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洁芳 邬至平 邱伟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采用ATB鉴定法和药敏测试仪检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痰培养细菌学及药物敏感特性。结果 75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采用ATB鉴定法和药敏测试仪检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痰培养细菌学及药物敏感特性。结果 75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肺部感染率为34.7%,分离病原菌3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5%,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革兰阳性菌占15.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最敏感;真菌占9.0%,对氟康唑最敏感。结论老年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率高,应积极预防感染,加强病原学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肺部感染 病原学
原文传递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鸿群 陈华征 黄跃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2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平均...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平均时间是住院后16d;31例DVT发生在瘫痪侧肢体,4例在双侧;29例发生在小腿,6例累及大腿;肌力0~2级28例,3级以上7例;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9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第14d;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度为4.8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g/L(P<0.05)。结论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增高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对Wistar大鼠EAE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卢晔芬 郑荣远 +1 位作者 吴赛珍 邱伟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对EAE大鼠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3只分成三组:对照(Control)组、模型(EAE)组、RU486组,采用豚鼠脊髓匀浆/完全弗氏佐剂(GPSCH/CFA)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采用行为学变化观察动物的发...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对EAE大鼠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3只分成三组:对照(Control)组、模型(EAE)组、RU486组,采用豚鼠脊髓匀浆/完全弗氏佐剂(GPSCH/CFA)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采用行为学变化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常规HE和Kluver&Barrera染色法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EAE组7/8大鼠出现典型的EAE行为学改变、CNS炎性细胞浸润(Okuda评分)和髓鞘脱失。②RU486组3/9大鼠出现行为学改变、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均重于模型组(P<0.01)。结论:RU486未增加大鼠EAE的发病率,但可使EAE大鼠的行为学改变、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动物模型 RU486 糖皮质激素受体
下载PDF
椎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因素及处理 被引量:5
4
作者 蔡学礼 高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27-133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70例症状性VA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I)、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率。选择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靶病变... 目的探讨椎动脉(V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70例症状性VA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I)、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支架置入术后的再狭窄率。选择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靶病变长度、残余狭窄、支架位置、钙化斑块等14项观察指标,分析上述各种临床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患者置入支架80枚,平均随访时间为(12.5±5.4)个月,CDI随访70例,CTA随访35例,DSA随访23例,14例(14/70,20%)发生再狭窄。术后低密度脂蛋白>2.1 mmol/l、术前狭窄>90%、残余狭窄>20%、椎动脉原始管径<3 mm、狭窄段长度>10 mm及合并钙化、支架突出在锁骨下动脉<1mm与再狭窄显著相关(P<0.05)。年龄>65岁、男性、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与支架内再狭窄无关(P>0.05)。3例症状性再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效果良好。结论术后低密度脂蛋白>2.1 mmol/l、术前狭窄>90%、残余狭窄>20%、椎动脉原始管径<3 mm、狭窄段长度>10 mm、合并钙化及支架突出在锁骨下动脉<1 mm可能是再狭窄相关因素,出现症状性再狭窄能有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支架 再狭窄 因素分析及处理
原文传递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蔡学礼 高明 +1 位作者 黄跃金 余琳玲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5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MRI检查 临床分析 动脉硬化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