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晓微 桑振华 +6 位作者 侯朵朵 陈文文 张红亮 郑卓肇 赵锡海 李睿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调查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影像队列中的267例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根据24 h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通过... 目的调查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影像队列中的267例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根据24 h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图像分析获得颅内动脉Willis环近端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多发斑块(斑块数量≥3个)等指标。比较3组基线特征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校正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分别有36、119及112例。(1)反杓型血压组年龄更大(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67.3∶64.6∶61.9岁,P=0.042),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46.4%∶41.2%∶22.2%,P=0.037);血压指标中,反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144∶139∶136 mmHg,P=0.025)。(2)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的平均最大管壁厚度分别为2.39 mm、2.48 mm和2.52 mm(P=0.554),斑块内出血比例分别为33.3%(12/36)、36.1%(43/119)和37.5%(42/112)(P=0.901);3组中重度狭窄及多发斑块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狭窄比例在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分别为22.2%、32.8%和37.5%,P=0.236;多发斑块比例在3组分别为63.9%、73.9%和75.0%,P=0.40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53,95%CI 1.027~1.080,P<0.001)和糖尿病(OR 2.194,95%CI 1.186~4.057,P=0.012)与颅内动脉多发斑块独立相关。未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与颅内动脉多发斑块、中重度狭窄以及斑块内出血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增龄和糖尿病是颅内动脉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杓型血压
下载PDF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培训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也 魏宸铭 +1 位作者 李秀丽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9,共8页
目的本文以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培训医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新进医疗岗位医师的学习效率,改善临床工作的多种质控指标。方法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临床案例式协作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一带一学习... 目的本文以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培训医师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新进医疗岗位医师的学习效率,改善临床工作的多种质控指标。方法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临床案例式协作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翻转课堂、一带一学习、情景模拟及临床疗效反馈等,以一家教学医院区域性高级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患者和医师为调查对象,收集多环节时间点的质控指标以及教学互评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纳入2021年6月—2023年7月急诊卒中绿色通道诊疗环节中符合条件的患者194例,其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者171例(88.14%),桥接治疗或者直接机械取栓者23例(11.86%),纳入观察学员为低年资住院医师10名,高年资住院医师5名。培训前收治患者88例(45.36%),培训后收治患者106例(54.64%),人口学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缩短了4 min(44 min vs.48 min,P=0.150),DNT≤60 min比例分别为73.86%、65.09%(P=0.188)。培训后,中位知情同意谈话时间缩短了3.5 min(6.5 mi n vs.10 min,P=0.001);溶栓相关出血事件减少(培训前:牙龈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培训后:无相关事件);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比例提升(16.98%vs.5.68%,P=0.015)。高年资与低年资住院医师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绿色通道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对绿色通道学习方式的兴趣程度、病例质控环节提升满意度、影像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文献指南库对解决问题适配度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升6个方面的满意度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培训方案可以提高绿色通道医师的卒中急救应对能力、谈话沟通技能及诊疗水平,改善工作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而且对低年资和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学习均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急救 绿色通道 教学培训 大学附属教学医院 卒中中心建设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降压药物的选择
3
作者 沈懿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54-59,共6页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中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住院患者中有57.3%罹患高血压,而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情况却远未达标,服药率与控制率分别仅为34.9%与11.0%[1]。目前临床常用的7类降压药物包括... 《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中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住院患者中有57.3%罹患高血压,而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情况却远未达标,服药率与控制率分别仅为34.9%与11.0%[1]。目前临床常用的7类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高血压 降压药物
下载PDF
卒中患者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雅婷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取决于特定的血压参数和卒中的不同阶段。目前卒中后的最佳血压控制水平尚不统一。本文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血压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以及控制血压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压 卒中后认知障碍 降压药物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轴突三维图像分割与重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天怡 冉小炜 郭增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目的:设计适用于神经轴突荧光显微图像三维分割任务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提高神经轴突自动重构的准确性.方法:将三维图像分割任务转化为在3个正交投影方向上的二维分割任务,在开源网络Deep-MACT的基础上,利用多通道输入降低压缩维度上... 目的:设计适用于神经轴突荧光显微图像三维分割任务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提高神经轴突自动重构的准确性.方法:将三维图像分割任务转化为在3个正交投影方向上的二维分割任务,在开源网络Deep-MACT的基础上,利用多通道输入降低压缩维度上的信息损失,利用神经轴突骨架加权的损失函数训练以强调神经骨架连贯性,提出SWCUnet.采用转盘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采集的小鼠大脑稀疏标记神经元神经轴突部分49个图块作为数据集,以人工标注的形态重构结果作为金标准训练网络.对网络模型输出的二维分割图像进行三维复原,并以三维分割结果输入MOST算法进行自动重构.结果:SWCUnet(32通道,骨架权重5)三维分割F1-score达到0.662,较DeepMACT提升0.132.基于三维分割结果的自动重构F1-score达到0.80,比基于原图的自动重构提升0.24.结论:SWCUnet可以较好地提取高分辨荧光显微图像中的神经轴突特征,输出的三维分割结果实现了大幅提升神经轴突骨架形态的自动重构准确率的目标,为小鼠大脑稀疏标记神经元全脑成像数据的大规模自动化重构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神经轴突 图像分割 重构 SWCUnet 小鼠
下载PDF
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与知觉学习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葛彤 席洁 +1 位作者 陈霓虹 黄昌兵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9,共14页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双眼视差研究...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视差 立体视 神经机制 知觉学习 可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