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黄东 刘丹 +3 位作者 孙敏 李恒 陈秋菊 陈登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00-2202,共3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普外科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78例作为实验组(术前未接受放...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普外科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78例作为实验组(术前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对照组为22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MP-9和Glypican-3的表达,通过电子显微镜高倍镜下评分.结果 MMP-9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4.7%,表达评分为(1.91±1.59)分,而在癌旁组织未见表达,肝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ypican-3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有表达,但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评分[57.7%,(2.13±1.75)分]较癌旁组织[9.1%,(0.86±1.18)分]显著增高,且在癌栓形成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及表达评分明显高于无癌栓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MMP-9和Glypican-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MMP-9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而在癌旁肝脏组织中无明显表达,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阴性的肝癌的诊断指标尤其早期肝癌的确诊.Glypican-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脏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原文传递
改良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2
作者 付焱 李恒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术)和常规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改良LIFT组46... 目的比较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术)和常规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改良LIFT组46例,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常规LIFT组46例,采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治愈率,记录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评估肛门功能变化。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3~26个月,平均(8.73±7.15)个月。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IFT组和常规LIFT组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14±2.57)天和(23.87±4.6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IFT组治愈率为91.2%,常规LIFT组为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肛门失禁发生,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及肛门直肠压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IFT术在保护肛门功能的同时能够提高治愈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在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手术中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 括约肌瘘管结扎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假性疝囊处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付焱 李恒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经全腹膜外修补术中个体化手术方式固定假性疝囊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10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由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固定组(53例)与常规组(53例)。术后随... 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经全腹膜外修补术中个体化手术方式固定假性疝囊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10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由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固定组(53例)与常规组(53例)。术后随访2年,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和3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血清肿、局部异物感、阴囊肿胀、伤口感染、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发生率、术后2年疝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和3天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血清肿及局部异物牵拉感的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阴囊肿胀、伤口感染、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2组均无疝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固定直疝假性疝囊可有效减少术后血清肿及术区异物牵拉感,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直疝 假性疝囊 腹腔镜 血清肿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4
作者 胡欲飞 李恒 +1 位作者 欧阳骏峰 付焱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 评价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不留置胃管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 目的 评价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不留置胃管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咽喉疼痛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不留置胃管并未增加术后肺部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反而可降低术后咽喉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癌 胃管 围术期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付焱 李恒 +1 位作者 刘全 黄东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60例)和开腹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60例)和开腹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次数、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分别为(8.9±1.8)ml和(25.8±5.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1.5±12.2)小时和(59.2±16.3)小时,镇痛例数分别为5例(8.33%)和26例(43.33%),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例)和8.3%(5例),住院时间分别为(6.92±1.27)天和(9.63±2.0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个月,两组均无再次穿孔及死亡患者。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穿孔安全有效,出血少、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穿孔修补术 开腹手术 消化性溃疡穿孔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高位与低位结扎合并根部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近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鹏 黄东 刘全 《临床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83-786,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并比较其手术疗效。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92例,按照术中IMA结扎方式分为...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根部淋巴结清扫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并比较其手术疗效。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1月我院肛肠外科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92例,按照术中IMA结扎方式分为高位组(52例)和低位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排便功能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2.24±20.25)分钟和(146.24±22.64)分钟,失血量分别为(40.36±6.18)ml和(44.66±7.22)ml,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24±2.18)枚和(13.94±2.07)枚,住院时间分别为(11.49±3.14)天和(12.48±3.8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和高位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6.63±2.78)小时和(44.48±4.21)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术后3个月、6个月排便功能评分优于高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5%(1/40),低于高位组的5.78%(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术后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7.5%(7/40),高于高位组的7.69%(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结扎方式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相同疗效,但低位结扎对排便功能影响小,吻合口漏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镜 直肠癌
下载PDF
乳腺癌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景 付焱 +2 位作者 肖光雄 许军 张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1-256,265,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力及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样本,检测肿瘤血管中突变型P53、CD31、VEGF的表达及Her-2扩增;制备乳腺癌单细胞悬液,分选出CD44^+/CD24-/low细胞,以培养体系为EGM-2内... 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力及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样本,检测肿瘤血管中突变型P53、CD31、VEGF的表达及Her-2扩增;制备乳腺癌单细胞悬液,分选出CD44^+/CD24-/low细胞,以培养体系为EGM-2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检测其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和CD105的表达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体外进行三维胶培养,观察其脉管样结构。结果乳腺癌组织样本中均可观察到CD31、VEGF、突变型P53的表达,并沿着血管腔或血管球排列;免疫荧光显示乳腺癌组织血管内表达CD31和DAPI信号;在13例所取样本中检测到Her-2阳性扩增4例,未扩增9例。分离成功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分选前CD44^+细胞比例[(7.5±2.6)%]明显低于分选后[(94.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选前CD24^+细胞比例[(48.2±9.4)%]明显高于分选后[(4.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球细胞中CD105^+细胞比例为(4.5±0.9)%,CD31^+细胞比例为(6.2±1.3)%;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持续培养3代后,CD105^+和CD31^+细胞比例分别为(79.6±9.3)%和(84.1±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后的细胞能吞噬DiL-Ac-LDL,内皮细胞组可见有脉管样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无脉管样改变的趋势。结论乳腺癌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具有脉管形成的能力,提示乳腺癌干细胞可能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干细胞 血管形成 内皮细胞 肿瘤干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