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4篇文章
< 1 2 2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97
1
作者 孙俊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 审美模式 教学理论
原文传递
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被引量:193
2
作者 陈健 燕良轼 周丽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1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检验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中文版自悯量表先后测量了660名大学生,并在两周后对其中50人进行了重测。部分被试完成了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正负性情绪情感量表。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 目的:检验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中文版自悯量表先后测量了660名大学生,并在两周后对其中50人进行了重测。部分被试完成了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正负性情绪情感量表。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量表的六因素结构模型;②自悯量表总分与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正负性情绪情感量表的总分存在显著相关。控制自尊量表得分后,自悯量表总分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及正负性情绪情感量表的总分仍存在显著相关;③总量表的克龙巴赫Alpha系数为0.84,两周后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9。结论:中文版自悯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我国大学生的自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悯量表 自尊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被引量:146
3
作者 辛继湘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4-68,共5页
体验性教学模式提倡一种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其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着眼于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生命关怀,... 体验性教学模式提倡一种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其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着眼于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生命关怀,让教学过程富于情感和意味,让教学内容整合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关涉生命体验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教学 体验性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149
4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原文传递
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110
5
作者 郭晓明 蒋红斌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共5页
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去面对学习者,这是教材设计的根本问题。它既决定教材编制的理念和具体思路,又直接影响着知识与学习者关系的性质。知识在教材中应以“生命化”的方式存在,为此,教材的功能应由“控制者”走向“对... 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去面对学习者,这是教材设计的根本问题。它既决定教材编制的理念和具体思路,又直接影响着知识与学习者关系的性质。知识在教材中应以“生命化”的方式存在,为此,教材的功能应由“控制者”走向“对话者”,教材设计应遵循生态式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教材编写 知识设计 存在方式 教材设计
下载PDF
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被引量:68
6
作者 孙红玲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滞后及流动人口家庭背景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 ,短期内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收费管理等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调整相对于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滞后及流动人口家庭背景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 ,短期内应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收费管理等 ,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从长远来看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期 流动人口 学龄儿童 教育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体制 收费管理 办学条件
下载PDF
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 被引量:92
7
作者 卢谢峰 韩立敏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4-936,共3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协变量的概念,以及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协变量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随后分别对中介效应和间接效应,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了辨析,并从测量水平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对三种统计... 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协变量的概念,以及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协变量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随后分别对中介效应和间接效应,调节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了辨析,并从测量水平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对三种统计概念做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变量 调节变量 协变量 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 协方差分析
下载PDF
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 被引量:118
8
作者 彭绍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2-50,共9页
混合式协作学习(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BCL)是指恰当选择与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中的有利因素,使学习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并在现实时空与网络虚拟时空的小组学习活动整合和社会交互、操作交... 混合式协作学习(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BCL)是指恰当选择与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中的有利因素,使学习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并在现实时空与网络虚拟时空的小组学习活动整合和社会交互、操作交互以及自我反思交互中,进行协同认知,培养协作技能与互助情感,以促进学习绩效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BCL是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Face to Fa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F2FCL)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发展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协作学习类型。BCL是CSCL与F2FCL整合、混合学习与协作学习整合的必然选择。笔者自2006年9月开始一直致力于BCL研究。在基于"教育技术原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硕士课程的BCL设计研究中,初步建立了BCL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与研究方法体系。本文重点介绍其中BCL的产生脉络、含义界定,比较F2FCL、CSCL、BCL的优缺点,并简介国内外BCL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FCL CSCL BCL 产生脉络 含义界定
下载PDF
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04
9
作者 肖化移 李谨平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2-15,共4页
职业教育的原有模式存在弊端,工学结合弥补了这一不足。工学结合不同于产教结合,它有自己独特的表征及特点。工学结合既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又有独特的理论依据,即集群理论、体验性学习理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关键词 工学结合 表征 理论依据 实践基础
下载PDF
人、世界、教育: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被引量:64
10
作者 刘铁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23-28,共6页
当代教育面临着意义的失落与重建。现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教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构建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应实现由主知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提升,把智力的开发转换成意义的生发,在广泛的交往中把人引入... 当代教育面临着意义的失落与重建。现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教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构建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应实现由主知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提升,把智力的开发转换成意义的生发,在广泛的交往中把人引入世界。人、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世界的关系 教育实践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生活教育 “生活的世界” 生活世界 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 征服世界
原文传递
走向美育的完整 被引量:93
11
作者 周庆元 胡绪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3,49,共6页
当前,人们对美育内涵及其任务的认识还不完整,教育实践更有残缺。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美育课程必须按照完整美育体系来规划、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 当前,人们对美育内涵及其任务的认识还不完整,教育实践更有残缺。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美育课程必须按照完整美育体系来规划、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以促进完整美育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审美教育 立美教育 课程
原文传递
论机器人教育(上) 被引量:94
12
作者 彭绍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共5页
机器人教育是指学习、利用机器人 ,优化教育效果及师生劳动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机器人教育的定义与五种基本类型 (RSI、RAI、RMI、RRR、RDI) 。该探讨对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
关键词 机器人教育 人工智能 特征分析 教育类型 机器人学科教学
下载PDF
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 被引量:66
13
作者 彭绍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16,26,共8页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信息素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定义与本质 ,论述了创立信息技术教育学的背景、意义和方法 ,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 ,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学 定义 学科体系 结构模型 学科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
下载PDF
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 被引量:81
14
作者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共5页
创造教育是重要的 ,但是 ,十分必要的是 ,应弄清楚现有的教育中有些什么在妨碍创造。事实上 ,妨碍创造与创造教育的因素并不少 ,如独立个性的缺乏 ,社会本位的强旺 ,教育民主的贫弱等等。这些障碍不消除 。
关键词 创造 创造教育 独立个性 社会本位 教育民主
原文传递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4
15
作者 田景正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6年第5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教育问题 儿童 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状况
下载PDF
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 被引量:66
16
作者 辛继湘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教学研究 教学理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问题意识
下载PDF
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9
17
作者 石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年第5期5-9,共5页
教科书研究可以印证并创新教育理论,可以改进教科书编写,可以进一步认清教育发展尤其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轨迹,可以更好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帮助我们有效地教学。教科书研究与教科书解读是有显著区别的。教科书研究不... 教科书研究可以印证并创新教育理论,可以改进教科书编写,可以进一步认清教育发展尤其是课程和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轨迹,可以更好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帮助我们有效地教学。教科书研究与教科书解读是有显著区别的。教科书研究不同于文学研究与电影研究,它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学的、教育学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文献学的维度来研究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文本 研究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彭纯子 燕良轼 +1 位作者 马晓虹 谭谦宝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225-226,共2页
关键词 社交焦虑 调查 交往焦虑量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81
19
作者 张建人 黄懿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4名大学生进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4名大学生进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男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而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下载PDF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84
20
作者 凌辉 张建人 +3 位作者 易艳 周立健 洪婉妍 文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4-678,共5页
目的 :考察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以及行为... 目的 :考察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行为、内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②留守时间×分离年龄的方差分析显示,在行为问题的所有因子以及孤独、抑郁得分上留守时间和分离年龄的主效应均不显著;③在抑郁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思维问题、内化行为问题等因子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在行为问题总分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边缘显著。结论:留守所导致的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行为适应及情绪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年幼时(6岁以前)与父母分离,无论留守时间长短,都将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年龄较大时(6岁以后)与父母分离,则分离时间越长,对行为和情绪发展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年龄 留守时间 行为问题 抑郁 孤独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