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张家界市为例 被引量:53
1
作者 于婧 汤昪 +3 位作者 陈艳红 张蕾 聂艳 邓文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0-1299,共10页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9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源地,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域距离构建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明显,生态风险呈现"中部、四周低,高值区总体沿澧水水系呈条带状延伸"的空间分布规律;(2)低、较低、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分别占比21.59%、41.79%、22.57%、12.08%、1.98%,其中较低生态风险占比最高,高生态风险占比最低,各区县高生态风险压力排序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3)研究共识别出生态廊道24条,生态节点47个,生态廊道累积长达872.35km,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分别呈现"三横四纵"、"中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4)研究区形成了由9处生态源地、47处生态节点、24条生态廊道以及3个生态安全区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为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张家界市
下载PDF
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卢立华 农友 +5 位作者 李华 曾冀 孙冬婧 陈琳 明安刚 杨予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724,共8页
在广西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杉木中龄人工纯林(14年生)中,以不间伐为对照(密度1500株·hm^-2),研究不同保留密度(500、750和1000株·hm^-2)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 在广西凭祥市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杉木中龄人工纯林(14年生)中,以不间伐为对照(密度1500株·hm^-2),研究不同保留密度(500、750和1000株·hm^-2)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和林分生物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500株·hm^-2处理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及大径材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20.55 cm、15.70 m、18.31 m^3·hm^-2。对照林分活立木蓄积量最高(199.63 m^3·hm^-2),显著高于500、750株·hm^-2处理。不同处理乔木层生物量、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经济效益差异显著。1000株·hm^-2处理乔木层生物量(90.72 t·hm^-2)、生态系统生物量(94.97 t·hm^-2)和经济效益(11.84万元·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低林分保留密度虽然能促进杉木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提高林分的出材径级、大径材比例、单木平均材积和生物量,但不能提高活立木蓄积量。1000株·hm^-2处理是杉木中龄林最适保留密度,林分的总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增加2.3%、5.7%、4.7%和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保留密度 生物量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2 位作者 彭婕 李冀云 聂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32-2943,共12页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仙桃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且西翼高于东翼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危险、临界安全、较安全和安全各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52%、43.48%、27.10%和7.90%。(2)安全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政策优势最凸出及景观格局整体规划较好的中北部中心城区。在此区域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呈现相互增益的协同发展态势。(3)较安全和临界安全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地景观格局较好,开发程度较低的西翼地区。危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水平低的东翼地区。在东西两翼内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且两两之间的发展矛盾凸出。研究结果可为仙桃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其他类似地区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FRAGSTATS 综合评价 土地生态质量 仙桃市
下载PDF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志 龚云 +5 位作者 朱迪 潘磊 董纯 刘宏高 陈小娟 唐会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0-1018,共9页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体质量441.0 g,年龄4龄;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体质量396.6 g,年龄3龄;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406 mm,雄性4.44龄412 mm;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雄性年龄为3—7龄;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分别为10.55%和3.45%;平均卵径为0.16 cm,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平均值为22817粒/尾;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平均值为20粒/g,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繁殖群体 性比 性成熟系数 绝对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3 位作者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2-639,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三生空间 GIS空间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配置对生物量积累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傲 李宇辉 +2 位作者 杨予静 彭秋桐 李中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84-1492,共9页
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受损水体的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可为受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我国水体修复中常用的... 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受损水体的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可为受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我国水体修复中常用的3种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1种生长型种植和2种生长型及3种生长型混种模式,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实验系统水质指标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系统中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在实验前中期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最高.从本实验受试物种组合来看,1种和2种生长型组合比3种生长型组合具有更高的生物量累积量和总氮去除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系统中的pH、DO浓度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在受损浅水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根据生态修复不同阶段考虑不同生活型、生长型和功能群的水生植物组合;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如水生植物收割等,才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净化效果 生态修复 管理 生长型
下载PDF
城市湖泊氮磷沉降输入量及影响因子——以武汉东湖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彭秋桐 李中强 +1 位作者 邓绪伟 苏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635-2643,共9页
城市湖泊是受人类影响最严重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着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双重压力.研究氮、磷沉降输入量及影响因素对城市湖泊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武汉东湖进行为期1年的氮、磷沉降连续监测... 城市湖泊是受人类影响最严重生态系统之一,正面临着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双重压力.研究氮、磷沉降输入量及影响因素对城市湖泊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武汉东湖进行为期1年的氮、磷沉降连续监测,研究了大气混合沉降对武汉东湖的氮、磷输入动态,并探讨了氮、磷沉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东湖大气氮、磷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2.80、1.37kg·hm^-2·a^-1;总氮年沉降负荷为76.94t·a^-1,氨氮年沉降负荷为31.83t·a^-1,总磷年沉降负荷为4.61t·a^-1,分别占其东湖年入湖污染物的7.28%、7.61%和4.41%.从时间格局看,总氮沉降通量的季节性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春季(9.03kg·hm^-2)>夏季(6.01kg·hm^-2)>秋季(3.90kg·hm^-2)>冬季(3.86kg·hm^-2);而总磷沉降通量呈现出仅春季较高(0.52kg·hm^-2),占全年的38%,其他三季总磷沉降通量变化较小的特征.相关性分析显示,氮、磷沉降负荷量与降雨量、降雨时间间隔及空气颗粒物浓度(PM10、PM2.5)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控源、截污等措施对城市湖泊氮、磷输入的控制,氮、磷沉降对城市湖泊的生态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氮、磷沉降 富营养化 湖泊管理
原文传递
基于SPOT数据的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涛 叶有华 +3 位作者 孙芳芳 赵丽娅 侯邦飞 曾祉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为揭示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SPOT高精度遥感数据和空间分析技术,利用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估算深圳市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NPP),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种该地区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为揭示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SPOT高精度遥感数据和空间分析技术,利用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估算深圳市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NPP),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种该地区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重要性评价,综合分析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极重要区域面积为290km2,面积占比为15%,基本全部分布在海拔100m以上且坡度大于25。的区域,集中位于东南部的七娘山一排牙山一田头山一三洲田一梧桐山山脊及附近;重要区域面积为313km2,面积占比为16%,主要围绕或者夹杂在极重要区域周围:中等重要区域面积为195km2,面积占比为10%,主要位于铁岗一石岩水库、清林泾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一般重要区域面积为1178km2,面积占比为59%,连片分布在全市中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区域。研究客观评价了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的重要性特征,有助干深圳市生态系统管理、重要生态区划定和生态保护管理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净初级生产力 重要性评价 水源涵养 SPOT数据 深圳市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田玉清 石道良 +3 位作者 张淑倩 龚旭昇 汪正祥 李中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地区水生植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气候等环境因素,研究了河西走廊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特征、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影响...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地区水生植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气候等环境因素,研究了河西走廊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特征、水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对中域效应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地区共有水生植物29科42属84种,群落的聚类分析可将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群落划分为15个主要群落类型;(2)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主要受到水温、海拔、经纬度等环境因子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盐度以及溶解性固体总量呈显著性相关;(3)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呈现出“∩”型的单峰格局,中域效应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该地区水生植物多样性水平的纬度格局及海拔垂直分布格局,对该区域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57.56%、63.5%。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由几何(边界)限制和随机过程及其他未知因素共同控制,且几何(边界)限制和随机过程贡献率较大;同时本研究中未考虑的环境异质性、气候、人为干扰等因素也对河西走廊水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格局 中域效应假说 群落类型 水生植物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土地利用水平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耦合——以十堰市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艳红 于婧 +2 位作者 聂艳 汤昪 刘唱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5-291,F0002,共8页
借助GIS和GeoDA的技术平台,基于POI数据的加权核密度值探究十堰市2019年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DEM,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构建自然与景观互补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双变量全局自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其土地... 借助GIS和GeoDA的技术平台,基于POI数据的加权核密度值探究十堰市2019年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DEM,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构建自然与景观互补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双变量全局自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其土地利用水平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十堰市土地利用评价水平整体偏低,其中高、较高、较低和低等土地利用水平分别占总面积的2.5%,15.44%,58.92%和23.14%。呈现出以十堰市主城区为核心向周围递减,并在各县城心出现次高峰的空间分异规律,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其“东拓,西进、中优”的发展规划。(2)景观生态风险整体水平较低,其中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以及移民重镇均县,占总面积的2.44%;较高生态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城郊地带、各县域城区以及竹溪、竹山和房县南部的中低山林牧区,占17.22%;较低和低生态风险区的分布范围广,共占80.34%。(3)十堰市土地利用水平和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性,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发展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郧西中部人与自然低水平和谐的区域;高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生态旅游发展区;低高值的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十堰市南部经济落后,人地矛盾突出的中低山林牧区。研究结果可为十堰市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与景观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水平 景观生态风险 双变量自相关 十堰市
下载PDF
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下武汉城市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自正 梁思源 熊玉晴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57,共13页
基于多目标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总体发展趋势,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策略的制定,从而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和InVEST模型对2005—2020年生... 基于多目标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总体发展趋势,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策略的制定,从而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和InVEST模型对2005—2020年生态系统粮食供给、固碳、土壤保持、产水和氮保持进行定量评估,基于FLUS耦合模型模拟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并评估其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和水域分别增长1126.59 km^(2)和72.67 km^(2),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1019.56、125.62、14.77 km^(2)和39.31 km^(2),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长率远低于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扩张程度受到遏制;2005—2020年粮食供给、土壤保持、产水和氮保持服务能力增强,固碳服务能力下降;自然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氮保持和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显著下降,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效应增强,生态保护情景下固碳、土壤保持和氮保持服务均处于最佳态势,除粮食供给与固碳服务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效应均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自然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下分别增加3.54亿元和4.69亿元。因此,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中,应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妥善处理好“三线”划定问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FLUS模型 权衡协同 多情景模拟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亚热带退化森林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胶结物质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蔡琳 杨予静 +7 位作者 种玉洁 袁义平 曾翔宇 姚和风 陈初明 李中强 魏立飞 余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89-3698,共10页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 退化森林的恢复一直是林业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森林土壤结构有助于林木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团聚结构的形成依靠土壤胶结物质。然而,土壤胶结物质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确定。为探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不同恢复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以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为对照(CK),选取了亚热带三种常见的人工林:一代杉木林(P1)、二代杉木林(P2)和黄山松林(P3),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了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森林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pH值、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所有森林类型中,三种人工林的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CK,P2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恢复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含量。团聚体稳定性与游离氧化铁含量、菌根密度呈正相关,但与EEG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退化森林的人工恢复比自然恢复更有助于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游离氧化铁、菌根密度和EEG是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胶结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游离氧化铁、铝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森林恢复方式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不同作物生长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卢越 张健琳 杨兰芳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6期81-85,90,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作物生长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利用盆栽实验种植了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测定了植物收获后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和施肥显著影响这几种土壤酶的活性。同对照相比... 为了探讨不同作物生长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利用盆栽实验种植了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测定了植物收获后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和施肥显著影响这几种土壤酶的活性。同对照相比,大豆生长分别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增加了7.2%、18.1%、81.3%、37.2和52.5%。棉花和玉米生长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使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84.8%、31.6%、14.1%和46.1%、23.0%和60.3%,高粱生长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使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1.8%、99.4%、31.1%和73.5%。比较两种不种作物的土壤,提高土壤施肥水平使土壤脲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8.5%和12.4%,使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12.2%,对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土壤脲酶和淀粉酶对植物生长和施肥都敏感,蛋白酶和蔗糖酶只对作物生长敏感,豆类与非豆类作物生长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体现在过氧化氢酶和脲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 施肥 过氧化氢酶 脲酶 蛋白酶 蔗糖酶 淀粉酶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崔世华 于婧 +1 位作者 陈艳红 韩晨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2,716,共9页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下载PDF
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对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霍兵兵 孙哲明 +4 位作者 欧文慧 毛鸿志 胡傲 杨予静 李中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4-1811,共8页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了研究区内湿地植物群落物种β多样性格局;利用相关性检验(Mantel test)方法和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模型(MRM)分析了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与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相异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湖北段8个不同类型湿地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差异显著,群落间物种相异性指数与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MRM分析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解释了研究区内群落物种变异指数的54.72%;其中,环境距离独立解释率为22.03%,地理距离独立解释率为9.98%,二者联合解释率为22.71%。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了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且环境筛选贡献更大。建议除了考虑空间尺度、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外,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时间尺度及人类干扰等因子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群落构建 Β多样性 地理距离 环境筛选 扩散限制
下载PDF
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方正 于兴修 +4 位作者 胡砚霞 李明蔚 程思 王星峰 肖娟花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9-1009,共11页
土壤侵蚀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明确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丹江口库区的土壤侵蚀机理,也可为保护库区水环境提供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丹江口市多山、地形破碎的地形特... 土壤侵蚀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明确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丹江口库区的土壤侵蚀机理,也可为保护库区水环境提供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丹江口市多山、地形破碎的地形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沟壑密度5个因子构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借助ArcGIS 10.2平台,综合评价2012—2017年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并分析研究区在不同下垫面要素下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及以上敏感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53%;5年间丹江口市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呈下降趋势;疏林地和未利用地是研究区高敏感性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随坡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市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土壤侵蚀敏感性 GIS
下载PDF
湖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原生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哲明 刘亚恒 +4 位作者 彭秋桐 徐芷妍 杨予静 欧文慧 李中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79,共8页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亟需保护、最为濒危的植物,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重要值和竞争格局对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群落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分布的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fenzelianavar.dabeshanensis...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亟需保护、最为濒危的植物,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重要值和竞争格局对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群落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分布的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fenzelianavar.dabeshanens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长果秤锤树(Sinojackia dolichocarpa)、黄梅秤锤树(S.huangmeiensis)和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的重要值及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结果表明:从重要值来看,水杉、长果秤锤树在各自所属的群落中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及较低的变异系数,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庙台槭和黄梅秤锤树重要值较高,为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大别山五针松、峨眉含笑、小勾儿茶重要值较低,为群落伴生种。从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来看,湖北省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到的竞争压力的来源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大别山五针松、峨眉含笑、小勾儿茶、黄梅秤锤树主要受到种间竞争,而水杉、长果秤锤树、庙台槭主要受到种内竞争,因此在制定保护措施前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竞争情况,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 保护 重要值 竞争 优势度
原文传递
基于GWR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婧 汤昪 +1 位作者 陈艳红 聂艳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素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氮和磷是影响三峡库区香溪河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智杰 陈默 +3 位作者 薛思敏 周仕伟 焦一滢 田小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3-482,I0005-I0008,共14页
香溪河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入库支流,目前关于香溪河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监测香溪河上、中、下游上覆水及沉积物的主要理化指标,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香溪河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香溪河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入库支流,目前关于香溪河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监测香溪河上、中、下游上覆水及沉积物的主要理化指标,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研究香溪河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细菌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氨氮(NH3-N)、叶绿素a(Chl.a)浓度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升高,其中NH3-N浓度从下游的2.04 mg/L升高到上游的3.14 mg/L。不同点位上覆水中磷酸盐(PO_(4)^(3-))浓度在0.14~0.18 mg/L之间波动;同一点位间隙水中NH3-N、PO_(4)^(3-)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10~15cm沉积物间隙水中NH3-N与PO_(4)^(3-)浓度分别是0~5 cm沉积物间隙水的3.4倍和1.7倍。沉积物中Fe(Ⅱ)、Fe(Ⅲ)、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和铬还原性硫化物含量均表现为上游点位高于中游、下游,底层沉积物含量高于中层和表层。香溪河中游沉积物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下游和上游,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菌门,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主要菌属。不同代谢功能的微生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比如具有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外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和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在下游点位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别达到5.8%和5.4%,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中游的相对丰度最高,而铁氧化菌水杆菌属(Aquabacterium)主要分布在上游点位。冗余分析(RDA)表明总有机碳、硫酸根、Fe(Ⅱ)、氨氮和总磷是影响香溪河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周边环境和人为活动对香溪河水质稳定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影响,为三峡库区水环境改善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上覆水 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子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武汉市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涛 赵丽娅 +1 位作者 侯邦飞 何超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15-322,共8页
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建设地区生态系统的NPP空间分布特征,基于LANDSAT-ETM遥感影像数据和3R空间分析技术,对CASA模型进行适当改进,构建武汉市NPP估算模型,估算武汉市2013年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系统NPP总量为154.2... 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建设地区生态系统的NPP空间分布特征,基于LANDSAT-ETM遥感影像数据和3R空间分析技术,对CASA模型进行适当改进,构建武汉市NPP估算模型,估算武汉市2013年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系统NPP总量为154.22×10^(10)g C,总体呈现远城区远高于主城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对NPP的贡献相对最大,其中7个主城区的NPP总量为5.38×10^(10)g C,6个远城区的NPP总量为141.64×10^(10)g C,约为主城区的26倍;2)全市13个区中,NPP总量权重排名前6的区均为远城区,黄陂区植被净生产量最高(45.46×10^(10)g C),江汉区最低(0.32×10^(10)g C),两者相差142倍之多;3)单位面积NPP空间上呈现中央区域低、四周区域高的雷达辐射状的分布特征,全市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平均NPP为179.76×106g C/km2,其中主城区单位面积NPP约为56×106g C/km2,远城区单位面积NPP约为186×106g C/km2,约为主城区的3.3倍;4)武汉市13个区的单位面积NPP按照大小进行排列,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江夏区>汉南区>武昌区>江汉区>青山区>硚口区>江岸区>汉阳区>洪山区.研究建议武汉市远城区应注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主城区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立体化、多维度的方式修建生态空间,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提高城市绿地占比,为市民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武汉市 NP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