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6年湖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旦 邢学森 +2 位作者 刘力 刘红慧 赵明江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了解湖北省2010-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0-2016年湖北省人间布病个案数据,分析布病疫情流行特征、病例就诊等情况。利用"突发公共卫生... 目的了解湖北省2010-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0-2016年湖北省人间布病个案数据,分析布病疫情流行特征、病例就诊等情况。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湖北省布病暴发疫情数据,分析暴发疫情特点。结果 2010-2016年湖北省共报告布病9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23/10万,发病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趋势χ2=838.312,P=0.001)。病例以农民为主(71.28%)。发病县(区)覆盖率为74.76%(77/103),波及县(区)从2010年2个增至2016年53个,呈逐年增加趋势(趋势χ2=138.278,P=0.001)。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3 d;省级医院报告病例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趋势χ2=66.027,P<0.05),县级医院报告病例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趋势χ2=31.427,P=0.001)。2010-2016年共报告2起暴发疫情,可疑的暴露因素均为接触染疫的羊只。结论 2010-2016年布病在湖北省呈现由北至南逐年扩增的趋势;基层医疗机构对布病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建议加强布病联防联控,遏制布病的增长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暴发
原文传递
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2
作者 刘天 赵婧 +4 位作者 阮德欣 向泉 曾玉洁 胡婕 胡龙 《华南预防医学》 2024年第5期433-436,440,共5页
目的分析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阳性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阳性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2年荆州市累计收集5281份手足口病病例样本,检出阳性3694份,阳性率69.95%。其中重型病例125份,阳性率66.40%;聚集性疫情5起共采集30份样本,阳性率93.33%。3694份阳性样本中,EV 71型和Cox A16型混合感染16例。剩余3678份阳性样本中,EV 71型占15.36%(565份),Cox A16型占28.11%(1034份),其他肠道病毒占56.53%(2079份)。EV 71型在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检出,随后未再检出;占比与年份整体呈负相关(rs=-0.77,P<0.05)。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2,P<0.01),介于57.14%~83.48%之间。不同地区阳性率介于85.63%~54.12%之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49,P<0.01)。Cox A16占比与年龄增加呈正相关(rs=0.890,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OR=0.83)、其他地区均较石首市(均OR<1)检出阳性的概率低(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重症、发病至采样时间间隔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11—2022年荆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阳性率较高,优势毒株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不同地区年份、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原学 影响因素 EV 71 Cox A16
原文传递
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3
作者 刘天 侯清波 +3 位作者 姚梦雷 黄继贵 陈红樱 赵婧 《职业与健康》 CAS 2023年第22期3112-3116,3122,共6页
目的了解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2004—2020年0~9岁出生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回归模型、出生队列分析、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 目的了解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2004—2020年0~9岁出生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回归模型、出生队列分析、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分析方法,探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期、高发年龄和出生年份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描述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随年份变化趋势。结果2005—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13298例,年均发病率13.56/10万,2005—2021年总体无趋势变化(AAPC=-0.17%,95%CI:-1.21%~0.87%),2011—2021年有明显下降趋势(APC=87.11%,95%CI:13.04%~98.09%)。5~9岁年龄组发病率(126.71/10万)最高,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74.47/10万),各年份发病率年龄分布一致,2004—2012年荆州市出生儿童0~9岁发病率随出生年份增加而下降(rs=-0.97,P<0.01)。APC分析结果显示,荆州市0~9岁儿童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年龄为5~6和9岁;高发年份为2010—2011年;1998—2007年出生队列发病风险呈下降趋势,2008—2012年出生队列发病风险维持不变,2012—2019年出生队列发病风险略有下降。结论自2008年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measlesmumps-rubella,MMR)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降低了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但降低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年龄 出生队列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疫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DNA竞争子的构建及鉴定
4
作者 刘汉平 宴萍 方志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80-481,487,共3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DNA(xDNA)竞争子L180,为竞争PCR定量分析xDNA打下基础。方法以扩增的xDNA片段为模板,用引物1434和Lx PCR扩增竞争子DNA,并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UCm-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酶切鉴定和测序,筛选阳性竞争...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DNA(xDNA)竞争子L180,为竞争PCR定量分析xDNA打下基础。方法以扩增的xDNA片段为模板,用引物1434和Lx PCR扩增竞争子DNA,并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UCm-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酶切鉴定和测序,筛选阳性竞争子质粒,并建立竞争PCR定量分析xDNA的方法。结果所构建xDNA竞争子L180,经测序及PCR定量分析证实,PCR扩增的产物即为目的xDNA。初步建立了竞争PCR定量分析xDNA的方法。结论已成功构建乙肝病毒xDNA竞争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X基因DNA 竞争子 竞争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