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被引量:53
1
作者 郑祥武 吴恩福 +2 位作者 程建敏 陈笑雷 朱启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 ,8例加做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层距均为 10mm。结果  11例肿瘤 ,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 ,占 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 7例 ,其中 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 ;肠腔内息...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 ,8例加做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层距均为 10mm。结果  11例肿瘤 ,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 ,占 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 7例 ,其中 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 ;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 4例 ,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 7例 ,其中 1例见“夹心面包征” ;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 4例。CT初诊肿瘤检出 9例 ,定性诊断准确 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 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 ,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CT诊断 被引量:52
2
作者 程建敏 郑祥武 +3 位作者 虞志康 吴恩福 吴爱琴 许方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研究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 (volvulusinintestinalmalrotation ,VI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经手术证实的VIM的CT表现。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7~ 2 5岁 ,平均13岁。结果  6例均表现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 ,其中 4... 目的 研究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 (volvulusinintestinalmalrotation ,VI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经手术证实的VIM的CT表现。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7~ 2 5岁 ,平均13岁。结果  6例均表现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 ,其中 4例见典型“漩涡征” ,2例呈类“靶征” ,但增强扫描亦出现“漩涡征”。毗邻部肠袢扩张 ,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 ,2例伴受累系膜、肠壁重度水肿。 6例均见系膜根部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mesentericvein ,SMV)血管正常排列迷失。结论 “漩涡征”伴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为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肠扭转 肠旋转不良 CT 儿童
原文传递
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病理基础 被引量:35
3
作者 郑祥武 吴恩福 +3 位作者 殷微微 周为中 朱启建 郑晓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均为巨大孤立性肿块 ,瘤径平均大小为 13cm。其中 3例为囊实性 ,以多囊性为主 ;1... 目的 探讨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均为巨大孤立性肿块 ,瘤径平均大小为 13cm。其中 3例为囊实性 ,以多囊性为主 ;1例为实性 ,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扫描 ,4例肿瘤实质区均显著强化 ,密度增高最大者达 10 6HU ,平均 76HU。无远处转移及腹水。结论 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多囊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病理学 恶性腹膜间皮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CT监控下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伟建 诸葛启钏 +4 位作者 郑荣远 郭献忠 钟鸣 吴近森 瞿宣兴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 探讨在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定向仪安装在CT床头侧并与CT坐标中心校验为同步 ,病人在手术室或直接在CT室钻孔 ,手术全过程在CT床上进行 ,至少行术前、术中和术毕 3次监控扫描 ,并根据需要随时... 目的 探讨在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定向仪安装在CT床头侧并与CT坐标中心校验为同步 ,病人在手术室或直接在CT室钻孔 ,手术全过程在CT床上进行 ,至少行术前、术中和术毕 3次监控扫描 ,并根据需要随时扫描观察动态效果或调整靶点。本组共 86 0例 ,包括基底节血肿 40 8例、丘脑 内囊后肢血肿 136例、外囊血肿 10 5例、脑叶血肿 15 6例、脑干血肿 40例、小脑血肿 5例及脑室出血 10例 ;抽吸术距发病时间自 3h至 14d。结果 血肿可随意抽出者 5 86例 ,血肿较馥稠但可清除率大于 5 0 %者 2 0 2例 ,可清除率在 5 0 %以下者 6 8例 ,完全无法抽出 4例 ;手术时间 2 5~ 12 0min ,平均 45min ;存活 6 93例 ,死亡 16 7例 ,对生存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 (activedaylife ,ADL) ,ADL 1~ 2级者 378例 ,ADL 3级者 16 6例 ,ADL 4级者 10 7例 ,ADL 5级者 2 8例 ,失访 14例。结论 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抽吸术 ,是 1种值得推广的安全、精确和简捷的脑内血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监控 立体定向 颅内血肿 抽吸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实验 被引量:32
5
作者 唐坤 曹国全 +3 位作者 李瑞 郑祥武 吴恩福 翁传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0-804,共5页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Catphan500体模,以其低对比模块中直径20mm、对比度为1.0%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腹部CT低对比的特点;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低管电压80kV和常规腹部C...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腹部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用Catphan500体模,以其低对比模块中直径20mm、对比度为1.0%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模拟腹部CT低对比的特点;在其他扫描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低管电压80kV和常规腹部CT扫描标准管电压120kV对体模进行扫描,管电流均设置为150~650mA(以50mA为间隔)。记录每组扫描方案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医师对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LCD)进行独立评分,分析80、120kV时的CNR与CTDIvol的相关性,并比较80kV管电压条件下所得图像噪声、CNR及LCD评分与腹部标准扫描条件120kV、300mA之间的差异。结果 CNR与CTDIvol呈正相关,辐射剂量相同时,80kV条件下所得CNR明显高于120kV。80kV时图像噪声显著增加(t=6.99~15.78,P<0.001),但当管电流增加至550~650mA时,80kV所得图像的CNR及LCD评分与120kV、300m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电流增加至550mA时,在不影响图像质量CNR及LCD的前提下,80kV低管电压CT扫描最多可降低42.23%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管电压 图像质量 体模
下载PDF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 被引量:30
6
作者 董丽卿 陈伟建 +2 位作者 孔祥泉 杨运俊 曹国全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7期702-705,共4页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经病理证实的9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结果:9例中5例为腹部隐睾肿瘤、4例为阴囊上方肿瘤。主要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增强后有...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经病理证实的9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结果:9例中5例为腹部隐睾肿瘤、4例为阴囊上方肿瘤。主要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增强后有8例呈轻~中度分隔样强化,腹部5例腹股沟管内精索缺失,4倒阴囊上方肿瘤,精索伴行血管增粗,血管成像显示5例腹部及3例阴囊内肿瘤显示为同侧睾丸动脉供血。伴同侧肾脏、精索及精囊腺缺如1例,伴两侧输尿管下端囊肿1例,伴子宫样结构(假二性体)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后两年恶变1例。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性,结合MSCT血管成像所示睾丸动脉供血及伴随泌尿生殖系其它发育异常可作出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睾丸肿瘤 精原细胞瘤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的骨骼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程建敏 郑祥武 +4 位作者 黄云较 徐雷鸣 许崇永 严志汉 虞志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骨骼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的 TSC 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骨骼影像表现。13例均行头颅 CT 扫描,7例行腹部 CT检查。结果 CT 可见下列3种表现:(1)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3例:病变...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骨骼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的 TSC 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骨骼影像表现。13例均行头颅 CT 扫描,7例行腹部 CT检查。结果 CT 可见下列3种表现:(1)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3例:病变多发且分布较为均称,呈多发斑点状或小结节状硬化,边界清晰,硬化性小结节灶见于颅骨、骨盆、椎体及长骨骨端的松质区。部分病例呈现枕骨大孔周缘珠环征,颅顶部层面硬化小结节酷似"鳞甲征"。(2)牙质样骨增生或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7例,象牙质样椎弓征5例。(3)骨皮质增生改变:2例髂骨皮质对称骨膜新骨增生,形似"皮质双边征",短管状骨一侧或双侧皮质增厚3例。5例复查病灶未见明显变化。特征性骨骼影像表现为同时出现椎体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象牙质样椎弓硬化;颅骨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局部类骨纤样改变等。结论 TSC 骨骼影像学表现颇具特征性,该表现可列为结节硬化症的临床诊断主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骨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部隐睾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8
作者 董丽卿 陈伟建 +3 位作者 韩萍 刘再毅 吴恩福 叶彩儿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60-86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腹部隐睾肿瘤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腹部隐睾精原细胞瘤及其肿瘤血管的MSCT表现。结果(1)5例肿瘤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该动脉迂曲、增粗,于肿瘤后外方进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腹部隐睾肿瘤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腹部隐睾精原细胞瘤及其肿瘤血管的MSCT表现。结果(1)5例肿瘤供血动脉均为同侧睾丸动脉,该动脉迂曲、增粗,于肿瘤后外方进入并终止于肿瘤。(2)肿瘤体积均较大,有完整包膜者2例,包膜不完整者3例,3例肿瘤密度不均匀,有坏死,肿瘤血供较丰富而肿瘤实体部分强化约14~25 HU。结论MSCT血管成像很好地显示了肿瘤供血动脉及瘤内血管分布情况,根据肿瘤由睾丸动脉供血可以作出腹部隐睾肿瘤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症 精原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80kV低管电压扫描对脑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唐坤 李瑞 +2 位作者 林洁 郑祥武 曹国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7-180,183,共5页
目的对比80kV及120kV管电压对脑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低管电压脑CTA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100例行脑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80kV组和120kV组,每组50例。测量两组患者脑动脉(包括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 目的对比80kV及120kV管电压对脑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低管电压脑CTA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100例行脑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80kV组和120kV组,每组50例。测量两组患者脑动脉(包括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CT值,计算各部位的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并对图像主观质量(包括脑动脉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微小分支血管显示程度、整体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进行评价。结果 80kV组患者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较120kV组分别降低63.97%、64.54%、64.65%。80kV组患者脑血管CT值及其与脑实质对比值较120kV组显著增高(P<0.001)。80kV组患者图像噪声水平较120kV组显著增高(P<0.001),但两组患者血管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kV组相比,80kV组患者血管边缘锐利程度降低,微小分支血管显示增多,但两组脑动脉重建图像质量、图像整体质量及对图像的诊断信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kV低管电压脑CTA不仅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强化值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对比,而且图像整体质量及诊断信心不受影响,并能大幅度地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管电压 质量控制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洪恩 吴恩福 +1 位作者 郑祥武 殷薇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显示技术在成人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MSCT 检查的成人肠套叠19例(包括误诊1例)。比较轴面结合MPR 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对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并对 MPR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显示技术在成人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MSCT 检查的成人肠套叠19例(包括误诊1例)。比较轴面结合MPR 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对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并对 MPR 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评分。结果 19例中轴面 MSCT 诊断为肠套叠17例,后经 MPR 图像分析及结肠镜检排除1例,余16例诊断定位准确。有原发病变的肠套叠16例,MSCT 检出12例,病变定性诊断准确9例。在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上轴面结合 MPR 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图像阅读者对 MPR 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42和3.58。结论 MSCT 薄层图像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变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能力。MPR 图像较轴面图像能获得更多信息,可以常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象处理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扩散加权成像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又成 田伟 +1 位作者 李建策 李宗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3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DWI表现,所有病变均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胶质瘤21例、转移瘤26例、化脓性脑脓肿13例、脑囊虫18例、亚急性脑血肿15例。以...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3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MRDWI表现,所有病变均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胶质瘤21例、转移瘤26例、化脓性脑脓肿13例、脑囊虫18例、亚急性脑血肿15例。以对侧正常脑实质为参考标准,分别计算各组病变其环内、环壁及灶周水肿在扩散加权像、指数扩散系数像上的信号强度比率;分别测量各组病变环内、环壁、灶周水肿、对侧正常脑组织及脑脊液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DWI上,化脓性脑脓肿及亚急性脑血肿的环内为显著高信号,其ADC值降低,分别为(0·56±0·20)×10-3mm2/s、(0·69±0·16)×10-3mm2/s;胶质瘤、转移瘤及脑囊虫的环内为明显低信号,其ADC值增加,分别为(2·76±0·41)×10-3mm2/s、(2·31±0·39)×10-3mm2/s、(2·10±0·32)×10-3mm2/s,前2组与后3组病变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病变环壁及灶周水肿的扩散加权信号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灶在指数扩散系数像上的信号强度比率要比扩散加权像减低。结论MRDWI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应将T2WI、DWI、指数扩散系数像及ADC图一起观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环形强化病变 MR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血肿 ADC值 灶周水肿 表观扩散系数 信号强度 回顾性研究 正常脑组织 DWI 诊断价值 病理证实 参考标准 鉴别诊断 T2WI 临床工作 ADC图 胶质瘤 转移瘤 脑脓肿 化脓性 脑囊虫 加权像
原文传递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 被引量:16
12
作者 钟鸣 谭显西 +2 位作者 王均炉 胡文豪 范良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 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 用GDC栓塞动脉瘤 10 8例 ,有 2 0例出现 2 4例次并发症 ,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症中 ,动脉瘤破裂 10例次 ,过度栓塞 5例次 ,... 目的 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 用GDC栓塞动脉瘤 10 8例 ,有 2 0例出现 2 4例次并发症 ,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并发症中 ,动脉瘤破裂 10例次 ,过度栓塞 5例次 ,弹簧圈脱出动脉瘤 5例次 ,血栓形成 4例次。动脉瘤破裂后立即中和肝素 ,并力争继续栓塞止血 ,10例中死亡 4例、重度残疾 1例、轻度残疾 1例 ,其余 4例恢复正常。采用扩血管、溶栓、抗凝和升压等处理对过度栓塞、弹簧圈脱出和血栓形成进行治疗 ,5例过度栓塞中死亡 1例、4例恢复正常 ;弹簧圈脱出动脉瘤 5例中重度残疾 1例、轻度残疾1例、其余无后遗症 ,血栓形成 4例中死亡 1例、遗有感觉性失语 1例 ,余 2例恢复正常。本组死亡 5例(4.6 % ) ,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4例。结论 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深刻理解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形态特点、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 治疗 并发症 防治
原文传递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序列选择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又成 黎金林 +4 位作者 闻彩云 袁湘芝 温新东 郭献日 李建策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脑池段的神经血管压迫(Neuro vascular compression,NVC)所致,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种原因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影像上精确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微... 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脑池段的神经血管压迫(Neuro vascular compression,NVC)所致,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种原因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影像上精确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微血管减压术至关重要。MRI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文献资料颇多。文献中应用最多的MR成像序列是3D FSE T2WI及TOF MRA,由于该成像序列固有的缺点,其对NVC显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一直存在争议。MR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 FIESTA)序列有着良好的神经一脑脊液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被引量:17
14
作者 洪澄 林日贤 +4 位作者 王承缘 周义成 漆剑频 胡军武 李建策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根据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基础,对肿瘤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选择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程度及与周围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 目的:根据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基础,对肿瘤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选择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程度及与周围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髓内肿瘤以脊髓径线增大为主,其中室管膜瘤以瘤体内空洞和周边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低信号线为其特征,髓外硬膜下肿瘤有硬膜下征改变,神经鞘瘤较易形成囊变和椎管外侵犯。硬膜外肿瘤多有硬膜外征表现,转移瘤破坏椎体和附件,但不累及椎间盘。结论:椎管内肿瘤均有自己一定的特征性MRI表现,并可在病理学上找到依据,MRI检查具有重要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NMR 成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运俊 陈伟建 +6 位作者 诸葛启钏 程敬亮 董丽卿 石士奎 吴恩福 贺崇欣 张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VBD患者(病例组)的MS3D—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GELightspeed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重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VBD患者(病例组)的MS3D—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GELightspeed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组。选择20名同一时期因怀疑脑血管病变而行MS3D—CTA检查,脑血管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0例VBD病例组中,单纯型4例,骑跨型6例。病例组基底动脉(BA)的长度(B1)、偏移程度(Bc)、高度(Bh)和椎动脉(VA)的长度(V1)、偏移程度(Vc)以及两者的直径(Bw/Vw)分别为30.20、7.10、8.80、23.00、5.95、5.05mm,与对照组的B1 25.60mm、Bc1.20mm、Bh1.90mm、V1 17.55mm、Vc2.05mm、Bw/Vw3.05mm分别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V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S3D—CTA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椎动脉 血管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多层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付凤丽 陈伟建 +7 位作者 杨运俊 王宏清 段玉霞 杨博洋 林元为 谭显西 钟鸣 诸葛启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MSCTA对最大径≤3mm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82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患者住院前(发病后2h-4d)均采用16层螺旋CT行MSCTA,全部颅内动脉瘤均经DSA、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 目的探讨MSCTA对最大径≤3mm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82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患者住院前(发病后2h-4d)均采用16层螺旋CT行MSCTA,全部颅内动脉瘤均经DSA、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RA)或手术证实。MSCTA、DSA及3DRA等影像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以DSA或3DRA为标准,计算MSCTA诊断IM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DSA或3DRA与MSCT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IMA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分析IMA与非IMA患者多发动脉瘤的患病率。结果82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中,788例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单发706例,多发82例,共发现889个动脉瘤,38例MSCTA、DSA或3DR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经DSA或3DRA检查证实,212例患者(271个动脉瘤)共有232个IMA。MSCTA检出229个IMA,假阳性1例,漏诊4个。以DSA或3DRA为标准,MSCTA诊断IM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3%(228/232)、97.4%(38/39)、98.2%(266/271)。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7,P〈0.05)。IMA与非IMA患者多发动脉瘤患病率分别为21.2%(45/212)、6.4%(3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1,P〈0.01)。结论MSCTA诊断IMA具有较高价值,鉴于MSCTA对IMA的检出达到≤3mm水准,提出将颅内IMA影像大小界定从4~5mm调整为≤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阻断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贺 陈晓云 +5 位作者 姜亿一 张悦 吴贤明 王欣 梅劲 陈建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阻断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间在本科治疗的45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采取鼻内镜下电凝治疗的常规治疗组23例,以及鼻内镜下电凝联合蝶腭动脉阻断的联合治疗组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阻断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间在本科治疗的45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采取鼻内镜下电凝治疗的常规治疗组23例,以及鼻内镜下电凝联合蝶腭动脉阻断的联合治疗组22例,了解两组的治愈率,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常规治疗组治愈率为65%,联合治疗组为95%。应用卡方检验,P=0.03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电凝联合蝶腭动脉阻断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可靠,术式简易微创,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掌握蝶腭孔周围的解剖学特征对开展这项手术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蝶腭动脉 内窥镜检查
下载PDF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何文根 谭显西 +5 位作者 赵兵 诸葛启钏 陈伟建 李连进 范良好 钟鸣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和瘤体长径。结果 88例患者,3D-CTA检出75例患者中80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DSA检出78例患者中90个动脉瘤,10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CTA检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0%、100.0%和76.9%。对所有动脉瘤以及长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9%、100%、93.3%、57.9%。3D-CTA和3D-DSA所测动脉瘤瘤颈和长径经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检验,两种方法所测瘤颈(ρ=0.94,P<0.01,R2=0.88)和长径(ρ=0.93,P<0.01,R2=0.86)有强相关;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3D-CTA和3D-DSA所测瘤颈(Z=-1.49,P>0.1)和长径(Z=-1.33P>0.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A对长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 被引量:14
19
作者 许化致 陈伟建 +2 位作者 王美豪 曹国全 朱姬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32-2135,共4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周围1cm内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获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电话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个月生活表现,并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分值。结果 shICH血肿周围带CBV值为(1.61±1.53)ml/100g、CBF值为(16.48±12.58)ml/(100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Z=-2.603、-4.178,P<均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t=4.747,P<0.05)。血肿周围CBV、CBF值与BI相关(Z=-3.40、-2.98,P均<0.01),参数MTT、rCBF、rCBV、rMTT与近期预后无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8,且CBV界限值为1.24ml/100g时,敏感度66.67%,特异度为100%;CBF界限值为8.44ml/(100g.min)时,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2.70%。结论 CTP可预测shICH血肿患者近期预后,在一定范围内,血肿周围CBV、CBF值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运俊 陈伟建 +7 位作者 诸葛启钏 程敬亮 胡章勇 吴恩福 王美豪 钟鸣 任翠萍 张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