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
作者 梁世耀 赵秀芬 +3 位作者 黄爱微 孙文瑞 陈海霞 张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11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患者对延续护理内容及形式的需求,构建PICC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6.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导管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能够提高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PICC 非计划性拔管 使用与满足理论 延续护理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的腋动脉旁与神经旁注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周日永 鲍娜娜 +4 位作者 张竞雄 陈露露 章瑜 徐旭仲 王健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腋动脉旁注药与神经旁注药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入选105例上肢肘及肘以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腋动脉旁组52例(A组),神经旁组53例(B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皮神经、腋动脉周围3点注射;B组...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腋动脉旁注药与神经旁注药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入选105例上肢肘及肘以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腋动脉旁组52例(A组),神经旁组53例(B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皮神经、腋动脉周围3点注射;B组采用上臂肱管水平定位目标神经,逆向法追踪至腋窝水平并予以阻滞。两组均采用0.5%盐酸罗哌卡因25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成功率。结果B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梯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A组短;B组前臂内侧皮神经、梯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高,总体成功率高。结论超声引导逆向神经追踪法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臂丛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腋路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薛阿利 俞康 +2 位作者 冯爱梅 赵朴 陈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979-39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感染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单纯抗菌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感染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单纯抗菌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单纯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粒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在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7例,感染率为98.53%;对67例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共检出病原菌30株,检出率为44.78%;其中革兰阴性菌共19株占63.33%,革兰阳性菌7株占23.33%,真菌感染4株占13.3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肺部、消化道以及口腔为主,而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ANC)水平及化疗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易感因素进行联合用药,患者的发热时间以及ANC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医院感染,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偏高、住院时间长、ANC水平偏低以及化疗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通过与粒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医院感染 病原学监测 抗感染
原文传递
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比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隽瑜 李琳洁 俞康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比值(LMR)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2例DLBCL者发病时外周血LMR与临床资料。以患者LMR中位数3.5为界,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5)与低LMR组(LMR≤3.5),各51... 目的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比值(LMR)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2例DLBCL者发病时外周血LMR与临床资料。以患者LMR中位数3.5为界,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5)与低LMR组(LMR≤3.5),各5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分析LMR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LMR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瘤国际预后评估指数(IPI)低危与低ECOG行为评分比例均高于低LMR组(均P<0.05),单核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与B症状、结外受累及临床分期III~IV期比例均低于低LMR组(均P<0.05)。高LMR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低LMR组患者(81.0%vs 50.0%,P<0.05)。在校正IPI的影响后,外周血LMR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LMR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比值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IL-17在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薛纪森 陈骋 +3 位作者 朱华 章圣辉 吕杰强 胡燕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4-27,32,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体内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IL-17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宫颈癌组)28例、宫颈高... 目的:通过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体内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IL-17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宫颈癌组)28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者(HPV感染组)25例以及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清及宫颈局部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1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清中IL-1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HPV感染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V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宫颈局部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外周血清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宫颈局部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17表达水平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宫颈癌组局部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高于HPV感染组,HPV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7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并促进了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进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病区风冷式冰箱冷藏室温度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林虹 李筱筱 +6 位作者 孙文瑞 潘小旺 高晓 林观样 贺彩芳 周颖 孙彩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16期2024-2028,共5页
目的监测分析某三甲医院风冷式冰箱的冷藏室不同位置温度,为病区护士正确使用风冷式冰箱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6-7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3台风冷式冰箱,对每台冰箱的冷藏室3层的前、后、左、右、中及储物盒、送风口、回... 目的监测分析某三甲医院风冷式冰箱的冷藏室不同位置温度,为病区护士正确使用风冷式冰箱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6-7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3台风冷式冰箱,对每台冰箱的冷藏室3层的前、后、左、右、中及储物盒、送风口、回风口、面板温度、冰箱的实时温度等23个不同位置采点的温度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1)风冷式冰箱冷藏室箱体3层各层前、后、左、右温度比较,各层左、右温度,上层的前、后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层、下层的前、后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冰箱门和冰箱体中间监测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送风口、回风口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冰箱箱内检测到的实时温度与体中层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掌握风冷式冰箱冷藏室温度特点、不同空间位置的温度差、修改温度后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并正确使用,才能使风冷式冰箱满足用于病区药品保管温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风冷式冰箱 药品冷藏 冰箱冷藏室温度分析 直冷式冰箱
原文传递
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彬 钱珊瑚 周淑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7期525-528,共4页
临床技能教学是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技能,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内科基本临床技能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体格检查等。... 临床技能教学是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技能,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内科基本临床技能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体格检查等。尽管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医学模拟教学也获得很大进步,内科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模拟人模型仿真程度较低,和临床实践存在距离;内科临床技能住培指导医师带教能力同质化程度不够,带教水平良莠不齐;住院医师临床实践机会少,实战能力有欠缺;住院医师对体格检查不够重视,基本功不扎实。针对以上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内科临床技能的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技能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内科 医学模拟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石岳坚 俞康 +3 位作者 郑翠苹 张玉叶 周文锦 周中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43-2744,274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总结应对策略。结果 64例多...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总结应对策略。结果 6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1例、46例次,医院感染率为48.4%、例次感染率为71.9%;前3位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口腔及胃肠道感染,分别占54.4%,17.4%,13.0%;骨髓瘤细胞≥30%、疾病Ⅲ期、有骨损害、住院时间>45d、白细胞减少以及采用化疗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71.0%、61.2%、68.6%、64.3%、66.7%、67.6%,以上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有体液免疫缺陷、住院时间较长、中性粒细胞减少、化疗治疗等,为预防医院感染,应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加强其个人卫生管理、改善营养,并采用合理的保护性隔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医院感染 原因 应对策略
原文传递
艾曲泊帕对绝经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阴道出血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
9
作者 金珍琳 金婷 +1 位作者 章瑜 庄强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14期2566-2570,共5页
目的 探讨艾曲泊帕对绝经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阴道出血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绝经伴ITP患者的一般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艾... 目的 探讨艾曲泊帕对绝经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阴道出血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绝经伴ITP患者的一般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艾曲泊帕组(39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激素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艾曲泊帕,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免疫功能指标、阴道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艾曲泊帕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9%(t=5.548,P=0.018);治疗1、2、3、4、8周后,艾曲泊帕组PLT依次为(45.52±6.82)×10^(9)/L、(63.03±9.45)×10^(9)/L、(108.27±16.24)×10^(9)/L、(116.18±17.42)×10^(9)/L、(120.34±18.05)×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23.37±3.50)×10^(9)/L、(34.85±5.22)×10^(9)/L、(67.16±10.07)×10^(9)/L、(74.55±11.18)×10^(9)/L、(83.27±12.4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12、17.491、14.353、13.399、11.216,均P=0.000);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15.28±2.29)s、(36.46±5.46)s]相比较,治疗后艾曲泊帕组PT、APTT[(12.43±1.86)s、(32.14±4.82)s]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6、3.850,均P=0.000);治疗后艾曲泊帕组CD3^(+)、CD4^(+)及CD8^(+)水平分别为(64.29±9.64)%、(40.35±6.05)%、(32.18±4.82)%,均高于对照组的(58.44±7.86)%、(36.77±5.51)%、(27.35±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0、2.869、5.021,P=0.002、0.005、0.000);治疗后艾曲泊帕组阴道出血4例(1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3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6,P=0.009);艾曲泊帕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8%、10.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0,P=0.511)。结论 将艾曲泊帕应用于绝经伴ITP患者的治疗当中,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阴道出血,提高PLT,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凝血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绝经 艾曲泊帕 阴道出血 血小板
原文传递
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林晓非 田圆 +3 位作者 林圆圆 王建群 许圣美 王红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4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锻炼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内皮功能、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C置管患者... 目的探讨上肢锻炼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内皮功能、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C置管患者10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1例,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内皮功能(EMCs、FMD)、失效模式RPN值、锻炼依从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其评估、导管因素、置管、冲管和封管、健康教育、日常照护等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更低(P<0.05)。相较于护理前,2组护理后EMCs值升高,FMD值降低。但是,观察组护理后EMCs低于对照组[(1094.59±101.10)%vs.(1205.73±109.55)%,P<0.05],观察组FMD值高于对照组[(4.66±0.48)%vs.(3.73±0.48)%,P<0.05]。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锻炼依从性整体更高(P<0.05),以及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整体更轻(P<0.05)。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上肢锻炼联合FMEA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可提高其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内皮功能,降低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 上肢锻炼 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 内皮功能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11
作者 金珍琳 金婷 庄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究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组... 目的探究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艾曲泊帕组在地塞米松组基础上联合艾曲泊帕治疗(均n=45)。比较免疫功能、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NF-γ)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艾曲泊帕组低于地塞米松组,IL-4水平比较,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较治疗前提高,且艾曲泊帕组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治疗后4周,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30×10^(9)/L比例分别为68.89%、40.00%,PLT≥50×10^(9)/L比例分别为55.55%、20.00%,艾曲泊帕组各比例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治疗4周内,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1/2时间PLT≥50×10^(9)/L比例分别为66.67%、33.33%,至少1次PLT≥50×10^(9)/L比例分别为93.33%、44.44%,治疗9个月至少1次PLT≥50×10^(9)/L比例分别为60.00%、26.67%,艾曲泊帕组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艾曲泊帕组及地塞米松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艾曲泊帕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风险,改善免疫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曲泊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不同变异类型的超声表现——基于高频探头的连续超声视频采集及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日永 章瑜 +2 位作者 张竞雄 鲍娜娜 王健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采用超声高频探头连续追踪肌间沟臂丛神经,探讨不同类型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表现,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总共收集分析400例臂丛神经超声影像视频,采用"traceback"技术分别定位神经根,追踪其进... 目的采用超声高频探头连续追踪肌间沟臂丛神经,探讨不同类型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表现,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总共收集分析400例臂丛神经超声影像视频,采用"traceback"技术分别定位神经根,追踪其进入肌间沟至锁骨上臂丛神经水平,连续采集视频资料并分析。结果根据颈5、颈6神经根与前斜角肌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肌间沟型),颈5神经根Ⅰ型占24.6%,颈6神经根Ⅰ型占29.1%;Ⅱ型(前斜角肌纤维内型),颈5神经根Ⅱ型占45.3%,颈6神经根Ⅱ型占68.3%;Ⅲ型(前斜角肌外型),颈5神经根Ⅲ型占30.1%,颈6神经根Ⅲ型占2.6%。根据颈7、颈8神经根与中斜角肌的关系分为2型:Ⅰ型表示标准型,即神经根上方无中斜角肌,颈7神经根Ⅰ型占74.9%,颈8神经根Ⅰ型占35.3%;Ⅱ型表示神经根前方有中斜角肌覆盖,颈7神经根Ⅱ型占25.1%,颈8神经根Ⅱ型占57.9%。颈8神经根未见到的占6.8%。结论采用超声高频探头连续追踪肌间沟臂丛神经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并识别变异类型,可指导临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辅助诊断及臂丛神经病变定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超声检查 肌间沟 变异
原文传递
成人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根除治疗对血小板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冶平 俞康 +2 位作者 赵浩丞 潘建佳 张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4653-4655,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根除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医院收治的266例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成A组138例、B组128例,A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14 C-呼气试验检测,根据是否Hp感... 目的探讨成人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根除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医院收治的266例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成A组138例、B组128例,A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14 C-呼气试验检测,根据是否Hp感染,分成Hp阳性组76例患者,Hp阴性组62例患者,对其血小板数量进行检测;B组患者治疗前检测Hp均阳性,在治疗前B组患者检测血小板数量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根除Hp治疗,用药7d后根据根除Hp是否成功分为根除成功组70例与根除失败组58例,B组患者均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并随访5个月后对B组患者再进行血小板数量的检测。结果 A组中Hp阳性组血小板数量(45.13±18.36)×109/L,Hp阴性组血小板数量(38.57±20.21)×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根除成功组与根除失败组在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血小板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阳性是成人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根除Hp有利于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数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感染 相关性 根除治疗
原文传递
运用随机森林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与HIF-1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静 庄彦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3期1871-1875,共5页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糖尿病人群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与HIF-1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视网膜患者病变200例(DR组)和糖尿病不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200例(NDR组),收集各临床及生化指标,并行HIF-1α基因多...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糖尿病人群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与HIF-1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视网膜患者病变200例(DR组)和糖尿病不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200例(NDR组),收集各临床及生化指标,并行HIF-1α基因多态性检测,利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降维,logistic回归对降维后的变量进行分析。结果两组HIF-1α基因多态性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P=0.01),经随机森林算法筛出6个重要性得分最高且错误率最低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年龄(OR=1.03,95%CI:1.01-1.06),GG基因型(OR=16.20,95%CI:1.98-132.55),肌酐(OR=1.02,95%CI:1.00-1.03),糖化血红蛋白(OR=4.46,95%CI:3.35-5.96)为危险因素,行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能力高,AUC=0.926,95%CI:0.901-0.952。结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与HIF-1α基因多态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随机森林 HIF-1α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圆圆 杜英美 +2 位作者 林晓非 田园 江松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92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营...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92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合并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时间和预后,分析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及列线图,进行Bootstrap内部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L评分、营养筛查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是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模型,即Z=0.983×CCI评分+1.075×营养筛查评分+0.645×ADL评分-5.115;预测模型列线图C-index为0.785(95%CI:0.692~0.879),区分度良好;经Bootstrap内部验证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28,一致性良好。结论针对ADL评分、营养筛查评分、CCI评分这些易于获取和评价的危险因素指标构建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并发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区分度及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恶性淋巴瘤 化疗 感染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ICU病区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的分布与耐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芳芳 许刚 +1 位作者 罗盛 马泳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149-1151,1167,共4页
目的调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qnr基因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9月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6株进行qnr基因检测,并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分析qnr基... 目的调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qnr基因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9月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6株进行qnr基因检测,并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分析qnr基因在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76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有qnr基因阳性菌株46株,阳性率为60.5%;对阳性菌株进行DNA测序、BLAST比对,其中25株为qnrB基因,17株为qnrS基因阳性,12株qnrA基因阳性,未检测到qnrC和qnrD基因。在46株qnr基因阳性菌株中有38株为产ESBL菌株,而在qnr阴性菌株中仅有5株ESBL阳性。结论该院ICU分离大肠埃希菌qnr基因携带严重,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多伴随呈现为产ESBL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QNR基因
原文传递
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17
作者 郑晓勇 陈怡 +6 位作者 温梦珍 金艳慧 曾蔓霖 贾恺琦 陈元 王明山 杨丽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 目的回顾性分析2个新的杂合错义变异所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IFD)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个分别于2021年3月30日和2021年5月27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F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A、FGB及FGG基因的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候选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并预测变异蛋白的致病性,同时模拟变异前后蛋白质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1为18岁男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均明显偏低,分别为0.80 g/L和1.00 g/L。先证者2为43岁男性,其Fg:C和Fg:Ag分别为1.35 g/L和1.30 g/L,均偏低;先证者1的父亲、先证者2的父亲及儿子的Fg:C和Fg:Ag均偏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及其父亲FGG基因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688T>G(p.Phe230Val)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2及其父亲和儿子FGA基因的第6外显子均存在c.2516A>C(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同源性分析表明Phe230和Asn839残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p.Phe230Val和p.Asn839Thr变异均为致病性;蛋白模拟模型结果显示p.Asn839Thr变异使氨基酸之间的氢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结论p.Phe230Val和p.Asn839Thr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这2个家系发生IFD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变异 蛋白预测模型 家系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重度分化综合征16例的护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蓓蕾 孙文瑞 +1 位作者 黄望 陈蓓蓓 《中国乡村医药》 2021年第10期67-68,共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主要是以贫血、感染、出血为特征对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1]。分化综合征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经全反式维A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主要是以贫血、感染、出血为特征对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1]。分化综合征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经全反式维A酸或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分化综合征发病率为2%~31%,死亡率为5%~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治疗 全反式维A酸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项丽娜 何颖 +2 位作者 庄强 马泳泳 江松福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年第4期316-318,共3页
为探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53例无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带状疱疹患者56例为研究组,同期无并发带状疱疹的患... 为探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53例无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带状疱疹患者56例为研究组,同期无并发带状疱疹的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对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簇集性水疱者56例、发热44例、顽固性神经痛23例,发生率分别为100.00%(56/56)、78.57%(44/56)、41.07%(23/56);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球蛋白比值〈0.5(χ2=10.989)、骨髓瘤未缓解(χ2=12.310)、粒细胞缺乏(χ2=8.100)、硼替佐米治疗(χ2=9.465)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显著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球蛋白比值〈0.5(OR=6.344,95%CI:1.511~26.645)、粒细胞缺乏(OR=6.402,95%CI:1.420~28.869)、硼替佐米治疗(OR=7.335,95%CI:1.587~33.911)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髓瘤达缓解状态(OR=0.064,95%C1:0.017~0.237)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呈负相关(P〈0.05)。针对存在白球蛋白比值〈0.5、骨髓瘤未缓解、粒细胞缺乏、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高,临床医师应早期给予积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疱疹 带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CD56阳性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月苗 俞康 +2 位作者 郑翠苹 周文锦 刘珍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CD56抗原在新发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免疫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新发成人APL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流式细胞术测定的患者骨髓C... 目的:观察CD56抗原在新发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免疫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新发成人APL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流式细胞术测定的患者骨髓CD56抗原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成CD56阳性组与CD56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免疫特点及预后差别。结果:64例患者中CD56阳性者12例,阴性者52例,阳性率为18.75%。2组患者的CD9、CD11b、CD15、CD19、CD117、HLA-DR抗原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阳性组CD2及CD34表达率较阴性组高(分别25.00% vs. 3.85%,P=0.042;41.67% vs. 3.85%,P=0.001)。预后方面,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中位总生存期及3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D56阳性组髓外复发率较阴性组高(27.27% vs. 4.55%, P<0.05),3年无病生存率也低于阴性组(54.55% vs. 86.36%,P<0.05)。结论:CD56抗原阳性是新发成人AP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56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