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食道闭锁治疗现状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星海 魏明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关键词 食管闭锁/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肠闭锁352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5
2
作者 彭荣 杨星海 +2 位作者 张伊凡 丁锋 黄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352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闭锁部位:十二指肠84例(24%),空回肠236例(67%),结肠32例(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352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闭锁部位:十二指肠84例(24%),空回肠236例(67%),结肠32例(9%)。结果352例中,治愈320例,治愈率91%,死亡12例,20例放弃治疗。并发症:吻合口漏14例(4%),粘连性肠梗阻74例(21%),切口感染18例(5%),肺炎32例(9%)。结论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诊断不难,十二指肠闭锁可在产前做出诊断.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先天性 肠闭锁/外科学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再手术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易斌 黄姗 +3 位作者 王小林 魏明发 翁一珍 袁继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37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儿术后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14例,合并肠神经发育不良6例,闸门综合征5例,其他原因12... 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37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患儿术后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14例,合并肠神经发育不良6例,闸门综合征5例,其他原因12例。再手术后无1例死亡;31例(83.8%)获6个月至11年的随访。术后15例排便1~2次/d,7例1次/2d,6例1次/3d;1例Rehbein术者(该术式本身保留了过多的病变直肠)和1例Soaves术者(再手术后未及时行肛管扩张)每周排便1~2次,仍间断使用缓泻剂;1例Soaves术者术后有粪液污裤现象。均无大便失禁者。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复发后再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便秘 复发 再次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 复发再手术 术后便秘 临床分析 Rehbein术 肠神经发育不良 手术患儿 肠管切除 再手术后
原文传递
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姗 易斌 +1 位作者 杨星海 赵映珍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6期415-416,共2页
目的评价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NEC61例,临床分期为改良BellⅡ期。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34例行保守治疗,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27例行腹腔引流术。结果保守治疗组和腹... 目的评价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NEC61例,临床分期为改良BellⅡ期。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34例行保守治疗,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27例行腹腔引流术。结果保守治疗组和腹腔引流组治愈率分别为55.9%(19例)、81.5%(22例),肠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32.4%(11例)、7.4%(2例),肠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2例)、11.1%(3例),腹腔内脓肿的发生率为14.7%(5例)、7.4%(2例),分别有38.2%(13例)和7.4%(2例)行手术治疗。腹腔引流组死亡率、肠穿孔、肠狭窄和中转手术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早期应用腹腔引流可提高BellⅡ期NEC的治愈率,可避免肠坏死、穿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腹腔引流
下载PDF
57例儿童重度臀肌挛缩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薛明兴 彭荣 耿红琼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重度臀肌挛缩的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儿童重度臀肌挛缩的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方法上与常见型臀肌挛缩的区别。手术强调彻底松解所有影响髋关节活动的肌肉和组织。故不仅要常规切断挛缩的臀大肌,髂... 目的探讨小儿重度臀肌挛缩的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儿童重度臀肌挛缩的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方法上与常见型臀肌挛缩的区别。手术强调彻底松解所有影响髋关节活动的肌肉和组织。故不仅要常规切断挛缩的臀大肌,髂胫束与阔筋膜张肌。更关键的是一定要同时切断夹杂在臀中、臀小肌内的挛缩肌束以及挛缩增厚的髋关节囊后半部分,有些甚至需要切断挛缩的梨状肌。结果57例114侧全部经手术治愈。术后少部分病例有下肢不等长,关节弹跳等并发症。但经1年~2年正确功能训练后,均恢复正常。本组病例无再手术者。结论重度型儿童臀肌挛缩其临床症状、病理改变较常见型更严重、更广泛。手术彻底松解所有影响髋关节活动的挛缩组织,即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外科学 挛缩 外科学
下载PDF
超声、磁共振与CT联合诊断腹膜后内寄生胎
6
作者 包艳娟 杨小红 +4 位作者 杨星海 赵胜 杨帆 潘圣宝 张晓燕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探讨胎儿期腹膜后内寄生胎的超声与磁共振的影像特征,与出生后CT对比,提高内寄生胎的产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6例腹膜后内寄生胎产前超声、磁共振影像及其临床资料,并与出生后CT、手术... 目的探讨胎儿期腹膜后内寄生胎的超声与磁共振的影像特征,与出生后CT对比,提高内寄生胎的产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6例腹膜后内寄生胎产前超声、磁共振影像及其临床资料,并与出生后CT、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首次发现肿块大小范围为11 mm×10 mm×11 mm至40 mm×37 mm×25 mm。超声发现肿块后完成磁共振检查。宿主出生1~12 d超声复查肿块大小范围为54 mm×45 mm×38 mm至125 mm×112 mm×83 mm。6例产前均正确诊断为腹膜后内寄生胎,最早于孕28+4周正确诊断。临床结局:6例宿主于出生5~16 d择期手术,其中3例行开放手术,3例行腹腔镜微创手术,随访至2021年9月均未复发。病理结果:6例腹膜后内寄生胎,单寄生胎4例,双胎内寄生胎2例;其中1例合并成熟性畸胎瘤。与病理结果对照,产前超声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骨性组织、颅骨环、长骨、脊柱轴、肢芽、血管蒂等。磁共振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内寄生胎与腹内毗邻脏器结构之间的关系。结论超声联合磁共振、CT成像有助于提高胎儿期腹膜后内寄生胎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寄生胎 超声 磁共振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