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黄疸证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孙克伟 陈斌 +2 位作者 黄裕红 伍玉南 周小青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阳黄、阴黄的分布规律、临床鉴别要点和阴黄证转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15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阳黄和阴黄证的分布情况、阳黄和阴黄证主要证型、主要鉴别依据及黄疸持续时间、体质学特点...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阳黄、阴黄的分布规律、临床鉴别要点和阴黄证转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15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阳黄和阴黄证的分布情况、阳黄和阴黄证主要证型、主要鉴别依据及黄疸持续时间、体质学特点和服用苦寒药等因素对阴黄转化的影响。结果:①阳黄患者占56.9%(86/151),阴黄患者占11.3%(17/151),界于阴黄和阳黄之间者占31.8%(48/151)。②86例阳黄证患者中,21例为湿热内蕴证,湿热+瘀热证60例,湿热+瘀热+阴虚证5例;17例阴黄证患者脾虚兼有湿邪(浊)为主,占94.1%;48例阴阳黄患者均有脾虚表现,兼瘀热者29例,兼湿热者19例。③17例阴黄和48例阴阳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疸颜色晦暗,而86例阳黄患者均表现为黄色鲜明;45.4%(39/86)的阳黄患者、43.8%(21/48)的阴阳黄患者和6%(1/17)的阴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41.8%的(36/86)阳黄患者、39.6%(19/48)的阴阳黄患者和6%(1/17)的阴黄证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苦;其他如痞满食少等表现见于不同黄疸证的患者。④所有阴黄患者(17/17)和89.6%(43/48)的阴阳黄患者表现出舌质淡和/或胖、有齿痕;所有阳黄患者(86/86)和10.4%的阴阳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舌质红;88.4%(76/86)的阳黄患者见黄腻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11.4%(10/86)的阳黄患者白苔或白腻苔(但均伴舌质红);阴黄患者的88.2%(15/17)见白苔,11.6%(2/17)见淡黄腻苔(但均伴舌质淡);阴阳黄患者的54.2%(26/48)见白苔或白腻苔,45.8%(22/48)见淡黄腻苔。所有黄疸患者均见不同程度的舌下脉络迂曲、紫暗。⑤103例阴黄和阳黄的黄疸病例,黄疸持续两个月以上不退的26例患者,阴黄的发生率为61.5%,而黄疸病程在两个月以内的77例患者中,阴黄的发生率为0.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1例具有阳虚倾向的患者中,阴黄发生率为34.5%(10/29);非阳虚体质的74人中,阴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乙型 慢性 黄疸 中医证型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湿热-血瘀-脾虚”证候分布与演变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彭杰 陈斌 +5 位作者 孙克伟 毛德文 肖德梅 焦金平 张涛 朱文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主要证候"湿热-血瘀-脾虚"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438例CSHB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对早、中、晚不同临床期,以及早期的不同时间段的常见中医症侯及体征进行频数分析和变量聚类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主要证候"湿热-血瘀-脾虚"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438例CSHB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对早、中、晚不同临床期,以及早期的不同时间段的常见中医症侯及体征进行频数分析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CSHB早期主要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脉弦滑、口干口苦等症候为主;中期主要以面色晦暗、舌下脉络迂曲、舌质紫暗等症候为主;晚期主要以舌下脉络迂曲、皮下瘀斑瘀点、便溏、腹胀、舌质紫暗、面色晦暗等症候为主。且早期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脾虚症候与血瘀症候逐渐明显。结论:CSHB早期主要以湿热证候为主伴有脾虚证候和血瘀证候;中晚期主要以脾虚证候和血瘀证候为主伴有湿热证候。CSHB早期就存在脾虚证候和血瘀证候的基础,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表现明显。因此,对CSHB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基础上,适时辨证加用温阳健脾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乙型 慢性 分期 证候 脾虚 血瘀 湿热
下载PDF
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模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斌 孙克伟 +5 位作者 彭杰 肖德梅 焦金平 张青彪 张涛 朱文芳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2年第1期57-58,66,共3页
目的:评价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6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 目的:评价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6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疗程8周,随访2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及12、24周病死率。结果:中医辨证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将慢性重型肝炎的整体临床有效率提高至76.2%,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周病死率36.9%,对照组为45.7%,降低近10%;两组均未见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具有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安全性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中医药疗法 @解毒化瘀方/治疗应用 @温阳化瘀方/治疗应用 @茵陈术附汤/治疗应用 人类
下载PDF
温法干预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阳黄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克伟 龚磊 +7 位作者 陈斌 黄裕红 伍玉南 阳航 朱文芳 张涛 彭建平 陈兰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比较清热利湿法加与不加温阳健脾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慢性重型肝炎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甘露消毒丹(非温法干预组)和甘露消毒丹加附片、白术(温法干预... 目的:比较清热利湿法加与不加温阳健脾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阳黄、湿重于热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慢性重型肝炎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甘露消毒丹(非温法干预组)和甘露消毒丹加附片、白术(温法干预组)治疗。结果:治疗4周,温法干预组和非温法干预组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2.41%。两组患者的TBil均有明显下降,温法干预组的下降幅度较非温法干预组明显,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28.62±89.18)和(176.70±97.94)μmol/L,两组比较,P<0.05。PTA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法干预组PTA水平上升的幅度大于非温法干预组,上升幅度均数比较,P<0.05。未发现温法干预组患者出现感染、出血及黄疸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清热利湿法加用附片、白术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湿重于热证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乙型 慢性 甘露消毒丹/治疗应用 附片/治疗应用 白术/治疗应用
下载PDF
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斌 王轩 +1 位作者 李武 周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ITEM)的影响。方法:将8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予乳果糖+三联活菌溶液)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ITEM)的影响。方法:将8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予乳果糖+三联活菌溶液)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小时后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2小时、24小时各取10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病理学、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12小时时ALT和AST较正常组升高(P<0.05),24小时时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大面积坏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造模后12小时各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造模后24小时两组ALT和AST、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D-gal腹腔注射可建立大鼠肝衰竭ITEM模型,温阳解毒化瘀方可通过降低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减轻ITEM而达到抗肝衰竭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毒化瘀方 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下载PDF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周为 陈斌 +4 位作者 彭杰 李武 苏煦初 王杰 徐嘉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56-158,166,I0003,共5页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处死,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24h、48h、72h各取6只、7只、7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肝功能、内毒素、结肠黏膜上皮咬合蛋白(occludin)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内毒素、MLCK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occludin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实验组血清ALT/AST、内毒素、MLCK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occludin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增强结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功能,降低内毒素的吸收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药效学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紧密连接 咬合蛋白 肌球蛋白轻键激酶
下载PDF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轩 陈斌 +4 位作者 彭杰 苏煦初 孙克伟 李武 周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血症(ITEM)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造肝衰竭ITEM模型;正常组大鼠在...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血症(ITEM)大鼠肠道sIgA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造肝衰竭ITEM模型;正常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小时后处死,余两组分别于造模后12、24小时各取10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大鼠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肠道sIgA水平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12小时时肠道sIgA下降,与给药前比较P<0.05;24小时时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与给药前比较P<0.01;肝组织大面积坏死。实验组大鼠12小时时各项指标较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小时时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肠道sIgA分泌较模型组增多(P<0.05);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增加肠道sIgA分泌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改善ITEM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 药理作用 肝衰竭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道sIgA 大鼠
下载PDF
解毒化瘀温阳健脾与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伍玉南 孙克伟 +6 位作者 彭建平 陈斌 黄裕红 阳航 朱文芳 张涛 陈兰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比较解毒化瘀、温阳健脾法与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湿热脾虚血瘀证(阴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重肝湿热脾虚血瘀证(阴阳黄证)患者分为两组,在解毒化瘀法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附片、砂仁(温阳健脾组... 目的:比较解毒化瘀、温阳健脾法与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湿热脾虚血瘀证(阴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重肝湿热脾虚血瘀证(阴阳黄证)患者分为两组,在解毒化瘀法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附片、砂仁(温阳健脾组)与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组)治疗。结果:治疗4周,温阳健脾组和益气健脾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3.1%。两组TBil均明显下降(P<0.01),温阳健脾组下降幅度较益气健脾组明显,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13.6±87.1)和(140.7±90.3)μmol/L,两组比较,P<0.05。PTA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阳健脾组PTA水平上升幅度大于益气健脾组,上升幅度均数比较,P<0.05。ALT水平治疗前后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温阳健脾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低于益气健脾组,未发现出血、黄疸进行性加深等不良反应。结论:温法干预治疗慢重肝阴阳黄证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慢性 阴阳黄证 解毒化瘀法/辨证治疗 附片/治疗应用 砂仁/治疗应用
下载PDF
温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理论探要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雅 孙克伟 +2 位作者 张涛 陈斌 黄裕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270-1272,共3页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多从黄疸论治,"温法"属八法之一,在黄疸病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黄疸历代文献的整理,结合黄疸病论治理论依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临床研究探讨温法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的重要性,使其能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多从黄疸论治,"温法"属八法之一,在黄疸病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黄疸历代文献的整理,结合黄疸病论治理论依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临床研究探讨温法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中的重要性,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温法 辨证论治
下载PDF
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疾病分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意 孙克伟 +3 位作者 阳航 黄裕红 张涛 朱文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中/晚期肝衰竭患者比较,早期患者湿热症候群积分较高,血瘀症候群积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早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脾虚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中/晚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结论 HBV-ACLF早期以湿热症候群表现为主,中晚期以血瘀、脾虚症候群表现为主;血瘀、脾虚症候群积分为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中医 分期 预后
下载PDF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斌 王杰 +5 位作者 彭杰 李武 苏煦初 朱文芳 徐嘉慰 孙克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824,共7页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采用D-半...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观察72 h内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和门静脉内毒素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LR4、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NF-κB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改善,TLR4、NF-κB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下调肝脏TLR4、NF-κB表达,降低内毒素水平,是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 抗肝衰竭 IETM TLR4 NF—κB
下载PDF
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科学和良性发展——有关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的思考
12
作者 孙克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6-1139,共4页
本文介绍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中人才队伍、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临床科研共享平台、黄疸文献数据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平台)、临床与科研的规范管理、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所取... 本文介绍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中人才队伍、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临床科研共享平台、黄疸文献数据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平台)、临床与科研的规范管理、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强调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及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本文的论述,以期为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业务建设 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