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羽扇豆醇通过抑制RhoA-ROCK1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12
1
作者 蒋亦雯 洪丹 +1 位作者 楼哲丰 金龙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6-194,共9页
该文探讨了羽扇豆醇(Lupeol)对人结肠癌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使用不同浓度的Lupeol处理HCT116和SW620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 该文探讨了羽扇豆醇(Lupeol)对人结肠癌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使用不同浓度的Lupeol处理HCT116和SW620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应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蛋白细胞内分布情况。通过构建shRNA敲低两种结肠癌细胞中RhoA,进一步研究Lupeol影响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Lupeol处理后,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克隆形成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细胞内RhoA、ROCK1、β-Catenin、Cyclin 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β-Catenin蛋白胞质和胞膜上分布减少。敲低RhoA后抑制了细胞增殖,同时使得RhoA-ROCK1-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受到抑制,β-Catenin蛋白胞质和胞膜上分布减少。综上所述,Lupeol可通过抑制RhoA-ROCK1信号通路,抑制β-Catenin蛋白表达,进而抑制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Lupeol有望成为临床结肠癌治疗的新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扇豆醇 RhoA-ROCK1信号通路 结肠癌 增殖
原文传递
酪酸梭菌代谢产物丁酸和氢气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金丹 乔莞宁 +6 位作者 朱静 付瑶阳 胡万里 董人杰 洪凯睿 张佳丽 王方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06-1911,共6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酪酸梭菌对损伤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效应物质不明。本文通过检测酪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氢气和丁酸对损伤胃黏膜的效应,探究黏膜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通过乙醇灌胃诱导胃黏膜损伤,并以氢气...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酪酸梭菌对损伤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效应物质不明。本文通过检测酪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氢气和丁酸对损伤胃黏膜的效应,探究黏膜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将雄性ICR小鼠通过乙醇灌胃诱导胃黏膜损伤,并以氢气和丁酸分别进行处理,观测胃组织的大体变化和组织结构损伤情况,通过RT-q 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Ras相关核蛋白1(RAN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胃组织大体观测发现丁酸能够保护胃黏膜,而氢气不具有此作用;HE染色也提示丁酸能够显著改善乙醇造成的胃黏膜病理损伤。RT-q PCR则显示所检测炎症因子IL-12、RAN1和MCP-1的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在丁酸组,Bax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减低(P<0.01),而Bcl-2的含量却明显提高(P<0.01)。结论:酪酸梭菌胃黏膜保护效应的主要产物可能是丁酸而不是氢气。丁酸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下调Bax/Bcl-2表达比例,从而实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 氢气 急性胃黏膜损伤 炎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MPT64的原核表达及其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上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屈蓉 吴康 +2 位作者 吴娟 范小勇 吕建新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早期分泌蛋白MPT64,并初步评估其在结核病(tuberculosis,TB)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PCR扩增Mtb标准菌株H37Rv mpt64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早期分泌蛋白MPT64,并初步评估其在结核病(tuberculosis,TB)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PCR扩增Mtb标准菌株H37Rv mpt64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pt64,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后,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及纯化。将600μg纯化的MPT64蛋白经皮下多点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隔周免疫1次,共4次,末次免疫2周后,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效价,Western blot法鉴定抗原特异性。收集44例TB确诊患者(TB组)和36名健康对照人群[HC(healthy control)组]血清,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MPT64抗原的特异性IgG、IgA抗体水平,抗原对照为Gro ES和Ag85A。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pt64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MPT64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部分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经Ni2+-NTA亲和纯化后,纯度可达90%,蛋白浓度约2.0 mg/m L;MPT64兔多克隆抗血清效价达1∶2048000,纯化的MPT64蛋白可与其发生反应,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4000处可见特异性蛋白条带;TB组血清中MPT64抗原特异性IgG和IgA水平均显著高于HC组(P<0.05),而Gro ES、Ag85A抗原特异性IgA和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MPT64蛋白具有较好的血清学诊断效能,可作为TB血清学早期诊断的候选抗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MPT64 免疫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
原文传递
冬凌草甲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段浩清 李绵洋 +5 位作者 高丽 张俊峰 王蔚 李燕 马一盖 王成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69,共6页
本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FGFR3、BCL... 本研究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U266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CCK-8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U266细胞FGFR3、BCL2、CCND1、MY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分析BCL2、MYC、CCND1、FGFR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U266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10μmol/L冬凌草甲素处理U266细胞24 h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③U266细胞凋亡比例随冬凌草甲素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④经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的U266细胞中,FGFR3、BCL2、CCND1、MYC基因表达下调,同时其相应的蛋白质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上调,上述变化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冬凌草甲素可以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MM新的靶向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多发性骨髓瘤 U266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生物能量分析仪在肿瘤细胞生物能量代谢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汪春龙 郭苗苗 +10 位作者 吴艺琦 陈福红 蓝林华 徐翠翠 楼康诚 沈恺 徐浩 余晓敏 刘永章 吕斌 谢红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66-1076,共11页
靶向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关键调控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目前,研究肿瘤细胞氧化磷酸化和有氧糖酵解主要是应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细胞氧耗率以及对相关中间代谢物的测定,如乳酸和葡萄糖。但是,这些方法测定的指标相对... 靶向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关键调控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目前,研究肿瘤细胞氧化磷酸化和有氧糖酵解主要是应用Clark氧电极法测定细胞氧耗率以及对相关中间代谢物的测定,如乳酸和葡萄糖。但是,这些方法测定的指标相对单一,而且过程繁琐。该文详细介绍了生物能量分析仪在研究肿瘤细胞糖酵解和线粒体氧耗率中的应用,并通过研究肿瘤细胞应用阿霉素及相关药物处理后生物能量代谢的变化,深入探讨了这一方法在研究肿瘤细胞生物能量代谢方面中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本腙(carbonylcyanide p-trifluoro methoxyphenylhydrazone,FCCP)的浓度以及细胞数量对于研究肿瘤细胞的氧耗率十分关键,应用阿霉素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和线粒体氧耗率。通过该文的介绍,期望能为肿瘤细胞生物能量代谢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耗率 有氧糖酵解 胞外产酸率 生物能量代谢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细胞株恶性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汪霞 方阳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细胞株恶性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胃癌AGS细胞分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 A)质粒组(转染p CDNA3.1-Cag A质粒)和阴性对照组(转染p CDNA3.1空白质粒)以及Cag A质粒组(转染p CDNA3.1-Cag A质...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细胞株恶性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胃癌AGS细胞分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 A)质粒组(转染p CDNA3.1-Cag A质粒)和阴性对照组(转染p CDNA3.1空白质粒)以及Cag A质粒组(转染p CDNA3.1-Cag A质粒和p EGFP-C1空白质粒)、Cag A+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质粒组(转染p CDNA3.1-Cag A质粒和p EGFP-C1-PDCD4质粒)和阴性对照组(转染p CDNA3.1空白质粒和p EGFP-C1空白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PDCD4、Twist1、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PDCD4、Twist1、E-cadherin、Vimentin蛋白水平,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Cag A质粒组Twist1 mRNA、Vimentin mRNA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DCD4 mRNA、E-cadherin mRNA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Cag A+PDCD4质粒组Twist1 mRNA、Vimentin mRNA表达量低于Cag A质粒组(P<0.05),PDCD4 mRNA、E-cadherin mRNA表达量高于Cag A质粒组(P<0.05)。Cag A质粒组Twist1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DCD4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Cag A+PDCD4质粒组Twist1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量低于Cag A质粒组(P<0.05),PDCD4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量高于Cag A质粒组(P<0.05)。Cag A质粒组侵袭细胞数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Cag A+PDCD4质粒组侵袭细胞数低于Cag A质粒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为幽门螺杆菌独立因子Cag A通过抑制PDCD4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胃癌 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4
原文传递
GALNT6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EMT促进乳腺癌转移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一宁 陈吕奥 +3 位作者 吴亚敏 张月 姚恩泽 陈晓明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4期759-769,共11页
该文研究了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6(GALNT6)对乳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乳腺癌细胞中GALNT6表达被敲低后,间充质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Vimentin等表达减少。同时,通过恢复shGALNT6细胞中GALNT6的表... 该文研究了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6(GALNT6)对乳腺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乳腺癌细胞中GALNT6表达被敲低后,间充质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Vimentin等表达减少。同时,通过恢复shGALNT6细胞中GALNT6的表达,可以提高间充质标志物的表达。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处理乳腺癌细胞时,Vimentin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然而,在GALNT6敲低细胞中却得到相反的结果。当使用Smad3的抑制剂SIS3处理时,EMT标记物的表达不受GALNT6敲低的影响,说明GALNT6主要通过Smad途径诱导EMT。此外,Smad3和TGFBR2可被GALNT6糖基化。研究结果表明,GALNT6通过TGF/Smad信号通路诱导EMT促进乳腺癌转移,这提示了其在乳腺癌预后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NT6 EMT 乳腺癌 TGF-Β信号通路 糖基化
原文传递
三氟化硼乙醚衍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糕点中5种防腐剂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立媛 刘丛娟 +3 位作者 胡争艳 陈婧 吴平谷 应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8期2206-2209,共4页
目的建立糕点中苯甲酸、山梨酸、富马酸、马来酸和己二酸的氟化硼乙醚衍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法。方法样品经V/V(1:1)盐酸酸化,乙腈涡旋萃取,正己烷除脂,弃去正己烷层,乙腈层氮吹至近干,甲醇溶解,用氟化硼乙醚衍生,正己烷提取,... 目的建立糕点中苯甲酸、山梨酸、富马酸、马来酸和己二酸的氟化硼乙醚衍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法。方法样品经V/V(1:1)盐酸酸化,乙腈涡旋萃取,正己烷除脂,弃去正己烷层,乙腈层氮吹至近干,甲醇溶解,用氟化硼乙醚衍生,正己烷提取,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吸取正己烷层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水杨酸内标法定量。结果5种防腐剂在1.0μg/ml~50μg/ml内相关系数均>0.99,方法检出限为0.33 mg/kg~1.0 mg/kg,定量限为1.09 mg/kg~3.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3.6%~109.19%,相对标准偏差为1.74%~8.77%(n=6)。结论该方法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糕点中多种防腐剂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糕点 防腐剂 衍生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原文传递
Ikaros的3种亚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贺立彩 陈尚 +2 位作者 朱真锋 干军 虞慧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讨Ikaros的3种亚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别表达Ikaros的3种亚型(IK1、IK2和IK6);采用CCK-8法分析表达不同亚型后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 目的:探讨Ikaros的3种亚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别表达Ikaros的3种亚型(IK1、IK2和IK6);采用CCK-8法分析表达不同亚型后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结果显示IK1和IK2能明显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结果表明IK1和IK2能诱导SKOV3细胞发生G1期阻滞,IK6则对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则无明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K1和IK2明显降低cyclin D1和cyclin D2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升高p21蛋白的表达水平。IK6则对SKOV3细胞的cyclin D1、cyclin D2及p2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IK1和IK2这2种亚型能明显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由于IK1和IK2能降低细胞周期促进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D2的表达及增加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周期发生G1期阻滞。而IK6亚型对SKOV3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karos亚型 卵巢癌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威 陈迎迎 +6 位作者 李妮 舒旷怡 林素珍 李帆帆 柳洁 杨啸 江明华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36-3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4-h尿蛋白、MPV、PDW、APTT、TT、P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分别为0.879、0.611、0.820、0.704、0.657、0.621。联合PDW、APTT和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890,当截断值取33.360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和81.8%;联合PDW、24-h尿蛋白和AP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917,当截断值取35.625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86.4%。结论24-h尿蛋白、MPV、PDW、APTT、TT和PT可用于预测子痫前期,联合多项指标较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凝血指标 子痫前期
原文传递
2例类孟买血型的鉴定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秋菊 田海英 +3 位作者 吴爱雪 林飞飞 陈凤夏 林甲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953-954,共2页
目的探讨类孟买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输血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患者进行ABO、H血型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 transfer,FUT1)基因并测序。结果 2例均为类孟买... 目的探讨类孟买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输血策略。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患者进行ABO、H血型检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ɑ-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 transfer,FUT1)基因并测序。结果 2例均为类孟买血型Bbm。例1 FUT1基因测序显示为第547~552del AG碱基缺失,即CAGAGAG突变为CAGAG;其2个儿子血型为B型、H表型正常。例2 FUT1基因测序显示547~552del AG和814A〉G复合突变,母亲的FUT1基因为814A/G和547~552del AG杂合,复合突变遗传于母亲。结论 2例FUT1基因纯合和杂合突变致类孟买表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孟买血型 α-1 2-岩藻糖基转移酶 基因突变 输血策略
下载PDF
两个携带线粒体tRNA^(Met)/tRNA^(Gln)A4401G和tRNA^(Cys)G5821A突变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美芬 何轶群 +7 位作者 耿军伟 孟燕子 于涵 林枝 施苏雪 薛凌 卢中秋 管敏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线粒体tRNA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突变热点区域。文章报道了两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家系先证者和其他成员的临床数据表明,家系中母系成员高血压发病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发... 线粒体tRNA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突变热点区域。文章报道了两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家系先证者和其他成员的临床数据表明,家系中母系成员高血压发病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发病年龄也从36~79岁不等。对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先证者均携带同质性的tRNAMet/tRNAGlnA4401G和tRNACysG5821A突变,多态性变异位点都属于东亚单体型C。A4401G突变可能通过影响tRNAMet和tRNAGln前体的加工引起线粒体tRNA代谢水平的改变,而tRNACysG5821A突变位于tRNACys氨基酸受体臂,该突变使tRNACys氨基酸受体臂上原有的G6-C67配对消失,可能影响tRNACys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致使线粒体功能障碍。因此,tRNAMet/tRNAGlnA4401G和tRNACysG5821A突变可能是这两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分子致病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线粒体DNA 突变 单体型
下载PDF
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淑洋 韩胜男 +1 位作者 上官福根 吕斌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85-794,共10页
环吡酮胺已被确认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对于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应用MTT法确定了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IC50和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迁... 环吡酮胺已被确认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对于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应用MTT法确定了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IC50和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Seahorse生物能量分析仪检测食管鳞癌细胞耗氧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内活性氧、线粒体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环吡酮胺对食管鳞癌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亚基、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该研究显示,环吡酮胺能够破坏线粒体功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内和线粒体活性氧的累积、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阻滞细胞周期在G1期,进而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该研究结果提示,环吡酮胺具有一定的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食管鳞癌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吡酮胺 食管鳞癌 细胞周期阻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喻凯航 陈栎江 +5 位作者 方人驰 毕文姿 张秀彩 张艺之 周铁丽 曹建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231-236,共6页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Z=-2.61、Z=-2.27,均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P=0.188)。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致病性 耐药性
原文传递
RPA-LFD技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性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鲁瑶 赵丽丽 +5 位作者 李马超 刘海灿 赵秀芹 刘志广 万康林 楼永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LFD),建立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利福平耐药的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比例法对18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利福平耐药性检测。建立RPA-LFD技术,检测... 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结合侧向流动试纸条(LFD),建立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利福平耐药的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比例法对18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利福平耐药性检测。建立RPA-LFD技术,检测182株菌株中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RDR)常见突变位点rpoB 531、526和516的突变情况,同时使用PCR测序进行验证。用SPSS 24.0分析,以比例法为金标准,评价RPA-LFD对利福平耐药的检测效率。结果以比例法药敏结果为金标准,RPA-LFD检测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100.0%,Kappa检验显示Kappa值为0.88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样以比例法为金标准,以DNA测序结果判断利福平耐药性的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100.0%,Kappa值为0.935。结论RPA-LFD技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具有好的灵敏度、很高的特异度,且检测时间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利福平耐药 RPA-LFD RRDR 突变
下载PDF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结肠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姣丽 贾小芳 +1 位作者 吕建新 张丽军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771-774,共4页
寻找出精确又能提供诸多信息的生物标志物将给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最优治疗策略方面带来显著意义.蛋白质组学技术是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许多研究通过它发现了诸多潜在的结肠癌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蛋白质组学 肿瘤标记 生物学
原文传递
环吡酮胺抑制人胶质瘤细胞SHG44生长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胜男 龚世伟 +2 位作者 费明明 上官福根 吕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5期933-941,共9页
该文初步探讨了环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 CPX)抑制人胶质瘤细胞SHG44生长的作用和机制。该研究用梯度浓度的CPX处理人胶质瘤细胞SHG44后,通过MTT实验检测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和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 该文初步探讨了环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 CPX)抑制人胶质瘤细胞SHG44生长的作用和机制。该研究用梯度浓度的CPX处理人胶质瘤细胞SHG44后,通过MTT实验检测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和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线粒体内ROS以及细胞凋亡的变化;Seahorse XF96 Flux analysis分析仪检测细胞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m 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SHG44对CPX药物敏感;CPX能使STAT3在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抑制SHG44的迁移和侵袭,同时,促进线粒体ROS的累积,最终破坏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生长并促进细胞凋亡。该研究结果提示,CPX具有一定的抗胶质瘤细胞SHG44生长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胶质瘤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吡酮胺 SHG44 胶质瘤 STAT3
原文传递
规范病原学诊断路径促进感染性眼病精准医疗
18
作者 郑美琴 郑钦象 +1 位作者 楼永良 陈蔚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年第3期231-237,共7页
感染性眼病是临床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由角膜感染引起的角膜盲发病率仅次于白内障。因感染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也不一。轻微的眼部感染仅引起眼部不适症状,如眼红、眼痒和异物感等,... 感染性眼病是临床常见的眼部疾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由角膜感染引起的角膜盲发病率仅次于白内障。因感染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和预后也不一。轻微的眼部感染仅引起眼部不适症状,如眼红、眼痒和异物感等,而严重感染会引起角膜溃疡、化脓、穿孔以及眼内炎等,从而影响患者视力,严重者甚至有失明和眼球摘除的风险。因此,对眼部感染性疾病进行规范化诊治尤为重要。临床上需要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和检测技术对眼部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同时结合特征性的临床体征,才能实现对疾病的精准治疗。然而,由于眼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综合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对眼部标本特点不熟悉,眼科医师缺少实验室基本技能的培训等原因,导致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学诊断成为难点,尤其是眼部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成为最大的困扰。随着各种眼部特殊检查设备以及实验室新技术的引入,加快了病原学诊断的发展步伐,从而更好地为感染性眼病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感染 病原学 诊断技术 样本处理 眼内液 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筛查高风险胎儿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向南 胡林 +5 位作者 吕姣姣 毛义建 陈冲 李焕铮 林小玲 唐少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产前大规模筛查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50例高风险胎儿,抽取羊水或脐带血,进行核型分析和MLPA检测。染色体亚端粒区变...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产前大规模筛查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50例高风险胎儿,抽取羊水或脐带血,进行核型分析和MLPA检测。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结果用染色体微阵列验证。结果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非整倍体23例,末端异常8例。MLPA检出了所有核型分析发现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末端异常,并对4例染色体末端异常提供了更清晰的描述。此外,MLPA发现5例核型分析为正常的样本存在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经微阵列验证2例为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率为0.19%。MLPA实际检出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11例,检出率为1.05%。结论将MLPA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筛查高风险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可以缩短检测周期,发现亚微观染色体变异,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染色体亚端粒区变异 高风险胎儿 染色体微阵列
原文传递
高GC含量基因NADK2的扩增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
作者 陈静怡 张泸娇 刘丹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58-462,共5页
在构建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mitochondrial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kinase,NADK2)真核表达载体时,该文发现,使用Ex Taq DNA聚合酶扩增无法得到其编码区域全长,5′端缺失一段DNA片段。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N... 在构建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mitochondrial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kinase,NADK2)真核表达载体时,该文发现,使用Ex Taq DNA聚合酶扩增无法得到其编码区域全长,5′端缺失一段DNA片段。对其c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NADK2编码区GC含量不均衡。起始密码子附近GC含量最高可达92.5%,而3′端终止密码子附近GC含量最低只有27.5%。之后,使用LA Taq及GC缓冲液进行扩增,得到了NADK2基因ORF(open reading frame)全长,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该文结果对类似高GC含量DNA片段的PCR扩增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K2 PCR 高GC含量 LA TAQ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