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柯欣 支绍册 +6 位作者 郑丹 洪广亮 赵光举 李萌芳 邱俏檬 吴斌 卢中秋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以期寻求客观评价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预后的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患者治疗结果分死...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以期寻求客观评价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预后的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4月至2014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患者治疗结果分死亡组与生存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6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死亡23例,好转93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体温、血压、pH、GC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肌酐、白细胞计数、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糖、血乳酸、心率等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血压、低GCS评分、高血糖和高白细胞计数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且低血压与预后不良相关性大(OR=54.22).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较准确地反应预后,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pH、血肌酐及GCS评分、血钠值可能与预后相关.ALT、AST、CK-MB的升高对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也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药 有机磷 中毒 预后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褚晓琼 张胜 +3 位作者 蔡敏杰 洪广亮 赵光举 卢中秋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150-1153,1157,共5页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ICU的13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凝血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ICU的138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凝血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按患者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38例脓毒症患者死亡46例,存活92例,病死率33.33%。凝血功能异常97例,正常41例,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70.29%。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PT为(19.55±5.77)s,长于正常组的(15.35±1.18)s;APTT为(52.16±18.21)s,长于正常组的(42.99±7.21)s;PLT为(91.12±81.63)×109/L,低于正常组的(213.44±118.52)×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9.55±8.62)分,高于正常组的(12.83±5.50)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10.71±5.76)分,高于正常组的(6.26±3.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病死率42.27%,高于正常组的12.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9.80%,高于正常组的34.15%;急性肾损伤发生率76.29%,高于正常组的4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T是脓毒症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97,95%CI:1.797~16.213)。结论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PT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功能异常 严重程度 APACHEⅡ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姜黄素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郑丹 韩文文 +5 位作者 洪广亮 赵光举 李萌芳 蔡晓霞 吴斌 卢中秋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391-396,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和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姜黄素对照组(姜黄素50 mg/kg)15只、PQ染毒组(PQ 100 mg/kg)15只、姜黄素干预组(PQ染毒后15 min、24 h、48 h,腹腔注...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和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姜黄素对照组(姜黄素50 mg/kg)15只、PQ染毒组(PQ 100 mg/kg)15只、姜黄素干预组(PQ染毒后15 min、24 h、48 h,腹腔注射姜黄素50 mg/kg)15只。大鼠经处理后第1、第3、第7天取肾组织,化学比色法检测肾组织匀浆液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ELISA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l(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力;RT-PCR法检测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蛋白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和姜黄素干预组各时间点MDA含量均升高,GSH、SOD、CAT活力均降低,i NOS活力升高,Nrf2 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第1、第3天HO-l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时间点PQ染毒组比较,姜黄素干预组各时间点MDA含量明显降低,GSH、SOD、CAT明显升高,i NOS活力下降,Nrf2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1、第3天HO-1活力升高(P<0.05);PQ染毒组肾小球球囊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随时间延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玻璃样变性及空泡样变性,姜黄素干预组病理表现较PQ染毒组明显减轻。结论:姜黄素对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肾组织Nrf2表达,上调HO-1、SOD等抗氧化酶水平,提高肾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肾损伤 核转录相关因子2 姜黄素 氧化应激
下载PDF
LncRNA OIP5-AS1在高糖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中的作用
4
作者 陈璐 陈中腾 +1 位作者 杨佩浓 王莎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764-767,I0001,I0002,共6页
目的:腹膜纤维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早期腹膜纤维化的一个促成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OIP5-AS1在高糖培养的大鼠腹膜... 目的:腹膜纤维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早期腹膜纤维化的一个促成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OIP5-AS1在高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OIP5-AS1 siRNA转染RPMC,然后用高糖(high glucose,HG)孵育。应用Transwell法测定RPMC的迁移能力。通过免疫荧光和α-SMA抗体评估RPMC的转分化能力。应用RT-qPCR分析OIP5-AS1、α-SMA、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TGF-β_(1)、CTGF和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结果:在HG孵育的RPMC中OIP5-AS1的表达升高。OIP5-AS1沉默降低了HG处理后RPMC的迁移能力,减弱了HG诱导的EMT和转分化。此外,OIP5-AS1沉默降低RPMC分泌的TGF-β_(1),并抑制TGF-β_(1)、CTGF和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结论:LncRNA OIP5-AS1通过TGF-β_(1)途径调节EMT、转分化以及迁移。OIP5-AS1是一种新发现的LncRNA,可能与腹膜纤维化的EMT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纤维化 腹膜间皮细胞 LncRNA OIP5-AS1 TGF-β_(1)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
5
作者 陈清清 郑诚 +1 位作者 石庆新 李玉苹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8 d内是否死亡,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22例分为死亡组(61例)和生存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临床指...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8 d内是否死亡,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22例分为死亡组(61例)和生存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肺部感染来源的比例高于生存组(50.8%vs.31.1%)(P<0.05)。死亡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目标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生存组(34.4%vs.18.0%)(P<0.05)。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6分、脓毒性休克和多重耐药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OFA评分>6分、脓毒性休克和多重耐药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郑烨 陈超超 娄敏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872-1875,共4页
目的探讨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IG%)、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272例)作为... 目的探讨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IG%)、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272例)作为研究组;按照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细菌组(124例)、病毒组(84例)和真菌组(64例);另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100例)。比较4组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WBC、IG%、CRP、PCT以及D-二聚体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G%、CRP、PCT、D-二聚体单独及联合预测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价值。根据肺部感染严重程度(SPI)评分将细菌组分为轻度(n=49)、中度(n=45)、重度(n=30)三组,分析不同肺炎严重程度患者的WBC、NLR、IG%、CRP、PCT以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细菌组入院时的WBC、NLR、IG%、CRP、PCT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均P<0.001)。IG%、CRP、PCT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预测细菌性肺部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上述4项指标单独检测。随着细菌性肺部感染疾病严重程度加重,WBC、NLR、IG%、D-二聚体、CRP和PCT水平呈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IG%、CRP、PCT和D-二聚体与细菌性肺部感染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联合4个指标对细菌性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细菌性 未成熟粒细胞 C反应蛋白质 降钙素原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和病毒核酸检测早期诊断效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奕程 谢继承 +6 位作者 杨晓晨 张黄琦 林敏洁 许韵宇 王健 陈盈 季文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的早期诊断效能,通过分析给出更优的早期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恩泽医疗中心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R3.5.2)分...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的早期诊断效能,通过分析给出更优的早期诊断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恩泽医疗中心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R3.5.2)分析首次胸部CT检查和核酸检测结果。结果:首次胸部CT检查典型者36例,不典型者15例(其中1例胸部CT表现无异常);首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6例,阴性15例;单用CT诊断敏感性0.71,单用病毒核酸检测敏感性0.71,两者差异运用McNemar’s Chi-squaredtest诊断效能相似(P=1),两者联合敏感性达0.94。结论:胸部CT表现和病毒核酸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诊断中,诊断效能相似,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毒核酸检测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俞玉龙 周纲 +1 位作者 杨伟英 王均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试验A组20例和试验B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 min,对照组予以0.9%Na Cl注射液20 m L,静...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试验A组20例和试验B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 min,对照组予以0.9%Na Cl注射液20 m L,静脉泵注;试验A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1,静脉泵注;试验B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8μg·kg-1,静脉泵注。比较3组患者注射右美托咪定前(T_0)、插管前(T_1)、插管1 min后(T_2)、插管3min后(T_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T_0、T_3时刻血清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T_1、T_2、T_3时间点,对照组的HR分别为(72.98±9.45),(91.47±1.37),(89.75±8.37)次/分,试验A组的HR分别为(61.75±7.59),(67.48±8.47),(66.64±8.23)次/分;试验B组的HR分别为(61.24±7.84),(66.94±8.38),(66.88±8.05)次/分;对照组的MAP分别为(97.27±9.58),(115.63±11.56),(109.56±9.73)mm Hg,试验A组的MAP分别为(78.75±8.67),(89.46±10.82),(87.68±8.97)mm Hg;试验B组的MAP分别为(77.94±8.53),(87.56±10.32),(85.54±8.13)mm Hg,试验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间点,对照组与试验A、B组的血清AD分别为(0.81±0.09),(0.52±0.07),(0.49±0.06)nmol·L^(-1),NA水平分别为(5.83±0.82),(3.92±0.55),(3.88±0.51)nmol·L^(-1)。对照组与试验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与试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A组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试验B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与对照组和试验A组的0相比,试验B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μg·kg-1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围手术期患者的HR、MAP,以及血清AD、NA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