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粗针穿刺联合CD56、Galectin-3、HBME-1、CK-19检测PTMC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映东 李文仿 +2 位作者 章书铭 赵宗彬 王耕 《医学信息》 2024年第23期19-23,共5页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粗针穿刺诊断,以及联合CD56、Galectin-3、HBME-1、CK-19免疫组化检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甲状腺彩超TI-RADS分级结果,结合超声影像学表现,对0.3 cm<甲状腺结节直径≤1.0...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粗针穿刺诊断,以及联合CD56、Galectin-3、HBME-1、CK-19免疫组化检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甲状腺彩超TI-RADS分级结果,结合超声影像学表现,对0.3 cm<甲状腺结节直径≤1.0 cm甲状腺Ⅵ类结节粗针穿刺。结合术中冰冻、术后病检结果,联合CD56、Galectin-3、HBME-1、CK-19检测,分析甲状腺粗针穿刺结合免疫组化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级Ⅵ级,且0.3 cm<结节直径≤1 cm共120例。CNB确定诊断甲状腺癌73例,42例诊断良性甲状腺组织,免疫组化行协助诊断33例。诊断准确性为89.17%,灵敏度为84.88%,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72.34%。免疫组化行协助诊断33例,CD56蛋白在PTMC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00%,且染色强度呈弱阳性表达模式,PTMC患者中Galectin-3、CK-19和HBME-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87.88%。PTMC患者中CK-19/Galectin-3、Galectin-3/HBME-1和CK-19/HBME-1双组合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87.88%和87.88%。所有患者无严重出血、气胸、气管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甲状腺粗针穿刺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PTMC患者中CK-19/Galectin-3双组合阳性在粗针穿刺甲状腺组织提供更高鉴别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针穿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俊 李文仿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44-546,F0003,共4页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男性群体中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心理以及医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男性患者对于乳腺结节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导致其确诊后分期一般较女性晚。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见于小肠、膀胱、肺等器官,癌细胞排列呈癌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呈巢状、乳头状或小腺管状,癌细胞簇中心缺乏纤维血管组织等间质成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男性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下载PDF
羧肽酶A4调控三阴性乳腺癌干性及上皮-间质转换的机制
3
作者 李映东 王铁延 +2 位作者 欧琴 章书铭 李文仿 《西部医学》 2023年第9期1270-1275,1281,共7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羧肽酶A4(CPA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手术切除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TNBC早期患者168例,同期非TNBC共40例,同期乳腺包块切除后诊断乳腺增生组织2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羧肽酶A4(CPA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手术切除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TNBC早期患者168例,同期非TNBC共40例,同期乳腺包块切除后诊断乳腺增生组织2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NBC组织中CPA4,干性相关蛋白醛脱氢酶1、NANOG,上皮-间质转换(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表达。分析168例TNBC中CPA4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敲除MDA-MB-231细胞中CPA4(siCPA4),观察对细胞克隆形成、细胞成球、侵袭及迁移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TNBC组织中CPA4表达率57.14%,明显高于非TNBC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9,P=0.025),TNBC中CPA4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50,P=0.002)。TNBC中CPA4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脉管浸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A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9.4%,CPA4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08,P=0.009)。CPA4阳性组Ki-67为84.4%,而CPA4阴性组Ki-67为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1,P=0.034)。168例TNBC中CPA4表达与患者ALDH1(χ^(2)=1.575,P=0.209)无关,但与NANOG(χ^(2)=4.205,P=0.040)、E-cadherin(χ^(2)=11.764,P=0.001)、Vimentin(χ^(2)=4.797,P=0.029)、EGFR(χ^(2)=4.057,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CPA4抑制TNBC克隆形成,细胞成球,迁移与侵袭,抑制ALDH-1、NANOG、vimentin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结论CPA4在TNBC干性进展及EMT转换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CPA4可能是反应TNBC侵袭、转移表型的重要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肽酶A4 三阴性乳腺癌 干性 上皮-间质转换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4
作者 李文仿 昝晓晨 +2 位作者 欧琴 龙斌斌 王耕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489-493,F0004,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病理诊断为乳腺IMPC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以IMPC占比<50%及≥50%分为2组,对临床...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病理诊断为乳腺IMPC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以IMPC占比<50%及≥50%分为2组,对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IMPC占比<50%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χ^(2)=0.720,P=0.396)、绝经状态(χ^(2)=1.800,P=0.180)、肿瘤大小(χ^(2)=1.471,P=0.225)、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χ^(2)=2.316,P=0.128)等方面均无差异。IMPC占比≥50%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6.7%,明显高于IMPC占比<50%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9,P=0.028)。IMPC占比≥50%时TNM分期73.3%,明显高于IMPC占比<50%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22)。IMPC占比<50%和IMPC占比≥50%组ER(χ^(2)=1.323,P=0.250)、PR(χ^(2)=0.846,P=0.358)及Her-2(χ^(2)=0.053,P=0.818)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IMPC≥50%组Ki-67阳性率达66.7%,高于IMPC占比<50%组的5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3,P=0.399)。结论:乳腺IMPC占比≥50%时具有淋巴结高转移,易复发风险,IMPC临床治疗中注意行彻底的手术切除,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避免淋巴结残留。同时应关注此类患者ER、PR、Her-2表达变化,根据分子检测情况行内分泌及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下载PDF
19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张礼根 张华 +2 位作者 王明华 王耕 李文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29-33,共5页
男性乳腺癌(male;breast;cancer;MBC)因其极低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对其临床特点与治疗的研究相对匮乏。通过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男性乳腺癌病例;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男性乳腺... 男性乳腺癌(male;breast;cancer;MBC)因其极低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对其临床特点与治疗的研究相对匮乏。通过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男性乳腺癌病例;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3.92±2.7岁;肿瘤直径约为2.53;±0.27cm;13例(68.4%)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4例(21.1%)患者发生了远隔器官转移。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3例(68.4%)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21%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2例(10.5%)行全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12例(63.2%)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5例(26.3%)患者接受辅助放疗;2例(10.5%)患者接受靶向治疗;11例(57.9%)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长期随访;5年生存率为82.3%。结论 男性乳腺癌确诊时临床分期较女性而言相对较晚;肥胖、相关恶性肿瘤家族史及辐射暴露可能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手术治疗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男性乳腺癌的诊治目前仍不够规范;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临床特点 综合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