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装高剂量率60Co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分忻
1
作者 廖达光 张天一 +5 位作者 黄桃芝 左成析 王茂山 陈立华 曹美鸿 刘运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8-359,共2页
后装高剂量率60Co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分忻廖达光张天一黄桃芝左成析王茂山△陈立华△曹美鸿△刘运生△我院自1989年8月至1993年11月采用后装高剂量率60Co于术中治疗(以下简称后装治疗)28例脑恶性胶... 后装高剂量率60Co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分忻廖达光张天一黄桃芝左成析王茂山△陈立华△曹美鸿△刘运生△我院自1989年8月至1993年11月采用后装高剂量率60Co于术中治疗(以下简称后装治疗)28例脑恶性胶质瘤(WHO,gradeⅢ、Ⅳ)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放射疗法 钴60
下载PDF
创伤后脑肿胀 被引量:59
2
作者 曹美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7-199,共3页
“创伤后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脑肿胀(Brainswelingortumefaction)最初用于病理学,它是指脑体积增大的形态改变。但病理学中用“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用“脑肿胀”... “创伤后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脑肿胀(Brainswelingortumefaction)最初用于病理学,它是指脑体积增大的形态改变。但病理学中用“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肿胀 分类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3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被引量:42
3
作者 王君宇 姜冰 +2 位作者 张明宇 刘劲芳 刘运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依据伤后昏迷的时间 ,将我科 1997年 8月~ 1999年月 12月收治的 34例DAI病人分为轻、中、重 3组 ,分析 3组病人的临床特点、CT资料及治疗...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依据伤后昏迷的时间 ,将我科 1997年 8月~ 1999年月 12月收治的 34例DAI病人分为轻、中、重 3组 ,分析 3组病人的临床特点、CT资料及治疗后的结果 ;分析原发昏迷和入院时GCS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重度组 2 6例 (76 % ) ,伤后 2 4h内CT扫描 12例 (4 6 % )发现脑不同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 ,2 6例中死亡 8例 ,预后良好者 7例 ;中度组 5例 (15 % ) ,CT扫描仅 1例发现脑内点状高密度影 ,除中残 1例外其余恢复良好 ;轻度组 3例 (9% ) ,CT扫描无异常发现 ,全部恢复良好。中 -重度组入院时GCS明显低于轻度组 (P <0 .0 5 ,P <0 .0 1) ,原发性昏迷持续时间亦显著长于轻度组。 结论 脑外伤后持续昏迷超过 6h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病灶者 ,即可诊断DAI;临床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严重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39
4
作者 黄东健 刘运生 +2 位作者 王智坚 钱东翔 蔡哲鹏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9年第4期187-191,共5页
目的:传统的鼻饲营养方法因脑损伤胃动力下降早期难以安全实施。本研究对41 例严重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良后的早期鼻饲喂养计划,观察其应用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组(41例)采用了早期鼻饲要素膳,对照组(39 例)按常... 目的:传统的鼻饲营养方法因脑损伤胃动力下降早期难以安全实施。本研究对41 例严重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良后的早期鼻饲喂养计划,观察其应用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组(41例)采用了早期鼻饲要素膳,对照组(39 例)按常规方法实施鼻饲营养支持;实验组开始时间为伤后48 h,对照组为伤后6~8 天。 结果:病人对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胃肠营养液有较好的耐受性,喂养计划切实可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体重等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P< 0.01)。 结论:改良后的鼻饲方法和喂养计划,有助于脑损伤后早期肠道营养有效和安全地实施,对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胃肠道营养 代谢 早期营养支持
下载PDF
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5
作者 谭源福 李耀华 +1 位作者 林友俊 曹美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建立一新的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撞击装置,以撞击峰压(PP)和形变(DF)作外力参数,并保持较恒定的撞压时间,观察40 只猫在不同撞击水平下的脑生理、病理变化和脑含水量。 结果 在低撞击... 目的 建立一新的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撞击装置,以撞击峰压(PP)和形变(DF)作外力参数,并保持较恒定的撞压时间,观察40 只猫在不同撞击水平下的脑生理、病理变化和脑含水量。 结果 在低撞击水平(PP0 .45 kgcm2 ,DF2 .5 mm) ,动物出现轻微脑损伤生理反应, 病理改变仅局限于撞压处的脑浅层,脑含水量不增加;在中度撞击水平(PP0.65 kgcm2 ,DF3.5 mm), 则出现明显脑损伤生理反应,脑病理改变达脑深部的基底节、海马和胼胝体,伤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在高撞击水平(PP0.85 kgcm2 ,DF4.5 mm) ,脑损伤生理反应更明显,伤后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颅内压增高,脑病理改变广泛且深达脑干,双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 结论 该模型与临床加速型脑损伤机制相似,以峰压和形变作外力参数成功建立了分级机械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重复性好,有助于分析不同程度脑损伤后继发病理生理变化的机制和进行相应的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生物力学 疾病模型
原文传递
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0
6
作者 蒋宇钢 张治平 +3 位作者 李奇 罗征 尹畅 谢季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研究侧脑室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利用 CT、MRI及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的诊断 ,16例侧脑室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摘除。 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 ,无手术死亡。 结论  CT、MRI是诊断侧脑室脑... 目的 研究侧脑室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利用 CT、MRI及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的诊断 ,16例侧脑室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摘除。 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 ,无手术死亡。 结论  CT、MRI是诊断侧脑室脑膜瘤最可靠的方法 ,血管造影明确肿瘤的供血情况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重症脑损伤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黄东健 刘运生 +2 位作者 王智坚 钱东翔 何炳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31-432,共2页
关键词 脑损伤 早期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支持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 被引量:19
8
作者 候永宏 曹美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2-43,共2页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候永宏,曹美鸿文献中曾提出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可因同侧大脑后动脉受压而致其供血区出现梗塞(1)。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确切的临床病例报告。现报道二例经CT证实的病例。病...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候永宏,曹美鸿文献中曾提出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可因同侧大脑后动脉受压而致其供血区出现梗塞(1)。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确切的临床病例报告。现报道二例经CT证实的病例。病例报告例1男性,11岁。因反复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小脑幕裂孔疝 天幕裂孔疝
原文传递
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经颅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袁贤瑞 方加胜 +4 位作者 罗端午 姜维喜 陈立华 周艳红 侯永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颅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累及鞍区不同部位的脑膜瘤43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经额鼻眶入路对鞍上脑膜瘤显露最佳,其... 目的:探讨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颅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累及鞍区不同部位的脑膜瘤43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经额鼻眶入路对鞍上脑膜瘤显露最佳,其次为经翼点入路。结论:鞍旁脑膜瘤首选经眶颧额颞下入路;鞍上脑膜瘤大型者首选经额鼻眶入路,中小型者可首选经翼点入路;向一侧桥小脑角发展的鞍后脑膜瘤可选用枕下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区 显微外科手术 脑肿瘤 入路
原文传递
翼点入路有关脑底动脉的显微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10
作者 莫万彬 袁贤瑞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至远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大脑前动脉A_(1)段变异多,通常右侧A_1发育不全,A_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_1近端3~5mm内常无穿通支发出,远端7mm范围内常与回返动脉紧密相连。前交通动脉有恒定...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至远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大脑前动脉A_(1)段变异多,通常右侧A_1发育不全,A_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A_1近端3~5mm内常无穿通支发出,远端7mm范围内常与回返动脉紧密相连。前交通动脉有恒定的穿通支即下视丘动脉发出。后交通动脉变异亦多,多发育不全或缺如,起始处的结合部膨大与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关。乳头体前动脉为其最大最恒定的穿通支。翼点入路所涉及的脑底动脉的穿通支主要供血于脑底中央区域及基底节等重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解剖 脑底动脉 穿通支
原文传递
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MRI和术中所见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潘力雄 刘运生 陈忠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 :了解MRI术前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采用KnospE的MRI 5级分级标准 ,符合 3、4级的患者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而术中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壁 海绵窦内壁穿通甚至肿瘤包埋窦内的结构 ,视为... 目的 :了解MRI术前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采用KnospE的MRI 5级分级标准 ,符合 3、4级的患者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而术中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壁 海绵窦内壁穿通甚至肿瘤包埋窦内的结构 ,视为术中所见海绵窦侵袭。结果 :MRI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敏感性为 6 0 9% ,特异性为 89 5 % ,阳性预测值为 87 4%。结论 :MRI术前判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垂体瘤 MRI 术中所见 诊断
下载PDF
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导致周围重要结构异常改变的观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运生 袁贤瑞 +9 位作者 方加胜 候永宏 刘景平 罗端午 姜维喜 陈立华 王君宇 何正文 黄月明 霍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查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周围重要结构的变异情况。方法:在19例垂体瘤病人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时,观察其变异情况。结果:1)视神经、视交叉全部被牵拉、受压、抬高,部分与肿瘤发生粘连。2)鞍膈全部向上隆起,在肿瘤上长... 目的:探查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周围重要结构的变异情况。方法:在19例垂体瘤病人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时,观察其变异情况。结果:1)视神经、视交叉全部被牵拉、受压、抬高,部分与肿瘤发生粘连。2)鞍膈全部向上隆起,在肿瘤上长出分叶的小肿瘤处鞍膈破溃。垂体柄被挤压在鞍膈的后下方。3)视交叉池不完整,在粘连及垂体柄进入鞍膈处,蛛网膜下腔已经消失;在肿瘤挤压(包括动脉)处,蛛网膜下腔仅为一潜在腔隙。4)凡被肿瘤挤压、包围、发生粘连的硬脑膜、神经及血管均有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结论: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对周围重要结构产生挤压,发生粘连,部分蛛网膜下腔消失,并有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以上异常与肿瘤大小及生长方向直接相关。了解上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CDKN_2(p16)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正文 曹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4-76,共3页
CDKN2(p16)基因研究进展何正文曹亚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博士,讲师关键词CDKN2(P16)基因抑瘤基因肿瘤中图号R394R73-3R73... CDKN2(p16)基因研究进展何正文曹亚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博士,讲师关键词CDKN2(P16)基因抑瘤基因肿瘤中图号R394R73-3R73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16基因 抑癌基因
下载PDF
脑灌注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源福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9年第1期9-11,共3页
本文简要讲述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与脑灌注压的关系,综述了近年临床上关于脑灌注压水平的两种看法,综合提出对重型颅脑外伤维持CPP在正常范围的低端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灌注压 脑缺血 脑水肿
原文传递
冷冻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尼莫地平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立华 杨于嘉 +5 位作者 刘运生 何正文 秦天森 马建荣 陶永光 曹美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冷冻伤性脑水肿不同时间脑组织伊文思兰(EB)、突触体内[Ca2+]i及Ca2+-ATP酶活性变化与脑含水量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探讨冷冻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类型。方法干湿法测定脑组织水分含量,甲酰胺法测定E... 目的研究大鼠冷冻伤性脑水肿不同时间脑组织伊文思兰(EB)、突触体内[Ca2+]i及Ca2+-ATP酶活性变化与脑含水量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探讨冷冻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类型。方法干湿法测定脑组织水分含量,甲酰胺法测定EB含量,Fura-2/AM荧光标记法测定突触体内[Ca2+]i,微量定磷法测定线粒体Ca2+-ATP酶活性。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研究其对EB含量、[Ca2+]i、Ca2+-ATP酶活性和脑水肿的影响。结果冷冻伤后30分钟即已发生Ca2+超载,伴随Ca2+-ATP酶活性下降及脑组织水分含量及EB含量增加。尼莫地平治疗后EB含量和[Ca2+]i明显下降,而Ca2+-ATP酶活性明显恢复,脑水肿明显减轻。结论BBB的通透性增加和细胞内钙通道开放,钙离子浓度超载在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冷冻伤性脑水肿在早期既有细胞毒性脑水肿,又有血管源性脑水肿,即混合性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伤 脑水肿 伊文思兰 尼莫地平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前额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在前颅底外科中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守兴 陈兵 +3 位作者 阳楚雄 谢季 罗征 阳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研究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前颅底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前颅窝底、眶、副鼻窦、鼻腔区肿瘤,经额眶鼻前颅底入路切除,术中采用额眉弓颅底一次性整块骨瓣成形开颅和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结果:术后无颅内感染、长期... 目的:研究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前颅底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前颅窝底、眶、副鼻窦、鼻腔区肿瘤,经额眶鼻前颅底入路切除,术中采用额眉弓颅底一次性整块骨瓣成形开颅和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结果:术后无颅内感染、长期脑脊液漏、颅底积液及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结论: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前颅底能有效地防止前颅底手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外科 前颅窝底肿瘤 帽状腱膜 骨膜 颅底重建
下载PDF
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严重脑损伤后营养状况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东健 刘运生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0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组(41 例)采用了早期(伤后48 h)持续滴注的鼻饲肠内营养方法,胃肠营养量以总量1/4,每天以1/4量递增,不足部分静脉补充;对照组(3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 结果... 目的:探讨严重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胃肠营养合理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组(41 例)采用了早期(伤后48 h)持续滴注的鼻饲肠内营养方法,胃肠营养量以总量1/4,每天以1/4量递增,不足部分静脉补充;对照组(39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 结果: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实验组的胃肠功能障碍症状明显减少,营养指标和意识状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对维护伤后胃肠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胃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代谢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正文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6年第3期134-137,共4页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目前尚缺乏很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这种灾难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线希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瘤基因和抑瘤基因研究进展。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瘤基因 抑瘤基因 脑肿瘤 分子遗传学
原文传递
小儿脑瘤周围脑水肿的诊治 被引量:5
19
作者 虞佩兰 陈善成 《实用儿科杂志》 CSCD 1991年第6期289-290,共2页
一、小儿脑瘤周围脑水肿的发病机理小儿脑瘤周围水肿是脑瘤最常见的表现,至今它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由于CT 与磁共振(MRI)应用于临床,才使有关临床脑瘤周围水肿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关键词 脑肿瘤 脑水肿 诊断
原文传递
伽玛刀在松果体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侯永宏 仇斌 +2 位作者 唐建兵 马志明 刘运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46,共2页
的探讨伽玛刀对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25例共31个病灶,治疗前肿瘤平均体积为54cm3(0092~293cm3);KPS平均为7923分(50~100分);射点数1~8个(平均42个);周边剂量10... 的探讨伽玛刀对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25例共31个病灶,治疗前肿瘤平均体积为54cm3(0092~293cm3);KPS平均为7923分(50~100分);射点数1~8个(平均42个);周边剂量10~225Gy(平均1486Gy);周边剂量曲线30%~90%(平均439%);中心剂量1444~5625Gy(平均3618Gy)。结果19个月内有1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期为55个月,治疗后平均肿瘤体积缩小至44cm3(0~267cm3)。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改善,KPS平均为8692分(50~100分)。结论定位诊断明确的松果体区占位病变,如果其体积在伽玛刀治疗的允许范围内,首选伽玛刀治疗是明智的,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松果体区肿瘤 脑肿瘤 放射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