窝征常见。结论:初诊COVID-19患者CT征象以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为主要特点,病灶内血管影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及实变为主要伴发征象,肺部薄层CT是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及时甄别疑似病例提供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CT征象 首诊患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新型容积定量技术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征
10
作者 谢安 刘建滨 +8 位作者 欧阳欣 谭显政 顾潜彪 曾禹莉 黄锋 陈翔 邓中华 廖金卯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6-503,共8页
目的:利用3DPulmo软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符合软件分析要求的4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肺部薄层CT数据,运用西门子Snygo.via工作站中Syngo.CT Pulmo3D软件,定量分析不同分割区域肺组织的平均密度、病灶容积... 目的:利用3DPulmo软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符合软件分析要求的4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肺部薄层CT数据,运用西门子Snygo.via工作站中Syngo.CT Pulmo3D软件,定量分析不同分割区域肺组织的平均密度、病灶容积及病灶容积百分比。结果:女性患者21例,男性22例,平均年龄(51.08±15.32)岁。通过肺叶自动分割发现,35例(81.40%)患者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且以累及下肺者多见(52.50%)。上中下均等分割左右肺显示,区域肺组织平均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04、0.00、0.00、0.04、0.00、0.00、0.00、0.03),上部1/3肺密度最低,下部1/3肺密度最高。左、右肺病灶容积表层所占百分比高于核心区,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1、0.00),左、右肺相同区域(核心和表层)病灶容积所占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11、0.13)。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比较,肺部病灶总容积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8、0.11),但双肺病灶容积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组病灶容积百分比高于50岁以下组(P=0.04)。结论:3DPulmo可定量评价新冠肺炎CT特征,提供了病灶容积和病灶容积百分比的客观指标,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定量分析 Pulmo 3D软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介导急性胰腺炎重症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超超 黄湘平 +2 位作者 张兴文 吴玲 黄莹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急性胰腺炎重症化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揭示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以及SAP+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一... 目的探讨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急性胰腺炎重症化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揭示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以及SAP+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处理),每组8只。所有实验动物在构建模型成功24 h后心脏采血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通过生物素转化法定量检测组织中总体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同时对胰腺组织进行HE病理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和钙离子浓度。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S-亚硝基化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A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MAP组比较,SA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SAP组比较,SAP+L-NAME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S-亚硝基化蛋白修饰水平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AP+L-NAME组胰腺组织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SAP组显著减弱。MAP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IL-6、TNF-α、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SAP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MAP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而SAP+L-NAME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SAP组(均P<0.05)。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与胰腺组织S-亚硝基化蛋白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蛋白质S-亚硝基化修饰在胰腺炎发生及重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病理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疾病模型 动物 S-亚硝基化
原文传递
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和白细胞介素33联合检测在川崎病患儿心血管受损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剑桥 王宏波 +2 位作者 梁仙志 黎村艳 叶湘漓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s ST2)及白细胞介素33(IL-33)在川崎病(KD)患儿心血管受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282例KD患儿,其中心血管受累组35例,心血管未受累组247例,另外随机选... 目的评估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s ST2)及白细胞介素33(IL-33)在川崎病(KD)患儿心血管受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282例KD患儿,其中心血管受累组35例,心血管未受累组247例,另外随机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儿童的s ST2和IL-33血浆水平,分析KD患儿冠状动脉受损时s ST2、IL-33和常规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相关性,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血管受累组的s ST2和IL-33血浆水平明显高于心血管未受累组和对照组(P<0.05)。心血管受累组、心血管未受累组CRP、ESR和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心血管受累组、心血管未受累组之间CRP、ESR和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心血管受累组s ST2、IL-33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心血管未受累组s ST2、IL-33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KD患儿的s ST2、IL-33水平均与超声心动图Z值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 ST2、IL-33均为KD患儿心血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 ST2、IL-33对KD心血管受损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KD患儿s ST2、IL-33血浆水平与心血管受损的程度相关,对s ST2和IL-33水平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估KD患儿的心血管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心血管受损 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