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氧合评估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郭喆
柴彦
方奕鹏
张会娟
王仲
-
机构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脏重症监护室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科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
出处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966-971,共6页
-
文摘
目的比较不同氧合计算指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及脱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ICU,确诊ARDS伴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274例,根据入组后28 d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231)和死亡组(n=43),收集两组人口学资料、疾病严重程度及ARDS病因等。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弥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_(2)/Fi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内氧分压之比(PaO_(2)/P_(A)O_(2))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参数对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机械通气第14天是否脱机分为脱机成功组(n=208)和脱机失败组(n=26),利用ROC曲线比较上述氧合参数对脱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43例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28 d内发生死亡,与28 d存活组患者比较,28 d死亡组患者在机械通气第1天DI明显降低(存活组vs.死亡组:279.22±7.42 vs.144.36±11.63,P=0.000),且在未来机械通气的3 d内存活组患者DI逐渐升高,死亡组则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第1天vs.第3天:279.22±7.42 vs.411.41±25.50,P=0.000;死亡组第1天vs.第3天:144.36±11.63 vs.122.44±8.26,P=0.024)。而PaO_(2)/FiO_(2)和PaO_(2)/P_(A)O_(2)在两组中的差异出现在机械通气后第2天。在28 d病死率预测的准确性评价中,D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也高于其他评估参数(DI 0.813,PaO_(2)/FiO_(2)0.806,OI 0.133,PaO_(2)/P_(A)O_(2)0.796)。DI预测14 d内成功脱机的准确性也较好。以DI>182.92为截点,预测ARDS患者14 d内成功脱机的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69.2%。机械通气开始时DI≤183.00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时间为7 d)较DI>183.00的患者明显延长[机械通气中位数时间(d):7.00±0.73 vs.4.00±0.24,P=0.000]。结论DI可以作
-
关键词
氧合指数(OI)
弥散指数(D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机械通气
预后
-
Keywords
Oxygenation index
Diffusion index(DI)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rognosis
-
分类号
R563.8
[医药卫生—呼吸系统]
-