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在角膜塑形镜配戴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颖卓 王华 何书喜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2期52-55,共4页
目的:评价在角膜塑形镜配戴初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78例(156眼)近视患者,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78眼)。对照组使用博视顿舒润液常规戴镜,治疗组使用贝复舒眼用... 目的:评价在角膜塑形镜配戴初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78例(156眼)近视患者,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78眼)。对照组使用博视顿舒润液常规戴镜,治疗组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滴眼后按对照组方法常规戴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d、7d、1个月、3个月观察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结果:戴镜后治疗组各时间点TBU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戴镜后TBUT均明显低于该组戴镜前,两两比较认为治疗组戴镜7d后TBUT趋于稳定,对照组戴镜1d后TBUT趋于稳定。治疗组各时间点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对角膜上皮和泪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贝复舒 泪膜 角膜
原文传递
天冬氨酸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物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其生物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术 吴江怡 +4 位作者 杨君君 周益昭 刘宝荣 夏铎 刘仁峰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通过天冬氨酸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Asp-n HA)和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偶联法制备Asp-n HA,并与PLLA复合,... 目的:通过天冬氨酸修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Asp-n HA)和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偶联法制备Asp-n HA,并与PLLA复合,获得新型Asp-n HA/PLLA纳米复合支架。比较成骨细胞在该新型材料表面的粘附、生长和增殖的情况。结果:加入n HA后,Asp-n HA/PLLA复合材料可显著增强细胞的粘附、生长、增殖;Asp-n HA/PLLA的生物学性能明显优于PLLA及HA/PLLA,且Asp-n HA/PLLA具有最强的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结论:Asp-n HA/PLLA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左旋聚乳酸 天冬氨酸 复合材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Zebularine对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伍艳鹏 贺湘玲 +1 位作者 邹惠 游亚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在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根据zebularine作用终浓度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各分为3组:对照组、250μmol/L组、500μmol/L组,分别用... 目的了解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在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根据zebularine作用终浓度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K562各分为3组:对照组、250μmol/L组、500μmol/L组,分别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Jurkat、K562细胞在药物干预48 h后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检测结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结果在zebularine干预48 h后,在对照组和250μmol/L组均检测不到p53mRNA表达,而在500μmol/L组中检测到有p53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6组细胞样品中均检测到p53蛋白表达,在500μmol/L组中表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Zebularine可促进Jurkat、K562白血病细胞株p53的表达,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提示zebula-rine的干预激活了p53的表达,为zebularine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BULARINE JURKAT K562 P53
下载PDF
周边视力检查的新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东伟(综述) 何书喜(审校)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358-360,共3页
近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采光条件、甚至饮食习惯。很多学者就如何控制近视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如何改善眼睛的周边视力,控制近视发展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近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采光条件、甚至饮食习惯。很多学者就如何控制近视的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如何改善眼睛的周边视力,控制近视发展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下面就周边视力检测方法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测定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9
5
作者 田鑫 贺湘玲 +2 位作者 方亦兵 邹润英 刘珊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988-989,995,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参数分别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5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TPO水平,在采血3h内应用ADVIA2...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血小板参数分别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52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TPO水平,在采血3h内应用ADVIA21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成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测定。结果KD患儿急性期TPO水平、BPC、MPV、PCT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PDW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TPO水平、BPC、PC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MPV、PDW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a<0.05);恢复期TPO水平、MPV、PDW较急性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而BPC、PCT较急性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KD患儿TPO水平与BPC呈负相关(r=-0.199P<0.05),与MPV呈正相关(r=0.198P<0.05),与PDW、PCT无明显相关性;健康对照组中TPO水平与BPC、PCT呈显著正相关(r=0.893,0.824Pa<0.01),与MPV、PDW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PO及血小板参与了KD发病过程,并在病程中相互调节,提示TPO及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KD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参数 儿童
原文传递
特殊面容、反复高甘油三酯1年余 被引量:3
6
作者 尹泽西 贺湘玲 邹润英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0-1054,共5页
患儿,女,1岁9个月,新生儿期即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伴逐渐出现的特殊面容和体征:全身皮肤黝黑、皮下脂肪消失,颈部黑棘皮,毛发增多、浓密,面部呈空双颊,四肢肌肉肥大,肝脏肿大,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单基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存在... 患儿,女,1岁9个月,新生儿期即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伴逐渐出现的特殊面容和体征:全身皮肤黝黑、皮下脂肪消失,颈部黑棘皮,毛发增多、浓密,面部呈空双颊,四肢肌肉肥大,肝脏肿大,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单基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存在已报道的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CGL)的BSCL2基因突变:c.974(外显子7)_c.975(外显子7)insG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位点的杂合子。确诊CGL,但不能明确中性粒细胞缺乏与CGL的关系。予低脂及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控制后甘油三酯可维持正常,体征无明显变化。CGL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系统性疾病,表现为新生儿期出现的全身皮下脂肪消失、四肢肌肉肥大和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等,95%的CGL由AGPAT2或BSCL2突变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 BSCL2基因 儿童
下载PDF
喂养干预食物蛋白过敏婴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叶海燕 贺湘玲 +4 位作者 陈敏 李云 邹惠 易红玲 郭纯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1期47-49,52,共4页
目的: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粉剂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疗效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症状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指标。结果: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喂养食物蛋白过敏婴儿12... 目的: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粉剂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疗效观察。方法:临床观察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婴儿配方治疗食物蛋白过敏患儿症状临床疗效指标及不良反应指标。结果: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喂养食物蛋白过敏婴儿12周能改善患儿过敏症状和满足婴儿的正常发育的营养需要;且未见明显代谢异常。结论:氨基酸配方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能明显改善患儿过敏症;肠内营养粉和大豆蛋白配方粉剂可满足食物蛋白过敏婴儿的正常发育生长;经过12周临床观察,喂养干预患儿未见明显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干预 食物蛋白过敏 婴儿 疗效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永平 谭思由 +3 位作者 周湘兵 孔高茵 刘景诗 魏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17-21,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应用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全麻联合QLB组(Q组,25例)和单纯全麻组(A组,25例)。两组患者采用统一的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管理方案,术...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应用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全麻联合QLB组(Q组,25例)和单纯全麻组(A组,25例)。两组患者采用统一的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管理方案,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首次PCIA按压的时间及PCIA的按压总次数;观察患者入室后静息时(T1)、切皮时(T2)及壁层腹膜切开时(T3)的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观察术后6h(T4)、24h(T5)、48h(T6)时的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胃肠通气、恶心和呕吐的情况。结果:Q组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首次PCIA的按压时间及术后PCIA的按压总次数均明显低于A组;与T1比较,A组患者在T2、T3的MAP、HR明显增加,而Q组患者无明显变化,且Q组在T2、T3时MAP、HR均低于A组,Q组在T4、T5所测得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在T6时间点测得的VAS评分与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组术后胃肠通气时间短于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可明显减少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阿片药物使用总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得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方肌阻滞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超声引导 镇痛
原文传递
不同通气模式在Coopdech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单文燕 廖孝芸 黄晓玲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3期-,共4页
目的 :通过三种通气模式在支气管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定容通气;Ⅱ组采用定压通气;Ⅲ组采用小潮气量+PEEP。于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_0),侧卧位单肺通气20 min(T_1)、40... 目的 :通过三种通气模式在支气管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比较,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定容通气;Ⅱ组采用定压通气;Ⅲ组采用小潮气量+PEEP。于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_0),侧卧位单肺通气20 min(T_1)、40 min(T_2)、60 min(T_3)四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和肺动态顺应性(Cldyn)。结果 :三组患T_1、T_2、T_3时间点各指标与T0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Ⅱ组肺动态顺应性降低的幅度比Ⅰ组和Ⅲ组小;Ⅲ组肺内分流率增高幅度比Ⅰ组和Ⅱ组小。Ⅲ组的气道压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升高明显较小。结论 :在Coopdech封堵管行单肺通气中,在吸气压力设置与定容模式的气道峰压一致时,定压模式改善肺动态顺应性优于定容模式;但定容模式较定压模式肺内分流率升高少,有更好的通气血流比。小潮气量加合适的PEEP,不仅能比定容模式更好地减少肺内分流率,而且能通过降低气道压力和剪力对肺泡造成的损害,在单肺通气时减少对肺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pdech支气管封堵管 单肺通气 通气模式
原文传递
Zebularine对K562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10
作者 邹润英 贺湘玲 邹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7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白血病细胞株K562,试验分为对照组(未加入zebularine组)、实验组(zebularine终浓度分别为250,aM,500/tM)组3个组。MTT试剂盒检测12h、24h、36h、48h... 【目的】探讨药物zebularine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白血病细胞株K562,试验分为对照组(未加入zebularine组)、实验组(zebularine终浓度分别为250,aM,500/tM)组3个组。MTT试剂盒检测12h、24h、36h、48h和72h后K562细胞株OD570;用AnnexinV/FiTC试剂盒与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检测k562细胞在药物干预48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k562细胞株在zebularine干预48h后,随着zebularine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K562细胞株在zebularine干预48h后,药物浓度250弘M、500pM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凋亡峰(APO峰)值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500pM组与250uM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凋亡峰(APO峰)值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Zebularine可抑制K562细胞株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细胞 细胞分裂 脱噬作用
下载PDF
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比较
11
作者 刘华 匡晓妮 +4 位作者 贺湘玲 陈铁强 田鑫 邹惠 游亚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655-657,共3页
[目的]比较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和C组大鼠实验d1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 m L生理盐水;实验d4 A组和B组大... [目的]比较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脑脊液中两种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A组和C组大鼠实验d1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50 mg/kg),B组和D组腹腔注射等量1 m L生理盐水;实验d4 A组和B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 m L浓度为1×106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大鼠感染模型,C组和D组大鼠注射1 m L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实验d6收集四组大鼠的脑脊液,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和墨汁染色方法检测四组大鼠脑脊液,比较两种方法的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结果]新型隐球菌FQ-PCR方法检测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检出率高于墨汁染色方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检测大鼠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感染阳性率优于墨汁染色,可用于临床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诊断 免疫抑制 大鼠
下载PDF
血小板数与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川崎病动物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12
作者 邹惠 贺湘玲 +1 位作者 田鑫 邹润英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425-428,共4页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变化.[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GF-β1;并于d17...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巨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变化.[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GF-β1;并于d17、d28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PLT、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于d12、d16、d20、d24、d28在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改变(P〈0.05); 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d16、d20、d24、d28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幼兔d17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d28可见中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仅见轻度改变.[结论]PLT/巨核细胞、TGF-β1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提示PLT、巨核细胞、TGF-β1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血小板计数 巨核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
13
作者 邹惠 邹润英 +1 位作者 贺湘玲 田鑫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川崎病(KD)动物模型,于第17、24、45天取其冠状动脉观察病理变化,于第24、45天测定... 目的动态观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川崎病(KD)动物模型,于第17、24、45天取其冠状动脉观察病理变化,于第24、45天测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幼兔血清8-iso-PGF2α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幼兔第17天可见心脏中小冠状动脉炎性改变明显,第24天冠状动脉炎性损伤改变明显,第45天血管壁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增生。模型组血清8-iso-PGF2α水平第24、45天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0.01),且第45天8-iso-PGF2α水平明显低于第24天水平(P<0.05)。结论血清8-iso-PGF2α参与KD的发病机制,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其可作为检测KD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异前列腺素F2Α 免疫性血管炎 川崎病 幼兔
原文传递
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研究
14
作者 邹润英 贺湘玲 +1 位作者 邹惠 田鑫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7-571,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管炎家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幼年家兔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治疗组,用牛血清白蛋白复...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管炎家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幼年家兔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治疗组,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治疗第7天及第28天检测各组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血管病变。结果免疫性血管炎家兔急性期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NAC可显著降低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P<0.05),并能显著改善免疫性血管炎家兔的血管病理损害。恢复期模型对照组幼兔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可能参与了免疫性血管炎的发病机制,NAC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来对抗免疫性血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异前列腺素F2Α 免疫性血管炎 川崎病 幼兔 N-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WW域的氧化还原酶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15
作者 邹惠 贺湘玲 邹润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了解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WWOX基因与儿童白血病的关系;探讨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和长沙市其他医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白血病患儿51例作为白血病组,同期... 目的了解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WWOX基因与儿童白血病的关系;探讨WWOX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和长沙市其他医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白血病患儿51例作为白血病组,同期非白血病患儿10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经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WWOX mRNA表达,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白血病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37%vs 100.00%,P<0.01);白血病缓解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vs100.00%,P<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组患儿WWOX mRNA表达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白血病类型、治疗阶段、肿瘤负荷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儿童白血病患儿中WWOX mRNA的表达阳性率较低;WWOX mR-NA的表达阳性率可能与儿童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 白血病 儿童
原文传递
24例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调强适形放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止戈 陈可可 +2 位作者 邓坦 雷胜飞 贺湘玲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1-625,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疗效、安全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诊治并完成IMRT的高危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4... 目的总结分析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疗效、安全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诊治并完成IMRT的高危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4例,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放疗剂量、放疗次数、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反应、生存情况,分别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24例患儿均接受IMRT,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3)个月,中位年龄59个月;原发瘤灶23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纵隔。放疗时患儿中位年龄41.5个月。放疗辐射剂量范围为14.4~36.0 Gy,平均剂量为(22±3) Gy,每日剂量为1.8~2.0 Gy,总次数8~20次,平均次数11.9次。其中6例接受了残留灶或转移灶放疗。放疗过程中3例出现咳嗽,2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呕吐。放疗后2周,血肌酐范围值2.3~70.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范围值9.1~65.3 U/L,放疗开始后1~2周出现骨髓抑制Ⅲ度10例,Ⅳ度2例;放疗开始后3~4周出现骨髓抑制Ⅲ度4例,Ⅳ度1例。随访中位时间为13.5个月,其中23例(96%)疾病稳定,1例死亡,截至随访日期,未发现第2次恶性肿瘤及脏器功能异常。结论 IMRT能有效提高神经母细胞瘤局部控制率。IMRT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 (6):621-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调强适形放疗 疗效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