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强 艾训儒 +3 位作者 吴漫玲 黄小 王进 彭宗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91-1502,共12页
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 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E”规则,4次分割依次以海拔(1 453 m)、坡度(23.13°)、海拔(1 398 m)、凹凸度(4.094)为分界点可将150个样地分为5个群丛。(2)冗余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量为0.077 6,解释率为16.36%,各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力度依次为:海拔>坡度>凹凸度;坡向与物种的分布无显著相关性。(3)5个群丛中立木密度与胸高截面积最高的均为群丛5(527.4株/400 m^2;3.495 cm^2/株),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最低为群丛4(225.4株/400 m^2;3.057 cm^2/株)。(4)5个群丛中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均为群丛2,最低的为群丛5,物种多样性尺度效应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群丛4,最低为群丛5。(5)两两群丛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群丛1-群丛2(0.331),最高的为群丛4-群丛5(0.645),海拔对β多样性格局影响较大。研究认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样地地形因子对该区域生境的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海拔、坡度、凹凸度组成的“环境筛”影响了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境异质性 地形因子 环境筛选
下载PDF
湖北七姊妹山发现长尾地鸫
2
作者 赵思远 冯林 王德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4-684,共1页
2019年1月24日16时,在湖北省宣恩县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水井湾(109°42′40″N,29°59′07″E,海拔1370m)的红外相机(猎豹Ltl-6210MC)拍到雀形目鸟类成体1只(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 2019年1月24日16时,在湖北省宣恩县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水井湾(109°42′40″N,29°59′07″E,海拔1370m)的红外相机(猎豹Ltl-6210MC)拍到雀形目鸟类成体1只(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和《中国鸟类识别手册》(聂延秋2017),并咨询本领域专家,确定此个体为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姊妹山 雀形目鸟类 红外相机 领域专家 长尾 自然保护区 猎豹 湖北省宣恩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