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9
1
作者 田鑫 贺湘玲 +2 位作者 方亦兵 邹润英 刘珊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988-989,9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参数分别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5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TPO水平,在采血3h内应用ADVIA2...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参数分别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5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TPO水平,在采血3h内应用ADVIA21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成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测定。结果KD患儿急性期TPO水平、BPC、MPV、PCT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PDW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TPO水平、BPC、PC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MPV、PDW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a<0.05);恢复期TPO水平、MPV、PDW较急性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而BPC、PCT较急性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KD患儿TPO水平与BPC呈负相关(r=-0.199P<0.05),与MPV呈正相关(r=0.198P<0.05),与PDW、PCT无明显相关性;健康对照组中TPO水平与BPC、PCT呈显著正相关(r=0.893,0.824Pa<0.01),与MPV、PDW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PO及血小板参与了KD发病过程,并在病程中相互调节,提示TPO及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KD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参数 儿童
原文传递
喂养干预食物蛋白过敏婴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海燕 贺湘玲 +4 位作者 陈敏 李云 邹惠 易红玲 郭纯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1期47-49,52,共4页
目的: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粉剂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疗效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症状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指标。结果: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喂养食物蛋白过敏婴儿12... 目的: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粉剂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疗效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症状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指标。结果: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喂养食物蛋白过敏婴儿12周能改善患儿过敏症状和满足婴儿的正常发育的营养需要;且未见明显代谢异常。结论: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能明显改善患儿过敏症;肠内营养粉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可满足食物蛋白过敏婴儿的正常发育生长;经过12周临床观察,喂养干预患儿未见明显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干预 食物蛋白过敏 婴儿 疗效
原文传递
Zebularine对K562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3
作者 邹润英 贺湘玲 邹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7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白血病细胞株K562,试验分为对照组(未加入zebularine组)、实验组(zebularine终浓度分别为250,aM,500/tM)组3个组。MTT试剂盒检测12h、24h、36h、48h... 【目的】探讨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白血病细胞株K562,试验分为对照组(未加入zebularine组)、实验组(zebularine终浓度分别为250,aM,500/tM)组3个组。MTT试剂盒检测12h、24h、36h、48h和72h后K562细胞株OD570;用AnnexinV/FiTC试剂盒与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检测k562细胞在药物干预48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k562细胞株在zebularine干预48h后,随着zebularine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K562细胞株在zebularine干预48h后,药物浓度250弘M、500pM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凋亡峰(APO峰)值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500pM组与250uM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凋亡峰(APO峰)值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Zebularine可抑制K562细胞株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细胞 细胞分裂 脱噬作用
下载PDF
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
4
作者 邹惠 邹润英 +1 位作者 贺湘玲 田鑫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川崎病(KD)动物模型,于第17、24、45天取其冠状动脉观察病理变化,于第24、45天测定... 目的动态观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川崎病(KD)动物模型,于第17、24、45天取其冠状动脉观察病理变化,于第24、45天测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幼兔血清8-iso-PGF2α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幼兔第17天可见心脏中小冠状动脉炎性改变明显,第24天冠状动脉炎性损伤改变明显,第45天血管壁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增生。模型组血清8-iso-PGF2α水平第24、45天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0.01),且第45天8-iso-PGF2α水平明显低于第24天水平(P<0.05)。结论血清8-iso-PGF2α参与KD的发病机制,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其可作为检测KD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异前列腺素F2Α 免疫性血管炎 川崎病 幼兔
原文传递
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研究
5
作者 邹润英 贺湘玲 +1 位作者 邹惠 田鑫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7-571,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管炎家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幼年家兔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治疗组,用牛血清白蛋白复...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管炎家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幼年家兔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治疗组,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治疗第7天及第28天检测各组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血管病变。结果免疫性血管炎家兔急性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NAC可显著降低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P<0.05),并能显著改善免疫性血管炎家兔的血管病理损害。恢复期模型对照组幼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可能参与了免疫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NAC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来对抗免疫性血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异前列腺素F2Α 免疫性血管炎 川崎病 幼兔 N-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WW域的氧化还原酶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6
作者 邹惠 贺湘玲 邹润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了解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WWOX基因与儿童白血病的关系;探讨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和长沙市其他医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白血病患儿51例作为白血病组,同期... 目的了解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WWOX基因与儿童白血病的关系;探讨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和长沙市其他医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白血病患儿51例作为白血病组,同期非白血病患儿10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经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WWOX mRNA表达,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白血病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37%vs 100.00%,P<0.01);白血病缓解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vs100.00%,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白血病类型、治疗阶段、肿瘤负荷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儿童白血病患儿中WWOX mRNA的表达阳性率较低;WWOX mR-NA的表达阳性率可能与儿童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 白血病 儿童
原文传递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9例毒副作用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秀娟 伍艳鹏 +7 位作者 贺湘玲 田鑫 李婉丽 邹润英 邹慧 朱呈光 刘华 陈可可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所致毒副作用的临床特点。方法 79例ALL患儿按诊断标准分为标危组(MTX使用剂量为3g/m^2)和中高危组(MTX使用剂量为5g/m^2),接受HD-MTX治疗。在MTX开始36h后予亚叶酸钙解...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所致毒副作用的临床特点。方法 79例ALL患儿按诊断标准分为标危组(MTX使用剂量为3g/m^2)和中高危组(MTX使用剂量为5g/m^2),接受HD-MTX治疗。在MTX开始36h后予亚叶酸钙解救,检测42~48h MTX血药浓度,同时观察患儿HD-MTX治疗后的毒副作用。结果 79例ALL患儿接受HD-MTX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的分别为52例(66%)、43例(54%)和10例(13%),发生肝脏毒性、黏膜损害和胃肠道反应者各为24例(30%)、29例(37%)和16例(20%),无一例发生肾脏毒性。42~48h MTX血药浓度与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差异有显著性(P<0.05)。比较标危组与中高危组MTX使用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D-MTX治疗ALL时毒副作用多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损害和肝脏毒性。毒副作用的发生与MTX血药浓度有关联,未发现使用3g/m^2和5g/m^2的MTX剂量与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田鑫 贺湘玲 +5 位作者 袁小叶 邹润英 邹惠 游亚兰 陈可可 朱呈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 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原文传递
Zebularine对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伍艳鹏 贺湘玲 +1 位作者 邹惠 游亚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在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根据zebularine作用终浓度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各分为3组:对照组、250μmol/L组、500μmol/L组,分别用... 目的了解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在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根据zebularine作用终浓度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各分为3组:对照组、250μmol/L组、500μmol/L组,分别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Jurkat、K562细胞在药物干预48 h后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结果在zebularine干预48 h后,在对照组和250μmol/L组均检测不到p53mRNA表达,而在500μmol/L组中检测到有p53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6组细胞样品中均检测到p53蛋白表达,在500μmol/L组中表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Zebularine可促进Jurkat、K562白血病细胞株p53的表达,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提示zebula-rine的干预激活了p53的表达,为zebularine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BULARINE JURKAT K562 P53
下载PDF
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流感染新型隐球菌大鼠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鑫 贺湘玲 +5 位作者 刘华 邹润英 邹惠 游亚兰 陈可可 朱呈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04-1810,共7页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实验检测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应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实验检测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应用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B、C和D 4组。A组(免疫抑制和感染组):实验D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实验D4尾静脉注射隐球菌悬液。B组(正常状态下感染组);实验D1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D4尾静脉注射隐球菌悬液。C组(免疫抑制和非感染组):实验D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实验D4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D组(正常对照组):实验D1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D4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在实验D 4大鼠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从大鼠眼内侧静脉丛按奇偶编号分别采集0、6、12、24、48、72 h血液标本,提取大鼠血浆,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不同时间段感染的血标本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血培养和荚膜凝集实验,比较3种不同方法检测的结果。结果:FQ-PCR检测体系检测新型隐球菌显示,A组血浆12 h后的阳性率与B、C、D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 <0. 05),且对于血液标本来说,FQ-PCR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法,而且可以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型隐球菌FQ-PCR反应体系能检测出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其敏感性高于血培养、血清荚膜抗原检测;新型隐球菌FQ-PCR检测方法较血培养及血清荚膜抗原检查能更早检测到感染大鼠血液中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新型隐球菌 血液感染 大鼠
下载PDF
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比较
11
作者 刘华 匡晓妮 +4 位作者 贺湘玲 陈铁强 田鑫 邹惠 游亚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655-657,共3页
[目的]比较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和C组大鼠实验d1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 m L生理盐水;实验d4 A组和B组大... [目的]比较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和C组大鼠实验d1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 m L生理盐水;实验d4 A组和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 m L浓度为1×106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大鼠感染模型,C组和D组大鼠注射1 m L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实验d6收集四组大鼠的脑脊液,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和墨汁染色方法检测四组大鼠脑脊液,比较两种方法的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结果]新型隐球菌FQ-PCR方法检测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高于墨汁染色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检测大鼠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率优于墨汁染色,可用于临床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诊断 免疫抑制 大鼠
下载PDF
血小板数与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川崎病动物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12
作者 邹惠 贺湘玲 +1 位作者 田鑫 邹润英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425-428,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变化.[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GF-β1;并于d17...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变化.[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GF-β1;并于d17、d28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PLT、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于d12、d16、d20、d24、d28在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改变(P〈0.05); 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d16、d20、d24、d28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幼兔d17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d28可见中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仅见轻度改变.[结论]PLT/巨核细胞、TGF-β1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提示PLT、巨核细胞、TGF-β1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血小板计数 巨核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