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学术、学术经典、学问与思想——对梁启超、严复、王国维观点的质疑兼评“现代学术经典之争”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苏民 《开放时代》 1999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本文对梁启超、严复的“学术”定义及王国维关于希腊七术皆形下之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现代学术经典”问题的论争作了评说。
关键词 现代学术经典 王国维 梁启超 学问与思想 为学术而学术 严复 “术” 学术争鸣 亚里士多德 逻辑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人学新探五题 被引量:5
2
作者 唐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4-97,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即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即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寻求一条现实人的自我解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出发点 人学 个人自由
下载PDF
有效制度安排:市场经济走向道德经济之关键 被引量:6
3
作者 韩东屏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13,共4页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这个断语是个含义不确切的命题。我们不能凭此就对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景盲目乐观。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成为道德经济的关键 ,不在于道德说教 ,而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现代广义信用制度的建构...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这个断语是个含义不确切的命题。我们不能凭此就对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景盲目乐观。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成为道德经济的关键 ,不在于道德说教 ,而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现代广义信用制度的建构和有效供给 ,将是我国市场经济走向道德经济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经济 道德说教 制度安排 信用制度
全文增补中
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不同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核——兼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化心理素质的建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1986年第10期22-27,共6页
民族心理素质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刻的内在依据.全部文化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问题——依存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人类精神现象学问题.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心灵的共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个性,人类心灵历史发展的一般规... 民族心理素质是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刻的内在依据.全部文化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问题——依存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人类精神现象学问题.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心灵的共性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个性,人类心灵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研究乃是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现代化 民族心理素质 核心内容 中世纪 社会发展 文化心理素质 中华民族 价值观念 价值尺度 社会形成
下载PDF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 被引量:9
5
作者 许苏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12,共9页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借鉴反映了特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其观念的逻辑是从属于并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逻辑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既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的观点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渐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自我完善 西方学者 文化比较研究 中世纪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历史
下载PDF
人文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文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许苏民 《东南学术》 2001年第5期18-23,共6页
本文对现代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文章认为 ,要建立一种真正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 ,就必须全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生态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之统一的基础上。
关键词 生态文化 认知 实践 审美
下载PDF
治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转变 被引量:7
7
作者 詹龙 梅珍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经历了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作为一种治国理政方式,治理内在地要求规范政党行为、限制政府权力、确立权力边界,重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权力主体,实现治理权力民主化、治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经历了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作为一种治国理政方式,治理内在地要求规范政党行为、限制政府权力、确立权力边界,重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权力主体,实现治理权力民主化、治理手段法治化、治理目标人本化、治理信息公开化和治理路径双向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执政党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和地位、促进民间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确立多元主体共管共治的观念、培育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坚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并建、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执政理念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
下载PDF
无为视角下“双减”政策的实施路径
8
作者 梅珍生 李敏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近年国家出台了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基础教育重回学校主阵地的“双减”政策,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得以抑制。但在政策实施中,依然存在家长过度依赖学校老师,学科类培训存... 近年国家出台了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基础教育重回学校主阵地的“双减”政策,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得以抑制。但在政策实施中,依然存在家长过度依赖学校老师,学科类培训存在反弹风险,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将“双减”政策与提升教育质量对立起来等问题。从“无为”的视角看,“顺自然而为”、“依道而为”,回归教育之“道”,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一是因循自然,反对违背教学规律,盲目追求升学率;二是遵循无为而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是无违而教,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发挥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作用;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无为 减负 教育本质
下载PDF
对平安建设理论的崭新概括——评《平安建设的理论与湖北实践》
9
作者 梅珍生 兰真萍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7期127-128,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着眼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风险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着眼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风险防控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安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平安中国建设 共建共治共享 风险防控 社会治理现代化 整体水平 法律法规制度
下载PDF
把握建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
10
作者 梅珍生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3,共3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系,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①。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哲学需要...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系,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①。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哲学需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求我们摆脱长期以来对西方学术的“学徒状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建构中国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自觉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学科理论 方法自觉 西方学术 学徒 全要素 自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历史演进及价值意蕴
11
作者 曾艳 王青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助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且以优异成绩回应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划界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贺绍甲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46-51,共6页
必须为语言划定界限是《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论点。这个论点集中地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与众不同的哲学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不是产生于怀疑,也不是产生于好奇,而是产生于对我们所用的语言的误解。因此,哲学的真正任务不是建立理性的或经... 必须为语言划定界限是《逻辑哲学论》的核心论点。这个论点集中地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与众不同的哲学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不是产生于怀疑,也不是产生于好奇,而是产生于对我们所用的语言的误解。因此,哲学的真正任务不是建立理性的或经验的原则,为知识的必然性和确实性辩护,以消除种种怀疑;或者提出各种能够自圆其说的假设,以平息人们的好奇心理。哲学的工作应该只是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通过这种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哲学 真值函项 逻辑形式 维特根斯坦 复合命题 重言式 逻辑命题 理性 无意义 思想
原文传递
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兼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苏民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19,26,共8页
在我国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关于民族精神问题,是讨论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不够,其中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讨。本文拟从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六个方面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亦试... 在我国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关于民族精神问题,是讨论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不够,其中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讨。本文拟从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六个方面对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亦试图从抽象到具体地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以就教于学界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 方法论问题 历史发展 精神问题 从抽象到具体 世界历史 逻辑联系 马克思主义 至上主义
原文传递
论中国精神及其特质 被引量:5
14
作者 梅珍生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59-65,共7页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主体思想状况的反映。中国精神是由个体—国家—民族三个层面复合体所抽象出来的主体精神的呈现。中国精神内蕴的中国元素包括爱国主义、大丈夫理想人格、刚健不息的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实践的时代精神以及标识中华... 任何一种精神都是特定主体思想状况的反映。中国精神是由个体—国家—民族三个层面复合体所抽象出来的主体精神的呈现。中国精神内蕴的中国元素包括爱国主义、大丈夫理想人格、刚健不息的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实践的时代精神以及标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总体性精神风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精神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主体自觉的特质、文化身份的标识特质、丰富的政治性特质等,它内在地包括了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精华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精神气质、心理结构等多方面内容,是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 核心价值 中国元素 特质
下载PDF
“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外议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东屏 《哲学动态》 1985年第11期27-29,共3页
为沉寂的伦理学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已长达两年之久。我认为,学术争鸣,除了弄清真理、统一认识的意义之外,它的价值,似乎更在于启迪思路、深化思想。可是,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是否也具有这些意义呢?在我看来,与其... 为沉寂的伦理学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已长达两年之久。我认为,学术争鸣,除了弄清真理、统一认识的意义之外,它的价值,似乎更在于启迪思路、深化思想。可是,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争是否也具有这些意义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一场十分重要的讨论,倒不如说它是一场“冤枉的战争”与其说它带来的是生气,倒不如说它带来的是混乱。“冤枉”之根在于,所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对象 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条件 伦理学研究 道德问题 善恶问题 真理 思想 关系问题 逻辑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大历史使命
16
作者 梅珍生 彭甜甜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理论的两大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一理论的两大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无不是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力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性为前提。独立自主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保证民族独立性的物质支撑。总之,这一理论从个体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两个层面,回答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美好生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文化冲击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春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41-147,共7页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新自由主义弱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新自由主义弱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普世价值”思潮动摇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极端民族主义消解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面对多元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冲击,高校应注重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合力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网络平台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筑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家国情怀 文化冲击 培育路径
下载PDF
论道家正义观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戈寒 梅珍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2-46,共5页
公正的观念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人与其他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它体现了主体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道家的正义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无为即正义;从百姓角度看,自由、自化即正义;当正义作... 公正的观念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人与其他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它体现了主体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道家的正义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无为即正义;从百姓角度看,自由、自化即正义;当正义作为一种对待他人、他物的态度时,它强调要公正地对待他者。道家的正义包括自由、平等、安全等不可通约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政治哲学 正义 无为 自化 安全
下载PDF
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述评
19
作者 王迪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11期58-62,共5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许多研究成果主要强调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许多研究成果主要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引导,较少研究从网络社会思潮的角度来处理二者关系的路径,研究目标有待更新、研究结构有待平衡、研究深度有待提升。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重视网络社会思潮本身的研究,加强对现实的考察和分析,厘清网络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探索网络时代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互关系 研究展望
下载PDF
漫议科学文明的“钟摆效应”
20
作者 蒋谦 《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28-33,共6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讲的是“风水”轮流转。确实,大千世界周而复始的现象比比皆是:太阳东升西降,植物花开花落,海水潮涨潮落,钟锤来回摇摆,股市有峰有谷……它们均体现出某种波动性、节律性和周期性。笔者把...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讲的是“风水”轮流转。确实,大千世界周而复始的现象比比皆是:太阳东升西降,植物花开花落,海水潮涨潮落,钟锤来回摇摆,股市有峰有谷……它们均体现出某种波动性、节律性和周期性。笔者把具有这些性质的现象和机制称为“钟摆效应”。用这种观点或视角来看人类历史尤其是科学文明史,会发现历史里面似乎也存在所谓的“钟摆效应”。如果这种效应确实存在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明 周期 交替演进 东方 复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