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 被引量:15
1
作者 谈善军 余震 +3 位作者 杜璐迪 陈必成 董千铜 王贤亲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
目的:建立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骨骼肌5’-三磷酸腺苷(ATP)、5’-二磷酸腺苷(ADP)、5’-磷酸腺苷(AMP)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4.6 mm×150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100 mmol.... 目的:建立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骨骼肌5’-三磷酸腺苷(ATP)、5’-二磷酸腺苷(ADP)、5’-磷酸腺苷(AMP)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4.6 mm×150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100 mmol.L-1磷酸盐缓冲液(含12 mmol.L-1的磷酸氢二钠和88 mmol.L-1的磷酸二氢钠,pH=6.5)-甲醇(99.9∶0.1,体积比);流速1.0 mL.min-1;紫外波长为254 nm;进样量20μL。结果:ATP、ADP、AMP色谱峰在10 min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1.000,0.9996,0.9994;精密度试验日内RSD≤4.1%,日间RSD≤3.5%;稳定性试验RSD≤4.8%;重复性试验RSD≤2.3%;回收率在97.1%~105.4%之间,RSD≤4.8%。应用改良的方法对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TP含量在术后第1,3 d明显下降(P<0.05),ADP含量在术后第7 d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10 d升高特别显著(P<0.01),AMP含量在术后第10 d明显升高(P<0.0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检测POFS大鼠骨骼肌ATP、ADP、AMP的含量,有助于POFS骨骼肌能量代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三磷酸腺苷(ATP) 二磷酸腺苷(ADP) 磷酸腺苷(AMP) 骨骼肌 术后疲劳综合征 代谢研究
原文传递
中华雪胆中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金中 王贤亲 +4 位作者 黄可新 杨新宇 马喜彦 张红叶 董建勇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70-177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华雪胆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UV、IR、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华雪胆的正丁醇部位分到6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3-O-β-D-吡喃葡... 目的研究中华雪胆的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UV、IR、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华雪胆的正丁醇部位分到6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α-L-阿拉伯糖苷(Ⅱ),3-O-(6′-丁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3-O-(6′-甲酯)-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甘露糖苷(Ⅵ)。结论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是中华雪胆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之一,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中华雪胆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雪胆 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Ca^(2+)存在下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强 胡卢丰 +3 位作者 吴继禹 王学宝 黄学荪 张秀华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7期922-925,共4页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以及在Ca^(2+)存在下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以及Ca^(2+)存在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淬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根据热...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以及在Ca^(2+)存在下左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以及Ca^(2+)存在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淬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两者间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在生理条件(pH=7.4,37℃)下,根据Stem-Volmer方程和荧光淬灭双倒数图,确定了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淬灭类型为静态淬灭,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1.46×10~5L·mol^(-1),结合位点n=1.1,根据热力学方法确定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在Ca^(2+)存在条件下,淬灭类型和作用力类型不变,结合常数K=2.38×104L·mol^(-1),结合位点n=1.02。结论:在Ca^(2+)存在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淬灭减弱,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均变小。为研究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左氧氟沙星和Ca^(2+)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人血白蛋白 荧光猝灭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与清蛋白的结合位点及荧光淬灭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志强 张梅君 +3 位作者 吴继禹 王学宝 黄学荪 张秀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与人血清清蛋白的结合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荧光淬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两者间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在生理条件(pH=7.43,7℃)下,根据Stem-...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与人血清清蛋白的结合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荧光淬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两者间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在生理条件(pH=7.43,7℃)下,根据Stem-Volmer方程和荧光淬灭双倒数图,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淬灭类型为静态淬灭,左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的结合常数K=1.46×105 L.mol-1,结合位点n=1.11,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的结合常数K=4.31×104 L.mol-1,结合位点n=1.04,根据热力学方法确定作用力类型均为疏水作用力。结论与左氧氟沙星比较,氧氟沙星对人血清清蛋白的荧光淬灭减弱,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均变小,结合位置也有明显区别;这些数据给研究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药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以及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 清蛋白 荧光淬灭
下载PDF
维生素C对几种头孢菌素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5
作者 林迦勒 周子晔 +1 位作者 王学宝 戴歌心 《中国药师》 CAS 2012年第11期1601-1603,共3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量荧光强度值,确定体系猝灭类型,并计算得出结合常数K_A。结果:这几种头孢菌素素对...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米诺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量荧光强度值,确定体系猝灭类型,并计算得出结合常数K_A。结果:这几种头孢菌素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在维生素C存在条件下,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和HSA的结合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头孢曲松有所增强;头孢米诺显著减弱。结论:头孢地嗪、头孢他啶与维生素C配伍对药动学影响微小,稳定性良好:头孢曲松和头孢米诺则不宜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人血清白蛋白 结合作用 头孢菌素 维生素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