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系 被引量:99
1
作者 张欢 罗畅 +1 位作者 成金华 王鸿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8-165,共8页
发挥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检测、评估和导向作用,从绿色美丽家园、绿色生产消费、绿色高端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评价方法和熵权法,测度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运用Moran’... 发挥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检测、评估和导向作用,从绿色美丽家园、绿色生产消费、绿色高端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评价方法和熵权法,测度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运用Moran’s I指数及其散点图分析湖北省绿色发展空间关系。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包括:1湖北省2004—2013年各地市州绿色发展水平排序为随州、十堰、武汉、襄阳、宜昌、咸宁、黄冈、荆门、恩施、荆州、鄂州、孝感、黄石,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排序为襄十随城市群、荆荆宜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湖北省各地市州要有重点地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清洁生产,践行绿色消费,促进绿色高端发展。2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效应,但时空关联性趋于降低,存在离散现象。湖北省绿色发展需在武汉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和荆荆宜城市群的框架下,发挥随州、十堰、宜昌、武汉等城市在湖北省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作,推进协同发展,防止绿色发展的分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测度 湖北省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来自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43
2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蔡爱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25,共14页
基于地理空间二三本性,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对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2006—2014年中国大陆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构建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空间关系下影响中... 基于地理空间二三本性,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对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2006—2014年中国大陆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构建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空间关系下影响中国城市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及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创新空间格局呈现出相似创新水平城市空间集聚与多创新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特征,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创新产出与空间格局的影响。知识存量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科技资本的投入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于科技劳动力的投入。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合理地进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建设,借助空间溢出效应实现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与协同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产出 空间格局 知识生产 空间知识溢出 空间计量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胡怀敏 左薇 徐士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2-877,共16页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的绿色转型,实现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碳减排的协调共进,将Tapio脱钩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相结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与交通能源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以及脱钩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石油类能源消费碳排放占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95.51%;(2)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脱钩以“弱脱钩”为主,部分年份出现“连接增长”和“扩张负脱钩”,脱钩状态稳定性不高,长江经济带交通业经济发展整体上仍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3)交通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对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起抑制作用,交通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对交通碳排放脱钩起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阻碍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交通能源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能源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分析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著论文实证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苏攀达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44-50,共7页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创新合作网络 论文合著 网络特征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马静 李小帆 张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3-61,共9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发展质量系统 协调性 差异化 宜居性
原文传递
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2-59,共8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绿色发展 创新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肖滢 马静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69-172,共4页
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耦合协调度衡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并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 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耦合协调度衡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并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质量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存在长期的相互促进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力资本与城市发展质量存在单向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水平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向内集聚,从而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 城市发展质量 系统GMM
下载PDF
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王楠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1-67,共7页
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因素和技术合作角度探究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ESDA方法发现,创新存在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 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因素和技术合作角度探究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ESDA方法发现,创新存在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可见区域创新不仅与当地的投入有关,而且与邻近区域的投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为了探寻地理距离和技术邻近对创新溢出的影响,通过Arcgis建立地理邻近权重矩阵,借助SIPO网站的专利合作数据建立技术邻近矩阵,在两个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计算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现阶段,地理距离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比技术邻近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我们发现在两种邻近作用下,R&D经费投入是推动区域创新溢出的内在动因,存在显著而正向的空间溢出,而人力资本则对区域创新溢出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 技术邻近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市域人口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欢 邓宏兵 谢伟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62,共8页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新型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 区域创新能力 绿色发展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世冉 邓宏兵 张康康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2,共15页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本文通过剖析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构建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都市圈9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本文通过剖析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构建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都市圈9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分析了2007-2017年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的交互耦合关系,并对其影响动力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程度逐渐减弱,空间上形成由"西高东低"到"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武汉都市圈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为初级同步发展类型,但各市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异质性明显,经济增长率高于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3)内源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动力开发不足,外向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呈不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基于31个城市18个行业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检验 被引量:17
11
作者 白永亮 石磊 党彦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8-46,共9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2003、2007和2013年3个时间截面,运用城市流模型,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以行业从业人员变化为量化指标,通过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揭示了宏观的空间集聚趋势、中观的产业集聚形态与城市功能秩序形...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2003、2007和2013年3个时间截面,运用城市流模型,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以行业从业人员变化为量化指标,通过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揭示了宏观的空间集聚趋势、中观的产业集聚形态与城市功能秩序形成和微观的劳动力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功能逐渐增强,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省会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需要从结构视角关注城市流强度,改善城市群内城市经济实力与外向服务功能不协调程度,整体提升城市流强度,更加有效地引导空间集聚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集聚 空间扩散 城市流 劳动力要素流动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绩效测度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梦 邓宏兵 谢伟伟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10,共10页
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市在2012-2016年的区域创新发展绩效及各指数变化趋势等,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组,并分析位于不同组群城市的创新发展绩效特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式。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绩效总体... 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市在2012-2016年的区域创新发展绩效及各指数变化趋势等,通过系统聚类法进行分组,并分析位于不同组群城市的创新发展绩效特征、问题及相应解决方式。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绩效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内部差异性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亟需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现有规模进行逐步调整使其趋向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绩效 地级市 DEA - MALMQUIST指数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企业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及添正 邓宏兵 张天铃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7,共17页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3)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碳排放效率 正“U”型曲线 企业进入 复合加权集聚度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小帆 邓宏兵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5-732,共8页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 从城乡、产城、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及以上市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运用泰尔系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反地势分布和"城市圈俱乐部"特征;东、中、西部城镇化协调性差异随时间越来越明显,东部城市主要体现在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异,中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组间差异,西部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之间以及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之间的组间差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表现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协调性高的区域开始集聚在一起,这种趋势随时间不断增强并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新型城镇化协调性 空间分异 时空演化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绩效测度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邓宏兵 曹媛媛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2,共8页
2012—2016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生态指数明显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整体的协调发展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 2012—2016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生态指数明显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整体的协调发展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东北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逐渐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因此,应加大对东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增强东部地区对其他三大区域的提升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生态 城市 四大区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白永亮 康振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2,共17页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溢出效应尚不显著;在城市规模异质性条件下,大城市间功能联系网络呈负向溢出,中小城市功能网络呈正向溢出。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功能网络连通性;夯实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功能网络协调效应;优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避免城市功能定位同质化。创新之处:从网络外部性视角,分别从区域异质性、功能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维度探究城市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空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效应 产业联系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流域生态文明视角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邓宏兵 刘恺雯 苏攀达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6-153,共8页
流域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传统流域生态文明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上存在治理主体单一的问题,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会协同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均存在一定问题。构建流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需... 流域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传统流域生态文明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上存在治理主体单一的问题,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会协同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均存在一定问题。构建流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协同好政府之间、政企之间以及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在治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化解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冲突,同时还需要从法律、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和引导,需要加强流域内部各主体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法律保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文明 协同治理 治理体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86-90,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空间差异 增长极 优化对策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邓宏兵 张天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耦合协调度 高技术产业 创新环境 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白永亮 杨扬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8,共15页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制造业集聚 空间外部性 双变量莫兰指数 空间联动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