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探讨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与其微小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毛伍兵 李水连 张英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66-69,共4页
目的研究肺内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及类型,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5例GGN的CT图像。将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血管从旁绕行未进入GGN内部;Ⅱ... 目的研究肺内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及类型,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45例GGN的CT图像。将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血管从旁绕行未进入GGN内部;Ⅱ型血管走行于病灶内,无增粗、扭曲、僵直及分出微小血管;Ⅲ型,单支血管伸入病灶,且病灶内血管增粗、扭曲及僵直;Ⅳ型,一支血管进入病灶且发出微小血管;Ⅴ型,2支或以上血管进入病灶形成的微小血管,且相与联通。对GGN的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GGN炎症2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4例;原位腺癌7例;微浸润腺癌11例;浸润性腺癌21例。45例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5种类型(Ⅰ-Ⅴ)分别为3、3、12、11、16例,其中Ⅴ型最多。16例Ⅴ型的均为浸润性腺癌;11例Ⅳ型中浸润性腺癌8例。Ⅳ型+Ⅴ型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较大。三组GGN病理(炎症组、浸润前病变组、浸润性腺癌组)与微血管关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GGN与微小血管的关系不同,对GGN的性质判定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磨玻璃结节 微小血管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基于PACS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英俊 刘静 +3 位作者 余晖 段绍毅 管海辰 董晓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500-1501,共2页
以胶片阅读为主的医学影像学传统阅片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影响教学效果,且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潮流。基于PACS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能搭建校内课堂与医院之间的桥梁,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培养符合现代临床要求医学生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 PACS 医学影像学 教学
下载PDF
快速老化小鼠P8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与功能可塑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封敏 张晓抒 +4 位作者 张英俊 熊殷艺 鲁娟 卢圣锋 余曙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95-2898,2898,共4页
目的从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与功能可塑性角度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缺损的可能原因。方法以10月龄快速老化小鼠(SAMP)8为AD模型,同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为正常对照,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动物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 目的从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与功能可塑性角度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缺损的可能原因。方法以10月龄快速老化小鼠(SAMP)8为AD模型,同月龄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为正常对照,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动物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在体长时程增强(LTP)记录观察海马前穿通纤维-齿状回(PP-DG)通路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结果与SAMR1比较,SAMP8逃避潜伏期延长(P=0.000),穿越有效区次数减少(P=0.046);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后致密带变薄(P=0.000),突触间隙增宽(P=0.024),突触界面曲率下降(P=0.000);海马PP-DG通路LTP诱发率(P=0.362)、群峰电位(P=0.900)及潜伏期(P=0.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受损可能是导致SAMP8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原因,CA1区与DG区在AD病理上可能扮演不同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快速老化小鼠P8 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下载PDF
组织置换型丛状神经纤维瘤病教学病例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英俊 易文中 +4 位作者 刘祚国 唐植 张洁 吴佳丽 封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病例男,13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1年"于2014年7月2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现包块有所增大,并有压痛。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食纳可,两便尚可,体重无减轻,脊柱无弯曲,四肢对称无畸形。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丛状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肠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征象分析和诊断价值 被引量:40
5
作者 刘静 焦俊 +4 位作者 张英俊 赵朝伦 王波 文伟 余晖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9-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小肠造影(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MSCTE发现小肠壁增厚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小肠肿瘤、小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和小肠扩张症的患者共32例,由两名有... 目的探讨小肠肠壁增厚的MSCT小肠造影(MSCTE)征象在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MSCTE发现小肠壁增厚并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小肠肿瘤、小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和小肠扩张症的患者共32例,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增厚肠壁的受累肠段、受累长度、对称与否、强化方式、程度以及肠周异常在不同类型疾病中出现的情况。结果肠壁增厚累及十二指肠2例,空肠近段7例,空肠远段4例,回肠近段1例,回肠远段14例,弥漫性4例。不均匀强化和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肠壁增厚多见于小肠腺癌、间质瘤和转移瘤,均匀强化和对称性的节段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炎性或感染性疾病、小肠梗阻。节段性或弥漫性肠壁增厚除淋巴瘤外,主要见于良性病变,增厚肠壁分层状强化多见于炎性或感染性疾病,强化减弱多见于肠缺血,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多见于肿瘤;增厚肠壁邻近淋巴结增大多见于小肠恶性肿瘤、Crohn氏病和结核,邻近肠系膜血管异常多见于小肠梗阻、炎性或感染性疾病。结论小肠肠壁增厚的长度、对称性、强化方式及肠周异常的不同有助于小肠肿瘤、小肠梗阻、小肠炎性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小肠造影 克隆病 肠梗阻 肿瘤
原文传递
四维CT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英俊 出良钊 +4 位作者 余晖 沈桂权 汪春红 文伟 高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0-883,共4页
目的 从病灶检出及血管构筑显示方面探讨320排CT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可疑CAVM患者行4D-CTA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示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 目的 从病灶检出及血管构筑显示方面探讨320排CT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可疑CAVM患者行4D-CTA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示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及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深浅、数目方面的差异.结果 20例患者经4D-CTA诊断为CAVM,其中1例经DSA证实为脑动静脉瘘(CAVF);4D-CTA对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所示一致性良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D-CTA能实现颅内血流状态的无创性动态显示,在CAVM的诊断及治疗策略制定上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四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毛伍兵 余水全 +1 位作者 李水连 张英俊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结果: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发生部位胃底1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4例,胃体7例,胃窦1例,全胃1例。胃壁增厚是原发性胃淋巴瘤主...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结果: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发生部位胃底1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4例,胃体7例,胃窦1例,全胃1例。胃壁增厚是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表现,其中弥漫性增厚8例,节段性增厚10例,局限性胃壁增厚2例。PGL胃黏膜线完整16例;4例胃黏膜破坏。"三轨征"5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7例。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侵及范围广,胃壁明显增厚,黏膜破坏及溃疡较少见,较少发生梗阻。"三轨征"可能是肿瘤早期向周围正常肌层组织侵犯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英俊 陈宗桂 +6 位作者 聂婷 傅华成 张玲 李文成 李新华 黄敏 易文中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究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CT和MRI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3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予以常规头部CT平扫、CTA、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 目的:探究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CT和MRI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3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予以常规头部CT平扫、CTA、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3D-TOF MRA检查,记录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发现诊断正确率为84.38%,而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7.50%,联合检查诊断正确率达到96.88%,高于单独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CT和MRI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均有较好应用价值,联合诊断正确率高于单独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CT MRI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底节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蒲伟 张英俊 +1 位作者 龙义国 余晖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2-314,共3页
患者,男性,1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余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切题,言语缓慢,无失语,GCS评分15分,眼睑无下垂,双瞳正圆形等大,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有左偏,伸舌不偏,右上下肢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患者,男性,1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余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切题,言语缓慢,无失语,GCS评分15分,眼睑无下垂,双瞳正圆形等大,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有左偏,伸舌不偏,右上下肢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左侧巴氏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生殖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辅助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10
作者 杨骐彰 陈宗桂 +2 位作者 曾仁华 潘桂洪 张英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1-4,共4页
医学影像教学内容抽象,传统教学理论授课加阅片训练模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人工智能具有为理论教学全流程赋能的潜质,其有望为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提供强大助力,将人工智能用于医学影像教学在理论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 医学影像教学内容抽象,传统教学理论授课加阅片训练模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人工智能具有为理论教学全流程赋能的潜质,其有望为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提供强大助力,将人工智能用于医学影像教学在理论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专业的判断力,理性看待作为教学工具的人工智能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学影像 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常规MRI与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
11
作者 宋晓 刘文佳 +2 位作者 李新星 王超 李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采用常规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PNST)。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证实的PNST患者MRI资料,比较恶性PNST(MPNST,n=31)与良性PNST(BPNST,n=88)病灶直径、MRI表现及DWI所示实性部分表观弥散系数(ADC)... 目的采用常规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PNST)。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经病理证实的PNST患者MRI资料,比较恶性PNST(MPNST,n=31)与良性PNST(BPNST,n=88)病灶直径、MRI表现及DWI所示实性部分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以病灶实性部分ADC鉴别诊断良、恶性PNST的价值。结果MPNST病灶直径大于BPNST,T1WI、T2WI信号不均、形状不规则、瘤内出血及囊变、边缘不清、瘤周水肿及骨破坏占比均高于BPNST(P均<0.05),而脂肪分裂征、脂肪环征、靶征及骨重塑占比低于BPNST(P均<0.05)。共于12例MPNST及27例BPNST测得病灶内实性部分ADC,MPNST最小ADC及平均ADC均低于BPNST(P均<0.05)。以最小ADC 1.27×10^(-3)mm^(2)/s、平均ADC 1.38×10^(-3)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PNS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755。结论良、恶性PNST常规MRI及DWI表现存在差异;病灶直径、形状、信号、实性部分ADC及瘤周改变等有助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