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 被引量:76
1
作者 唐松林 姚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3,共9页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良知与灵魂,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使不同的知识、价值与信仰交融激荡,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身份式微,乡村振兴战略遭遇知识匮乏与乡村教师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其战略选择是...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良知与灵魂,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使不同的知识、价值与信仰交融激荡,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身份式微,乡村振兴战略遭遇知识匮乏与乡村教师边缘化的严峻挑战。其战略选择是:以乡村教师为主导,开创教育共同体,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即: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其核心目标;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其重要内容;以乡村教师全面参与基层事务作为其基本方法。具体措施是:明确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职能;回归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天然联系;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体系;立法赋予乡村教师领导基层的相关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战略 教育共同体 领导者 乡村教育
下载PDF
21世纪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交叉组合、逻辑起点与反思超越 被引量:13
2
作者 万红梅 唐松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21世纪以来,针对20世纪遗留的若干乡村教师问题,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交叉组合”,系统协同,强力出击,成效卓著。其逻辑起点在于,追求乡村教师之幸福价值,遵循“民族振兴”之战略耦合规律,实现城乡教育平衡之正义主题。但是,乡村教师政策... 21世纪以来,针对20世纪遗留的若干乡村教师问题,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交叉组合”,系统协同,强力出击,成效卓著。其逻辑起点在于,追求乡村教师之幸福价值,遵循“民族振兴”之战略耦合规律,实现城乡教育平衡之正义主题。但是,乡村教师政策的实施,存在“等”政策、“套”政策、“演”政策等执行偏差的现象。其超越性策略在于,通过建立忠诚机制、强化厚生机制、镕铸长效机制等政策建构,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发展的不利处境,坚守乡村教师生存底线,努力提高其社会地位,保护其忠诚与担当,释放其作为乡土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自治精神与生命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政策 专项计划 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教育
下载PDF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寻根教学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碧琼 唐松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唤醒潜在的乡土记忆,回溯乡土文化的生命信息,挖掘宝贵的历史遗产,养成未来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使其成为“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乡村教育家,此乃寻根教学的内涵与初衷。其学理源... 唤醒潜在的乡土记忆,回溯乡土文化的生命信息,挖掘宝贵的历史遗产,养成未来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使其成为“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乡村教育家,此乃寻根教学的内涵与初衷。其学理源于“创造即生命”“历史即生命”“关系即生命”“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与宇宙哲学。然而,寻根教学还停留在经验的、被动的、形式的,甚至浮躁的层面,出现了崇生与逐利、保护与殖民、创造与毁坏等悖论。其化解方式如下:一是忆家族,究问题,谈预期,以追寻生命之根,钩沉公费师范生家族的、家乡的群体记忆与文化痕迹;二是续传说,易风俗,固精神,以绵延乡土之谜,探寻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根系与生命信息,彰显文化遗产中的永恒价值与精神内核;三是著教材,挖语境,激创造,以创联语境之缘,树立“寓杂多于整一”的整体文化概念,开启乡土与世界的对话,助力乡村文化的续存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寻根教学 公费定向师范生 乡土文化 乡土记忆
下载PDF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拥军 巩雪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6,共8页
全球性竞争已经使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被视为展现国家实力并获得全球认可的重要尺度,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就像源于物理学的质量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一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概... 全球性竞争已经使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被视为展现国家实力并获得全球认可的重要尺度,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就像源于物理学的质量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一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概念,它包含新的质量理念和发展理念两个相倚内容。高等教育质量有价值说、符合说、匹配说等不同理念,这些理念关涉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质量逻辑。在高等教育演进过程中,高等教育衍生不同的发展理念、质量形态和不同的质量评价主体和评判标准。产品质量、学生发展和知识生产都与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理念相伴随,展现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逻辑。如何从高等教育质量现实中寻觅高等教育的理想质量或质量理想,需要从质量的确定性和相对性中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成逻辑和现实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形成逻辑
下载PDF
混合教学的生命意象及其营造 被引量:12
5
作者 唐松林 段皎晖 罗碧琼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56,98,共9页
混合教学的理解及其设计,见仁见智,结论繁多,但普遍存在忽视本能直觉,旁落“心灵涌动”,流于知识客观化,疏于求知欲唤醒等远离教育生命本质的弊端。如何呈现主体直觉、想象奔涌、创造绵延等无法言说的生命意象,是混合学习设计必须思考... 混合教学的理解及其设计,见仁见智,结论繁多,但普遍存在忽视本能直觉,旁落“心灵涌动”,流于知识客观化,疏于求知欲唤醒等远离教育生命本质的弊端。如何呈现主体直觉、想象奔涌、创造绵延等无法言说的生命意象,是混合学习设计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就目标诉求而言,混合教学之生命意象及其营造,须树立自由生长的目的观,心灵交融的师生观,知识流变的课程观,培植“土壤”的方法观。就实践路径而言,混合教学之线上教学设计,要组织与呈现有营养的知识,激发探究性活动,可促进自我评价反思;混合学习之线下教学设计,需提供成果展示、经验陈述、合作交流与学习总结的欲望、机会与空间;最后,以教育之爱与自由审美融摄线上与线下空间,促进个体的诗性生活,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教学 生命意象 线上教学设计 线下教学设计 线上与线下融摄
下载PDF
生命论对儿童敏感期理论的检讨与超越 被引量:12
6
作者 罗碧琼 唐松林 盛红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3-61,共9页
儿童敏感期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过分偏爱、强调与固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观念绑架,使儿童教育呈现出内容客观性、时空限定性、过程结构性与方法模型化等弊端,并最终抑制儿童生命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复杂性,导致... 儿童敏感期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过分偏爱、强调与固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观念绑架,使儿童教育呈现出内容客观性、时空限定性、过程结构性与方法模型化等弊端,并最终抑制儿童生命的多样性、差异性与复杂性,导致儿童生命差异同化的恶果。生命论是以人内隐的冲动、理性、情欲与意志为根基,阐述生命本质的思想体系,它视教育对象为灵魂寓于肉身的实在整体,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释放自然赋予儿童的天性,教育内容是起于感觉而凝于肉身的精神品性,教育过程是肉身与世界联动的自然过程,教育方法就是让生命意识觉醒,让自主思考、勤奋与善良成为儿童的习惯,具体教育实践策略包括:矢于性,以激扬心灵超越敏感期理论之观念绑架;兴于乐,以游戏消解敏感期理论之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启于动,以身体运动超越敏感期理论之教育时空的限定性;成于养,以培植"土壤"解构敏感期理论之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结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发展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理论 生命论 差异同化 解放教育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教师发展机制中的困境和突围 被引量:8
7
作者 潘梅森 聂方彦 +1 位作者 熊佳慧 陈潇潇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4,共5页
新工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为高校教师发展机制制定指明了方向。然而,新工科建设也使高校教师发展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培机制不完善、评聘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合理、评价机制不科学等方面... 新工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为高校教师发展机制制定指明了方向。然而,新工科建设也使高校教师发展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培机制不完善、评聘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合理、评价机制不科学等方面。拓宽引进渠道,完善引培机制;规范评聘管理,完善评聘机制;统筹薪酬待遇,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探索开放评价机制,是新工科建设完善高校教师发展机制、保障教师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建设 教师发展 引培机制 激励机制 发展机制
下载PDF
走进生命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批判 被引量:10
8
作者 涂丽华 唐松林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45,共8页
2020年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面授教学,其身体不在场的先天缺陷也暴露无遗。作为生命场域的传统课堂教学,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旨趣:教学是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师生间生命化学反应的场域;师生探究性的教学准... 2020年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面授教学,其身体不在场的先天缺陷也暴露无遗。作为生命场域的传统课堂教学,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旨趣:教学是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师生间生命化学反应的场域;师生探究性的教学准备、对话与化育是生命教学场域的主要行为模式。而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消弭了“无言之教”、无法产生“问题纠缠”效应、难以产生思想与创造的激荡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歌猛进中,需要坚守身体在场的教学,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拓展与改造传统课堂,推进教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传统课堂教学 场域 信息技术教学 批判
下载PDF
虚拟教学平台之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唐松林 金鑫 +1 位作者 范春香 肖芳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2,共7页
教育信息化正促进教学方式的剧变,虚拟教学平台建设将是一种重要而必然的途径,但须警惕其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远生命"的问题。该文意在从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情感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富含人文意义的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所。... 教育信息化正促进教学方式的剧变,虚拟教学平台建设将是一种重要而必然的途径,但须警惕其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远生命"的问题。该文意在从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情感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富含人文意义的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所。该文运用文献法,描述了虚拟教学平台之文化空间的概念及特征,论述了其结构及要素,并通过七要素的设计突显了虚拟教学平台的要素职能:(1)核心象征的设计,要继承与创新所在学校的传统精神与理念,突显教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2)符号的设计,充分利用文字、图案、音乐与拟像等感性特征,传达核心象征蕴含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彰显教学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蕴;(3)"记忆"的设计,在于寻求个体的和集体的记忆、历史、经验、乡情和传统之根,以体现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4)行为的设计,从师生主体需要与动机展开,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反思性与对话性;(5)愿景的设计,建立在历史的根基之上,绵延深沉之教育信念,凝聚清晰之教育理想,体现教育现实与未来的一致性;(6)"活力"的设计,在激发主体自觉与正向动机的基石上,使学生主动研阅、思考、怀疑、创造与合作;(7)秩序的设计,在于明确有规律的任务,提供适当的练习,促进成果的欣赏、表现、创造与发布,并施以科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学平台 生命意象 文化空间设计
下载PDF
从“景观性”到“审美性”: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审思与超越 被引量:7
10
作者 唐松林 赵菲菲 +1 位作者 赵菲凡 罗碧琼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1,共9页
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关涉卓越教师培养与未来人才夯基,是深化师范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景观性”教育实习评价是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基本样貌,以指标表象、主体分离和控制共谋为内核特征,表现为“片段指标的独白”。“景... 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关涉卓越教师培养与未来人才夯基,是深化师范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景观性”教育实习评价是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基本样貌,以指标表象、主体分离和控制共谋为内核特征,表现为“片段指标的独白”。“景观帝国”阻碍了生命本能力量的释放,掣肘了师范人才自然有效的成长,消解了文化流变的动能。“审美性”教育实习评价是“景观性”的超越之道,生发于谱系生命美学,尊重评价主体个性的、关系的、历史的能量绵延,表现为“文化生命的交响”。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审美评价,需要从灵性复归的主体性审美、彼此介入的间性审美、经纬对话的开放性审美三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评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实习评价 景观性 审美性 生命美学
下载PDF
常德市城市水系及景观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梦婷 胡丽丽 +4 位作者 杨春英 陈玲 向梓娟 曾凡志 周全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70-75,共6页
2020年9月—2021年6月对常德市柳叶湖、穿紫河、丁玲公园、白马湖公园等城市景观水体5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点位共鉴定出浮游... 2020年9月—2021年6月对常德市柳叶湖、穿紫河、丁玲公园、白马湖公园等城市景观水体5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点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8种;柳叶湖区域夏秋季蓝藻种类多,丰度高,主要优势种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隐球藻(Aphanocapsa sp.)、浮生鱼腥藻(Dolichospermum planctonica)等,冬季以隐藻属(Cryptomonas sp)为优势种;穿紫河大小河街点位以绿藻种类居多,且藻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实球藻(Pandorina sp.)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为优势种;丁玲公园和白马湖公园为绿藻–硅藻型水体,蓝藻种类相对较少,春季优势蓝藻为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RD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蓝藻丰度与水体总磷、水温和叶绿素a正相关,硅藻、隐藻在冬季为优势种群,且与总氮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市 景观水体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的乡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湖南省株洲县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艳林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宇文 李佳 侯钰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3-1004,共12页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株洲县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及其特征,尝试为区域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性分析与规划配置提供新的数据源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1)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获取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分布。(2)株洲县小学生就近入学距离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83 km、2.10 km和1.81 km,就近入学距离小于2.0 km的学生仅占55.46%,为株洲县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带来了挑战。(3)株洲县北部城镇地区因学校数量较多,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小,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且空间差异小,均衡性好;而东南部的乡村地区,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大,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大。(4)基于情景分析,在不造成局地生源稳定性问题的前提下,新增3所学校后,东南部地区的平均就近入学距离和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有很大的改善,龙潭镇和龙门镇的平均入学距离由3784 m和3520 m降低到3116 m和2636 m,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别由0.0492和0.0982提高到0.0762和0.1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可达性 教育资源 小学 学籍地址 地理编码 两步移动搜索法
下载PDF
突破转学的国界限制:现象、原理和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涂丽华 卢晓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9-38,共10页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时疫的威胁、学校的关闭、生活的诸多不便,使未来的留学生活充满未知。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特别针对中国的逆全球化不断升级,给赴美留学设置了巨大障碍。严峻而充满未知的时疫与国际局势将留学置于随时可能中断的...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时疫的威胁、学校的关闭、生活的诸多不便,使未来的留学生活充满未知。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特别针对中国的逆全球化不断升级,给赴美留学设置了巨大障碍。严峻而充满未知的时疫与国际局势将留学置于随时可能中断的境地。在特殊时期,基于人道主义、国家人才战略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如何突破转学的国界限制,依法为我国留学公民转学回国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自由转学是基于人的本质发展理论,通过课程的学分互认来实现的。由于目前国内外高校间课程的学分互认机制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实现自由转学存在诸多障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从高校接收转学生的容纳能力、转学考试、转学的教育财政意义、积极拓展疫情期间的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突破国界限制,构建双向的自由转学机制。自由转学机制这一低投入高质量的方案有利于健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机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一流本科的建设,从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转学机制 国界限制 学分互认 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人才战略
下载PDF
我国当代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内在图景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松林 于小强 +1 位作者 赵菲凡 周付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共10页
学前教育政策是我国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内在图景,有利于优化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解决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普惠性资源短缺、财政投入不足、师资质量欠佳等问题,从而推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 学前教育政策是我国学前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内在图景,有利于优化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解决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普惠性资源短缺、财政投入不足、师资质量欠佳等问题,从而推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时间序列三个维度对中央层面发布的四个学前教育政策的工具内部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中命令性工具过度使用,工具选择具有政府价值偏好;工具与目标不适切,政策目标背离学前教育本质;工具路径依赖性强,工具选择缺乏科学统筹规划。未来在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上应从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政策目标体系、优化学前教育政策工具的组合结构、制定一体化与系统化的学前教育政策规划三方面着手,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政策 政策工具 政策目标 时间序列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乡土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龙献忠 龙晴琴 王兵 《武陵学刊》 2021年第6期80-87,共8页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土人才的培养。但当前乡土人才队伍仍存在数量缺口较大、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培养各类紧缺的乡土人才,这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更是为有乡土情怀的人才施...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土人才的培养。但当前乡土人才队伍仍存在数量缺口较大、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培养各类紧缺的乡土人才,这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更是为有乡土情怀的人才施展抱负提供通道。为此,建构地方高校乡土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做到:以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为发展理念;以培养培训乡土人才为目标定位;以建构乡土特色课程体系为培养平台;以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重要条件;以扩大培养过程和环节的协同性为乡土人才成长的实践路径。持续为乡村输送毕业生,选派支教支农队伍,加强各类人才培训,鼓励外流人才回归乡土,解决乡土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方高校 乡土人才培养
下载PDF
乡土文化融入师范生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意蕴、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冉力 唐松林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50,共6页
当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中前两年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教材,后四年沿用普通高校教材,对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因而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回归乡土的教育情怀。面对公费师范生来自乡土、毕业后回归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其教材开发就应该以乡... 当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中前两年普遍使用普通高中教材,后四年沿用普通高校教材,对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因而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回归乡土的教育情怀。面对公费师范生来自乡土、毕业后回归乡村教育的独特性,其教材开发就应该以乡土文化为中心指导思想,将乡土自然、乡土社会、乡土艺术有机融入其中,通过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教材促使公费师范生热爱乡土、回归乡土、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材 乡土文化融入 公费师范生
下载PDF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意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谌晓芹 张放平 《武陵学刊》 2023年第1期131-135,142,共6页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深入分析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价值所在、发展趋势和本质宗旨,揭示应用型转型的实质,赓续专才培养的使命,使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发展,是使现代职教体系走向普职融通、以普职一体的方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深入分析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价值所在、发展趋势和本质宗旨,揭示应用型转型的实质,赓续专才培养的使命,使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发展,是使现代职教体系走向普职融通、以普职一体的方式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经由构建普职兼容的现代学制、以评估促转型、在认证中转型等实施路径,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高阶发展是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本科院校 应用型转型 现代职业教育
下载PDF
幼儿园课程的逻辑:从"教师大纲"向"儿童大纲"转向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莉君 曾晓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困难,表现为教师过于依赖"教师大纲",忽视儿童内在的兴趣和需要.为打破幼儿园课程偏离"儿童大纲"的局面,满足儿童真实的内在需求,幼儿园课程的逻辑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转向: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困难,表现为教师过于依赖"教师大纲",忽视儿童内在的兴趣和需要.为打破幼儿园课程偏离"儿童大纲"的局面,满足儿童真实的内在需求,幼儿园课程的逻辑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转向:课程目标从单向度朝三维立体整合目标转向;课程内容从教师视角的设计朝满足儿童兴趣需要转向;课程实施从操作性的流程朝情境化创生转向;课程评价从外贴标签朝多元发展评价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课程逻辑 大纲 转向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乡土认同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宇文 罗碧琼 +1 位作者 彭恬静 廖艳婷 《武陵学刊》 2022年第1期115-122,F0002,共9页
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 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促进乡土文化承创,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融合,重塑现代乡风文明。就内容逻辑而言,认同农民及自然关系,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遗产、社会村落与人际交往的判断、想象与关怀;认同农民及其社会关系,是基于对农村人的关系的理解、热爱与思考,是人的关系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认同、保护与承创乡土文化,使自身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乡土生活中认同,以生命自然共同体意识深入乡土世界,以知识魅力与文化自觉和农民展开对话;在文化承创中认同,挖掘乡土文化,承创乡土文化,绵延永恒的精神;在教育研究中认同,以深思理解乡土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以笃行化解乡土热点与难点问题;在乡村变革中认同,以主人公的角色引领乡村教育变革,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参与乡村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教师 乡土认同
下载PDF
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路径探析——以常德地区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尧 谌晓芹 《武陵学刊》 2019年第6期127-131,共5页
将本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代入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以常德地区为例,教师可在本地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甄选整理出适合高校学生的内容,通过融入教材体系、融入课堂... 将本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代入感,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以常德地区为例,教师可在本地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甄选整理出适合高校学生的内容,通过融入教材体系、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和融入网络第三课堂等多种路径来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史的代入感,进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代入感 课程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